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6969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沈阳农业大学汇总.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名词解释:1.核质体:由大型环状双链DNA纤丝不规则地折叠或缠绕而构成的无核膜、核仁的区域。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分子量约为2-100 *106 D.携带1-100个基因, 一个菌细胞可有一至数十个质粒。3.颗粒状内含物:磁体异染粒:是普遍存在的贮藏物,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分子呈线状,嗜碱性强,用美兰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红色,与菌体其他部位不同,故称异染粒。聚-羟基丁酸:聚羟丁酸颗粒是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常含有的碳源类储藏物PHB不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着色。硫粒: 是硫元素的贮藏体。淀粉粒和肝糖:都是-1,4或-1,6糖苷键

2、的葡萄糖聚合物。这些贮藏物通常较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内,颗粒较小。脂肪粒:脂肪粒的折光性较强,它可被脂溶性染料染色;细胞生长旺盛时,脂肪粒增多,细胞遭破坏后,脂肪粒可游离出来。气泡:由蛋白质膜构成的充满气体的泡状物。有些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几个或多个气泡。常见于光合细菌和水生细菌。4.糖被: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胶状物质。5.鞭毛:某些微生物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波曲的结构,由鞭毛丝, 鞭毛钩, 基体三部分组成。6.纤毛与菌毛:某些菌体表面存在的短而多的附属物。纤毛比鞭毛更短、更细,且又直又硬。数量很多,不具有运动功能,但与菌的致病性吸附等有关7.芽胞: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或在一定环境条件

3、下,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停止,细胞内细胞质浓缩,逐步行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特殊结构,称为芽胞。芽胞成熟后可自行从芽胞囊中释放出来。因芽胞的形成都是在细胞内,故又称内生孢子。8.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9.放线菌: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的单细胞,主要以外生孢子的形式繁殖,革兰氏阳性,与细菌同属原核微生物。放线菌菌菌落中的菌丝常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呈放射状生长,并因此而得名。放线菌有特殊的土霉味。10.立克次氏体(R

4、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11.支原体: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是目前已知最小、结构最简单的能自我复制的细胞生物,整个基因组只有480个基因。它的主要特点是没有细胞壁,因而形状多样,在培养基上长成的菌落呈油煎蛋形。与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不同,支原体广泛分布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内外,腐生和寄生都有,有一些是动植物的病原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则是人的病原

5、菌,和其它一些病原菌如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一样,能引起非典型肺炎(不同于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补充(重点和问题)1.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肽聚糖;特有组分:G+ 磷壁酸、G脂多糖。2.细胞膜的功能:a)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送、交换;b) 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渗透屏障作用;c) 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LPS、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物质等大分子的场所;d) 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e)参与能量代谢,在细菌中,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均位于细胞膜;f) 提供鞭毛的着生点并提供鞭毛运动所需能量。3.根据糖被

6、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将荚膜分为四类: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4.荚膜的生理功能:1、荚膜富含水分,可保护细胞免于干燥;2、能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3、为主要表面抗原(K抗原),是有些病原菌的毒力因子;4、能保护菌体免受噬菌体和其他物质(溶菌酶和补体)的侵害;5、是某些病原菌必须的粘附因子;6、贮藏养料,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5.芽孢有多层结构,主要包括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6.芽孢的特性1、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的抵抗力。 2、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3、芽胞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4、一个芽孢萌发只产生一个营

7、养状态的细胞。7.放线菌与细菌的比较:v 同为单细胞,菌丝比真菌细,其直径与细菌接近;v 同属原核生物。无核膜、核仁和线粒体等。核糖体70S等;v 胞壁含磷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G+;v 对环境的要求与细菌相近;v 对溶菌酶敏感;v 对抗生素的反应像细菌。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而更接近于细菌的原核生物。8.菌丝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无隔膜,仍属单细胞。菌丝直径与杆菌相似(1m m左右);细胞壁含磷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阳性。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名词解释1.真核微生物:凡是

8、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2.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俗称,分类学上分属于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类。3.出芽痕和诞生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由于多重出芽,致使酵母细胞表面有多个小突起。4.假菌丝:有的酵母菌进行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不与母细胞立即分离,并继续除芽,细胞成串排列,这种菌丝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真菌丝:霉菌的菌丝为真菌丝,即相连细胞间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呈竹节状的细胞串

9、,称为真菌丝。5.霉菌:6.菌丝体:分枝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集合体称为菌丝体7.准性生殖: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生物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不经过减数分裂的方式导致低频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问题1.Ainsworth分类系统2.根据能否进行有性繁殖,可将酵母菌分为: 假酵母:只有无性繁殖过程。 真酵母:既有无性繁殖,又有有性繁殖过程。3.酵母菌菌落形态特征: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性,颜色单调。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4.菌丝和菌丝体的特殊形态 1. 吸器 2. 假根 3. 菌核 4. 子实体 5. 子座 6. 菌索和菌丝

10、体5.霉菌的细胞膜、核线粒体和核糖体等成分与其它真核生物(酵母)基本相同。霉菌细胞壁的成分-6.霉菌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大、疏松、干燥、不透明,多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菌体可沿培养基表面蔓延生长,由于不同的真菌孢子含有不同的色素,所以菌落可呈红、黄、绿、青绿、青灰、黑、白、灰等多种颜色7.霉菌的繁殖方式:8.无性生殖孢子类型形成特征孢囊孢子形成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细胞特化而成的单个或簇生的孢子。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厚垣孢子部分菌丝细胞质浓缩、变圆,周围生出厚壁而成。有性生殖孢子类型形成特征卵孢子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后发育而成。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大小相

11、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两个配子囊接合后发育而成。 子囊孢子在子囊中形成。子囊:两性细胞接触以后形成的囊状结构。子囊的形成有两种方式: 两个营养细胞直接交配而成,其外面无菌丝包裹; 从一个特殊的、来自产囊体菌丝(称为产囊丝)的结构上产生子囊,多个子囊外面被菌丝包围形成子实体,称为子囊果。担孢子担子菌所特有,经两性细胞核配合后产生的外生孢子。因着生在担子上而得名9. 子囊果有三种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10.霉菌的同宗配合(Hemothallism): 是单一的孢子囊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菌丝,甚至同一菌丝的分枝相互接触,而形成接合孢子的过程。异宗配合(Heterothallism):是不同菌系的

12、菌丝相遇后,才能形成接合孢子,这两种有亲和力的菌系在形态上并无区别。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名词解释与问题1. 野生型(wild type):原养型,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2.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由于自发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型菌株产生的需要提供特定生长素物质才能生长的菌株。3.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问题1.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2.水的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4. 5.培养基分类: 6.理想凝固剂应具备的条件

13、:1.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液化;2.不因消毒灭菌而被破坏;3.在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内保持固态;4.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5.透明度好,粘着力强7.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单纯扩散(又称被动扩散)特点: 营养物质是以物理扩散方式而渗入(或渗出)细胞的.利用浓度差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扩散的速度由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来决定, 当细胞内外此物质浓度达到平衡时便不再进行扩散.扩散过程中,营养物质通过膜上小孔进出细胞体内外,是非特异性的,不消耗能量, 扩散速度较慢,运送前后营养物质分子不变.促进扩散特点:营养物通过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也称作透过酶permease)的可逆性结合来加快其传递速度。主动运

14、输特点:在代谢能的推动下,通过膜上特殊载体蛋白逆养料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基因转位特点: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与普通的主动运输相比,营养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糖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其余特点与主动运输相同。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与调控 名词解释1.纯培养(pure culture): 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2.同步生长:一个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分裂的状态,称为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进行同步分裂的细胞称为同步细胞。3.代时: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的时间间隔称为世代,一个世代所需

15、的时间就是代时(eneration time, G ),代时也就是群体细胞数目扩大一倍所需 时间,有时也称为倍增时间。4.灭菌(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的礼花因素是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称为灭菌。消毒(disinfection):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处理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称为消毒。5.光复活现象:经紫外线照射的微生物,在可见光下,光可以激活DNA修复酶,该酶能修复DNA上的损伤,使微生物的突变率或死亡率下降。6.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定量的培养基中培

16、养,培养基一次性加入。不再补充和更换,最后一次性收获。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7.恒化连续培养:以恒定流速使营养物质浓度恒定而保持细菌生长速率恒定的方法。恒浊培养:通过调节培养基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与调控 问题1.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液体稀释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倾注平板法平板涂布分离法选择性培养分离法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2.(一)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直接法(血

17、球计数板、比例计数法)间接法(活菌计数法、液体稀释法、膜过滤法)(二)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直接法(干重法,堆体积法)间接法(比浊法,碳、氮含量法,其它生理指标)3.代时计算:例如:一培养液中微生物数目由开始的12,000( B ),经4h ( t )后增加到49,000,000( b ),这样, n (lg4.9107lg1.2104)0.301124.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5. 干燥热空气灭菌法(hot-air oven):将物品放入烘箱内,然后升温至150170 ,维持12小时。适用于玻璃、陶瓷和金属物品的灭菌,不适合液体样品,及棉花、纸张

18、、纤维和橡胶类物质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法:利用水的沸点随水蒸气压力的增加而上升,以达到100 以上高温灭菌的方法。 方法:121(1kg/cm2或15磅/英寸2)维持15-20min。 112(0.5kg/cm2或8磅/英寸2)20-30min。 115(0.75kg/cm2或11磅/英寸2)20-30min。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源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又进行了消毒该法一般是将待消毒的液体食品置于62处理30min,然后迅速冷却。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低温长时法(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LTLT);62.

19、930min处理牛奶高温瞬时法(Hightemperatureshorttime,HTST):71.615s处理牛奶超高温巴斯德灭菌法(Ultrapasteurization):让液体食品停留在140左右3-4s,急剧冷却至75,经匀质化后冷却至20。间歇灭菌法: 将待灭菌物品在80-100蒸煮15-60min,冷却后搁置室温(28-37)下过夜,并重复以上过程三遍以上。其蒸煮过程可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但不能杀死芽胞,室温过夜促使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再经蒸煮过程可杀死新的营养体;循环三次以上可保证彻底灭菌的目的。6. 延迟期:开始时细胞一般不立即进行繁殖,细菌数几乎不增加,曲线稍平。此时期

20、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比较旺盛,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在此期的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对数期的细菌细胞代谢活动最强,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生长和繁殖,菌体数目按几何级数增加。对于细菌来说,此时期的菌数以2n速度增加,n代表细胞分裂的次数。 稳定期: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中的细胞数目达到最高水平。细胞分裂速度下降,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积累代谢产物,对于发酵生产来说,一般在稳定期的后期产物积累达到高峰,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衰亡期:细胞死亡数增加,死亡数大大超过新

21、增殖的细胞数,群体中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负生长”。细胞内颗粒更明显,细胞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形,芽孢开始释放。因菌体本身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的作用,使菌体死亡、自溶等,发生自溶的菌生长曲线表现为向下跌落的趋势。第六章 病毒 名词解释1.病毒粒子(virion):成熟的(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2.包涵体: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3.噬菌斑: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空斑。4.空斑和病斑:用于动物病毒粒子的计数也可以采用噬菌斑法类似的技术,但是这

22、种斑点只能称为空斑或病斑。5.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群体称为枯斑。6.噬菌体:是病毒中的一种,一般把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把侵染真菌的病毒叫噬真菌体)7.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rage)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8.噬菌体的效价测定效价(滴度Title)-是微生物或其产物、抗原与抗体等活性 高低的标志。噬菌体效价-指噬菌体的浓度,

23、即每毫升样品含噬菌体的个数。通常是在含敏感菌的平板上形成噬菌斑进行噬菌体的计数,以每毫升中含有的噬菌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ml或pfu/ml)表示其效价。9.一步生长10.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如E.coli的 l 、P1、P2,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P22等。原(前)噬菌体(prophage)-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温和噬菌体的特点1.其核酸的类型都是 dsDNA;

24、 2.具有整合能力;3.具有同步复制能力。11.溶源性(lysogeny)-温和噬菌体侵染敏感细菌后不裂解它们,而与细菌共存的特性。12.溶源性细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微生物。第六章 病毒 问题1.非细胞生物的种类:v (真)病毒(virus):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v 类病毒(viroid):只含单独具侵染性的RNA组分v 亚病毒 拟病毒(virusoid):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v 垣病毒(prion):只含蛋白质一种组分2.测定噬菌体生长的方法3.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latent p

25、hase)eclipse phase +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phase)从噬菌体吸附菌细胞至菌细胞释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间。裂解期(rise phasse)宿主裂解,噬菌体数不断增加的时期。平稳期(plateau phase)宿主全部裂解,噬菌体达最高点后的时期。裂解量(Burst phase)每个被感染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裂解量(Burst phase) = -裂解期平均噬菌体数潜伏期平均噬菌体数进行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能了解噬菌体在菌体内的最短潜伏期,和平均收获量,还可测知理化因素的变化对噬菌体感染循环的时间和对每个被感染噬菌体释放噬菌体的影响。4

26、.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5.温和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置:就目前所知,所有温和噬菌体的核酸都是双链DNA。按照温和噬菌体DNA与细菌DNA结合部位的不同,又可将其分成两类:只有一个特定结合部位的温和噬菌体:如:大肠杆菌的 l 噬菌体具有多个或不定部位的温和噬菌体:如:大肠杆菌的P1噬菌体、鼠伤寒沙门氏菌 P22 噬菌体 。 6.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史比较:7. 8.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名词解释与问题1.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结合、相作用、相调控而成的动态系统。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上的连锁而构成

27、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集团。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繁殖集团。与同种别的种群有隔离、有界限。2.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3.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体内外检查不到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悉生生物(gnotobiotics):已经人为接种某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根际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植物根系经常向周围土壤分泌各种外渗物质,故根际有大量微生物活动。附生微生物(epibiotic microbe):指生活在植物体表面,主要借其外渗物质或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4.水的自净作

28、用:污水中的微生物在污水环境中大量繁殖,逐渐把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同时它们的数量随之减少,污水也就逐步净化变清。5.共栖:两种生物同时栖生于一个环境中,双方的生命活动互相作用而形成各种利害关系。共栖伙伴彼此离开,各自都有独立生活能力。6.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7.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分工,相依为命,以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白蚁、蟑螂与其消化道中的原生动物及其它微生物(外共生生物)、反刍动物与其瘤胃微生物)8.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

29、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现象。(噬菌体与其宿主之间的关系)9.拮抗: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关系。10.捕食:一种较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11.生物固氮:12.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土壤或水体中的氨态氮经化能自养菌的氧化而成为硝酸态氮的过程。硝酸盐同化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利用硝酸盐的过程中,硝酸盐被重新还原成NH4+后再被利用于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

30、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 :硝酸粒子作为呼吸链的末端电子受体被还原为亚硝酸的反应。反硝化作用:由硝酸盐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广义)。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过程。氨化作用(ammonnification) :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氨的作用。亚硝酸氨化作用:亚硝酸通过异化性还原可以经羟胺而转变成氨,叫做亚硝酸的氨化作用。铵盐同化作用(assimilation of ammonium):所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的以铵盐作为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作用。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31、问题1. 微生物与任何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双方获益:共生、互利共栖、协同共栖、互养共栖(+) 单方获益,对方受害:寄生、捕食、拮抗(+ ),( +) 单方获益,对方无害:偏利共栖、卫星状共栖、互生(代谢共栖)(+0) 互不相扰:无关共栖(00) 一方受害,对方无益无损:偏害共栖(0 ) 双方受损:竞争共栖(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名词解释与问题1.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2.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3.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

32、为光复活作用。4.暗修复作用:又称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复被紫外线等诱变剂(包括烷化剂、X射线和射线等)损伤后的DNA的机制。5.重组修复:必须在DNA复制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又叫复制后修复。6.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7.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8.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 9.基因重组: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

33、遗传型个体的方式。10.基因重组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11.转化: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12.转化子:将转化基因重组进入自身染色体组的重组子。13.感受态:受体细胞能从环境吸取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14.转染:把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的DNA(或RNA)抽提出来,让它去感染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或病毒的后代。15.普遍性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的“误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16.流产普

34、遍性转导:受体菌经转导获得的供体DNA片段在受体菌中不发生配对、交换和整合,也不迅速消失,而只是进行转录和转译(性状表达)。17.局限性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18.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19.接合: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20.F(雌性)菌株:细胞中不含有F因子,细

35、胞表面不具有有性纤毛。可以通过与F+、F或Hfr菌株接合而接受供体菌的F因子、 F因子或Hfr菌株的部分或全部遗传信息,相应地可以转变成F+菌株、 F菌株或重组子。F+(雄性)菌株:细胞内含有(14个)游离的F因子,细胞表面存在与F因子数目相当的性菌毛。与F 相接触时,可通过性菌毛将F因子转移到F 细胞中,使之也变成F+菌株。 F因子以很高的频率传递,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一般并不被转移。Hfr(高频重组)菌株: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因该菌株与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 菌株高几百倍而得名。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时,Hfr染色体双链中的一条单链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F因子位

36、于线状单链DNA的两端,整段单链线状染色体从5端开始等速进入F细胞,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全部转移过程的完成需要约120分钟。由于种种原因DNA转移过程常会发生中断,所以越是前端的基因进入F 细胞的机会越大。F因子位于线状DNA的末端,进入受体细胞的机会最小,故这种接合引起转性的频率最低,但可以出现各种重组子。F菌株:细胞中含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可与F 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F因子转导(性导): 利用F菌株与F接合可将供体染色体DNA传入F 菌株,从而使F 既获得供体菌的若干遗传特性,又可获得F因子。这种接合方式叫做F因子转导,又称性导sexduction. 因为F因子可在细菌的染色体多位点整合,所以F因子转导可实现不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21.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比较:画图题整理:第二章画图题: 芽孢 链霉菌第三章画图题:根霉菌第六章画图题大肠杆菌T4噬菌体构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