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6160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67 大小:3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府谷后大井沟机制兰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府谷新环评报告.doc(1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前言11 总论31.1 编制依据31.1.1 评价委托31.1.2 法律法规政策31.1.3 部门规章依据31.1.4 评价技术规范41.1.5 项目文件51.2 评价标准51.2.1 环境质量标准51.2.2 污染物排放标准61.3 评价级别81.3.1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81.3.2 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91.3.3 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91.3.4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101.3.5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101.4 评价因子和评价范围111.4.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污染因子筛选111.4.2 影响因子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121.4.3 评价范围131.5 评价目的及

2、评价重点141.5.1 评价目的141.5.2 评价重点141.6 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151.6.1 污染控制目标151.6.2 环境保护目标152 项目概况192.1 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192.1.1 工程背景情况192.1.2 现有工程组成232.1.2 现有工程建设及环评批复落实情况242.2 拟建项目概况352.2.1 拟建项目基本情况352.2.2 拟建项目工程组成362.2.3 产品方案372.2.4 主要原材料、物耗及设备382.2.5 原料及成品贮运402.2.6 总平面布置412.2.7 经济技术指标412.2.8 项目依托关系423 工程分析443.1 生产工艺原理44

3、3.1.1 燃烧系统443.1.2 热力系统453.1.3 冷却水系统453.1.4 电气系统463.1.5 化学水系统463.1.6 除渣系统463.2 产污环节473.2.1 废气污染源483.2.2 废水污染源493.2.3 工业噪声源493.2.4 固体废弃物493.3 平衡分析493.3.1 热平衡493.3.2 硫平衡503.3.3 水平衡503.4 污染物产生及防治措施523.4.1 大气污染物产生、治理及排放523.4.2 水污染物产生、治理及排放553.4.3 噪声产生、治理及排放563.4.4 固体废弃物产生、治理及排放583.4.5 非正常排放583.5 发电项目主要污染

4、物产排汇总593.6 项目污染物排放汇总594 项目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现状614.1 自然环境概况614.1.1 地理位置614.1.2 地形地貌614.1.3 气候气象614.1.4 地质地震624.1.5 河流水文624.1.6 生态环境634.1.7 土壤与水土流失644.1.8 矿产资源644.1.9 生态功能区划644.2 社会环境概况654.2.1 社会经济654.2.2 交通运输654.2.3 人文景观665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67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75.1.1 监测点位布置675.1.2 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675.1.3 采样历时及监测分析方法685.1.4

5、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685.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725.3 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25.3.1 监测点位725.3.2 监测项目725.3.3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735.4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745.4.1 监测点位及监测项目745.4.2 监测时间745.4.3 测量仪器745.4.4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745.5 小结75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66.1 项目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766.1.1 建设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766.1.2 大气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766.1.3 噪声影响及减缓措施776.1.4 废水影响分析796.1.5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806.1.6 生态

6、环境影响分析806.1.7 小结816.2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826.2.1 预测因子及源强826.2.2 估算结果826.2.3 非正常排放836.2.4 大气防护距离826.3 水环境影响分析856.3.1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856.3.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856.4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906.4.1 预测模式906.4.2 噪声污染源源强916.4.3 预测结果与评价926.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926.5.1 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6.5.2 对人体健康影响946.6 营运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957 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967.1 评价的目的和重点967.2 风险

7、识别967.2.1 资料收集和准备967.2.2 风险设施及物质危险性识别987.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1037.3.1 重大危险源识别1037.3.1 重大危险源识别1037.3.2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037.4 源項分析1037.4.1 最大可信环境风险事故1037.4.2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及风险最大可接受水平确定1047.4.3 源强估算1057.5 风险预测及影响分析1077.5.1 发电车间兰炭尾气泄漏事故影响预测1077.5.2 尿素水解装置氨气泄漏事故影响分析1107.6风险值计算与评价1107.6.1 风险计算1127.6.2 环境风险计算1127.7 风险管理1137.

8、7.1 风险防范措施1137.7.2 应急预案1167.8小结1188 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1198.1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1198.1.1 拟采取的可行性分析1198.1.2 建议和要求1228.2 水污染防治措施分析1238.2.1 工程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分析1238.2.2 建议和要求1248.3 固体废物污染物防治措施分析1248.3.1 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分析1248.3.2 建议和要求1258.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分析1258.4.1 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分析1258.4.2 建议和要求1268.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268.5.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268.5.2 水土保

9、持1288.5.3 绿化1299. 清洁生产分析和总量控制1309.1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1309.1.1 生产工艺1309.1.2 技术装备1309.2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1319.3 产品指标分析1319.4 污染物产生分析1329.5 废物回收利用1329.6 环境管理1329.7 污染物达标排放1339.8 污染物与国家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1339.9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结论1369.10 总量控制1369.10.1 总量控制项目1369.10.2 已批复项目总量1379.10.3 总量控制建议指标13710规划相符性和选址合理性分析13810.1 产业政策符合性13810.2 规

10、划相符性13810.3 选址可行性14010.3.1 项目用地可行性14010.3.2 项目周边环境14010.3.3 基础设施与项目选址14110.3.4 环境影响及其防治效果与项目选址14110.3.5 公众参与与项目选址14111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制度14211.1 环境管理14211.1.1 环境管理机构14211.1.2 环境管理内容14211.2 环境监测制度14311.2.1 监测内容和频次14311.2.2 监测人员和设备14311.3. 环保设施验收1441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4712.1 经济效益分析14712.1.1 项目投资14712.1.2 财务预测与评价1471

11、2.1.3 经济评价14712.2 环境损益分析14712.3 环保投入分析14912.3.1 环保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HJ)14912.3.2 投资后环保费用及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HZ)15012.4 环境代价和环境系数计算15012.4.1 环境代价(Hd)15012.4.2 环境系数(Hx)15012.4.3 环境损益分析结论15113 公众参与15213.1 公众参与的目的15213.2 公众参与的对象15213.3 公众参与方式15213.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15213.4.1 调查统计15213.4.2 调查结果分析15513.5 小结15614 结论与建议15714.1 主

12、要结论15714.1.1 项目概况15714.1.2 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15714.1.3 项目选址可行性15714.1.4 环境现状评价15714.1.5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5814.1.6 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分析15814.1.7 清洁生产与总量分析15914.1.8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15914.1.9 总结论16014.2 要求与建议16014.2.1 要求16014.2.2 建议160 附件:附件1:委托书;附件2:备案文件;附件3:标准;附件4:试生产批复;附件5: 60万吨兰炭环评批复;附件6: 60万吨兰炭环评变更批复;附件7: 75万吨兰炭环评批复;附件8:监测报告;附

13、件9:公参信息;附件10:公参统计信息;附件11:公参承诺函;附件12:委托审批的函(陕环评函【2015】18号);附件13:供热协议;附件14:可研审查意见;附件15:府谷县城乡规划审查领导小组关于府谷县新民镇集中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议纪要;附件16:灰渣及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协议前言(一)项目由来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是府谷县兰炭企业整合后新组建的民办企业。企业位于府谷县新民镇高山兰炭集中区内,距离新民集镇1.5km,厂区占地26.1万m2。公司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经省市发改委备案,同意建设年产75万吨兰炭、2万吨镁合金、425500KVA电石、55万吨白灰、225000K

14、VA硅铁、215MW煤气发电机组和120万吨洗选煤循环产业链项目。截至2015年,公司已建成年产75万吨兰炭、2万吨镁合金、25000KVA硅铁项目、120万吨洗选煤、25万吨/年石灰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近年来,府谷县经济高速增长,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采暖供热问题不断凸显,建设单位所在的新民镇企事业单位采用燃煤锅炉、集镇居民采用燃煤小火炉分散供热,不仅供暖热效率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新民镇政府为解决该问题研究制定了府谷县新民镇供热工程实施方案,拟依托离新民镇最近的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提供热源,解决供热需求,为城镇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提供集中供热。

15、根据榆林能源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发挥兰炭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主动性,使企业走向资源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结合新民镇基础设施建设供暖改造方面的迫切需求,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积极与新民镇党委政府协商,以250MW综合利用电厂建设为契机,利用富余兰炭尾气、电石尾气、硅铁余热和兰炭沫,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得到高品质的热能和电能,实现废料的就地清洁转化利用,提高企业附加值的同时,实现新民镇镇区集中供热的美好愿景。府谷县发展改革局关于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项目调整建设规模予以备案的通知(府发改发201526号),同意该项目备案。2016年1月,陕西省燃气设计院编制完成了

16、府谷县新民镇集中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月15日于住建局召开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府谷县城乡规划审查领导小组原则上同意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建设250MW空冷抽凝机组为新民镇6平方公里范围供热。目前,企业已经委托其他环评单位对供热工程(主要涉及管网部分)另行评价,本次报告不涉及该内容。(三)项目特点本项目为兰炭尾气、电石尾气、硅铁余热和兰炭沫混烧发电并为新民镇单位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源的热电联产项目。按照省发改委和省环保厅要求陕北地区应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项目大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核算和污染控制措施可行性论证是评价工作的重点。现状厂区污水处理站并未实施,污水处理可依托性

17、是项目制约因素问题。(四)环评工作进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项目调整建设规模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015年9月,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于委托榆林市环境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到委托后,榆林市环境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组成项目组并完成了现场勘察、资料收集、工程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公众参与等大量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调整建设规模项目

18、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次环评不包括供热管网部分。(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项目依托原有厂区公辅设施的可行性,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的环境可行性。项目废水处理工艺可行性。兰炭尾气输送管道的环境风险控制,地下水污染防范。 (5)主要结论本项目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要求;污染物产生环节均有有效的污控措施,可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接受,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保证各类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行,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达到指标要求,采取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项目建设可行。1 总论1.1 编制依据1.1.1 评价委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见附件1。

19、1.1.2 法律法规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9)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第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10)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第59

20、1号),2011年3月2日;(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12)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2011年10月17日);(13)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3年9月);(14)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15)陕西省人大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11月29日;(16)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陕政发201354号),2013年12月30日;(17)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陕政发200418

21、号)2004年4月29日;1.1.3 部门规章依据(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本),2013年2月16日;(2)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2010年5月4日;(3)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4)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3月18日;(5)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2001年1月;(6)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6月;(7)环境保护部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

22、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2012年8月22日;(8)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517号),2015年4月10日;(9)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办法(陕环发201461号),2014年12月15日;(10)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陕发改能源2014804号),2014年7月2日。1.1.4 评价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23、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14);(9)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00-2010);(10)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15-2012);(11)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12)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

24、1.1.5 项目文件(1)府谷县发展改革局关于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项目调整建设规模予以备案通知(府发改发201526号),见附件2;(23)府谷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项目调整建设规模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府环函201523号),见附件3;(4)陕西高智电力咨询有限公司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兰炭尾气及兰炭沫综合利用建设250MW热电联产机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4年12月;(5)榆林市环保局关于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75万吨/年兰炭综合利用项目试生产的批复(榆政环函2015441号),附件4;(6)府谷县城

25、乡规划领导小组关于府谷县新民镇集中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议纪要,附件15;(7)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提供的其他技术资料、相关部门意见等。1.2 评价标准府谷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府谷县后大井沟机制兰炭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项目调整建设规模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府环函201523号)出具了本次评价执行标准,见附件3。1.2.1 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2)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3)地下水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26、)类标准。(4)声环境声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3类区标准。(5)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中的二级标准。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4-1。1.2.2 污染物排放标准(1)府谷县环境保护局“府环函201523号”文下达本次评价执行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为:锅炉大气污染物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表1中的标准;粉尘排放及厂界无组织监控限值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排放标准。根据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陕发

27、改能源2014804号)要求,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陕北、陕南地区新建电厂要达到重点区域特别排放限值,本项目锅炉大气污染物应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表2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本项目为兰炭沫和兰炭尾气混烧锅炉,汞及其化合物执行燃煤锅炉标准,其他执行燃气锅炉标准。(2)废水排放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中一级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3)固废排放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4)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8、中3类标准;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2-1表1.2-7。表1.2-1 环境质量标准类别标准名称及级(类)别污染因子标准值单位数值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SO224小时平均g/m31501小时平均500PM1024小时平均150年平均70PM2.524小时平均75年平均35NO224小时平均801小时平均120BaP24小时平均0.001年平均0.0025汞及其化合物年平均0.0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NH3一次mg/m30.01地表水地表水环境

29、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pH值无量纲69溶解氧mg/L5高锰酸盐指数6COD20BOD54氨氮1.0总磷0.2总氮1.0铜1.0锌1.0氟化物1.0硒0.01砷0.05汞0.0001镉0.005六价铬0.05铅0.05氰化物0.2挥发酚0.005石油类0.0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2硫化物0.2粪大肠菌群10000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标准pH无量纲6.58.5高锰酸盐指数mg/L3.0NH3-N0.2氰化物0.05挥发酚0.002总硬度450硫酸盐250硝酸盐氮20亚硝酸盐氮0.02氯化物250氟化物1.0总大肠菌群(MPN/L)3.0噪声声环境质量

30、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等效A声级dB(A)昼间65夜间55土壤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pH无量纲7.5镉mg/kg0.6铅350砷25铬250表1.2-2 废气排放标准标准及级别污染因子排气筒高度(m)排放速率(kg/h)排放浓度(mg/m3)无组织排放浓度(mg/m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表2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颗粒物120m/5/SO2/35/NOX/10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1标准中以燃煤锅炉汞及其化合物/0.0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

31、级标准粉尘3015550/4025/表1.2-3 废水排放标准标准名称及级别污染物标准值(mg/L)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一级标准COD50BOD520氨氮12石油类5.0挥发酚0.2硫化物0.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SS70表1.2-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dB(A)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功能类别昼间夜间3类6555表1.2-7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类别昼间dB(A)夜间dB(A)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70551.3 评价级别1.3.1 大气环境

32、评价工作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判定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的规定,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为SO2、NO2、PM10、NH3共4种,分别计算每个工段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Pi=Ci/Coi 100%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根据导则要求,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在简单平坦地形、全气象组合情况条件

33、下的最大浓度占标率Pmax和D10%,计算结果见表1.3-1。表1.3-1 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Pmax)序号污染源名称下风距离(m)最大落地浓度(mg/m3)占标率(%)SO2NO2PM10NH3HgSO2NO2PM10NH3Hg1锅炉烟气9800.00690.01910.0007/510-71.379.550.16/02燃料仓扬尘3960.0121/2.69/3灰库扬尘3570.0024/0.55/4石灰石灰库374/0.0017/0.37/5尿素水解无组织/0.0045/2.24/各源最大值-0.00690.01910.01210.00451.379.552.692.24/根据上述排放源

34、强及参数,采用SCREEN3估算模型计算结果如表1.3-1所示。由表可见,本项目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为9.55%,根据大气评价等级判定,本项目为三级评价,可不进行进一步预测。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1.3.2 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本项目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厂区污水,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表,确定本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做简要分析。1.3.3 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本项目用水由府谷水务公司统一调配。项目不直接取地下水,因此项目不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影响,本项目属于类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

35、11,本项目的评价等级应根据项目的类特征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本项目建设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指标见表1.3.2。表1.3-2 本项目建设场地地下水评价等级判据判断指标特征分级包气带防污性能陕北黄土梁峁,包气带以黄土状粉土、黄土状粉质粘土为主,渗透性能相对较弱,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中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区域无供水意义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差,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不在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或其补给径流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排放量0m3/d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5dB(A)

36、显著增多二级1类,2类3dB(A),5dB(A)较多三级3类,4类3dB(A)不大本项目3类3dB(A)不大单独评价等级三级二级三级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三级1.3.5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本项目涉及危化品少,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14),兰炭尾气、电石尾气输送管线在线量小于临界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项目位于工业集中区内,不属于环境敏感区。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判别情况见表1.3-4。表1.3-4 项目风险等级判别表种类剧毒危险性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爆炸危险性物

37、质重大危险源一二一一非重大危险源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地区一一一一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所处地区不属于环境敏感区,项目危险物质小于临界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确定评价等级二级1.4 评价因子和评价范围1.4.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污染因子筛选(1)影响程度及影响性质识别影响程度识别根据项目的性质及排放污染物的特点,采用工程影响环境要素与影响程度识别表,对拟建项目实施后影响环境要素的程度进行识别。识别结果见表1.4-1。表1.4-1 影响要素识别、筛选表环境资源阶段可能受到环境影响的领域(环境受体)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社会环境生活质量水土流失地下水质地表水质大气质量噪声环境农田植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水生动

38、物土地利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供水交通燃料结构美学旅游健康安全社会经济娱乐文物古迹生活水平施工期场地清理-1-1-1-1地面挖掘-1-1-1-2-1运输-1-1-1+1-1+1安装建设-1-1+1-1+1材料堆存-1小计-2-3-5-5+2-3+2运营期废水排放废气排放-2-1-1-1-1噪声-1固废排放-1产品+2-2+2+2就业+2小结-2-1-1-1+2-1-2-1-1+2+4注:3重大影响;2中等影响;1轻微影响;“+” 表示有利影响;“-”表示不利影响。从表1.4-1可知,该项目在施工期间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噪声、交通等方面,其中对环境空气和声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在运行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空气、生态环境等方面。而对所在区域的工业发展、社会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将产生有利正面影响。影响性质识别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及排污特点,采用工程环境影响性质识别表,对规划方案实施后影响环境的性质进行识别,识别结果见表1.4-2中。表1.4-2 影响性质分析性质环境资源不利影响有利影响短期长期可逆不可逆局部广泛短期长期广泛局部可能受到环境影响的领域(环境受体)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地下水质地表水文地表水质大气质量噪声环境生物资源农田生态野生动物水生动物濒危动物渔业养殖社会环境土地利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