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7589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环境问题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环境问题,1、农业问题:(1)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2)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3)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4)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5)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6)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7)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2、工业问题:(

2、1)废气:矿物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2)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3)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3、工程建设问题:(1)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2)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3、工程建设问题(3)道路建设(公路、铁路):破坏

3、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4)开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4、旅游活动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5、生态问题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地区地势起伏大)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3)治理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秆还田

4、,水土流失问题(4)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问题:(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鼠害、蝗害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荒漠化问题:(3)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乱

5、垦滥伐(4)治理措施: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序发展,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常年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2)华北地区干旱: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经流量小;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3)华北地区春旱:自然原因: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春耕需水量大(4)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6、: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5)广东冬旱:冬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较强;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6)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7)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的影响少,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8)干旱的治理措施:(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土壤盐碱化问题:(1)我国典型的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华北平原盐碱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旺

7、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3)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采取喷灌、滴灌技术,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3)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跨流域调水,二、可持续发展,2(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

8、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水窖集雨为作物种植提供灌溉水源,作物种植为饲料加工提供秸秆、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为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供暖,沼渣作为肥料还田。第(2)题,该园区农业生产具有科技投入多、集约化经营和面向市场的特点。答案:(1)D(2)C,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厂,茶园面积600亩,每年4月、7月、11月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

9、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茶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1)茶园三次锄草中,导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4月 B7月 C11月 D4月和11月,(2)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B枯枝落叶少C表层土壤养分被大量冲走 D微生物缺乏解析:第(1)题,7月为长江流域的雨季,锄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第(2)题,茶园“消瘦”与锄草有关,主要是锄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被大量冲走。答案:(1)B(2)C,我国各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土整治比较,特别提醒:(1)解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

10、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2)黄淮海平原与西北地区的盐碱化成因的差别黄淮海平原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地形有关,西北地区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4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从沿海到内陆全面开放的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为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材料二甲地

11、区所在省份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左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并称中国三大产棉区。该区棉花已连续多年获总产、单产、商品出口率、调出量、人均占有量五个中国第一。材料三下图为广州与阿克苏全年水分盈亏图。,(1)甲地区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是_,该区域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2)据图说明甲、乙两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甲地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3)据图甲说明该地区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和区位优势。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区位优势:地处暖温带,热量充足;地处内陆,光照充足;有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种植区位于盆地边缘,

12、地势较平坦;政府政策的支持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4)图乙所示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试简要说明该区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较低;是我国著名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5)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广州、阿克苏全年水分盈亏情况及原因。广州水分夏秋盈余,冬季亏损;夏秋季受夏季风、台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冬季降水少,纬度低,蒸发量大,水分不足。阿克苏全年水分不足;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降水稀少。,解析:第(1)题,结合甲图所示区域轮廓及其他相关信息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第(2)(3)题,结合图示

13、可知两区域城市和甲区域棉花种植区分布特点。新疆地处内陆,光照充足,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为棉花种植提供了优越条件。第(4)题,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主要是由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的。第(5)题,分析材料三可知阿克苏和广州全年水分盈亏特点,这主要是由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的。,1农业可持续发展,2.工业化、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 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工业化、城市化道 路也存在差异:,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

14、进行。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5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1)(2)题。(1)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A夏季高温多雨 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2)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解析:第(1)题,右图中所示为德国鲁尔工业区,为重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

15、温夏凉,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水土流失较轻,城市化水平高;左图所示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不高;两地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化工业均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第(2)题,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但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适用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答案:(1)D(2)B,1区域资源、能源开发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 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

16、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2.流域开发 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 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 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 治理的对策。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特别提醒:(1)河流水能资源分析: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2)洪水成因分析:河流洪水的

17、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等人类活动因素有关。(3),(4)内河航运价值分析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地形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主要考虑经济腹地的面积,经济腹地内人口、城市的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5)流域开发治理的综合效益包括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3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分析(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明确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并分析利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等

18、。(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评价该工程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6(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双选)()A为资金

19、 B为技术C为劳动力 D为原料,(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 结构优化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 地区城市化解析:第(1)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应是:为资金,为原料,为劳动力,为技术。第(2)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使欠发达地区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答案:(1)A

20、C(2)CD,1产业转移的意义(1)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然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则参与产品的开发、研制等环节;,(3)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如某乡村地区接受了产业转移后,其农业景观可能很快会被工业和城市景观代替;(4)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民工流向东南部,而随着产业转移,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大

21、 幅度减少。2最适合进行转移的工业部门 全球化经济主要依靠物资(原料、燃料和产品)流动、信息和技术流动、资金流动、人员流动。(1)计算机工业市场变化快,信息和技术要求高;(2)服装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廉价是它的主要区位要求,所以这两类企业较适合跨国转移。,不能正确分析水土流失,【典例1】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 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人/平方千米。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材料

22、二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1)30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减小。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大。(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解析:30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扩大,而森林、草原面积减小,这是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所造成的,导致了当地气候的恶化(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由此可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易错剖析:该题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考查了与水土流失相

23、关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现以下错误:(1)该题要学生回答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许多学生除了答出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外,还答出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等,说明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土地利用状况”这一关键题眼。(2)回答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学生几乎均能答出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减小,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等,但有的学生多答了粮食平均亩产减少或者粮食总产量增加等方面,这说明学生没能理解“自然环境”这一概念,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将所有自然和人为原因均答出来,说明学生没抓住“主要”这个关键词,从而造成答题不准确。,纠错感悟: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要从自

24、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考虑,下面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我国水土流失地较多,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南方丘陵区和北方土石山地,从上面的分析中,同学们应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如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自然原因潜在因素气候雨量不均,夏季雨量大、冲刷力强;地形地形复杂,以丘陵为主,坡度大,易被流水冲刷;土壤红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抗蚀力弱。(2)人为原因决定因素滥伐森林植被严重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开矿、开采石料、修公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同学们可以对上面两个区域水土流

25、失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规律。,不理解区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实质,【典例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株潭城市群同武汉城市圈共同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近年来批准成立的第四批“新特区”,旨在为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矛盾探路。材料二在湖南省制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中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工程机械加工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和机电产业。,(1)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区位优势。答案:有丰富的铜、锑、铅锌、钨等有色金属矿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有长江水系、京广铁路等交通干线,

26、水陆交通便利;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带,临近消费市场。(2)两大城市群被批准为第四批“新特区”,必将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试分析中部六省的优势。答案: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发展为粮食供应基地;中部地区原料、能源资源丰富,可发展为重要的原料、能源基地;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可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中部位于东西部之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但不足之处也很突出,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试述中部地区应该加快哪些国土整治工作。答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黄河下游、长江中游护堤防洪;海河、淮河的治理;洞庭湖退耕还湖;长江中游

27、的水土保持等。易错剖析:本题学生极易因为不知道如何分析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而找不到解题思路,特别是第(3)题,同学们熟悉给出国土整治措施来分析原因,而现在要自己来确定国土整治的内容,有点手足无措。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可从资源、动力、交通、市场等几方面考虑。(2)中部地区位于东西部之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承东启西的作用,而要使中部地区良性、快速发展,需要结合其优势找出最合适的发展方向。(3)解答本题首先要对中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比较熟悉,找出各地的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纠错感悟: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类综合题解答要领一般来说,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类综合题都是在认识区域特征的基

28、础上,发现区域问题,分析区域优势,对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生产活动以及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和发挥区域优势的措施,规划区域发展的前景,实现良性、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同学们可掌握以下原则:(1)获取有效信息,明确思维方向高考试题不是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就可以解答的,而是更加注重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认定和提取,并对它进行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2)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将知识“类化”知识迁移需要我们学会“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所以平时就需要注意教材中各个案例的实质,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活用或者一些变通。如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知识,就可以考虑石漠化、红色荒漠甚至沙尘暴的有关情况;再比如我们学习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内容,就可以考虑其他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方向的确定需要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区域问题成因、熟知区域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整治不足,发挥优势;同时注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