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培训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校本培训教材.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校本培训教材目录校长寄语教育激情1、教育的激情不可缺孔令国2、转变教学策略刘静3、怎样“动”才是自主的动?刘静4、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教法)林玉杰5、课堂上若干细节问题的处理艺术林玉杰6、“127教学模式解读” 刘静7、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刘静8、尊重,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林玉杰9、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随想 刘静校 长 寄 语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建设好教师这支队伍。怎样建设好教师这支队伍?首先要加强学习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理念更新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理念是理想是生命,没有理念就没有生命,理念支配行为。因此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教
2、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次不断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地自我更新。苏格拉底说过:没有进行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经过反思、升华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学习、总结、反思能使我们提升思想,更新观念,不断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和水平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而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在课改前就全面完成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是教
3、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有针对性,最有实效的途径。让我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培训中去,勇于改变自身的心智模式,确立适合时代的教育新理念,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课堂焕发青春活力。回报您的一定是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引领您走向更高的新境界。使您教中有样,教中有新,教的自信,其乐无穷!您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您所取得的成就一定会迎来经久不息的掌声!教育的激情不可缺这些天在城里和乡下学校听课,教师们聚在一块谈天说地,免不了“在教言教”,许多老师坦言:“做教师太繁琐太乏味”,甚至于发出了“下辈子再也不想当老师”的感慨。这让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对教育事业,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
4、激情。我记得我们以前的一位女教师,年过四十时学生还叫她“大姐姐”,因为她永远是那么热情洋溢,脸上总挂着微笑,喜欢和学生保持近的距离。当轮到她上课时,她不会一直呆在办公室等待上课铃响,她会珍惜上课前的一点点时间,与学生聊聊,时不时与学生幽默一下,这时候整个教室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正襟危坐认真听课,即使成绩最差的学生,都会竖起耳朵听她讲课,按照她的布置去做事情,而最顽皮的学生,一见到她就如吃了“定心丸”,变得克制和温顺起来。我想,这无疑体现了她的一种人格魅力,但这种人格魅力必定来源于她内心的激情,一份对党对人民教育事业充满热爱、近乎于膜拜而不断澎湃起伏着的激情。我一直都相
5、信,教师是一个美好的词汇,绝大多数教师都爱岗敬业,爱生惜生如子,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着极大的爱和热情;我也相信,没有哪个教师不愿意“弟子贤于师”,没有哪个教师不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许多教师付出心血后,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于“种下甜瓜、收获恶果”,学生不守纪律,吵闹、打架,甚至于滋生出许多难于收拾的麻烦事情,而学业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会怎么做呢?是一脸冰霜或怒火冲天,然后出台惩罚实施“镇压”,或者不闻不问撒手不管,以冷漠的方式、孤立的政策来处理学生,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爱着学生,尽可能理解、原谅学生有意无意的错误呢?这样的选择,就是真正教育工作者的分水岭
6、:选择前者,即选择了生气、厌恶、暴躁和师道的偏离;选择后者,也就选择了大气、包容、民主和理性的回归。学生还是学生,老师也还是老师,学生没有被老师遗弃,老师也没有被学生视为虚无。我认为,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大真理:谁遗弃了学生,谁也将被学生遗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正因为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教育的艰巨性,教育具有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复杂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这些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就会积极去化解职业本身的社会压力,就会妥善处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就会用一生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激情来呵护和浇灌每一位
7、学生成长成才!转变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互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问题。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
8、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参与是第一位的,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只
9、能跟着教师后面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的服从教。在新课程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习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果,重视结论。让学生背“标准答案”,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
10、的创新精神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量化的“长效”,所以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4、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
11、的学生”,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因此,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怎样“动”才是自主的动?在新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的做法确实已大大减少了。学生
12、活动变得频繁起来,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或表演,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然而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动”的错位。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在某些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却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动而无实质性的动。活动的频率过快。一些课堂上学生的书还没有读通,就得去讨论,讨论刚切入正题,就又忙于展示,交流,表演。哪有时间去真正地思,想象,去感悟积累?活动的目的往往不明确。热热闹闹地读了一节课,学生却不明白为什么而读,为什么而演,为什么而这样做。活动的深度、梯度不够,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有时是东拉西扯,讨论交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不能深入推进
13、。为读而读,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表演而表演,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并不能真正提高各种能力,各种素质得不到实质的发展。那么,怎样的动才是自主的动呢?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分层定位。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活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课堂目标,活动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唱歌、表演进入了课堂,是为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的。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活动之前,首先要设计好问题,定夺活动的有效性,必要性,看通过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各种活动。并要根据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调整
14、活动时间,参与面,深度,梯度,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其次,学生是有差异的,开展活动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因而设计活动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分层定位,明确参与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难度分层,学生好强的心理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目标迈进。学生的能力水平虽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均在自己的“基点”上得到了发展与提升,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二、深层参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的动,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主要的是心动,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互动,心灵上的交融。老师要具备“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思维情感,假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景,情感情景,
15、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让学生在积极正面的情景体验中成长,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和内在需要。三、倡导合作学习,扩大活动对象。单向教学,很难实现全员参与,保证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率。因此,要扩大参与对象,就要抓好全员参与的三种基本方式:自读,书面作业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从组织形式来看,小组学习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提倡的。当然,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怎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正是我们老师应注意研究的。四、注重过程,提高活动质量。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活动的有效性。但
16、把握有效性就要注意不要让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要让活动目的不明确,不要没有准备仓促进行,不要没有达到目的就草草收尾,不能因为活动而让课堂上出现思维“真空”,即学生无事可做,只有闲话,没有实质的交流。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近来,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师参加某一级的优质课评比,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班级彩排了几遍,甚至连哪个同学如何回答哪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我想,这样的课即使上得再精彩、再热闹,也是毫无价值的。就课堂教学而言,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般都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若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怎样的气氛才叫活跃呢?一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意图,七嘴八舌,“是不是”“对
17、不对”之声到处都是,这种课堂气氛是不是真正活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踊跃,不管教师叫到与否他们都会举手,甚至不管自己能否回答都举手,这样的课堂气氛能算活跃吗?显然不是,如果勉强算是,那也只能是浅层次的,因为它不能完全反映教学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不能光看形式,更不能做表面文章,简单的浮于表面的热闹代表不了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思考是否有深度,教师是否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时间。那么,课堂气氛活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先天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是后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
18、师并没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也没有把启迪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考虑的主要是如何把所要讲的知识讲深讲透,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样课堂上学生光有听的份,很少有问的机会,有时即使少数学生提出一点不同的想法,也可能被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武断地否定了。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难忍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档板隔开,刚开始鳄鱼就毫不犹豫地对小鱼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却挫败了;它又毫不气馁地再次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又失败了;第三次,第四次鳄鱼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
19、的失败后,伤痕累累,最后终于放弃了进攻。这时候心理学家取出了档板,饥饿的鳄鱼任凭小针在它身边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再也不去攻击,直到饿死。一透明玻璃扼杀了鳄鱼求生的欲望;同样,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呢?第一,教师应更新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角色、作用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完成角色的根本性转变,要敢于放下架子,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是非
20、的判断者变为学习知识的引路者和学习的交流者。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更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学习的结果向重学习的过程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如此,才能建立起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才能敢说敢问敢动手,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才能被激活起来。正如前苏联的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第二,积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习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情境创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故事讲述、形象描述、实物(或模型)展示、电脑模拟、实验演示,甚至是图片表格、音响音乐,录像幻灯等,都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活动形象、神似、情切、意远,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是认知主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地设计有阶梯性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思考,直至解决问题,是决定教学效果好
22、坏的关键。现代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思维活动双向呈现的过程,在这里,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从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才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深层次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问题”与“情境”相结合,使“问题”与“目标”相切合。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充分展开想象。再次,对同一个问题还要逐步加以点拨、引导,切忌包办问题的提出,更不应包办问题的解决。如果提出的问题只能得出简单的“是
23、”与“不是”或“对”与“不对”,那么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深入的,课堂气氛也就不可能真正活跃,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有效激发,才是课堂教学气氛是否真正活跃的本质所在。课堂上若干细节问题的处理艺术课堂上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下面笔者就常见的几个细节问题的处理,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登上讲台准备上课了,却发现学生没有擦黑板怎么办?对策1、采用激将法。教师可以说:“我们班是一个先进集体,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今天又有一个为同学们服务的机会擦黑板,谁愿为大家奉献爱心呀?”这么一启发,说不定乐于做好事的同学会争先恐后地上讲台擦黑板呢
24、。对策2、采用谅解法。教师不妨这样说:“近来,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学习特别勤奋,特别专注,为了节约同学们的时间,我想主动承包一个任务给我班擦黑板。”这种看法看似发自真心,实则卖乖,也许还没有等劳您的“大驾”,聪明懂事的学生就会立即“剥夺”你的“代劳权”。对策3、采用示范法。教师什么也不要讲,自己一擦了之。但切忌以下做法:第一,追究责任:“今天哪一位值日?还不快上来擦黑板。”第二,当堂训斥:“我们班的学生太懒,懒得连黑板也不想擦!”第在,耍小孩子脾气:“既然大家懒得擦黑板,我也懒得上课,大家自学吧,我不讲啦!”二、教师正准备讲课或正在讲课,忽然有学生在门外喊报告怎么办?对策1、后门入座法。告诉教室
25、里学生把后门打开,让迟到的学生悄悄走到自己座位上去。对策2、以目示意法。如果学生从后门进不来,教师应轻轻将前门打开,并以目示意,让学生就坐。对策3、诙谐关照法。教师不妨这样说:“哟,你看,大家都等着你呢,快进来吧!”对策4、现场复习法。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刚讲的内容很重要,迟到的学生没听到,不妨来一个现场复习:“刚才,我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请某某同学复述一下好吗?”这对迟到的同学来说是一次补课,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复习,可谓一箭双雕。办戒以下做法:第一,对学生的“报告”置若罔闻;第二,对迟到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或批评训斥;第三,对迟到的学生罚站;第四,搞“课后算帐”。三、在课堂上,当教师被学
26、生问住了怎么办?对策1、真诚面对。教师可以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参考价值,我一时还讲不清楚,待我课下查查资料,再明确告诉你,好吗?”对策2、转嫁危机。教师可以说:“某某同学提的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哪位同学知道给他解释一下?”对策3、先挂起来。教师可以说:“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恰好是本节课我要布置的一个研究性题目,大家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下节课,我将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看谁的答案正确。”力戒以下做法:第一,不懂装懂,牵强附会地进行解答。第二,对学生的质疑不屑一顾:“这个问题你不用考虑,只要掌握我讲的内容就行啦!”第三,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非但不鼓励,还泼冷水:“就你爱钻牛角尖!”四、课堂
27、上学生自学时,有的教师总感到没事干怎么办?对策1、参与其中。让学生看书,教师同时也看书;让学生做练习,教师也动手做练习。对策2、巡视学情。教师可走下讲台,看学生如何学,有意识地发现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对策3、进行第二次现场紧急备课:学生在自学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个性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怎么补救?从而“以学定教”。力戒以下做法:第一,置学生自学情况于不顾,在黑板上板书习题。第二,坐在讲台上无所事事,或者东张西望,或者离开教室。第三,在教室里来回踱步。五、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打瞌睡怎么办?对策1、公众监督法。鼓励学生带凳子坐在教室走道上,欲打瞌睡的学生一旦置身于师生监督之下的“特殊环境”,顿时睡
28、意全无。对策2、活动驱赶法。可通过提问、板演等学习活动帮学生赶驱“瞌睡虫”。对策3、适当调剂法。不妨讲故事或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也可中止讲课,让学生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还可以让学生做做眼保健操,振作一下精神。力戒以下做法:第一,发现学生打瞌睡,用粉笔头掷学生。第二,让学生站起来,以致挡住了后面学生的视线。第三、视而不见,只顾自己讲课。六、课堂上总是放不开,比较拘谨怎么办?对策1、把课备精熟。课堂上放不开往往与教师对讲课内容生疏有关,因此,精心备课,使教材与讲义烂熟于心,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容洒脱”的前提。对策2、用眼睛去交流。也就是要“目中有人”。眼睛是心灵窗口,当你用眼睛去与学生“对话”时
29、,你就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与你就产生了“心灵感应”,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紧张。对策3、表情要自然。上课不要故作深沉,也不要板着面孔,表情自然、放松,同时要学会微笑把微笑带给学生,将使你的课堂教学魅力四射。对策4、要用体态语。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列宁在1918,列宁在演讲时的那个精彩“一只手高举,一只手插腰,显得那么自信,那么豪迈,那么有感召力。老师们在课堂上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得体的体态语,以助口语表达。要知道,它能起到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神奇功效。切忌以下教态:第一,面无表情,或表情单一。第二,不敢看学生。第三,手足无措。 黄花山中学“127”教学模式解读一、 指导思想 以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为核心,
30、关注生命,尊重学生的天性;以精讲多练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为切入点,以建设高效课堂为目标,引领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课堂效益和教育质量。二、 构建“127”教学模式背景:依据扎鲁特旗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以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行为、训练途径、评价导向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二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三是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四是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五是统一要求多,分层作业少;六是应检作业
31、多,有效反馈少。通过调研课堂现状,解剖教学行为,为把课堂的精彩还给学生,“127”自主互助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解读:“127”教学模式中“12”是指45分钟的课堂时间分配,师生所占时间之比为1:2,即教师的讲解如:布置任务、引导追问、纠错等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学习时间如:预习、交流、展示等不得少于30分钟。“7”是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七个环节:即,明确目标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有效训练。三、 目标要求 1、 通过“127”教学模式的实施,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的良好师生
32、关系,构建宽松、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尊重,获得自信,获得成功。倡导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2、以“127”教学模式为依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智慧的平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着力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努力使课堂达到“轻负、优质、高效”。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以“127”教学模式为契机,促进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教
33、师学科专业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4、提高教研活动的深度、力度。在实施“127”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主题化、常态化、规范化,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全校掀起实践“127”,提高课堂效率的高潮。四、具体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加强对实施“127”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领导,保证“127”教学模式实施取得实效,特成立实施“127”课改工作领导小组。(附后)(二) 领会内涵,提高认识 “127”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127”的价值取向是更多的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使学生
34、发挥自主学习潜能,通过思考、表达、合作、展示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课堂,教师的角色是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1、优化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教师的讲堂变成实实在在的学生学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七环节落在实处。2、 改进教案结构,提高学案质量“教”要成功,“备”字先行,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写教案就是编学案、导学的过程。具体设计要求和格式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生自学知识点、,讨论交流的问题,精讲释疑的内容,巩固练习
35、的习题,课后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同时要重视集体备课工作,强化集体备课的实施措施,确保智慧共享,提高备课质量。3、 变革学习方式,增强参与意识要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积极推行小组互助学习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心理特点,采取“组内异质”的方式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为48人,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小老师”作用,
36、达到合作提高的目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要控制好课堂中的探究、展示活动,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课堂活动要放手但不放任,自主却不自流。要让活动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载体,成为提升能力的平台,成为彰显个性的场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肯学、乐学、会学。4、 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教学行为学校根据“127”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调整并完善常规检查制度和教师考核方式。对于教案的检查,要重点检查教师能否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学情合理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是否是体现学生主体原则;对作业的检
37、查,不止检查数量,更要检查作业的质量和有效度,还要检查学生对练习的纠错情况;对于教学反思的检查,要看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几个问题通过研究进经教学策略得到了解决;对于课堂教学的检查,设置全面的学生问卷调查表,通过学校领导听推门课,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要把教师常规教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范畴。5、 创新评价方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127”教学模式中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是看教师表演的多精彩,而是以学生表现的精彩论成败。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三度三性”的评价策略,即看
38、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看学生的参与性、投入性、精彩性。对教师的评价要采取“五看”的评价策略,即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是否关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是否进行了当堂检测;是否遵循了“127”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及时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功能。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按照“三率一分”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还要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意志品质、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合作态度等。6、 优化训练方式,促进知识内化训练分为教学中的有效训练和课下的巩固性作业,课堂上的训练应注重跟进当时的学习反馈,有助于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
39、效果,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当堂所学知识,教师要把握训练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课下作业要注重巩固和检查功能、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7、 教师业务考核“三位一体”,实行全时空监测在“127”教学模式实施期间,教师年终考核要看综和素质。综合素质分为三部分:即课堂评价(40分)+公益心(20分)+教学成绩(40分)。课堂评价得分比率为:班主任通过听本班任课教师的课,及平时对学生的责任心等进行打分,占20%;来自教研组的公开课,占20%;课改领导小组听推门课,占60%。公益心: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管理,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通过问卷了解)(占20%);关心学校发展,热爱学
40、校环境,在校园内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占20%);积极与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帮扶教师解决问题,带头上公开课(占60%)教学成绩:平时(30分)+期中(30分)+期末(40分)学期末和年终总结实行校长评价年级;年级主任评价班级;班主任评价学习小组;学习组长评价学生。五、实施步骤(一)组织动员阶段(2014年8月2014年9月)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念,达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共识。2、健全组织,制定方案。一是成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领导小组;二是制定活动方案、确立“127”教学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或细则。(二
41、) 探索入格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7月) 1、在全校广泛开展尝试“127”模式观摩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创建高效课堂的新路子。 2、加强研究反思。围绕“127”高效课堂实施策略开展扎实的教学研究活动。要求学校领导班子上好研讨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一般教师上好达标课。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好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为教学研究积累第一手材料。(三)形成特色阶段(2015年8月2016年7月)1、上好常态课,打造精品课。通过学习每位教师都能明确“127”教学模式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127”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127”的操作模式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
42、23节体现“127”理念、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打造精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推名师,创造品牌。2、及时反思、总结和提升。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四)深化提升阶段(2016年8月2017年7月)1、总结反思。学校要分学科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形成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
43、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高效课堂构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实现高效课堂常态化,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黄花山中学 2014年9月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好课堂”的艺术在于教与学的过程往往给学生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动态感觉,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老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好的课堂呢?搜索正确的课堂元素:是构建“好课堂”的前提所谓正确的课堂元素在这里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主要包括“好课堂“的标准、”“好课堂
44、”的文化和“好课堂”的艺术等。把握“好课堂”的标准让师生有据可依“好课堂”的标准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既可以由教师的经验和兴趣生成,也可以由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生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允许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生活故事,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进步的快乐,同时也体验同伴发展的喜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给以适当的压力与动力而不是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从而感受到挑战,以努力达到能力、技能与思想上的新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全班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均受到关注,学生不会因为其天资不同而形成关系尖锐的等级,每一位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潜力发挥以极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
45、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及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确保学生学习行为的顺利进展,可以说教师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在教学生。积淀“好课堂”的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好课堂”的文化在这里主要指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追问、合作和参与。一方面,“好课堂”的教师语言是十分讲究的。首先,它注重语气委婉、温和的一般疑问句,而尽量避免语气和硬的祈使句,如“请把门关上,好吗?”而不是“把门关上”;再次,它善于对事不对人,如“上课吃东西是不妥当的”,而非“上课吃东西的站起来”。另一方面,“好课堂“的学习氛围是催人奋进的。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的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一进
46、入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向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善于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也掌握了帮助学生的最佳时机。掌握“好课堂”的艺术让学生体验美感“好课堂”艺术在于,教与学的过程往往给学生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感觉。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教师的“教”的内容不能一味地平淡无奇,也不能一味地饱满激情,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同时还要用激情同化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全力学习;教师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教”的内容添加一些“调味料”,这些“调味料”也可是历史故事,也可是奇闻轶事,也可是幽默笑话,也
47、可是自己的杜撰,学生的感情在“调味料”中起伏的同时也巩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在教师教的过程中,还要强调课堂的“音乐感”,教师要善于采用重复、停顿、加快语速以及声音忽高忽低的讲解,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不断的惊奇和惊喜。采取恰当的课堂措施:构建“好课堂”的关键所谓恰当的课堂措施在这里指的是教师运作课堂,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的平台,它包括提高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的能力,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教的能力在这里不仅仅指的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指的是让学生如何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说“这个我已经讲过多遍,为什么还不会?”其实,教师却忽略了如何把这些知识改造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轻视了学生所在年龄段的认识水平,轻视了“以熟记新”的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符合他们年龄阶段认识水平的新知识,也非常容易理解经由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导入的新知识,而以陌生的事物来记忆或理解陌生的事物却大为困惑。比如当教师用学术性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物理原理或教学公式时,能够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