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7627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教学大纲,掌握内容: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熟悉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 成与功能。了解内容: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阐明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规律及其效应和调节机制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免疫的概念,一)免疫含义1、传统概念:机体识别并排除病原微生物抗感染免疫。2、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非已”或“自己”),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三)免疫系统的功能,掌握内容: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熟悉内容:决定抗原免疫原性

2、的条件;抗原的分类。了解内容: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第二章 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和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两个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和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具备上述两种特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hapten)。半抗原+载体(如蛋白质

3、)完全抗原,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2)动物免疫血清2、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菌体成分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的抗原等 3、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4、自身抗原 隐蔽性自身抗原 修饰性自身抗原5、肿瘤抗原6、变应原与耐受原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耐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物质。7、超抗原特点:强大的刺激能力 无须抗原处理 与T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掌握抗体和免

4、疫球蛋白的概念 掌握I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酶解片段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以及五类Ig的特点,一、抗体的概念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H)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L)以二硫键连接而成。,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二)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

5、区域称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较保守的区域称为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免疫球蛋白的类型,人类Ig根据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其重链分别为:、轻链可分为两型:、型,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作用有:1.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H1和CL遗传标志所在;3.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4.IgG CH2可通过胎盘;5.IgG的CH3和 IgE的CH2、CH3有亲细胞活性。,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水解I

6、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Fab:抗原结合片段,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Fc:可结晶片段,激活补体,通过胎盘,结合细胞2、胃蛋白酶裂解IgG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F(ab)2: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pFc:无生物学作用,一、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免疫球蛋白V区(重链的V区和轻链的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显示的效应: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通过其C区发挥作用,二)Ig 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 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型改变而使其CH2/CH3功能区内的补体结合点暴露,从而激活补体经典途

7、径。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2、结合Fc受体1)调理作用 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等颗粒抗原的吞噬,此即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2)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即ADCC效应。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4)通过黏膜和胎盘,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一、IgG 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Ig

8、G多为单体,半衰期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二、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该儿曾有宫内感染,三、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分泌型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四、IgD,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

9、来出现SmIgD,它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了。,五、IgE,又称亲细胞抗体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第四章 补体系统,要求:掌握补体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熟悉补体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及其特点;了解补体的异常,第一节 概述,概念:补体(complement,C)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功能: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及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三条途径:经典途径(clas

10、sic pathway)从C1q-C1r2-C1s2开始,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从C3开始,不依赖于抗体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 pathway)通过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糖基识别的,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要求:掌握MHC、HLA及 MHC限制性的概念;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HLA 的结构、分布及功能;了解HLA的医学意义,组织相容性抗原:诱发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被称为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可诱导迅速而强烈排斥反应者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1、(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指某一物种某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呈高度多态性。HLA复合体: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发现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上,称HLA复合体。,HLA分子的表达(组织分布)1、HLA-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2、HLA-类分子仅表达于专职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活化的T细胞及胸腺上皮细胞等表面。,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一)参与抗原提呈MHC限制性识别

12、:T细胞识别抗原时,其识别的特异性不仅取决于抗原肽本身,还取决于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型别。T细胞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时,Tc细胞的CD8分子和TH 细胞表面的CD4作为辅助受体,与MHC分子非多态区结合。二)其他生物学作用,第八章 免疫细胞,要求: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熟悉免疫细胞的概念及种类;T细胞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了解T细胞、B细胞来源、分化与分布,一、T淋巴细胞T细胞的表面标志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一)T细胞表面标志:指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膜蛋白,它们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包括:1、与抗原识别相关

13、的表面标志;2、与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相关的表面标志;3、与T细胞效应相关的表面标志;4、T细胞其他的表面标志,1、与T细胞识别抗原相关的表面标志1)TCR-CD3复合物TCR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识别APC膜表面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CD3分子均含Ig样功能区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功能:(1)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TCR的膜表面表达;(2)介导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的传递;(3)成熟T细胞表面的表面标志,用于成熟T细胞的检测。,2)辅助受体CD4和CD8分子与抗原提呈肽的MHC I类或MHC II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提高TCR识别MHC分子/抗原肽的效

14、率。CD4分子:(1)协同受体:与MHC-类分子结合,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3)鉴定T细胞亚群(CD4)的标志。CD8分子:(1)协同受体:与MHC-类分子结合,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2)鉴定T细胞亚群(CD8)的标志。,2、与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相关的表面标志T细胞活化增殖需要双信号:抗原刺激信号、协同刺激信号。1)CD28:与B7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存在于初始T细胞表面。2)CD152:又称细胞毒抗原4(CTLA-4),表达于活性T细胞表面,能抑制活化T细胞的扩增,属抑制性受体。,3、与T细胞效应相关的表面标志(了解)1)CD4

15、0配体(CD40 L,CD154):表达于CD4+T细胞表面,与表达CD40分子的B细胞、DC和巨噬细胞结合。功能:(1)CD40L同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活化B细胞;(2)活化AP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分子);(3)CD40L与CD40相互作用,促进T细胞活化。2)Fas配体(Fas L,CD178):主要表达于CD8+T细胞及部分CD4+T细胞表面,与靶细胞表达的Fas结合,介导靶细胞凋亡。,二)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T细胞亚群:1、根据T细胞表面标志区分的T细胞亚群1)T和T细胞2)CD4T和CD8T细胞2、根据T细胞的功能特征区分的T细胞亚群1)辅助性T细胞(Th细胞)Th1细胞:

16、与局部炎症应答有关;Th2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抗胞外寄生微生物;Th0细胞:未活化的Th细胞。细胞因子调节其活化和分化2)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细胞):主要是CD8+T细胞,能特异性的识别并杀伤靶细胞。,二、B 淋巴细胞B 细胞的表面标志1、与B 细胞识别抗原相关的表面标志1)BCR-Ig/Ig复合物:BCRB 细胞膜上的跨免疫球蛋白,外周血中的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2)B 细胞辅助受体:CD19、CD21和CD81复合物,2、与B细胞活化相关的表面标志1)CD40:B 细胞表达的CD40与活化T细胞表达的CD40L结合,刺激B细胞活化,同时对T细胞的活化也有

17、促进作用。2)细胞因子受体:B细胞表面表达IL-1R、IL-2R、IL-4R、IL-5R、IL-6R、IL-7R及IFN-R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通过与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参与或调节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与B细胞提呈抗原相关的表面标志1)MHC分子:B细胞可表达MHC-类和MHC-类分子。MHC-类分子可与Th细胞表面CD4结合,增强B细胞与Th细胞间的作用,并参与抗原递呈和淋巴细胞激活。2)B7.1(CE80)分子:协同刺激分子。4、B细胞表面的其他标志,第九章 免疫应答,要求: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过程;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8、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免疫应答概述,一、免疫应答的类型1、固有免疫应答(天然免疫应答):2、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二、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3、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识别启动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和特异性识别,效应阶段:引发T细胞

19、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增殖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抗原提呈 抗原的提呈: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 I类分子和/或II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和/或CD4+T 细胞的过程。抗原提呈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第四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APC加工抗原肽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TCR特异性地识别抗原肽CD4分子/CD8分子特异性识别MHC分子1、CD4+T细胞对外源性 MHC II类分子抗原肽的识别2、CD8+T细

20、胞对内源性 MHC 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识别,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活化后,相应的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克隆扩增和分化为大量的效应性T细胞,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活化信号双信号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完成T细胞的活化。1、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第一信号: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第二信号:APC表面的B7分子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进IL-2的合成。,二)活化信号的转导与基因表达借助CD3、CD4/CD8、CD28等分子的协助,将外部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内,激活相关基因。三)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其中最重要者为IL-2。,第五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B细

21、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 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抗体发挥效应阶段,一)抗原识别阶段,1、BCR识别抗原2、辅助受体(共受体)的作用 CD21、CD19和CD81分子组成的B细胞共受体复合物,二)B 细胞活化阶段 过程包括:接受双信号刺激、信号转导。细胞内酶活化、基因转录及表达。第一信号:TD-Ag与BCR结合 第二信号:B细胞的CD40分子与活化的CD4+Th细胞表达的CD40L结合。,1)初次免疫应答:机体初次接触适量Ag刺激,需7-10天出现血清Ab。特点:潜伏期长(12周),Ab产生慢 IgM为主 亲和力低 产量低,维持时间短2)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

22、后,数日至数年,机体再次接触相同Ag所出现的抗体应答。特点:潜伏期短(23天),Ab产生快 IgG为主,亲和力高 产量高,维持时间长,三)抗体发挥效应阶段 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中和作用:2)激活补体:3)免疫调理:4)ADCC:5)黏膜抗感染:6)超敏反应:,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和防治原则、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病名 熟悉、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发生的一种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是异常的或病理的免疫应答。,分型:型又称速发型

23、(IgE、肥大细胞)型又称细胞毒型(IgG、IgM、补体)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gG、IgM、IgA、补体)型亦称迟发型(T细胞、吞噬细胞)、和型均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淋巴细胞被动转移。,型超敏反应(typehypersensitivity)特点:发作快,消退亦快;常只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有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血清中IgE介导,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疾病(要求掌握病名并熟悉其临床治疗原则),(一)过敏性休克1、药物过敏性休克 最常见为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性休克 破伤风抗毒素(TAT)等。常规皮试,阳性者可采用脱敏疗法(二)呼吸道过敏反

24、应1、支气管哮喘:有明显家族史2、过敏性鼻炎:花粉症(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四)皮肤过敏反应:,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typehypersensitivity)又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较快,抗体(IgG 或IgM)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导致靶细胞溶解。,二、临床常见疾病(掌握),(一)输血反应 一般发生在 ABO血型不符的输血(二)新生儿溶血症1 母胎Rh血型不符 2 母胎ABO血型不符(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外因引起血细胞膜抗原性质,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

25、成中等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在一定条件下IC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基底膜,引起炎性病理改变。,二、临床常见疾病(掌握病名),(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rs反应:给家兔皮下多次注射马血清,局部出现剧烈炎症反应(水肿、出血、坏死)。2.人类局部ICD:可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类似Arthur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注射大剂量异种抗毒素血清714天后,可发生血清病。此外,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磺胺药等也可出现血清病样反应。2急性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A群链球菌感染引起。3类风湿关节炎(RA)和风湿热:类风湿因子(RF)。4系统性红

26、斑狼疮(SLE),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致、以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损伤。该反应发生迟缓,一般在接触抗原18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达高峰。型超敏反应属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缺陷者不发生型超敏反应。,第十章 免疫耐受,、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掌握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熟悉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熟悉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即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对不

27、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1、天然耐受现象 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可形成免疫耐受。2、实验诱导的免疫耐受 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后,可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二、影响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1)抗原的性质:单体及可溶性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2)抗原的剂量3)抗原表位的特点4)抗原免疫的途径2、机体方面的因素1)动物的种属与品系2)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程度3)机体的生理状态,一、中枢耐受,自身反应性胸腺细胞通过阴性选择而被排除 B细胞在骨髓形成的中枢免疫耐受,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1、克隆失能 T、B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当只存在第一信号而缺乏第二信号时,导致T、B细胞不能被激活,即克隆失能。2、免疫忽视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疫忽视。3、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是一种由Fas/FasL途径介导的程序性死亡,是维持外周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当自身反应性T、B细胞活化后,可通过自身的Fas与FasL结合,启动凋亡信号,导致程序性凋亡。,(二)外周耐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