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86714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NS的光突发交换仿真平台设计于挺进,张奭,张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1)摘要:光突发交换可以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较好的支持网络中的突发性业务,路由和波长分配是设计OBS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仿真是设计网络协议和验证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NS-2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光突发交换的仿真平台OBSns。仿真数据表明,OBSns得到的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可以用来设计并验证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波长和路由分配算法。关键词:光突发交换,波长和路由分配,仿真Design of the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Network Simulat

2、or Base On NSYu Ting Jin,Zhang Shi,Zhang Bing(National Key Lab. On Integrate Services Network,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Abstract: OBS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is a viable choice for buil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ptical Internet. RWA (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 is a key problem

3、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Simulation is used in the study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w protocols, and is considered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protocol desig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imulation tool for OBS called OBSns (OBS network simulator) as an extension to the network simulator NS-2, a mul

4、ti-protocol network simulator that has been widely-used for networking research and available in the public domai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conclusions that have been made show that the OBSns can simulate the behavior of the OBS network and different RWA algorithms properly

5、. Keywords: OBS, RWA, Simulation1.引言: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技术是构建未来全光网络的主要技术之一。WR(Wavelength Routing,波长路由)是现有较为成熟的WDM网络交换技术,但是它不能有效的支持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的突发性业务;OPS(Optical Packet Switching,光分组交换)受限于没有可以实用的光存储器件,在短期内无法得以实用;OBS(Optical Burst Switching,光突发交换)1则可以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很好的支持突发性的业务。RWA(Rout

6、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路由和波长分配)是设计全光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OBS中的RWA属于DRWA(Dynamic RWA,动态RWA),可以描述如下:连接请求随机的到达或离开,如何为这些连接寻找路由和分配波长,从而使得全光网络运行的某些参数或性能指标最优或者相对较优。OBS中需要优化的性能指标是阻塞概率。2中指出:求OBS网络阻塞精确解属于NP-Complete问题,因此仿真在OBS协议的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成熟的网络仿真软件,如NS-23、OPNET4等都是基于网络层的仿真,无法对链路层进行控制,适用于分组交换网络。5在NS-2的基

7、础上进行了扩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波长路由的光网络仿真平台OWns(Optical WDM network simulator),可以实现WR光网络中RWA算法仿真,但OWns仍然是基于分组交换模式,需要对每一个数据包进行解析处理,无法仿真数据在交换结点上无缓存的全光交换,因此不适用于光突发交换网络的仿真,并且OWns采用集中式的波长分配方式,和OBS网络的分布式特点不符。本文在OWns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根据OBS的特点,实现了OBS仿真平台OBSns(OBS network simulator),用来设计和验证OBS网络中的RWA算法。本文在第二节给出了OBS的工作原理,第三节给出了OBSn

8、s的设计实现,第四节给出了仿真数据和理论结果的比较,最后给出结论。(b) OBS交换原理图1 OBS工作原理(a) OBS边缘结点结构2.OBS的工作原理OBS可以有效的消除WDM光网络中由于光电转换而产生的“电子瓶颈”,图1中给出了OBS的边缘结点结构和OBS的交换原理,中间结点和边缘结点类似,只是电信号处理模块只有波长分配控制部分。具有相同特性的分组(相同的源、宿地址、相同的QoS等)在接入网中汇聚成DB(Data Burst,突发数据)进入OBS网络,在边缘结点上以电信号的形式缓存,边缘结点生成对应的BHP(Burst Header Packet,突发头分组)作为DB的前导,为其分配波长

9、,如图1(a)所示 在一些文章中2,分组数据直接进入OBS边缘结点,由边缘结点完成突发的装配工作。BHP和DB在网络中分别利用控制波长和数据波长传输,因此OBS网络可以被分成拓扑结构完全相同的两层:处理BHP的光电混和网络和传输突发数据的全光网络。BHP在结点上进行光-电转换后处理,波长分配控制模块利用BHP中携带的信息(路由、QoS、突发长度等)为相应的突发分配波长,配置OXC(Optical Cross-Connect,光交叉连接设备)。当结点无法及时处理BHP时,BHP在结点上排队。OBS采用一步占用(one way reservation)1的方式分配波长,边缘结点不必等待波长分配成功

10、确认就可以发送突发数据,因此必须保证突发数据和对应的BHP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偏移,以便交换结点有足够的时间处理BHP和配置OXC。当突发数据到达中间结点时,OXC已经配置成功,突发数据直接进行全光交换,无需任何形式的缓存。本文假设在结点上没有光存储器件,当无法在指定端口为突发分配波长时,突发被丢弃或者偏射(DR,Deflection Routing)。3. 仿真平台的设计3.1 NS-2NS-2(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2)是基于离散事件驱动的网络仿真工具,主要用于分组交换网络的仿真。NS-2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如TCP和UDP。能够仿真如FTP,WWW,Telnet,

11、CBR和VBR等数据源。NS-2支持多种路由队列的管理机制,如Drop Tail,RED,实现了Dijkstra和其他的路由算法。NS-2提供两种编程接口:C+和OTcl(面向对象的Tcl脚本描述语言),分别用于支持网络仿真中快速、高效的协议处理需求和便利的网络仿真环境设置。NS-2没有提供对WDM全光网络的仿真支持,如WDM交换结点、WDM链路、路由和波长分配等,并且NS-2对数据包的处理是基于网络层的存储转发,无法仿真网络结点上的全光交换和链路上的波长占用情况,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OBS网络的仿真。我们对NS-2进行扩展,实现OBS网络的仿真平台OBSns,可以用来设计并验证OBS网络的RW

12、A算法。3.2 OBSns的设计实现图2给出了OBSns的分层结构模型,和OBS的分层结构相符,OBSns可以被分为电域和光域两层,分别对应处理BHP的光电混和网络和传输突发数据的全光网络。电域由BHP控制结点和控制波长组成,负责处理BHP并根据BHP中的内容控制光域中的全光交换和传输。光域由OXC和数据波长组成,在电域的控制下,完成突发数据端到端的全光传输。电域和光域的网络拓扑结构完全相同,BHP和对应DB分别在电域和光域中经过相同的路由。OBSns主要实现电域的功能模块,光域的主要特性,如多波长通路,可以通过电域中的逻辑控制实现,因此OBSns中没有光域中功能模块实例。OBSns需要实现的

13、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业务源,BHP控制结点,WDM链路。业务源:由于OBSns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验证OBS网络中的RWA算法,因此并不关心上层具体应用的业务特性,只需要满足一定统计特性的数据流作为系统的输入。我们利用NS-2提供的随机数产生器生成仿真需要的数据。通过随机数控制突发的到达间隔和长度,产生不同特性的数据源,如恒定比特率流、泊松流、具有自相似特性的数据流等。图2 OBSns的分层模型图3 BHP的格式定义BHP控制结点:图4(a)给出了BHP控制结点的框图。BHP控制结点可以分为两部分:BHPC(BHP Control,BHP控制器)和WAC(Wavelength Assignment

14、 Control,波长分配控制)。BHPC完成图2中电域的主要功能,包括BHP的生成、解析和处理,配置OXC等。BHPC由三部分组成:BHP代理(BHP Agent),端口分类器(Port Classifier)和光路分类器(LightPath Classifier)。 BHP代理负责为进入边缘结点突发数据生成对应的BHP,OBSns在NS-2数据包格式加入OBS的相应控制作为BHP,如图3所示,内容包括:突发长度,BHP和DB间的时偏,路由指示,以及和路由对应的波长分配等。OBS采用源路由方式,生成BHP时,源结点计算源-宿结点间的最短跳路由写入BHP的路由表中,中间结点根据BHP中的路由表

15、依次转发BHP,当结点采用偏射路由解决突发冲突时,发生偏射的结点更新BHP中的路由。BHP和对应DB的路由相同。 端口分类器将到达目的结点的BHP传送给相应的接收端口。 光路分类器是BHPC的核心,负责解析和处理BHP,并和WAC一起为突发数据在指定端口上分配波长。在源结点处,光路分类器按照一定的波长分配策略(首次命中或随机分配)为突发分配波长,设分配的波长为w,如果结点不具备波长转换能力,则w即为该突发的传输波长,在BHP经过的中间结点上,光路分类器在BHP路由表指定的输出链路上为突发分配w,当w已经被其他突发占用时,丢弃该BHP,或者将BHP偏射到其它输出端口6,尝试为突发分配w。当达到偏

16、射次数限制或者BHP和DB间时偏的下限时仍然无法为该突发分配波长,则BHP被丢弃。当结点具备一定的波长转换能力时,中间结点可用根据上游链路分配的波长,在波长转换范围内为突发分配波长。如果波长分配成功,光路分类器更新BHP的相关内容(偏移时间、波长分配等)1,并按照BHP中的路由将BHP转发到下一个结点。WAC利用有序链表仿真输出链路上的多波长通路。如图4(a)所示,结点的每一个输出链路都对应一个由若干个有序链表组成的波长分配表,其中每一个链表对应一个波长,记录该波长的占用情况(时隙),称为时隙链表。用ljw表示链路j上波长w对应的时隙链表,新的突发b需要在j上分配波长w时,需要顺次检查ljw,

17、以保证b占用w的时间不和ljw中的任何一个时隙重叠,否则波长分配失败。如果波长分配成功,需要在ljw中加入相应的时隙。同一突发在各跳链路上占用波长的时间如图1(b)所示,由于突发数据在网络中全光传输,设pbi为突发b的第i跳链路的传输时延,tbi为突发b到达其第i跳链路起始结点的时间,则有tbi=tbi-1+pbi。(a) OBSns交换结点模型(b) WDM链路模型图4 OBS交换结点和WDM链路模型WDM链路:WDM链路模型继承自NS-2的单链路模型,增加了波长数、波长带宽等属性。如图4(b)所示,由于突发数据在网络中全光传输,不经过任何形式的存储,因此WDM链路中用简单的连接器(Conn

18、ector)取代队列(Queue),图中的FiberDelayLink用于仿真突发数据在链路上经历的传输时延。在OBSns中,WDM链路模型仅仅用于连接OBS结点。3.3 OBSns网络参数设置:OBSns利用Tcl脚本描述语言设置网络的仿真参数,具体包括:网络拓扑:利用3.2节中的BHP控制结点和WDM链路生成OBS仿真网络,可以设置WDM链路带宽、波长数、链路传输迟延等,结点上允许配置波长转换器,可以设定波长转换器的转换时延、转换范围等。业务源:支持恒定比特率的流,泊松流。可以设置突发的平均到达率、平均长度等。波长分配算法:支持首次命中、随机波长分配。冲突解决策略:支持偏射路由。4. 仿真

19、结果分析为了验证OBSns仿真的有效性,本节对比仿真结果和现有的理论分析。仿真参数如下:每条链路上可用波长数W=5,其中一个波长为控制波长,四个波长为数据波长,单波长带宽B为10G;数据源的统计特性相同,每一个数据源f的突发都是泊松流,到达率为(f),所有突发占用波长的持续时间均服从参数为(f)的负指数分布,本文假设(f)= ,(f)= =80微秒,即平均突发长度为100K字节;结点处理BHP的时间(vi)=10微秒,链路传输时延为3毫秒。用tfl表示流f的突发在链路l上滞后于BHP的时间。图中的业务量强度都是单流的业务量强度。当发生冲突时,突发被直接丢弃。当多个突发在同一个链路上竞争波长时,

20、如果BHP和DB间的偏移时间相同,则可以利用爱尔兰公式计算突发在该链路上的阻塞概率12:图5给出了在链路l上的两个流f1和f2,当tf1l=tf2l时,利用仿真得到的阻塞概率和利用爱尔兰公式计算的理论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利用OBSns得到的仿真数据和理论数据基本上基本完全重合。78中指出,由于JET的DR(Delay Reservation)特性,使得流f的突发在链路l上获得波长分配的概率和tfl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突发在链路上的偏移时间实现不同优先级业务的分离。图6给出了两个不同优先级的突发在竞争同一条链路上的波长时的阻塞概率,其中f0为高优先级的突发,f1为低优先级的突发。从图中可以看

21、出偏移时间越长,获得波长分配的概率越大。7中指出,当突发长度服从负指数分布时,两类突发在链路上偏移时间的差值大于等于三倍的低优先级突发平均长度,就可以达到95%以上的分离度,即低优先级的突发基本上不对高优先级突发的阻塞产生影响。设l1为f1突发的平均长度,=(tf0l-tf1l)/l1,图7给出了单流业务量强度为0.5爱尔兰时不同对分离度的影响,用A0和A1代表f0和f1的业务量强度,从图中可以看出,=0时,f0和f1的阻塞概率相同,均为B(A0+A1,4),3后f0的阻塞概率达到下限B(A0,4),的变化不再影响网络性能。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f0阻塞概率变小是以f1阻塞概率变大为代价,随着

22、的增加,系统的总体阻塞概率也有所增加。利用OBSns得到的仿真数据和78中的结论相符。图5 单链路上的阻塞概率图6 不同优先级业务的分离图7 对分离度的影响图8 波长分配策略对多跳流的影响我们利用OBSns仿真OBS网络中的RWA算法。网络拓扑和流的分布如图8所示。我们重点研究不同的波长分配策略对长跳流阻塞的影响。常用的波长分配策略包括首次命中(First Fit)和随机分配(Random)9。在CDRWA(Centralized DRWA,集中式DRWA)问题中,波长和路由控制中心掌握全网的资源分布,使用首次命中利于将业务量聚集在编号较小的波长上,而将编号较大的波长留给新到达的业务,首次命中

23、的性能优于随机分配9。但OBS属于DDRWA(Distributed DRWA,分布式DRWA),每个结点只了解自己输出链路上的波长占用情况,上述结论不再适用。图8给出了f3的突发阻塞概率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结点不具备波长转换能力时,突发使用的波长完全由第一跳上分配的波长决定,由于结点1无法实时掌握链路l2上的波长占用情况,因此只能根据链路l1的情况分配波长,首次命中策略使得f2和f3的突发都优先使用编号较小的波长,造成f3的突发因为波长一致性限制而被阻塞的概率加大,而采用随机波长分配策略则可以获得较好的性能。波长转换器能够明显的改善网络性能,消除波长分配策略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

24、到,当结点配置全范围波长转换器时,首次命中和随机波长分配得到相同的阻塞性能。结论本文以NS-2为基础,实现了一个光突发仿真试验平台OBSns,可以用来设计和验证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RWA算法。仿真数据表明,OBSns得到的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目前OBSns仅适用于OBS网络的RWA算法的设计,通过记录突发在波长上的占用“时隙”,研究突发在链路上的冲突概率。后续工作包括:加入对自相似流的支持;增加新的波长分配方案如LAUC(Latest Available Unscheduled Channel)、VF(Void Filling)10;仿真不同的突发装配策略对上层协议,如TCP的性能影响;

25、在OBSns中加入对多播的支持等。参考文献1. C. Qiao and M. Yoo. Choices, Features and Issues in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ptical Network Magazine, 1(2):36-44, 2000.2. Z. Rosberg, Hai Le Vu, M. Zukerman and J. White, Blocking Probabilities of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Networks Based on Reduced Load Fixed Point Approximati

26、ons, Infocom 20033. “The Network Simulator - ns-2” http:/www.isi.edu/nsnam/ns/index.html, 2000.4. “OPNET network simulator.” , 1998.5. “Optical WDM Network Simulator” http:/www.eecs.wsu.edu/dawn/software/owns.html, 2001.6. C. Hsu, T. Liu, and N. Hua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eflection routing in o

27、ptical burst-switched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INFOCOMM, volume 1, pages 66-73, 2002.7. M. Yoo and C. Qiao. Supporting multiple classes of services in IP over WDM networks. In proceeding of GLOBECOM, volume 1b, pages 1023-1027, 19998. K. Dolzer and C. Gauger. On burst assembly in optical burst sw

28、itching networks -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Just-Enough-Ti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Teletraffic Congress (ITC 17), pages 149-160, 2001.9. Karasan E and Ayanoglu E. Effect of Wavelength Routing and Selection Algorithms on Wavelength Conversion Gain in WDM Optical Networks. IEEE/ACM Trans. Networking. April 1998, 6(2),:186-19610. Y. Xiong, M. Vandenhoute, and H. Cankaya. Control architecture in optical burst-switched WDM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18:1838-1851, October 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