《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论文: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论文: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允价值、公司治理、稳健性 摘要:文章从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与产权理论、公司治理与产权理论的关系,归纳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公允价值会计的建议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具有矛盾对立性的一面,同时具有实现相互协同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术界就会计计量原则在稳健性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如何权衡问题一直进行着争论。文章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应用的现状,并针对目前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如何兼顾会计稳健性的思路。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公司治理 稳健性 一、公允价值会
2、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对资产计量和资产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相关性
3、,在新世纪及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允价值将会计反映从静止的观点转向了运动的观点,更加注重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因此,在实行公允价值会计后,现金流将成为反映企业管理能力的最重要指标,由此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二、公司治理的内容和实质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
4、,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的大前提。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现代公司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狭义地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因此,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
5、个抽象概括。三、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1.公允价值会计与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由于产权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且在产权的价值计量、记录过程中,采取的会计标准、方法和程序都会对其价值大小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产权的价值计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的实质就是对产权经济价值计量、记录的制度,在实践中,产权在会计核算上反映出来的账面价值与实际的经济价值很难取得一致,这也是产权在不同主体间进行交易时很少根据会计账面价值计量,而需要对产权进行重新评估的原因。产权功能是指产权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产权之所以
6、具有特定功能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每个人都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权的设置、界定、安排、变更等活动可影响人的行为,最终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产权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总结,概括地说主要有资源配置功能、外部性内部化功能及激励功能。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产权制度本质要求,因此,选择公允价值作会计计量基础对产权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与公允价值会计。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是指在产权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产权主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促使其在价格信息的引导下,将其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带来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领域。企业是多种要素投入者通过契约连结起来的集合体,投入要素计价的多少决定了其所有者在企业
7、中的地位,此外,各要素所有者都希望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采取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在诸多的会计信息中,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被认为最具决策相关性,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可得到公正、准确的会计信息,为其投融资等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而国家也可得到同样的经济信息,使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制定更科学合理。(2)产权的外部性内部化功能与公允价值会计。外部性是指个人在追逐私利的过程中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正数值的或负数值的经济效应,例如工厂排放的烟尘可能会给周边环境带来污染。传统经济学认为外部性的治理应引入政府干预力量,对外部性生产者课税或给予津贴,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产
8、权经济学认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也就是说,通过产权的界定或明晰,可使外部性内部化使个人经济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转变为对自己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励,最终达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而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功能的关键所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与明晰,从而对实现产权的外部性内部化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计量手段对于产权的界定与明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会计计量过程中,如果企业的资产已严重贬值,而该企业仍采用资产形成时的历史成本来计价,企业的利润将会虚增,企业的税收将会增加,经营者的奖金将会提高,与此同时,债权人的风险将会加大,股东的
9、利益将会受到侵害,从而导致事实上的产权不清。(3)产权的激励功能与公允价值计量。产权的激励功能表现在: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通过产权的界定和安排,可以使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激励个人在为自身利益努力的同时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产权的激励功能对现代企业内部产权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一般采取股份公司形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经理阶层对经营权的控制越来越强,股东对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力不断弱化。复杂的产权结构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代理人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可能会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侵犯,因此要建立
10、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有成本的,为了节约监督成本,并使监督者施行更有效的监督,通常采用解聘、接受、激励等监督措施。而激励是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以使经营者自觉采取能提高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的措施。而企业价值的计量与公允价值的计量密不可分。只有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企业净利润,才是公平计量剩余索取权的正确依据;也只有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剩余索取权,才有助于产权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允价值与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内涵一致,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计量基础不仅体现了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产权制度的改进及产权功能的实现。2.公司治理与产权。产权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因素,为公司治理结构的
11、形成提供制度基础,它是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构建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前提。公司治理是企业产权安排的具体落实。(1)产权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企业的产权安排是由股东股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双重权利安排。股东通过出资而享有股权,企业拥有全部股东出资而形成的法人财产权,这种双重的权利构架已经体现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关系,使得合理配置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构建权力制衡机制成为必要。这就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必然性。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又为股东股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效行使提供了组织保障。产权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要素所有者相互交易产权的结合体。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治理,是以契约的方式,规范企
12、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治理它们的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在不同的企业参与人之间合理配置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和调整,是以清晰的企业产权安排为基础的。没有清晰的产权安排,就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治构。只有在产权清晰且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剩余索取权的最大化,股东才有可能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来约束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监督董事会的履职情况。外部市场体系也才有可能发挥其治理作用。因此,公司治理本质上是明确产权关系的契约,公司治理的功能就是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控制权与收益权。(2)产权制度是决定公司治理绩效的基
13、本因素。产权制度是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界定、组合、调节和保护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提供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帮助产权主体在经济交易时形成稳定的预期等功能。一个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产权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所有权安排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在既定的产权制度下,通过在不同的企业参与人之间合理配置所有权,使它们有明确的权责利,做到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各得其利。从而使彼此相互协调,相互制衡,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公司治理绩效。(3)产权制
14、度决定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产权制度减少的不确定性和激励的功能决定了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的形成。确立或设置产权,即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结合,这使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确定的权利,从而使人们的经济交往环节变得比较确定,更能明确自己和别人的选择空间。确定产权是权、责、利一体的确定。产权的界定,确定了行为主体的权力、责任和相应的利益,使其有了稳定的收益或收益预期。产权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功能,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主体就会有努力的动力,就会有稳定地获得与其努力程度相一致的收益预期。这样产权主体才会为产权的权能行为承担责任,并且努力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产权的约束功能决定了公司治理的约束机制形成。产权约束功能
15、就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产权的权能空间的有限性,确定了产权主体的选择结合,限定了其作用空间。产权利益的有限性在保证产权主体实现其应得利益或利益预期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不可以得到不该得的利益,如果他超越自己的利益边界,就是侵权。因此,通过合理配置企业产权,明确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边界,使它们的权利与风险相对称,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衡,从而构建起公司治理的相互制约权。该层次的产权安排形成了不同性质的股东以及不同性质股东持有的股份。3.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通过分析产权、公允价值会计、公司治理的之间关系,可以看出,公司治理问题的本质就是产权问题,而公允价值会计对产权具有界定和维护作用。因此,
16、通过产权这条纽带把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这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公允价值会计有利于实施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四、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建议1.明晰企业产权,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的改善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适当的股权分散和股东类型的多元化,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从而确保公司利益不受侵害。而产权的明晰界定有助于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避免基于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功能 2.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各种内部和外部监督手段,以合理的市场和制度安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确保经营层能够以股东利
17、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机制。应建立起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制度。约束机制是用于限制或制约经营者不利于股东或公司利益的不当行为的一组制度或规则。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从而接受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绩效考评,抑制以公允价值计量为手段的盈余管理动机。3.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必须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使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对企业的决策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有助于正确评价决策者对企业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有助于明确决策者的责任,有助于积累经验和教训。首先,要明确不同利益主体在治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和权责。投资者是企业内部主体之一,要切实强化股东会的职能,
18、对股份公司而言,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中的地位要强化。强化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的权益主要通过合约来加以明确,在合约中应体现经营业绩优先原则,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利益原则,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原则及责权利对等原则。其次,利益主体在决策中要各司其职,在一些重大会计事项的处理上要严格把关于会使公允价值会计的现偏离其正常轨道。 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已成为会计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重要特征。但由于公允价值与经济环境联系紧密,涉及诸多假设和不确定性等原因,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 用中难度极大。新会计准则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到底会对会计信息的
19、稳健性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在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时又如何兼顾稳健性?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5、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含义及特性对于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分别对其下了定义,虽然文字表述不同,但基本含义却是一致的。可以归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即交易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易目的是自愿的,交易环境是公正的,交易价格是市场的,不掺杂任何主观色彩和功利因素。并且是基于一种假设前提下,即: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并不打算清
20、算或者说不需要清算,也不打算削减其经营规模。 稳健性原则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会计准则中早有体现。而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IASN01,1975)中把稳健原则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要素(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草并制订企业会计准则,并将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基本原则。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它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即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
21、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会计稳健性的运用来看,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获得超预期的收益,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会计稳健性是一种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辨证关系。两者的统一表现在都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帮助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未实现收益的确认和
22、资产负债的计量上。稳健性是以谨慎的态度(不是悲观)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选择,它要求对于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以谨慎的态度予以披露,也就是对于可能的损益,只确认可能存在的损失,不确认可能存在的收益。而公允价值则要求根据市场变化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市场价格变化时及时确认企业的未实现损益。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的出发点不同,公允价值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相比历史成本计量而言,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其揭示的经营成果也更接近企业的现时的经济收益,而稳健性原则是要求反映企业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费用或收入、资产等。在处理未实现收益和计量资
23、产负债方面,两者的做法不一致,有可能产生冲突。所以,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势必会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产生一定的影响。6、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应用的现状 (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1.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与期末估值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二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并且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
24、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期末应将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进行估值。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应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下,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3.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在企业合并业务中,新准则针对同
25、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不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公平交易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即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 (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稳健性的实际运用1.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核算:坏账是企业无法收
26、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为坏账损失。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2.期末存货的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为了稳健地反映存货的价值,以可变现净值来取代历史成本作为存货的价值,对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而形成的损失作为当期费用加以确认。3.对或有事项的确认: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
27、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这些不确定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谨慎性原则要求及时反映或有事项对企业潜在的财务影响以及企业可能因此承担的风险。或有负债是指某一特定经济业务所造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某种意外情况,因而要求企业负责清偿的潜在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或有负债单独反映,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预计负债形成的原因及金额作相应披露。一、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1)公允价值概括。 早在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即对公允价值作出概念表述,到了199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又对公允价值给出新的界定,随后又多次修
28、改和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展开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我国财政部又对公允价值给了不同的诠释,其中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趋同,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及负债根据公平交易原则,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展开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显然,即使定义有差别,但公允价值始终具备三大特征,一则交易各方在自愿、公平的情况下实行交易,如果在强制或者清算拍卖的交易中产生的价格,其并不算作公允价值;二则公允价值的界定范畴包括了资产与负债;三则交易过
29、程具有交易前提,并且交易可以是现在进行的或者是尚未实现的预期交易。(2)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方面表现在基本准则中,另一方面表现在具体准则中。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新增了“会计计量”的内容,在此章节中,公允价值与现值、可变现净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一起被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这一变化显示出我国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大胆尝试和突破,但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前提,则其应用须谨慎。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一词竟出现180多次,这意味着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是多变的,不同环境中的公允价值存在不同的内涵,其中,公允价值多用于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准则,且大多与金融工
30、具准则相关,这也充分说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金融工具为主要对象,其次便多用于股份支付、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等一些和投资、重组相关的准则中。但目前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虽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公允价值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缺少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公允价值可靠性很难有效控制,公允价值极其不容易直接获取,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实际较高,公允价值的应用极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公允价值会计的建议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具有矛盾对立性的一面。在现实世界中经济环境充斥着不确性和风险,缔约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对称,代理冲突难以彻底消除,审慎地对待风险或者提早揭示风险更有利于遏制缔约各方的机会主义倾向。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辅之于稳健性原则,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 1.张健.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践探析.财会通讯,2008(6)2.宋理升.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科技与管理,2010(1)3.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4.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60-02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10级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四班 刘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