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6657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森林抚育技术指南.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省森林抚育技术指南四川省林业厅2017年3月目录1 范围12 术语和定义13 总则34 分类与分级35 森林抚育技术46 调查设计147 森林抚育施工168 监测与档案管理17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工林主要树种(组)抚育后保留木密度19附录B(资料性附录)主要树种密度管理图20附录C(规范性附录)主要林分合理经营密度表30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森林抚育的对象、条件、措施、方法和开始期、间隔期、抚育强度等技术指标,以及森林抚育工作的调查设计、施工作业、档案管理等基本要求。本指南适用于不同起源、不同经营强度的用材林、防护林的幼龄林、中龄林的抚育。2 术语和定义2.1森林抚育 forest ten

2、ding operations从幼林郁闭成林到林分成熟前根据培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营林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抚育采伐、人工修枝、割灌除草、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活动。2.2抚育采伐 intermediate cutting 又称抚育间伐,根据林分发育、林木竞争和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适量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生长,缩短培育周期的营林措施。抚育采伐作业的类型分为透光伐、生长伐、疏伐和卫生伐等四类。2.3采伐强度 thinning intensity根据林分生长状态、立地条件、经营目的和树种特性,确定森林在不同阶段的合理密度、最

3、适株数、郁闭度和灌草覆盖度,依据这些指标对森林采取抚育采伐措施,其强度指标一般采用蓄积采伐强度或株数采伐强度。2.4蓄积采伐强度 volume thinning intensity单位面积采伐木的蓄积量和总蓄积量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2.5株数采伐强度 number thinning intensity单位面积采伐木的株数和总株数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2.6密度控制图 density-control diagram一种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反映林分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用于抚育间伐起始期、间伐强度的确定和林分生长预测等的曲线图,又称密度管理图。2.7经营密度表 mana

4、gement density table以林分生长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空间为依据,编制的反映最能实现培育目标的林分密度随林分生长而变化的一种数表。2.8林窗 gap又称林冠空隙,是指林分中直接处于林冠层空隙下的土地面积或空间。2.9疏透度 windbreak porosity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纵断面总面积之比,用十分数表示。2.10冠高比 crown height ratio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用十分数表示。2.11自然径阶nature diameter grade林分中林木各径阶与平均直径的比值。平均直径的自然径阶为1.0。2.12团状抚育tending by groups透光抚育方法

5、之一。林分中林木分布不均时,在目的树种受到非目的树种压抑的群团状地块内,清除妨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其他植物的森林抚育方法。2.13带状抚育tending under strip system透光抚育方法之一。将林地分成若干条带,每隔一条带,设一个抚育带,在抚育带内清除妨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其他竞争植物的森林抚育方法。2.14上层抚育thinning from above主要采伐居于上层林冠林木的抚育方法。2.15下层抚育thinning from below按照自然稀疏的进程,采伐林冠下层生长落后林木的抚育方法。2.16综合抚育thinning in the lower,mid

6、dle and upper stories采伐木选择不受林冠层次的限制,而是分植生组进行。分别植生组确定林木类型,伐除各植生组中干扰树和受害林木的抚育方法。2.17植生组(树群) the trees group林分内林木呈群团状分布,可将距离相对较近、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较大的树木划分为一个植生组(树群),以便于进行林木分类。3 总则3.1 森林抚育的目的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改善林分环境,平衡林分种群、林木间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在提高林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维护林分健康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森林抚育达到以下目的:用材林: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林分、林木生长发育,提高林分蓄积总生长量和经济材出材量。

7、防护林:改善林分组成结构和层次结构,提高林分群落的稳定性,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林分防护功能。3.2 森林抚育的原则森林抚育方式确定原则及抚育采伐作业原则执行GB/T 15781-2015中4.2、4.4的相关规定。4 分类与分级4.1 龄组划分林分龄组划分参照行业标准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和省内相关划分标准。4.2 起源划分根据林分中优势树种或目的树种的起源,将林分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天然林包括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林分。人工林包括人工直播(条播、穴播、点播、撒播)、植苗、分殖、扦插、飞机播种造林等形成的林分。4.3 森林类别和林种划分依据林分提供的主导产品属性的不同,将林分分为公益林和

8、商品林两种森林类别。其中公益林又分为特种用途林和防护林两个林种,商品林分为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等三个林种。森林类别和林种的划分执行森林法及LY/T1556-2000中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森林分类区划成果及森林经营方案中确定。4.4 林木分类根据林分培育目标和林分中林木对实现其培育目标的作用进行林木分类。林木类型划分为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和其它树,各类林木划分标准与判定准则执行GB/T 15781-2015中5.1的规定(单层同龄人工纯林也可以采用林木分级,见4.5)。林木分类适用于所有林分。4.5 林木分级根据树冠在林冠层中的位置等因素,将林木分为级木(优势木)、

9、级木(亚优势木)、级木(中等木)、级木(被压木)和级木(濒死木及枯死木)等5级。其分级标准执行GB/T 15781-2015中5.2的规定。林木分级适用于单层同龄人工纯林。4.6 森林抚育方式森林抚育方式根据森林类型、林分发育阶段及存在问题,主要采用透光伐、生长伐、疏伐、卫生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修枝、割灌除草、浇水、施肥等10种方式。5 森林抚育技术5.1 透光伐5.1.1 条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幼龄林宜采取透光伐: 林分郁闭后目的树种受到非目的树种或其它植物压制的林分; 上层林木已影响到下层目的树种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复层林,需要伐除上层的干扰树时; 每公顷天然更新幼树(树高30c

10、m以上,胸径小于5cm)株数超过3000株或幼苗(树高小于30cm)超过6000株,更新频度60%以上,幼树幼苗层的植被总覆盖度80%以上; 郁闭度0.9以上的人工林,或郁闭度0.8以上且分布不均的人工林; 郁闭度0.8以上的天然林,或郁闭度0.7以上且分布不均的天然林。5.1.2 对象透光伐针对不同林分,选择伐除对象:a) 天然林: 影响目的树种幼树生长的草本植物、灌木、藤蔓、萌芽条、霸王树、上层残留木; 目的树种中生长不良的林木。b) 人工纯林: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的林木;过密地段的林木。c) 人工混交林:非目的树种;目的树种中生长不良的林木。5.1.3 方法抚育方法分为全面抚育、团状抚育

11、和带状抚育等三种。交通条件较好、劳动力充足、目的树种占优势且分布均匀,林地坡度小于25的林分,可采用全面抚育。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目的树种分布不均,或林地坡度大于等于25的林分,应采用团状抚育或带状抚育。采用团状抚育时,宜在有目的树种的群团内按5.1.2规定选择伐除对象进行作业。采用带状抚育时,宜在林地上沿等高线方向平行布设10m20m宽的保留带和5m10m宽的抚育带,在抚育带内按5.1.2规定选择伐除对象进行作业。5.1.4 开始期根据林分情况,确定透光伐开始期:a) 一般林分确定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目的树种受到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压制;天然整枝明显的树种整枝株率60%以上;中等大小林

12、木冠高比小于1/3;林分郁闭度或幼树幼苗株数达到5.1.1规定;自然径阶小于0.8的林木占总株数的比例达到1/3以上。b) 人工起源一般用材林透光伐开始期参见表1。c) 杉木、马尾松、水杉、湿地松、日本落叶松等速生丰产用材林抚育起始期分别执行LY/T 1384、LY/T 1496、LY/T 1527、LY/T 1528、LY/T 1058的规定。表1 主要树种人工林透光伐和幼龄林疏伐开始期单位:a树 种起始期树 种起始期冷 杉1218柳 杉710云 杉1520水 杉710落叶松810柏 木710马尾松710檫 木68云南松811杨 树35华山松811桤 木47油 松1013香 椿68湿地松69

13、桦 木812火炬松69桉 树34杉 木58香 樟685.1.5 间隔期速生丰产用材林抚育间隔期为3a5a,人工起源一般用材林抚育间隔期参见表2,其他林分抚育间隔期按抚育后林分生长至再次符合抚育条件时所需的年限确定。表2主要树种人工林透光伐间隔期 单位:a树种间隔期树种间隔期冷 杉57柳 杉46云 杉57水 杉46落叶松57柏 木57马尾松35檫 木46云南松35杨 树24华山松57桤 木35油 松57香 椿35湿地松35桦 木35火炬松35桉 树23杉 木35香 樟465.1.6 抚育季节透光伐宜在春、夏季节进行。5.1.7 抚育强度抚育的株数强度一般控制在15%35%之间,生态脆弱地区抚育强

14、度可适当降低。天然林抚育后郁闭度不低于0.6;人工林抚育后郁闭度不低于0.7,保留密度原则上不低于造林初植密度的60%。主要造林树种单位面积株数不应低于附录A的规定下限。5.1.8 技术要求抚育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6;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抚育后目的树种和辅助树种的林木株数所占林分总株数的比例不减少。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对于纯林,坚持“间密留匀、去劣存优”原则,伐除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或过密的林木,清除影响林木生长的藤蔓、杂灌。对于混交林,以调整林分组成为重点,伐去生长不良和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林木。5.2 生长伐5.2.1 条件

15、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中龄林,宜进行生长伐: 郁闭度0.8以上的人工林;郁闭度0.7以上,下层目的树种幼树密度超过该树种人工造林密度下限且分布均匀的天然林;林木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至生长旺盛期连年生长量的80%以下的林分;级木数量超过林木总株数的20%的林分。5.2.2 对象根据不同林分类型,伐除以下林木: 同龄纯林中伐除干扰树和生长不良的林木; 混交林中伐除位于林冠上方的霸王树和上一世代的残留木; 天然次生林中伐除干扰树; 天然更新单层同龄林中伐除上层散生的上一世代的残留木和主林层中生长落后的林木。5.2.3 方法同龄纯林宜采用下层抚育法;混交、复层林宜采用上层抚育法;株行距整齐的人工林可采用机械

16、抚育法;其他林分宜采用综合抚育法。5.2.4 开始期生长伐宜在林木分化加剧、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进行。主要树种(组)生长伐开始期参见表3。表3主要树种(组)生长伐和中龄林疏伐开始期单位:a树种(组)林区天然林人工林云杉、铁杉、柏木高原丘陵区、高山峡谷区70802530其他林区50602530冷杉、落叶松高原丘陵区、高山峡谷区70802530其他林区50602530云南松、高山松、油松、油杉高原丘陵区、高山峡谷区35401318其他林区30351115马尾松、巴山松全省21251520杉木、水杉、柳杉、湿地松、火炬松全省11151115栎类、香樟、楠木高原丘陵区50602530高山峡谷区45

17、502530其他林区25302530桦木、椴树、其它硬阔高原丘陵区45501215高山峡谷区35401215其他林区25301215杨树、桉树、泡桐、檫树、其它软阔高原丘陵区354067高山峡谷区212567其他林区1214675.2.5 间隔期生长伐间隔期以间伐后郁闭度恢复到符合5.2.1规定条件时所需的年限确定。主要树种(组)生长伐间隔期参见表4。表4主要树种(组)生长伐和中龄林疏伐间隔期单位:a树种(组)天然林人工林云杉、冷杉、铁杉、柏木、落叶松15201315马尾松、云南松、高山松、油松、巴山松、华山松、油杉1013710杉木、柳杉、水杉、湿地松、火炬松57栎类、香樟、楠木、栓皮栎10

18、15710桦木、椴树、其它硬阔81058杨树、桉树、泡桐、檫树、其它软阔57355.2.6 抚育季节生长伐作业季节一般宜在初冬至早春期间,但在下列情况下宜按如下规定:落叶树种比重大的林分,宜在夏末秋初树叶未落前;采伐木需剥皮利用的林分,宜在林木生长季节。5.2.7 抚育强度5.2.7.1 抚育强度确定原则确定抚育强度,应充分考虑培育目标、树种特性、林分状况、立地条件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应坚持如下原则:速生树种、阳性树种、干形通直的树种间伐强度可大些,慢生树种、耐荫树种、干形欠通直和易生徒长枝的树种间伐强度宜小些;培育大径材的林分间伐强度可大些,培育小径材的林分间伐强度宜小些;立地条件好、地形平

19、缓、无水土流失的潮湿阴坡地段间伐强度可大些,相反则宜小些。5.2.7.2 定量抚育抚育强度确定有合适的林分密度管理图、表或参数的地区,宜采用定量抚育。采用定量抚育,应实行综合抚育法或下层抚育法,抚育强度或抚育后保留木株数可通过下列方法确定:a)利用密度控制图确定利用密度控制图确定抚育强度,保留木密度应控制在0.60.8密度管理线内。主要树种密度控制图参见附录B图B.1图B.5。b)利用经营密度表确定根据林分平均胸径查合理经营密度表确定适宜的保留木株数。主要人工用材林合理经营密度(抚育后保留木株数)见附录C表C.1。c)利用平均冠幅计算确定在拟进行抚育的小班选择生长正常、具有代表性的5株10株平

20、均木,测定其冠幅平均值,按式(1)计算合理保留木株数: .(1)式中:N保留木株数,株/hm2;1.57树冠重叠系数;3.14;Cw为树冠直径,m;p经营密度系数,一般取0.60.8。5.2.7.3 定性抚育抚育强度确定无合适的林分密度管理图、表时,可采用定性抚育。采用定性抚育,抚育强度应以林木分类为基础,根据培育目标、树种特性、林分状况、立地条件等综合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速生丰产用材林抚育株数强度宜控制在20%30%之间,抚育后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其他林分抚育株数强度宜控制在20%40%之间,蓄积强度宜控制在20%以下,抚育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60.7。5.2.8 技术要求生长伐应

21、符合如下技术要求: 抚育后林木分布均匀,不能出现林窗; 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能减小; 每次抚育后郁闭度降低量不宜大于0.2; 人工林抚育后保留木单位面积株数不少于附录A的标准。5.3 疏伐5.3.1 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幼龄林、中龄龄宜进行疏伐:郁闭度0.8以上或自然径阶小于0.8的林木占总株数的比率超过1/3的林分;郁闭度0.8以上或疏透度小于0.3的防护林带;郁闭度0.7以上、对交通、防洪等构成不安全因素的防护林带;天然、飞播、人工直播等起源的第一个龄级,目的树种比重偏低、分布不均匀,林木空间竞争激烈的林分,可采用定株为主的疏伐。5.3.2 对象伐除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林木,同时清除影响目

22、的树种生长的藤蔓、杂灌;为目标树或保留木的生长留出适宜的营养空间。防护林可根据二级林种,确定疏伐的伐除对象:a) 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伐除对象: 林木分级中的级木和级木; 林木分类中的干扰树; 受病虫害危害的林木。b) 农田牧场防护林伐除对象: 林木分级中的级木和部分级木; 枯立木、病腐木、多头木、生长过密的林木。c) 护路护岸林伐除对象: 风倒木、风折木; 影响交通视线的林木; 岸边崩塌体上的林木; 枯立木、病腐木和濒死木。5.3.3 方法林分分化较为明显的同龄纯林宜采用下层抚育法;株行距整齐的人工林可采用机械抚育法;混交、复层林宜采用综合抚育法。幼龄林需要定株时,根据目的树种分布状况,采

23、用团状抚育或全面抚育。抚育过程中,宜在稀疏地段补植目的树种。5.3.4 开始期与间隔期执行5.1.4条表1、5.2.4条表3和5.2.5条表4中的规定。5.3.5 抚育强度5.3.5.1 定量抚育抚育强度有合适的林分密度控制图、经营密度表的地区,应采用定量抚育。采用定量抚育,抚育强度或抚育后保留木株数通过下列方法确定:a) 利用密度控制图确定利用密度控制图确定间伐强度,保留密度控制在0.50.7密度管理线内。主要树种防护林密度控制图参见附录B图B.6图B.10。b) 利用经营密度表确定根据林分平均胸径查合理经营密度表确定适宜的保留木株数。主要人工防护林合理经营密度(抚育后保留木株数)见附录C表

24、C.2,天然次生林防护林抚育间伐保留株数见附录C表C.3。5.3.5.2 定性抚育抚育强度无合适的林分密度管理图、表时,可采用定性抚育。采用定性抚育,抚育强度应以林木分类为基础,根据培育目标、树种特性、林分状况、立地条件等综合分析确定: 坡度小于25、土层厚度40cm以上、立地条件好、兼有生产用材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抚育强度宜控制在总株数的15%20%之间,伐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60.7;坡度25以上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只宜进行卫生伐。 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护岸林间伐强度为总株数的10%20%,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0.7,疏透度保持在0.30.4,并保持原有的林带结构。 未进行过合

25、理定株的飞播林,首次疏伐保留木株数宜控制在3500株/hm2以上或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70.8。5.3.6 技术要求疏伐应符合如下技术要求: 容易引起风倒的林分或因抚育强度大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林分,抚育后郁闭度降低量不宜大于0.2; 抚育后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抚育前平均胸径; 人工林抚育后保留木密度不低于附录A表规定的保留木密度下限; 目的树种和辅助树种的林木株数占总株数比例不减少,林木分布均匀,且不出现林窗; 幼龄林可根据林分环境和林木生长情况,开展施肥、培土等活动。5.4 卫生伐5.4.1 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分宜进行卫生伐: 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风雪冰冻危害等自然灾害,受害株数占总株

26、数10%以上具有培育前途的林分或林带; 发生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以及林内卫生状况较差的林分。5.4.2 对象伐除: 遭受病虫害、风雪危害、森林火灾的林木; 感染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林木。5.4.3 方法采用全面抚育。5.4.4 抚育时间林分受害后进行。5.4.5 抚育强度一般应全部清除受害林木,但如下情况应进行特殊处理:受害木数量较多时,在森林健康水平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宜适当保留受害较轻的林木,使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5以上;耐火烧树种在火灾发生后的2a3a内分数次逐步伐除火烧木,首次伐除的严重火烧木宜少于林木总数的30%。5.4.6 技术要求卫生伐应符合如下技术要求:卫生伐宜与其他抚育方式结合

27、进行;采伐时一并伐出林内的枯立木、濒死木等,伐后应及时清除采伐木及其枝桠;采伐后郁闭度在0.5以下,或出现林窗的,应及时补植。5.5 补植5.5.1 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分宜进行补植: 林分单位面积株数低于保留木密度或合理经营密度80%的林分; 目的树种每公顷株数低于附录A规定的保留株数下限的人工林; 林木分布不均且形成林窗的林分; 天然更新幼树少于2000株/hm2或幼苗少于4000株/hm2的林地; 需要进行树种结构调整的林分。5.5.2 对象用材林补植宜选用立地条件适宜、经济价值高的目的树种。防护林补植宜选用有利于形成混交、复层林,提高林分生态防护效能的树种。5.5.3 方法于林窗、

28、林中空地、林缘空隙处补植。5.5.4 补植密度补植后林分密度不低于该林分目的树种所处年龄阶段的合理密度下限。5.5.5 技术要求补植应符合如下技术要求: 补植树种与原树种在生态、生物特性方面的具有兼容性和营养空间的合理利用性; 补植苗木质量达到级苗木质量标准; 补植活动中,林分中原有目的树种和辅助树种的幼苗幼树得到有效保护; 尽量减少对原有林下植被的破坏; 尽可能减轻对土壤的扰动。5.6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5.6.1 条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林分可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以封山育林方式培育的林分; 有优良的自然种源且具备良好天然下种条件的林分; 有经营培育价值且天然繁育幼苗幼树数量较多的林分。5.

29、6.2 对象抚育对象主要包括: 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 适于目的树种天然下种的地段。5.6.3 方法对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排除周边不利干扰,确定需要的营养空间,进行幼苗(树)定株。适于目的树种天然下种的地段,应对林地适当清抚与垦殖,创造良好的自然更新条件。 5.6.4 抚育季节促进幼苗幼树生长,进行幼苗(树)定株,宜在春季实施。林地清抚垦殖,利于天然下种,宜在夏末秋初季节进行。5.6.5 技术要求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具备良好的天然更新的更新层或种源; 清除影响天然更新幼苗(树)生长或天然下种的不利障碍; 植被繁茂的林地宜结合割灌除草方式进行。5.7 人工修枝5.7.1 条件满足下

30、列条件的林分,宜采用人工修枝抚育方式:目的树种自然整枝不良;影响林内光照与通风环境;影响木材质量。5.7.2 对象自然整枝不良、枝条影响林内通风和光照的林木。5.7.3 方法松类树种修枝采用留桩法,其它树种修枝采用平切法或斜切法。采用平切法时,贴近树干修枝,不留残桩。采用留桩法时,保留1cm3cm残桩。采用斜切法时,切口上部贴近树干,切口下部离树干成45角留桩,形成一小三角形残桩。5.7.4 开始期林分郁闭,树干下部出现枯枝时,作为修枝开始期。各树种林分修枝开始期(林龄)见表5。表5各区域林分修枝开始期单位:a目标树种高原丘陵区高山峡谷区其他林区阔叶树、银杏5104523冷杉、云杉、铁杉、落叶

31、松、柏类15201015松类、杉类91089785.7.5 间隔期针叶树在前一次修枝后出现2轮死枝时再次修枝。阔叶树第一次修枝后的间隔期为高原丘陵区5a8a,高山峡谷区3a4a,其它林区2a3a。5.7.6 修枝季节一般树种宜在晚秋、初冬或早春树木休眠期修枝。刺槐、杨树、白榆等萌芽力很强的树种和枫杨等初冬或早春修枝会形成严重伤流的树种,宜在树木生长旺盛季节修枝。各区域修枝季节见表6。表6各区域林分修枝季节目标树种高原丘陵区高山峡谷区其他林区一般树种4月6月或10月3月4月或11月11月2月萌芽力强和易形成伤流树种6月8月6月9月5月10月5.7.7 修枝强度修枝强度根据树种、林龄、立地和树冠发

32、育情况等综合确定。阴性树种、常绿树种、慢生树种、树冠发育不良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差的林分宜适度降低修枝强度;阳性树种、落叶阔叶树种、速生树种、树冠发育良好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好的林分宜适度增大修枝强度。一般修去枯死枝和林木下部1轮2轮活枝,使其修枝后冠高比幼龄林阶段保持在3/42/3之间,中龄林阶段保持在2/31/2之间。5.7.8 技术要求人工修枝应符合如下技术要求: 避开雨天作业; 修枝切口保持平滑,不偏不裂,不削皮和不带皮,不撕裂树皮; 坚持“轻修枝,留大冠,控制竞争,利用辅养”的原则,尽量少去枝,防止一次修枝过重,以免造成伤疤过多、难以愈合和影响树木生长的后果。5.8 割灌除草5.8.1 条件

3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采用割灌除草: 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对目的树种生长产生明显抑制或影响的情况;目的树种的植株冠幅30%以上被灌木、草本、藤本植物覆盖。5.8.2 对象清除妨碍树木生长的灌木、藤蔓和杂草。5.8.3 开始期高山峡谷区5a6a,其他林区4a5a。5.8.4 间隔期2a3a。5.8.5 方式采用块状或带状方式进行割灌除草。采用块状方式时,割灌除草区以树木为中心,采用边长1m1.5 m的正方形或半径0.5m1m的圆形为清除范围。采用带状方式时,割灌除草区的宽度控制在1m2m范围内。5.8.6 方法用材林采用人工、机械或化学等割灌除草方法;防护林宜采用人工或机械割灌除草方法,不宜采用

34、化学割灌除方法。5.8.7 技术要求割灌除草应符合如下要求:作业时,应保护林地上的珍稀濒危树木和有培育潜力树种的幼树、幼苗,以利于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割灌除草后,防护林灌草覆盖度宜保持60%以上,用材林灌草覆盖度宜保持在30%以上,一些有其他经营目的的林分应根据确定的经营方案确定需要保持的灌草覆盖度。5.9 浇水与施肥两种方式的适用条件与要求执行GB/T 15781-2015中6.96.10、7.107.11条款的规定。6 调查设计6.1 外业调查6.1.1 作业区区划按“县(林业局)乡镇(林场)村(林班)”三级区划系统区划抚育作业区。作业小班界根据自然地形,按照森林类别、权属、林分起源、树种

35、组成、林龄(龄组)、郁闭度、抚育方式、立地条件等的不同进行划分,并尽可能地利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小班划分成果。划分的作业小班面积不宜大于20hm2。其他区划界沿用近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相应区划界。6.1.2 作业区测设采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对坡勾绘各级区划界线,利用求积仪或GIS软件求算面积。各级区划界线勾绘位移距离应小于图上1mm距离,勾绘面积精度应在95%以上。没有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村(林班)以上界线利用现有最大比例尺地形图室内转绘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中的相应界线,作业小班周界采用罗盘仪导线测量或GPS座标测量等方式进行现地实测。现地实测面

36、积误差应小于5%,罗盘仪周界导线测量闭合差应小于1/100。作业小班界线上应埋设标桩,标明区划名称、编号等信息。每个作业小班应实测1个4个GPS控制点,并绘制到相应地形图上。6.1.3 作业小班调查6.1.3.1 调查方法在林分内和林带内,分别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和标准段调查法进行调查。各调查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a) 标准地调查法: 根据林木分布状况确定标准地布设方式:林木分布较均匀的作业小班,采用机械布点法布设标准地;林木分布不均匀的作业小班,选用具代表性的地带布设典型标准地; 每个标准地面积为0.06hm20.10hm2,人工林标准地总面积不小于作业设计小班面积的1%,天然林标准地总面积不小于

37、作业设计小班面积的1.5%; 标准地周界测量量距误差应小于1/100,闭合差应小于1/200; 每个标准地应测定标准地中心点GPS坐标。b) 标准段调查法: 标准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标准段总长度占林带长度的比率大于2%; 测定标准段中心位置GPS坐标。6.1.3.2 调查内容作业小班调查包括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调查等内容,其具体项目如下:立地因子:包括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林分因子:包括权属、林种、林分起源、树种组成、平均年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公顷蓄积、小班面积、乔木树种萌蘖与分蘖情况、目的树种更新幼树幼苗、灾害情况等。林木分类:按照目标

38、树经营作业技术体系的要求,进行树种和林木分类,明确目的树种、辅助树种、其他树种和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其他树;单层同龄人工纯林可以进行林木分级。6.1.4 辅助设施测量抚育作业所需的作业道、集材道、临时楞场、临时工棚等辅助工程以作业区为单位调查测量,按LY/T1646执行。6.2 作业设计6.2.1 设计内容作业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经营目标:贯彻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针对立地环境、林分特征和主要问题,拟定林分经营培育目标; 抚育方式:明确小班宜采取的抚育方式、抚育方法和作业技术要求,对单一抚育方式无法达到抚育目的的林分,可采取综合抚育方式; 抚育指标:包括抚育面积、保留林木株数、保留郁闭度、保

39、留胸径、抚育强度、采伐蓄积、采伐株数、出材量、补植株数、用工量、费用概算等; 辅助设施:含必要的作业道、集材道、临时楞场、临时工棚等; 作业器具:根据森林抚育对象,确定施工作业的工具和器械。6.2.2 设计单元抚育方式以作业小班为单位进行设计,辅助设施以作业区为单位进行设计。6.2.3 技术要求作业设计的重点应明确各作业小班的保留郁闭度、保留目的树、伐后平均胸径等关键指标。设计结果,各关键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保留郁闭度或合理密度符合5.1.7、5.2.7、5.3.5、5.4.5、5.5.4的规定; 保留的目的树种为当地适生的、能够培育形成建群种的一个或多个树种; 抚育后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

40、抚育前平均胸径。辅助设施设计应符合LY/T 1646、LY/T 1724的规定。6.3 设计成果6.3.1 成果内容设计成果应包含以下内容: 设计说明书; 附表,含调查表、设计表及统计表; 附图,含作业区位置示意图和作业设计图; 作业小班实况照片。6.3.2 技术要求设计成果应符合如下要求: 设计说明书文字简练,内容齐全,格式规范。 附表表格样式符合行业标准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附图利用GIS软件绘制,图中各要素图式符合LY/T 1821规定。其中,作业区位置示意图图中标明作业区界、小班界、道路、控制点等要素;作业设计图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没有1:10000比例尺的地区,可采用1:5

41、0000放大到1:2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图内绘制小班边界,标注林班号、小班号、目的树种、作业面积、郁闭度、抚育方式等内容,图框上绘制坐标系。作业小班实况照片包含反映林分郁闭度等信息的远景照片,反映林下地被物和林木密度、胸径大小、病虫害状况的近景照片;照片分辨率不小于300ppi,且不经过计算机处理。7 森林抚育施工7.1 事前准备在森林抚育正式开展前,应视情况开展下列准备工作:a) 抚育前公示。需采伐林木的作业区,在获得林木采伐许可证之后、正式抚育之前,应在作业区及附近的交通要道设立公示牌,对森林抚育作业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应包括抚育地点、四至界线、面积,抚育种类、方法,采伐林木蓄积量、出

42、材量,林木采伐许可证号,抚育负责人,举报电话等。公示时间不应少于7d。b) 人员培训。对参与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措施、工作流程与程序、操作方法、安全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室内和现场培训。c) 选树标号。需采伐林木的小班,根据抚育作业设计确定的抚育间伐种类、方法、强度、间伐木确定原则等正确选择间伐木,并在选中的林木树干上适当位置标上明显标记,以便抚育间伐作业。一个抚育间伐作业设计编制单位内,选树标号率应在95%以上。d) 辅助设施建设。根据作业设计,建设作业道、集材道、临时楞场、临时工棚等辅助设施。e) 物资准备。准备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7.2 抚育作业7.2.1 作业工序透光伐、生长伐、疏伐

43、、卫生伐等包括伐木、打枝、造材、集材、归楞、装车等工序。各工序操作执行LY/T 1646的规定。割灌除草作业包含割灌、割草、剩余物处理等工序。各工序应符合5.8和7.3的要求。修枝作业包含修枝和后期处理等工序。各工序应符合5.7和7.3的要求。7.2.2 作业监督森林抚育作业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作业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等日常工作,随时检查抚育作业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严格按照批准的抚育设计文件施工作业。森林抚育作业区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应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地质量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森林抚育作业单位施工人员违规作业行为。7.3 抚后清理抚育后,应根据抚育方式,采取下列措施对抚育剩余物进行处理:a) 人工修枝将修剪的枝条清出林地,尽量利用。b) 割灌除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