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60911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来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改革发展与展望鸣谢! 本文综合吸纳了2009年4月湖南长沙全国春季病虫测报与防控工作研讨会和2009年5月江苏南京水稻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项目启动暨早稻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上来自河北、江西、安徽、陕西、山东、湖南、天津、北京、甘肃、内蒙古、新疆和江苏、重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浙江、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疫站(局)部分站长、科长的发言材料,在此一并致谢!刘万才 姜玉英 张跃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蓬勃发展,不仅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地和县四级测报网络,而且制定了测报办法,改进

2、了信息传递手段,研发了测报技术。在总结回顾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体系、建设队伍、强化保障、完善手段、研发技术、规范管理和注重宣传的发展对策。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病虫害;预测预报;成就;发展对策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以下简称“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病虫测报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各级农业领导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

3、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1发展历程1.1建立了病虫测报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病虫测报工作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坚持专业性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方法,在加强专业测报站建设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测报组织。20世纪50年代前期,先后在南方稻区固定专人对水稻螟虫进行定时定点调查记载,系统地发布预报,并开始在全国建立测报站(点),测报工作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前期病虫测报体系已初具规模。“文革”期间,测报工作曾受到挫折,不少测报站工作中断。1973年,农林部提出要“像办气象站那样办好病虫测报站”,测报工作得到了较快恢复。1978年8月26日,农林部向国务院上报请

4、示文件(78)农林(保)字第27号,决定恢复农药检定所和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9月20日,经陈永贵副总理批示,李先念副主席及纪登奎、余秋里、方毅、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等7位副总理圈阅审批,成立了农林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负责全国主要病虫的预测预报及管理工作,带动了全国病虫测报工作的发展1-3。其后,无论是1982年农业部将植物保护局与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合并成立全国植物保护总站,还是1995年农业部将全国植保总站、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全国种子管理总站和全国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合并成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其中均设立承担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处(站),保证了测报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1989年

5、国家计委正式立项,实施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建设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根据自然生态区和病害流行范围及害虫迁飞路径,第一批选择了400个地、县级植保(测报)站作为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组成“全国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对重大病虫进行联合监测和预报,并对这些区域测报站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到1999年总计投资7630万元,建成区域站360个4。为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农业部1998年提出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规划建议,并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植保工程一、二期规划。19982008年,累计投入33.6954亿元,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892个

6、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其中省级监控分中心项目26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814个。通过该阶段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区的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等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从农业部到省、地、县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截止2007年统计,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338个市(地、州)、2450个县(市、区)建立了承担病虫测报工作的植保机构,专(兼)职测报人员16 085人。植保机构的完善、条件的改善和队伍的发展,为做好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预报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2初

7、步规范了测报业务管理为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983年农牧渔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通知,并颁布了病虫测报站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站的职责及规章制度。其后各省及大部分重点地、县植保站也相继制定了测报岗位责任制。1992年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制定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工作规范,对区域测报站的建设和业务考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3年农业部又颁布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初步规范、明确了各级植保(测报)站是发布病虫预报的行为主体,并对重点测报对象、预报期限等做了初步规定。这对于规范农作物病虫预报工作,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区

8、域站的管理上,根据区域站的工作情况和业务考核结果,先后于1991年和1997年两次对全国区域站进行了调整,将部分工作差、业务汇报少、力量不足的站调整出去,并增补一些力量比较强、工作比较好的测报站作全国区域站3-4。随着植保工程的实施,2006年,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根据测报工作的实际需要,适时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的数量由400个扩大到了600个,进一步增强了测报网络的覆盖面和代表性。1.3 强化了测报表彰与培训机制 为激励广大测报工作者更好地工作,1981、1986年和1993年,全国植保总站具体组织,先后以农业部名义对一批测报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荣

9、誉感。2000和2001年,全国农技中心连续两年表彰了全国病虫测报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为推动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发展2003和2006年,全国农技中心又先后两次对全国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同时,农业部每年都给全国区域站安排了监测补助费,到2008年,600个区域站的监测补助经费从2000年以前的几十万元增加到900多万元。从1994年开始还得到财政部的支持,每年安排棉铃虫专项监测经费200万元,保证了日常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30年来,历届全国测报机构坚持测报培训制度,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从197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全国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30期,并于2006年在

10、西南大学开辟了第二个培训基地,已正常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3期,一大批在基层从事测报工作的同志得到了培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水平。所有这些,在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2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2.1 主要成效2.1.1制定了测报调查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部就提出对东亚飞蝗进行冬季查卵和监测,随后在全国治螟座谈会上制订了螟情预测办法。1955年农业部颁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将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小麦条锈病、东亚飞蝗、粘虫、棉红铃虫和稻螟虫等定为全国测报对象,并于50年代后期先后制订了这些病虫的测报办法。经过十多年的测报实践,并总结“文革”期间不要测报的沉痛教训,1973年农业

11、部组织修订了全国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办法。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病虫测报自身的特点,1981年农林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编辑出版了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该办法将原来专业测报办法和社队测报办法修订为系统测报办法和一般测报办法,并明确规定专业测报站负责的全国测报对象,必须按照系统测报办法的要求进行调查、监测。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200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孝羲、张跃进主编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学。这是我国农业有害生物预测学的第一本专著,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填补了我国农业病虫测报学的空白。同年,为配合这本书的出版,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编辑出

12、版了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从服务测报实践的角度,全面总结了各种农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及预测技术,对于推动测报工作实践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病虫调查标准的制定上,19871990年,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等15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规范,并于1995年12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成为建国以来首批植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5;2000年后全国农技中心加速了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规范及病虫电视预报制作技术等农业行业标准11个,并修订了1

13、995年颁布的15个国家标准,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4个。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病虫测报水平、推动测报工作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1.2改进了信息传递手段为加快病虫发生调查资料的传递速度,提高病虫信息的利用时效,1963年农业部植保局创编了全国农业病虫测报电码,经国务院秘书厅批准试用。1979年10月测报电码重新修订后经邮电部批准,作为公益电报在全国测报系统使用。在此基础上,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于1981年又进一步创新编制了测报专用“模式电报”,至1988年已编制了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等27种病虫不同代次的51个模式电报,并于1989年印发了农作物病虫

14、预测预报模式电报组建表,在全国病虫测报网区域站系统推广使用。“模式电报”较之测报电码,编译、收发更简便,传递更迅速、准确,而且更经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2005年12月,全国农技中心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并从2007年4月开始,在全国31个省级植保机构600个国家级区域站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测报数据的网络传输、查询、汇总、统计分析,以及病虫情报、病虫电视预报和技术规范等信息的网络化发布。2.1.3 创新了预报发布方式 病虫预报过去主要以纸质形式进行发布。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病虫测报机构和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等途

15、径发布病虫预报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这其中,尤以病虫电视预报值得一提。电视预报是病虫预报发布形式的创新。借鉴天气预报的发布形式,将病虫预报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的音频形式表达,并利用电视这一最为广泛的媒体进行发布,从而提高了病虫预报和防治信息的时效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深受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该工作由湖北省荆门市植物保护站于1997年首次开发出相关技术,1998年湖北省提升为省级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系统,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的1350个县开展了病虫电视预报,预报对象涉及90%以上的农作物中超过60%的病虫害种类,有一半

16、以上的农民收看这一节目。1999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合作制作病虫预报节目,每周在中央七套(CCTV-7)固定播出。从2009年开始,根据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服务农业生产合作备忘录的有关精神,遇有重大病虫发生情况时,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可随时提供材料,双方联合制作,以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名义,在中央一套(CCTV-1)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病虫预报防灾减灾的公共服务作用。2.1.4加强了测报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开展了病虫指标预测法、数理统计预测法和综合分析预测法等的研究,并在病虫预报中得到

17、了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害虫生命表、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和预测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系统模拟模型法和专家系统等比较多地应用于病虫预测预报中。多年来,测报部门先后和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对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麦蚜、草地螟和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进行了研究,在摸清流行规律、迁飞性路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异地长期预测,从而明显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预报时间也大大提前。这些研究,既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丰富了测报理论与技术方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如粘虫异地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北方农牧交错区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虫源地及迁入机制,褐飞虱预测预报技

18、术研究,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和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棉花害虫测报标准、区划及应用,小麦白粉病中期测报研究等先后获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在测报工具研发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由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全国农技中心和有关省站合作开发的佳多虫情测报灯不仅实现了害虫的自动诱测,而且对大部分的监测数据实现了自动处理,与其相配套的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分别于2006和2007年先后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我国农业害虫自动化监测预警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1.5进行了长期和超长期预测探索20世纪70年代前,各级测报部门所作的预报主要以短期预报为主,仅对部分病虫试作中、长期预

19、报。80年代以后,根据生产的需要,各级病虫测报部门加强了对长期预报的研究和探索,并开始发布主要病虫全年的长期预报。1986年12月,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和中国植保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主要农作物病虫超长期发生趋势研讨会,促进和推动了病虫长期和超长期(跨年度)预报工作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科技司两次立项支持主要病虫长期运动规律及预测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重大病虫害长期、超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9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农技中心每年年底都组织专家对翌年重大病虫长期发生趋势进行会商,形成全国农作物灾害性病虫发生趋势(长期、超长期预测材料),提供给每年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参阅,为制订重大病

20、虫防控预案和领导部门作出防控决策、指挥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2.1.6准确地测报在植保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完善测报网络,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例如,199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1991年全国稻飞虱特大发生,全国的测报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地预测。对于东亚飞蝗的严重发生蝗区,测报部门也已连续多年做到了及时、准确地预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国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98%以上。近几年草地螟、小麦条锈病和稻飞虱又处于一个新的暴发周期,

21、全国病虫测报部门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比较准确地做出了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农业部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治决策,有效地组织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据统计,20002006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从29.43亿亩次增加到36.6亿亩次,增加24.4%;防治面积从30.24亿亩次增加到40.89亿亩次,增加35.2%;年挽回损失从584.5亿kg增加到681.3亿kg,增加16.6%5。如果没有全国各级植保部门的准确监测和预报,提高防控效果,病虫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严重得多。2.2 基本经验总结30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22、以下几个方面:2.2.1 始终坚持宣传领导、争取支持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前提。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必须提高预测预报的技术水平,依靠准确地预报,预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且适时、准确,既要提高防效、控制危害、降低损失,又要避免盲目行动造成浪费。这是测报工作的作用所在,也是领导部门制定防治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和树立,进一步明确了测报工作属于政府必须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是政府必须要干好的事情。因此,积极向领导部门搞好宣传,争取支持,保证测报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才能推动测报事业的发展。2.2.2 始终坚持加强体系建设是推进

23、测报事业发展的基础。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去负责。几十年来,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国民经济实力,我国各级植保测报管理部门相应地制定了各阶段切实可行的测报体系建设规划,经过多年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网络健全、设备功能完善的测报网络体系,从而促进了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2.2.3 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根本。搞好测报工作,一靠机构、二靠队伍,必须在建立健全网络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数量足的测报员队伍,才能保障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几十年来,各级植保管理机构通过加强培训、加大表彰,改善测报人员工作条件和待遇等,不断采取措

24、施,加强测报队伍建设,从而维持了测报队伍的相对稳定和测报事业的持续发展。2.2.4 始终坚持加强技术创新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地推进测报技术创新,在制订测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创新病虫信息传递方式,从研制测报专用电码,到组建模式电报,再到利用互联网系统填报,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不断地加强对病虫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技术的研究,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预测期限不断加长;通过不断地创新预报发布方式,提高了病虫预报信息的到位率,进一步增强了病虫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的指导性。2.2.5 始终坚持强化保障措施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关键。30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强化

25、保障措施,满足测报工作的基本经费、完善测报工作的条件和手段,改善测报人员待遇,才能保障测报事业健康发展。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保障,测报工作将举步为艰,严重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3前景展望3.1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1.1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危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kg,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二是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

26、展和实施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作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三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同时,要提高预报信息的到位率,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3.1.2 现代农业建设给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从2009年开始,在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支持下,全国农技中

27、心病虫害测报处着手进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各省各地的病虫监控系统建设也在加紧进行,这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的监测预报和管理能力。二是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对生物灾害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测报工作的发展赢得了很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植保工程立项建设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1998年以来,通过国家一、二期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些地方基层植保部门的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病虫监测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农业部又在抓紧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随着植保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全国各级病

28、虫测报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病虫测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2.1 工作待遇偏低,测报队伍不稳。相对来说,无论是农技推广服务,还是植保技术服务,其中尤以病虫测报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频度高、强度大、时间长,如我国南方负责水稻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每年510月份,要天天下田;对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更是要在每天早晨5:30以前下田,十分辛苦,但测报人员的待遇相对以前更低,不及植保其他专业,队伍不稳问题突出,测报人员流失严重、更替频繁、技能传承断代,各地测报队伍中许多新同志经验不足、知识不全,对情况不熟悉、对病虫的基本调查方法不了解,不具备基本的测报

29、技能。同时,从总体看,测报人员数量也明显不足,如安徽和河南等农业大省,拥有7万10万hm2耕地的农业大县很多,但每县负责测报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两三人,许多面上的情况调查没法按要求进行,尤其是发生面积的汇报数据代表性不强。3.2.2 运行经费不足,保障措施不力。近年来,通过一、二期植保工程的建设,基层重点县级植保站的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当前,全国病虫测报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行经费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如许多地方基层测报站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对于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难以发挥病虫测报指导防治的作用。3.2.3

30、 管理手段缺乏,基层力量薄弱。随着地方机构改革的深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尤其是乡级机构的管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2007年底,全国乡镇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仅占乡级推广机构总数的13.3%,归乡级政府管理的占70.5%,实行以乡级政府为主县乡共同管理的占16.7%6。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了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造成体系管理严重脱节,尤其是乡级及村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地方基层没人负责这项工作。由于在管理上缺乏抓手,在运行机制上,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惩罚机制,影响了基层测报体系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3.2.4 测报调查

31、繁重,技术研究滞后。当前,在实际测报工作中,还有一些病虫的测报调查方法是沿用以前科研的调查方法,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工作繁重。经过多年对病虫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和测报实践,证明很多调查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以减轻测报人员田间调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但目前测报调查技术研究滞后,如利用害虫性诱剂的专一性对害虫进行诱测研究,开发成专用的性诱剂测报工具,现在才刚刚起步;虫情自动测报灯虽然实现了自动开启、自动转格逐日接虫,但在计数和种类鉴定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病虫信息虽然初步实现了网络传递,但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的自动报警和智能化管理才列入议事日程,距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3.3 发展对策

32、建议3.3.1加强体系建设,完善测报网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病虫测报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的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从全国病虫测报工作的需要来讲,要重点加强省级站和区域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测报体系,保证每一个县站,至少是区域站有专门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要继续争取通过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和约合56万亩耕地设立1个病虫监测与防控指导点组成的“覆盖全国、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33、数字化,显著提高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水平。3.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根据现阶段我国病虫测报工作实际,加强队伍建设,要做好如下方面:一是科学定编定员。对于县及县以下植保测报机构,要根据作物种植面积、生态类型等情况,确定测报人员数量,并确保一线测报人员不低于全县测报人员编制的2/3,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编制的80%。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要大力加强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加强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测报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测报培训条件,建立基层测报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上岗培训制度,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并通过推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以及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等,不断地提高基层测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

34、素质。三是提升业务能力。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切实提高测报人员对病虫发生流行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数据分析、基本规律把握和基本趋势判断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四是提高工作待遇。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大测报调查补贴和表彰等措施,提高测报人员待遇,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加强职业教育。要通过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在现有条件下搞好测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3.3.3强化保障措施,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资金保障。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测报工作经费,尤其要突出加强测报调查补助等运行经费的保障力度,从而保证测报工作正常开展。二是政策保障。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

35、国务院国发200630号文件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文件,逐步提高测报人员待遇,稳定测报队伍。三是设施条件保障。通过继续实施植保工程,使植保测报机构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配套的化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图书室等;要建立稳定的、标准的病虫调查观测基地和场所,提高病虫观测资料的系统性和可比性;要改善测报手段,将来测报工作的发展必须要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来减轻测报人员的田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通过开发和配备先进的自动病虫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病虫电视预报设备,以及测报调查交通工具,提高病虫测报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3.3.4 实行分级管理,突出重点病虫 病虫测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

36、势预报做好,这是测报工作的根本任务。对于国家和省级植保部门来讲,要重点做好重大病虫害的中长期趋势预报,为领导部门制定防控决策和提前进行防控工作准备服务。其次,要实施分级管理的办法,根据重大病虫大范围流行和远距离迁飞扩散程度的强弱、突发暴发特性的强弱,以及发生范围、面积、损失的大小等将监测对象分为一、二、三、四级4个档次。其中,一级监测对象主要指重大迁飞性害虫和烈性流行性病害,具有突发和暴发的特点,一旦失去监控,将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这类病虫由国家病虫测报机构组织全国各级植保测报机构联合监测。二、三、四级监测对象的发生流行强度和为害损失依次减弱,负责监测管理的工作中心也应相应下移,其中三、四

37、级监测对象主要由地方测报机构负责监测预报。3.3.5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测报水平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和预报水平。一是测报调查规范化。在认真推广30种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做好修订、简化工作,确定简便的测报调查取样方法。同时,要适应生产形势和工作的需要,为基层测报机构制定简要、实用的测报方法,全面推进测报技术的标准化。二是信息传递网络化。要加快中央、省、地和县四级病虫害测报信息网络建设速度,尽快实现相互联网,资源共享。三是信息采集和资料处理自动化。要通过加大测报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

38、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自动病虫监测工具,如自动虫情诱测灯、害虫性诱剂测报工具和昆虫自动识别计数系统等,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通过加强测报专用软件的开发,实现资料处理自动化,减轻测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预报发布定时可视化。要总结近10年来全国及各地开展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规范预报内容,开发通用软件,提升预报发布可视化水平,及时、快捷将信息送到基层和农户。3.3.6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测报管理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完善测报管理办法。1993年农业部颁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在规范测报管理、促进测报工作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多年过去了,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

39、很大变化,必须加快该办法的制(修)定工作,进一步明确测报工作职责、各级测报机构的预报管理对象,从而进一步规范测报工作管理,保障测报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区域站的管理。近年来,借助植保工程,国家已在800多个地、县投资建设了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工作站,需要对这些站统一下达国家病虫监测任务,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业务考核,发挥其对重大病虫害的联合监测预报作用。同时,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区域站的保护利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这些区域站资产被侵占、能力被削弱。三是要加强政策调研。把在改革开放30年中积累起来的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的经验、政策措施和做法,用文件、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

40、,保障病虫测报事业的健康发展。3.3.7 加强测报宣传,争取各方支持 病虫测报在农业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有意识地研究加强测报工作宣传的途径和方法,发挥病虫测报的作用,扩大测报工作影响,提升测报工作地位。为此,一要注意研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向有关领导汇报和宣传病虫测报工作情况和预报结果,让领导切实明白和理解病虫的发生趋势及其危害性。二要通过开辟病虫预报结果电视、手机短信发布等渠道,保障测报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提高病虫测报的到位率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病虫测报在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控制生物灾害蔓延中的作用。三要加大病虫测报成果、贡献以及在有害生物治理与控制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测报,形成全社会关心测报、支持测报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病虫测报事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661662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403当代中国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05154 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M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37395 夏敬源农技推广促进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2):4116 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4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