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513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实施-发布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tripping and using of plow layer soil(征求意见稿)国土资源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编写组TD/T2014T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ICSP备案号: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35 土壤调查评价45.1 一般规定45.2 土壤调查45.3 土壤评价46 土壤剥离利用方案56.1 总体要求56.2 区域选择56.3 土方量计算56.4 运输线路选择56.5 投资估算56.6

2、成果规定67 土壤剥离67.1 一般规定67.2 施工方法67.3 施工技术要求68 土壤运输78.1 一般规定78.2 施工方法78.3 施工技术要求79 土壤储存79.1 一般规定79.2 施工方法79.3 施工技术要求810 土壤回覆810.1 一般规定810.2 施工方法810.3 施工技术要求8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流程10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方案11前言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定的规则起草。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规范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并归口。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

3、: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本规范参与起草人: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引言为保护优质耕地土壤资源,规范土壤剥离利用工作,促进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规定,制定本规范。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1 范围1.0.1 本规范规定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中有关调查、评价、剥离、储存、运输、回覆等工作环节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同时规定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内容。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设占用、临时用地、土地整治(含土壤改良、土地复垦)等工作中涉及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1.0.3 各省可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本规范规

4、定,制定省级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细则。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3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5、1031-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9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 1634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3.1 表土层 surface soil / topsoil土壤剖面的上层。该层土作物根系密集,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对于长期耕作土壤的表土层,又可分为上表土层与下表土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上部分。表土层的厚度一般为20cm40cm。3.2 耕作层 plow l

6、ayer经耕种熟化的表土层。该层土作物根系最为密集,养分含量较丰富,粒状、团粒状或碎块状结构。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2cm30cm。3.3 犁底层 second soil / plough pan又称“亚表土层”,位于耕作层以下。该层土由于长期耕作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形成较为紧实的层状结构。该层土一般离地表12cm18cm,厚约5cm7cm。3.4 心土层 middle soil / subsoil又称“生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该层土较为紧实,保水保肥作用明显。该土层的厚度一般为20cm30cm。3.5 土壤剥离 plow layer soil strippi

7、ng采取机械或人工措施,对耕作层土壤进行挖掘的过程。3.6 土壤剥离区 plow layer soil stripping area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中,需要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3.7 土壤储存 plow layer soil storing对已被剥离的、且暂时不被利用的耕作层土壤,进行临时堆放、存储的活动。3.8 土壤储存区 plow layer soil storing area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经申请确定的临时堆放或储存耕作层土壤的区域。3.9 土壤回覆 plow layer soil recycle将已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耕地开发、土壤改良等的活动。3.10 土壤

8、回覆区 plow layer soil recycle area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中,需要进行耕作层土壤回填的区域。3.11 土壤运输 plow layer soil transporting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将已剥离的耕作层土壤运送到回覆区或储存区的活动。3.12 剥离率 ratio of stripping 指耕作层土壤总剥离量占总储存量的比例,也可称为耕作层土壤剥离的总效率。3.13 回覆率 ratio of recycle指耕作层土壤从剥离、运输,到储存、回覆全过程中的总利用效率,也可称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总效率。4 总则4.0.1 科学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合

9、理安排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等活动,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4.0.2 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a)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根据一个时期建设拟占用耕地情况,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在一定区域上对耕作层土壤做出空间上的调整布置。即统筹有关规划,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b)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合理安排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工作。c)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

10、土流失及其他生态安全隐患,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风险,注重保护和改善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d)坚持统筹实施的原则。应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保证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衔接,并尽量做到“应剥尽剥,即剥即用”。4.0.3 在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之前,应依据有关部门土壤污染调查成果,分析污染类型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没有土壤污染调查成果的,应先行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耕地污染类型和程度。严禁将污染土壤用于耕地建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执行GB 156182008的规定。4.0.4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完成后,应按照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组织验收。当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

11、动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应同时参照TD/T1013-2013的规定对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情况进行验收。 4.0.5 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和关键技术指标。其中剥离率、回覆率、土壤容重、土层厚度等关键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a)剥离率不应低于90%。该值与剥离区面积和剥离工艺有关。b)回覆率不应低于85%。当出现三个以上剥离片区时,回覆率不应低于80%。该值与剥离回覆区面积和整个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过程的施工工艺有关。c)回覆后的土壤容重一般宜在1.351.50g/cm3之间,偏砂性土壤取大值,偏粘性土壤取小值。超出限值时,应在耕作层土壤回覆后采用压实或翻耕等改良措施。d)回覆土层厚

12、度应不小于GB/T 30600的规定值。e)各地也可结合当地实际,补充区域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指标。4.0.6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中的技术流程详见附录A,其中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环节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建设占用耕地情况,调查分析剥离区土壤质量状况,计算可剥离的土方量;同时根据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规划,分析回覆区土壤质量状况,计算需回覆的土方量。b)当耕作层土壤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实现“即剥即用”时,可就近选择耕作层土壤储存区,将剥离后的土壤暂时存放,待回覆区基础条件具备时再进行土壤回覆。c)根据剥离区、储存区和回覆区土方量平衡计算结果,合理安排耕作层土壤的运输方案。5 土壤调查评价5.1 一

13、般规定5.1.1 耕作层土壤调查应利用当地最新的土地调查、土壤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成果,并结合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耕地地力调查等工作开展。5.1.2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时序安排,初步选择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储存区和回覆区,同时开展土壤调查。5.1.3 土壤调查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容重、PH值、有机质等,土壤污染状况主要包括镉、汞、砷、铅、铬、铜、六六六、滴滴涕等。各地也可参照GB 156182008的规定选择土壤污染调查指标,有特殊需求的可增加土壤调查指标。5.1.4 依据土地利用

14、现状图,结合图斑或耕作田块单元,选择调查样点。土壤调查样点的确定可参照相关土壤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5.1.5 在进行剥离区耕作层土壤调查评价时,视当地实际情况可增加辅助指标,具体包括土壤容重、孔隙度、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当上述指标不符合GB/T 30600、NY/T 2148等规定时,应在耕作层土壤回覆时提出土壤改良措施。5.2 土壤调查5.2.1 剥离区调查。依据建设占用耕地有关规划、计划,初步确定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域,开展土壤调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增加土壤类型、土壤剖面构型、土壤养分状况等调查指标。5.2.2 储存区调查。依据剥离区和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利用计划

15、,初步选择储存区范围,并增加用地类型、土地权属现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地质灾害等调查指标。5.2.3 回覆区调查。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剥离区周边有回覆需求的,优先就近回覆;也可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确定回覆区;还可结合城市绿化需求安排回覆区。5.3 土壤评价5.3.1 依据耕作层土壤调查、测定的结果,分别开展剥离区和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质量评价。5.3.2 剥离区耕作层土壤剥离范围应为建设占用耕地区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土壤的评价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5.3.3 剥离区耕作层土壤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厚度、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污染情况等。当上述指标不符合下列规定时,应进行剥离利用方案的经济

16、性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a)土壤剥离厚度不宜小于10cm,土壤资源紧缺地区可放宽到5cm。b)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土壤中物理砂粒含量不应大于60%,物理粘粒含量不应大于30%。c)土壤PH值应在6.0-8.5之间。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当地耕地土壤的最低限值。e)土壤环境状况主要包括铅、镉、汞、砷、铬、铜、六六六、DDT等有害物质含量,各项指标值应满足GB 15618-2008、GB/T 30600、NY/T 2148等规定值。5.3.4 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可增加辅助指标的评价。当上述指标不满足规定值时,应选择其他剥离区域,或提出剥离后的土壤改良措施。6 土壤剥离利用方案6.1 总体要求

17、6.1.1 根据耕作层土壤调查评价结果,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用于指导耕作层土壤的剥离、运输、存储和回覆等工作。6.1.2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剥离、回覆、储存等区域的选择,土方量平衡计算和运输线路选择,投资估算,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6.2 区域选择6.2.1 经土壤调查评价适宜于剥离的耕作层,均应进行剥离。根据建设项目安排时序和剥离区耕作层土壤调查结果,选择剥离区的范围。6.2.2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计划和其他耕地开发、土壤改良计划,选择耕作层土壤回覆区,确定回覆区的范围,明确拟回覆的耕作田块或图斑。6.2.3 对于不能做到“即剥即用”的土壤,暂时存放在储存区。土壤储

18、存区应综合考虑堆放安全、回填便利与运输成本低等因素,并远离村庄、集镇等人群密集地方。6.3 土方量计算6.3.1 根据土壤调查评价结果,考虑施工技术要求,以耕作田块或图斑为界限,划分实施单元,分别计算剥离量、储存量和回覆量。6.3.2 根据剥离量和回覆量的计算结果,进行土方量平衡分析。当剥离量大于回覆量时,应调整回覆区面积,或增加储存区的储存量,直至实施剥离量和回覆量基本平衡。6.3.3 对于耕作层土壤稀少或贫瘠的区域,可在剥离耕作层土壤的基础上,增加土壤质地较好的犁底层和心土层的剥离量,可用于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底土覆土或绿化用土。6.3.4 耕作层土壤剥离厚度应经土壤调查评价后确定,一般应

19、小于30cm,土层较厚的区域经论证可以扩大到60cm。不同剥离、回覆单元的设计厚度,应由当地国土部门会同农业部门认定。6.4 运输线路选择6.4.1 当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直接一一对应时,按照运输线路最短的原则,设计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的土方运输线路,确定土方运输方案。6.4.2 当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不能一一对应时,应开展不同区域之间的运输线路优化设计,设计不同的运输线路,选择运输成本最低的土方运输线路,作为土方运输方案。6.4.3 当剥离区土方暂时不用于回覆区时,可在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就近选择储存区,堆存多余的土方,分别设计由剥离区到储存区、再由储存区到回覆区的土方运输方案。6.4.4 根据上述

20、运输线路,绘制不同方案的土方运输路线图,并标明不同运输路线的土方量和不同单元的土方量。6.5 投资估算6.5.1 根据不同的土方运输方案对应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土方量,分别计算土方运输单价和对应线路的运输费用,汇总计算剥离区、储存区、回覆区的运输总费用,并载明不同的土方运输路线。6.5.2 土方运输单价可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或当地公路、水利等预算定额进行计算,也可直接采用当地公布的不同货品公路运输单价。6.5.3 按照不同的建设项目,分别计算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包括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全过程的总费用,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总成本。6.6 成果规定除上述内容外,耕作层土

21、壤剥离利用方案还施工组织、施工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详细的方案内容见附录B。7 土壤剥离7.1 一般规定7.1.1 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之前,应按规定做好土壤调查工作,视土壤评价结果再安排剥离区域和厚度,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耕作层土壤剥离应尽量与土壤回覆同步进行。7.1.2 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中,应考虑分区、分层剥离措施,并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7.1.3 禁止在雨天实施剥离工作。在雨后实施剥离时,应严格控制土壤的含水量。7.2 施工方法7.2.1 应根据剥离区土壤类型、质地的不同,划分土壤剥离单元,分开进行剥离和堆存;当一个剥离单元内土层结构变化较大时,也应分层剥离和堆存。7.2.2 当剥离区地面

22、较平整且土层较厚时,可采用机械施工;当剥离区面积较小、地面起伏大且剥离土壤的土层较薄时,可采用人工施工。机械施工可选用小吨位的推土机、挖掘机、铲运机等,推荐使用反铲挖土机配合自卸翻斗车进行剥离、近距离运输。7.2.3 土方剥离后的临时堆放和储存,优先选用封闭容器或编织袋进行封装;当剥离区土层较厚(大于30cm)时,可直接用自卸汽车运输至回覆区或储存区。7.3 施工技术要求7.3.1 放线。将不同的剥离单元进行划线,标明不同单元土壤剥离的范围和厚度。当剥离单元内存在不同的土层时,应分层标明土壤剥离的厚度。7.3.2 清障。实施剥离前,应清除土层中较大的树根、石块、建筑垃圾等异物,并运输到剥离区外

23、堆存。7.3.3 剥离。在每一个剥离单元内完成剥离后,应详细记载土壤类型和剥离量。在土壤资源瘠薄地区,需进行犁底层、心土层等分层剥离时,应增加记载土壤属性。7.3.4 临时堆放。剥离后的土壤在运出剥离区之前,需要临时堆放时,应选择排水条件良好的地点进行堆放,并对堆放的土壤进行薄膜或草栅遮盖,并在四周开挖排水沟,实施保护。7.3.5 其他方面的要求如下:a)当剥离过程中发生较大强度降雨时,应立即停止剥离工作。在降雨停止后,待土壤含水量达到剥离要求时,再开始剥离操作。因受降雨冲刷造成土壤结构严重破坏的表土面应清除。b)禁止施工机械在尚未开展土壤剥离的区域运行。在每次开展土壤剥离之前,应采取措施,确

24、保待剥离单元内或施工区内没有积水。c)剥离后的土壤应利用纸薄进行登记,详细载明运输车辆、剥离单元、储存区或回覆区、土壤类型、质地、土壤质量状况、数量等,并建立备查档案。8 土壤运输8.1 一般规定8.1.1 土壤运输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剥离区直接运送至回覆区或储存区,也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储存区运送至回覆区。8.1.2 土壤运输应遵从线路最短,成本最低的原则。8.1.3 禁止在雨天运输土方。8.2 施工方法8.2.1 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和交通条件,合理选择运输机械。运输机械可选用自卸汽车、铲运机、自卸汽车和翻斗车,近距离运输也可选用装载机、推土机等。8.2.2 同一剥离单元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只能装

25、入同一量汽车进行运输,禁止将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土壤混装入同一汽车中。8.2.3 土壤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对剥离区土壤的压实;当难以避免时,可在剥离区土壤的上部铺设木质或钢质模板,减轻施工设备对土壤的压实。8.3 施工技术要求8.3.1 装车。采用铲车施工时,在进入剥离区或储存区后应沿着挖掘面实施作业。当铲车必须在堆土上面为卡车装土时,应沿着铲车主轴的后退方向,将土堆挖至其基础层,并预留机位。装土后,应对堆土的边缘和表面进行修整,保持堆土表面的平整,防止雨水冲刷。8.3.2 运输。运输途中应使用塑料膜覆盖等保护措施,减少土料遗撒和对环境的污染。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时,必须在操作区域内指定的运输线路上运

26、行。8.3.3 卸土。机械施工时,应保持由一个方向以后退的方式进行卸土,并配合铲车和推土机推平,同时避免自卸汽车和轮式铲车的碾压。9 土壤储存9.1 一般规定9.1.1 剥离后的土壤应尽量做到“即剥即用”。当剥离后的土壤不能直接用于回覆区时,应尽量缩短储存时间,宜不超过3年。9.1.2 土壤储存区禁止选择在土壤污染区、地质灾害区、水源保护区。储存区应有较好的排水条件,避免引发新的水土流失。9.1.3 不同剥离单元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应分开堆放。建立储存区土壤档案。在土方堆放完成后,应将储存区的土壤进行编号,并绘制位置图,标明每个土堆的位置、土量、来源等。9.2 施工方法9.2.1 储存区应修建在相

27、对封闭、独立的区域,并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堆放土方应沿等高线堆置,相邻土堆之间应满足施工车辆的通行要求。9.2.2 在储存区堆放土方时,应当分层放土,待上一层土摊平后再堆放下一层土。单层土堆放高度不大于50cm。在土方堆筑过程中,严格禁止施工机械对已堆放土壤的碾压。9.2.3 土堆的顶部应当用塑料膜、草栅等进行遮盖,防止雨水淋溶。土堆四周应用围挡设施,增加土堆的稳定性;并在土堆四周开挖排水系统,防止雨水侵入土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9.2.4 储存区土堆堆置后,应当增加雨期的巡防,发现雨水渗入时,应及时采取围堵和排水措施。6.3.5 储存区土堆的堆置高度必须考虑安全稳定,防止土方坍塌引起的人

28、身伤害。土堆堆置高度不应大于5m,堆放边坡可按1:1设计,单个堆放体的体积不应大于5000 m3。9.3 施工技术要求9.3.1 清基、平整。确定储存区后,首先应利用人工或机械清除储存区范围内的树根、石块、建筑垃圾等异物;其次对堆土区域进行压实修整,做到地面平整。9.3.2 堆放。土方堆放应由里向外进行,后退行驶并将土壤倾倒于距入口最远的地方,依次向入口推进。运土车辆只能在规定的运输线路和操作区域内行驶,禁止机械穿越已堆积的土壤。9.3.3 坡面修整。堆土时,应边堆放边加固土堆边缘,做到坡面平整。在每个工作日结束时,均应实现土堆表面平整。当遇到堆土层表面湿润的情况时,应中止堆土,待土方干燥后再

29、堆土。9.3.4 堆土完成后,应及时利用塑料膜、草栅等进行遮盖,对土堆进行保护。9.3.5 其他方面的要求如下:a) 各个土层的存储堆应一次性堆放完成,禁止在堆土场地内转移土方。b) 在储存过程中,要防止土壤遭受施工机械润滑剂、燃油的污染。10 土壤回覆10.1 一般规定10.1.1 剥离后的土壤应优先用于耕地开发、土壤改良,富余土方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耕作层底土等。10.1.2 先期做好回覆区域的土地平整,在达到田面平整要求后,再行开展土壤回覆,提高土壤利用率。10.1.3 耕作层土壤回覆后,应及时安排农业耕作和种植,加快耕作层土壤结构的形成。当耕作层土壤剖面结构受到破坏或不满足农作物种植时

30、,应及时开展土壤改良和重构,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10.2 施工方法10.2.1 在覆土前,首先应按照作物种植要求和耕作田块设计,做好土地平整工作。在丘陵地区,应先将原地面整平,修筑护坎设施,再行覆土;在平原地区,应在田间灌排设施修筑完成后,再安排覆土。10.2.2 严格区分旱地和水田对耕作层土壤的要求,合理安排回覆土壤的工艺。对于原有水田区,应在不破坏原有水田犁底层的情况下进行覆土;对于新造水田区,应先构筑犁底层后,再行回填耕作层土壤。10.2.3 当采用分层回填时,应分批安排不同土壤的回填,一种土壤应尽量一次回填至田面设计高程,避免二次覆土对已覆土区域的碾压。10.3 施工技术要求10.3.

31、1 放线。在回覆区确定后,应通过划线,明确回覆区范围;并根据作物种植要求和耕作田块设计,划分回覆单元(条带),确定每个回覆单元的覆土范围和厚度。区域较大时,应划分网格,确定分区卸土的范围。各分区应明确回覆土壤的来源和数量。10.3.2 清障。应清除回填区域内土壤中的树根、大石块、建筑物垃圾等杂物,保证回土面的清洁。10.3.3 田面平整。按照耕作田块的设计高程,减去设计覆土厚度,以此确定覆土前的田面高程。根据该高程,计算出覆土前的田面平整。在田间灌排设施修筑完成后,再进行田面平整。10.3.4 卸土、摊撒、平整。耕作层土壤回覆应在土壤干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应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向逐步后退卸土,

32、土堆要均匀,摊铺厚度以满足设计覆土厚度为准。边卸土边摊铺,在摊铺完成后,采用荷重较低的小型机械或耙犁进行平整。当覆土厚度不满足耕作层厚度时,应用人工进行局部修复。10.3.5 翻耕。土壤回覆后,视土壤松实程度安排土地翻耕,使土壤疏松,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农艺措施和土壤培肥,不断培肥地力,逐步达到原耕地的地力水平。10.3.6 其他要求:避开雨期施工,必要时在回覆区开挖临时排水沟。附录A (规范性附录)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流程附图A-1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流程图附录B (规范性附录)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方案B.1 基本情况简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耕作层剥离利用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B.2 区域

33、选择说明剥离区土壤调查评价过程和剥离方案的选择,说明剥离区范围和剥离厚度。说明回覆区土壤调查评价过程和回覆方案的选择,说明回覆区范围和回覆厚度。对于不能做到即剥即用的土壤,说明储存区的调查过程、储存区范围,估算储存量。B.3 土方量计算分别计算剥离区、回覆区和储存区的土方量,并进行土方量平衡计算。回覆区的土壤回覆量=(不同回覆单元的设计回覆厚度回覆单元面积)回覆率当回覆区为耕地时,回覆计算厚度应根据回覆区的土壤评价结果,在扣除现有土壤厚度后,再行计算需要回覆的土壤厚度。该回覆量应考虑土壤压实度。B.4 运输线路选择说明土壤剥离利用中运输线路的选择过程,及比选结果。B.5 施工组织方案明确耕作层

34、土壤剥离利用各施工工序的关键节点和施工方法,以及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提出施工计划安排。B.6 投资估算说明投资估算依据,按不同建设项目,分别计算土壤剥离利用投资。B.7 实施组织建立实施组织机构,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提供有效保障。B.8 实施计划按照建设项目时序安排,分别制定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的施工工期计划;根据施工工期计划,分别提出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的各工序工程量和投资。B.9 保障措施明确组织机构和有关制度,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提供制度和组织的保障。明确资金来源,提出资金投入月度进度计划,确保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的正常进行。附图:土方运输路线图。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