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8828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勘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及部分综合图件编制工作第一部分 勘查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工作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一)原始地质编录的目的任务原始地质编录是通过对野外自然暴露和各类勘查工程所提示出来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和各类样品的采集测试,把矿区的地层、构造、侵入岩、热液蚀变、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它们与成矿、矿化富集的关系和矿体、矿石特征等等,真实地、客观的、全面地、详细地在原始地质编录的相关文、图、表中充分地反映出来,为研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圈定矿体和编写地质勘查报告提供可靠的第一性资料。由此可见,原始地质编录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矿产勘查工作成果报告的质量,因此

2、,它是矿产勘查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原始地质编录的种类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野外实施阶段所从事的各项勘查工作,都必须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换句话说,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涵盖了野外开展的各项勘查工作。它包括: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测量),探槽及剥土、探井、探硐(坑道)、钻孔等勘查工程,老硐,采样,地球化学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等各类原始地质编录工作。(三)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及其基本内容原始地质编录包括野外现场编录和室内整理两部分,野外现场编录又包括素描图编录及文字记录二项内容。野外现场编录应随工作(程)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要认真

3、、全面地观察研究各种地质现象;测量地质体位置、产状、形态、规模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文字记录要真实、客观,严禁事后回忆记录。用制订的统一记录手段和制图方法,把自然界保留下来的宏观及微观地质现象记录下来。表13 勘查工程登记表 矿区名称 页工程类型工程编号工程坐标X槽头、坑口、孔口槽尾、坑底、孔底Y槽头、坑口、孔口槽尾、坑底、孔底H槽头、坑口、孔口槽尾、坑底、孔底设计工作量(m、m3)设计断面、孔径(m2、mm)设计方位角()设计坡角、倾角()实际工作量(m、m3)实际断面、孔径(m2、mm)实际方位角()实际坡角、倾角()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地质编录开始日期地质编录结

4、束日期地质编录人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地质编录质量等级工程施工单位地质编录单位施工(设计)目的施工结果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质量检查备 注室内整理是根据野外各种测量结果和标本、样品鉴定、测试数据对野外编录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有关图表,并按规定的格式整饰。(四)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在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规范。(五)原始地质编录中手图及清图野外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先作野外手图。手图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野外编录工作结束,在现场进行校对检查无误后,转入室 内整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将野外手图直接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地质界线、各类测量要素、各

5、类标本、样品采集位置、岩性花纹等进行着墨,再接统一图式整饰成清图(矿体待样品测试成果到后再作补充整理),经质量检查后,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若野外原始地质编录遇有雨雪天、雾天、坑内滴水等情况,使野外手图污染、破损,可转绘整理成清图,清图经质量检查确认后,再作原始资料保存。(六)原始地质编录的修改原始地质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地质体符号、矿体及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明修改原因、修改人及修改日期,严禁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七)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及图件、表格原

6、始地质编录方法,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2006-01)或本参考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素描图的式样及表格的格式也应使用编录规程或本参考手册中式样和格式(即图式及表式)。素描图及表格规格大小采用210297mm或185260mm(归档折叠成的规格)。无论是编录方法还是素描图件、表格的式样及规格,一个矿区必须要统一。(八)工具、量具等设备、材料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量具及绘图工具,如罗盘、2H绘图铅笔、厘米纸、皮尺、钢卷尺、三角板、量角器等。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按有关规定进行。(九)勘查工程素描图比例尺及精度要求素描图比例尺是随地质构造及矿体复杂程度而

7、定。一般轻型勘查工程(探槽、剥土、探井等)采用1:1001:200比例尺,探硐(坑道)采用1:501:100比例尺,钻孔柱状图采用1:200比例尺。对非矿的、了解剖面地质情况的地表人工露头(如长槽、通槽、路壁等)采用1:500比例尺,绘制槽壁、路壁剖面图。在素描图上,一般按比例尺缩小后宽度大于或等于1mm的地质体均需绘制出来,矿化脉体或重要的地质现象虽不足1mm,亦应放大1mm表示出来,并在文字记录中加于说明或在素描图上方或下方绘制较素描图比例尺更大的素描图加于表示。(十)坑探工程素描图主要内容1、图名、比例尺、图例、图签(责任表)、样品分析结果表。2、工程起点及坐标、勘查线测量桩及编号(含坑

8、道顶板中心线导线点及编号)、编录基线点桩及编号、编录基线及米距(端点注记基线终止米距)、编录基线方位角及坡角。3、探槽底板及硐探工程素描图绘有水平标尺,探槽壁素描图绘有垂直标尺,井探工程素描图绘有深度标尺,剥土工程素描图绘有指北线。老硐原始地质编录绘有底板平面图、采空区纵、横剖面图,平面图上绘有纵、横剖面线及指北线,剖面图上标注方位角。4、植物生长层(或腐植层)及残坡积层,各种岩层界线、侵入岩界线,各种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破碎带、节理、劈理等)及各对应的产状要素。若按编录基线进行岩性文字记录时,则应注记各岩性分层编号,若按素描图统一米距进行岩性文字记录时,可不注记岩性分层编号。5、各种矿化

9、、蚀变现象、矿化、蚀变岩界线。6、矿体与围岩界线、矿体中夹石界线、矿体中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贫矿与富矿界线、矿石品级及界线,矿体产状要素。7、各类样品、标本采集地点及编号。8、各类岩石、蚀变、矿化、矿体花纹。9、探槽槽壁素描图呈分段垂直上、下错开成锯齿状时,在素描图适当位置处,绘有相对较小比例尺探槽复原图(全貌图)。硐探工程太长或施工方位变化又未按实际方位绘制素描图或坑道中再施工拉岔坑道(沿脉或穿脉)时,应用相当于采样平面图或资源/储量估算矿体投影图比例尺绘制坑道板平面图,以示坑道工程全貌。(十一)钻孔柱状图主要内容开孔倾角终孔倾角开孔方位终孔方位1、图名、比例尺、开孔日期、终止日期、

10、终止深度、孔口坐标、钻孔倾角( )、钻孔方位( )。2、柱状图严格按柱状图内各栏目内容编制,主要有:分层号、分层位置、进尺、岩矿心长、采取率。柱状图:岩石、矿(化)体、蚀变花纹,各类样品符号及编号。地质描述。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岩矿石标本及小体重样、物理力学试验样。化学样品采集:样品编号、采样位置、样品长度、岩矿心长度、采取率。分析结果、矿体编号、真厚度、平均品位、采取率。钻孔倾角,钻孔结构及封孔情况水位变化曲线及水文地质描述。3、钻孔弯曲度测量结果表,钻孔孔深检查结果表、责任表。(十二)文字记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1、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编录人员姓名及分工、编录日期。2、编录基线及起、止

11、点号、基线方位、坡角、斜距。3、地质描述:有三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方式以槽、硐皮尺编录基线米距对各分层岩性及其他地质现象进行描述,从开始基线至终止基线逐一进行,如第一编录基线分层米为某某岩性,第三编录基线分层米为构造角砾岩等。分层界线米距如下确定:探槽以编录的槽底与槽壁素描图交线上分层界线点垂直投影的皮尺编录基线交点米距为准,平硐以硐顶中心线或皮尺编录基线与分层界线交点米距为准。第二种方式槽、硐以素描图下方水平标尺及浅井素描图左侧深度标尺米距对各分层岩性进行描述。探槽素描图以靠近水平标尺的槽底边界线、平硐壁底交线上分层界点铅直投影到水平标尺交点米距为准;浅井以展开图左侧二壁交线上分层界线点与深度

12、标尺交点米距为准。如米为某岩性,米为矿体。第三种方式为剥土、老硐原始地质编录地质描述,由于剥土工程及古采老硐形态复件,编录基线常大角度变化,故以编录基线对岩性描述不太方便,因此采用综合性地质描述方式,也就是整观全工程中地质、矿化特征,对其地层、侵入岩、构造、矿化蚀变进行综合性地质描述。根据选定的地质描述方式(一个矿区应统一),对工程中岩性、构造、矿化蚀变及矿体等特征进行地质描述。具体内容:岩性特征:岩石名称、岩石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层状、片状、片麻状、条带状、板状、梳状、流纹状);古生物及遗迹化石,古生物产出层位,化石类型及分布特征;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节理、

13、劈理)的性质、产状、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变化,对矿体的控制及破坏作用;侵入岩岩石名称,岩性特征、穿插关系、产状及与矿化的关系;热液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的含量、变化及其分带性,与矿化或矿体空间位置的关系;矿化种类、矿石特征、矿体(层)与顶、底板岩石接触关系、产状、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等。4、各类地质体或岩石间接触关系,各类产状要素。5、以编录基线米距或水平米距记录标本、样品位置,刻槽样品长度、方位、坡度角等。6、批注说明,补充描述。(十三)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字地质记录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其表格的格式见表14。二、探槽及剥土原始地质编录(一)探槽原始地质编录1、原始地质编录要求一

14、般情况下作一壁一底展开图,在同一矿区应首选以下槽壁进行编录:南北向探槽选绘西壁,东西向探槽选绘北壁,北东向探槽选绘北西壁,北西向探槽选绘北东壁,此时所绘的素描图,槽壁图在展开图的上方,槽底图在展开图的下方。但是矿体在走向上地形变化较大时,首选素描壁在地形下方,地质情况简单,亦可编绘首选壁的对壁(较多地质现象)素描图,此时所编绘的素描图,槽壁图在展开图的下方,槽底图在展开图上方。素描图用坡度展开法绘制,槽壁按垂直投影绘制,槽底按水平投影绘制。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槽壁、槽底按工程实际形状绘制,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见图6A;另一种是槽壁按工程实际形状绘制,槽底采用其平均宽度的规则绘制,这种方法不

15、常用,见图6B。当探槽长或是坡度较大时,可采用槽壁分段垂直上下移动绘制,槽底为连续绘制。表14 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矿区名称 工程编录 页编录基线分层及位置岩(矿)石名称花纹代码层位地质描述接触关系标志面产状备注基线编号起/止点编号方位角()斜距(m)坡角()分层编号起止基线编号基线米距(m)基线编号基线米距(m)基线编号位置名称产状要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记录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此时要注意地质现象与槽壁轮廓的严格扣合和垂直标尺相对高差的关系。同时在素描图适当位置上绘制相对较小比例尺探槽复原图(或全貌图),见图7。当探槽拐弯时,其拐弯方

16、位角差小于15时,槽壁、槽底连续绘制,要标记拐弯点,标明方位角。当探槽拐弯方位角差大于或等于15时,素描图有二种作法:无论拐弯方向如何,槽壁是连续绘制,拐点标明方向,槽底按实际方向绘制成拐弯的,见图8。此法一般不采用,只有探槽较短,拐弯角度较小的情况下使用。当探槽拐弯大于或等于15时,采用裂开法绘制,裂开壁或底视探槽拐弯方向而定,当拐弯方向背离素描壁时,槽底(下方)裂开,槽壁连续,见图9A;若向着素描壁弯转时,则槽壁、槽底(上方)都裂开,见图9B。槽底裂开角等于编录导线方位角差值。探槽工程起点一般放置在靠近勘查线地表探槽一个角上或探槽一个掌手面(槽头壁)地表的中间,并在地质记录中记明探槽起点与

17、槽底一个角在平面上的相对位置,在实地标立探槽起点标志,以便测量工程起点坐标(或位置)。编录基线起点应与工程起点一致,或者放在编录壁与掌子面(槽头壁)交线上,并记明编录起点与工程起点、槽底角点、勘查线测量桩点间平面相对位置,同时将工程起点、编录起点、槽底角点及勘查线测量桩点标放在槽底平面图上,见图10。2、探槽素描图作图方法及步骤编录人员由2-3人组成。若是三人参加编录,则一人作图,一人观察记录,一人丈量并协助观察。若是二人参加编录,则一人以作图为主,一人以观察记录为主,其余互助配合进行或一人作图,一人丈量,素描图手稿绘制完后,再由一人作文字记录。参加编录人员共同对工程全面观察,统一认识,确定各

18、种地质界线及岩性,确定采样位置等,然后开始进行编录。用皮尺设置编录基线,编录基线设置与选择的编录壁不同而异:南北向探槽选择编录壁为西壁,则编录基线由南向北设置;东西向探槽编录壁为北壁,编录基线由西向东设置;北东向探槽编录壁为北西壁,编录基线由南西向北东设置;北西向探槽编录壁为北东壁,编录基线由北西向南东设置。基线点一般从探槽的一端到另一端,探槽过长或拐弯时,可分段设置编录基线(若探槽拐弯时,其基点设在拐弯处)。然后用罗盘仪测量基线方位角及坡度角。在计划好槽壁、槽底、图名等相应位置的厘米纸上的槽壁位置处,据基线测量成果,用量角器自图左(探槽的南、南西、西、北西端)向右(探槽的北、北东、东、南东端

19、)绘出编录基线,用直尺在编录基线上进行米距分划。丈量人员用钢卷尺在编录基线的不同位置,用铅直法丈量出各地质界线、构造线、采样(标本)位置、产状要素测量位置、槽底变化点、地形变化点等特征点的相对位置,同时将其展绘到槽壁、底的相应位置上,再参看各要素的实际形态连接成图。具体编录方法(见图11)在皮尺基线0.5米处,基线向上0.2米为地形点,向下0.5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向下0.9米为槽底、壁交点(即槽底角点),又是槽底起点;在平面上槽底上界在平面基线上(),基线向下0.6米为槽底下界(即槽底宽)。在皮尺基线2米处,基线向上0.5米为地形点,向下0.4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向下1米为槽底、

20、壁交界点,又是矿体的上界点;平面上槽底上界在平面基线上(),基线向下1米为槽底下界点。皮尺基线3米处,基线向下0.2米为地形点,向下0.4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又是矿体的上界点,向下1.5米为槽底、壁交界点;平面上基线向上0.2米为槽底上界点,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又是矿体的上界点。皮尺基线4米处,基线上即为地形点,向下0.5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向下1.7米为槽底、壁交界点,又是矿体的下界点;平面上槽底上界在平面基线上(),基线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皮尺基线5.2米处,基线向上0.3米为地形点,向下0.8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又是矿体的下界点,向下2.0米为槽底、壁交界点

21、;平面上平面基线向下0.2米为槽底上界点(21),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22),又是矿体的下界点。皮尺基线7.0米处,基线向上0.5米为地形点(23),向下0.8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24),向下1.5米为槽底、壁交界点(25);平面上平面基线向上0.2米为槽底上界点(26),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27)。将同性质的控制点按图11连接起来即成,即0、(23)等点连接成地形线;、(24)等连接成残坡积层与基岩分界线;、(25)等点连接成槽壁底线;与连接成槽壁矿体上盘界线;与点连接成槽壁矿体下盘界线;、(21)、(26)等点连接槽底上界;、(22)、(27)等点连接成槽底下界;与点连接

22、成槽底矿体上盘界线;与(22)点连接成槽底矿体下盘界线。其它依次类推,直到探槽工程编录完毕。测量地质产状要素,采集各类标本,并用上述方法标注在素描图相应位置上,编上号码。标绘刻槽样品位置,注明样品号码或标绘刻槽样品的布置位置及编号(待样品野外采集完毕后再赴野外实地校核样品位置的准确性)。进行文字地质记录,按编录基线、分层逐一进行文字描述,记录内容见勘查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基本要求中文字记录主要内容。上述工作结束后,参加编录人员全面对文、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当场修改更正。室内整理野外编录工作结束后,根据矿区制订的统一图式、图例或野外工作细则,对野外编录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检查文字记录内

23、容是否齐全、准确,专业用语使用是否恰当,有无错漏字等。核对文字记录与素描图上内容(如岩性分层、地质界线、样品、标本、产状、构造线等的有关记录数据、位置标放、符号、编号等)是否吻合,若发现文、图不一致时,及时赴野外现场核实修改。文字记录及各种有关记录(登记)表中的数据必须全部着墨。根据矿区统一图例及测定的各产状要素,绘制各岩性层、岩体、矿体等花纹。按矿区制订统一图式,完善素描图整饰工作,经编录人员自检、互检,项目负责人抽检修改无误后,全部着墨。见图12。3、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音像记录表坑探工程编录基点、基线记录表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或野外记录簿探槽素描图坑探工程采样登记表岩、矿标本及登记

24、表鉴定、测试成果报告及送样单勘查工程登记表(二)剥土原始地质编录1、剥土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视其目的及形态、大小有三种情况:点状剥土:作为地质填图人工露头用,这一般不作专门性素描图,只作文字记录,必要时只作地质观察点素描。沿脉剥土:是研究矿体走向变化沿矿体走向进行的窄而长的剥土。沿脉剥土是按剥土工程自然形态编录底板水平投影图,其编录方法与编录探槽底板素描图相同。面状剥土:是研究矿体特征或其它特殊地质意义的一种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的剥土。原始地质编录方法有二种:地形坡度较陡(大于45),剥土工程处于地形简单的斜面上,可作斜面素描图,记明方位角及坡度角,各地质界线实地按倾斜面编绘在素描图上;也可作垂直投

25、影(剖面)素描图,编录方法与编录探槽壁素描图相同。地形坡底较平缓或地形坡度虽较陡,但地形复杂时可编录水平投影素描图(即平面素描图),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编录方法,它与编录探槽底板素描图基本相同。由于剥土与探槽工程形态不一致,因此编录基线布置不尽相同。探槽为具一定方向狭窄的长条状,编录基线是沿探槽长轴方向连续布置来完成底板素描图编录的;剥土工程为较大面积不规划形态,其编录基线是在较大范围内不同方位布置来完成平面(底板)素描图编录的。2、面状剥土水平投影图(即平面素描图)编录方法在剥土工程中地质界线、断裂构造、矿(化)体界线上或其他重要地质现象处或地形特变处和工程边界处等较均匀地布置若干编录基点(控制

26、点),二基点间距20-30m(斜距)为宜,并用仪器法或半仪器法测量相对平面位置。根据编录基点测量成果,将其展绘在标有平面方位的厘米纸上,并编上号码。每二个编录基点设置编录基线,用水平投影法,垂直基线丈量各地质界线、构造线、矿(化)体界线、产状测量、标本、样品采集等点的位置,并绘制在素描图上。依次类推,直至整个工程编录完毕。具体编录方法以剥土工程中石英脉(q)为例阐述如下(见图13)在厘米纸剥土工程轮廓图上,用皮尺连接1、3基点,用地质罗盘测量皮尺坡度角,据测得的坡度角在1基点上方绘出皮尺线,完成编录基线的设置(1-3为皮尺基线,1-3为水平基线)。编录时,自石英脉A界线点用钢卷尺(或皮尺)垂直

27、水平基线,并与其相交于a点,A点至水平基线距离(水平)为Aa,在从a点铅直投影到皮尺基线得a点,自基点1至a点的皮尺米距为1a;自B点垂直水平基线得b点,B点至水平基线距离为Bb,再从b点铅直投影到皮尺基线得b点,其皮尺米距为1b;自F点垂直水平 基线得f点,F点至水平基线距离为Ff,再从f点铅直投影到皮尺基线得f,其皮尺米距为1f;因C点即在水平基线上,并将其铅直投影到皮尺基线上得c点,其皮尺米距为1c。编录人员在工程素描图皮尺基线上,按比例尺分别取皮尺米距1a、1b、1f、1c,并从a、b、f、c点铅直投影到水平基线上得a、b、f、C点,再从a、b、f各点垂直水平基线向西分别取Aa、Bb、

28、Ff米距得A、B、F界线点在素描图上的位置,因C界线点即在水平基线上,3、13基点即为石英脉界线点,连接A、B、C各点即为石英脉在素描图上底板界线,连接13、F、3各点即为石英脉在素描图上顶板界线。用同样的方法,以3-8为编录基线,得D、E、G界线点在素描图上位置,因8基点即为石英脉的界线点,连接C、D、E各点即为石英脉在素描图上底板界线,连接3、G、8各点即为石英脉在素描图上顶板界线。至此,剥土工程中石英脉在素描图上的位置及形态编录完毕。剥土工程内其它地质体在素描图上的位置及形态,同样用上述方法进行编录,直至整个工程地质编录完毕为止。剥土素描图一般不绘岩性花纹,只标注各地质体及矿体符号,室内

29、整理时,应将皮尺基线及水平基线取消,最终整理成只保留编录基点的平面素描图(相当于大比例尺平面地质图)。文字记录一般采用以整个工程为单元对不同岩性、构造、矿体、蚀变等进行综合地质描述,不采用以编录基线为单元进行地质描述。图上标有指北方向线,必要或可能时绘有坐标网。素描图上若要绘岩性花纹,情况比较复杂。因剥土工程实际上多是个有一定坡度的斜面,而素描图则是水平投影图(平面图),这样岩性花纹中代表走向的长轴线与地质界线一样,要受到地形效应的影响。因此不能单纯地依据测量的地层产状机械地按走向来绘,而应平行素描图实际准确勾绘的各岩层界线来绘。这样绘出的岩性花纹的长轴线,既不是平面上的走向线,也不是剖面上的

30、倾向线,而是倾斜面上的受地形效应影响的与岩层界线相一致的长轴线。其它同探槽素描图。3、剥土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资料音像记录表坑探工程编录基点、基线记录表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或野外记录簿剥土素描图坑探工程采样登记表岩、矿标本及其登记表鉴定、测试成果报告及送样单勘查工程登记表三、探井原始地质编录探井是一种铅直方向由地表向下掘进的坑道,根据施工目的、深浅及分布位置可分为浅井(含小园井)、竖井、天井和暗井等。除了小园井断面为园形外,其它均为矩形断面,其编录方法是一致的。现以浅井、小园井原始地质编录为代表阐述如下:(一)浅井原始地质编录1、浅井编录一般采用四壁逆时针平行展开法,如首选西壁作第1壁,西壁不

31、动,从西壁与南壁交线拉开,将南、东、北三个壁同时逆时针旋转与西壁构造一个平面,见图14。地质情况简单时,也可作二壁(1、3壁)或一壁(1壁)素描。编录时井壁按规则的垂直面素描,一般不作井底素描,如必要素描时,井底放在第1壁下方。2、编录的第1壁(首选壁西壁、北壁、北西壁、北东壁)为浅井的长壁,它与勘查线方向一致。第1壁左上角标明方位,其它三壁注明是那一方向壁。第1壁左上角一般为工程坐标点,见图14。1:1003、编录工作一般是随工程进展掘进1-2米时及时进行,以免工程过深不易观察或对取样工作造成困难,或因支护后而影响地质观察。在浅井比较浅或地质现象简单或作揭露基岩用时,亦可待工程结束后一次性进

32、行编录。4、编录时以第一壁的井口坐标为工程起点,将皮尺0米与工程起点重合,使皮尺从井口向下呈垂直状态。地质现象复杂时亦可在对角再挂一条皮尺进行编录,但用二条皮尺编录时必须注意二者深度的一致性(即二条皮尺的起点应在同一个水平面上)。5、测量第一壁方位,丈量各壁的宽度,然后在厘米纸上画好各壁的位置。以皮尺作垂直标尺,以钢卷尺作水平标尺从上向下逐一丈量各地质界线位置,并编绘到图上,见图15。6、素描图具体编制方法(见图15)在确定首选编录的第一壁与第四壁井口交点上布设编录基点A,并测量第一壁方位,丈量四壁规格;按比例尺及测量方位,在厘米纸上绘出浅井展开空白图。在编录基建点A上悬挂皮尺,使其0m与井口

33、标高一致,并沿第一壁与第四壁交线垂直悬挂作法编录基线。采样点的编绘,见图15上g1光片样品位置确定:用钢卷尺作为水平标尺,从g1水平延伸至1、2壁交线上得B点,g1B距离为0.5m,再从B点用钢卷尺水平延伸至编录基线,与其相交于B点,井深(距离)AB为2.1m。据AB、g1B1二个数值,标绘到线井空白展开图上,即为g1光片样品在第二壁上的实际位置。地质界线绘制:浅井施工中穿过一地质界线或层面,必在浅井四角线上留有四个截穿的界线点,将四个界线点连接起来即为浅井中该地质界线或层面。用测量g1样点位置的方法来测量各界线点位置进行地质编录。具体方法以图15说明如下:沿编录基线向下1-3m为矿体上盘界线

34、点;由于首选第一壁与矿体走向完全平行,因此在1、2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与编录基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相同即深井1.3m,得点(若首选一壁不平行矿体走向,此时,1、2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与编录基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不相一致,这时可用钢卷尺作水平标尺,从1、2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水平延伸至编录基线上的读数(井深)即为1、2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从2、3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用钢卷尺水平延伸到1、2壁交线上得一交点,再从该交点用钢卷尺水平延伸至编录基线上米距为2.0m,即为2、3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或直接从2、3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用钢卷尺对角线水平延伸至编录基线上的米距,

35、同样也可测得2、3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3、4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与2、3壁交线上矿体上盘界线点位置相同,为2.0m,得点。将测得的4个矿体上界点展绘到浅井空白展开图上,依次连接、点即为矿体在素描图上上盘界线,其中、点及、点连线为矿体的走向线,、点及、点连线为矿体倾向。用同样方法来确定矿体下盘界线(、点边线)及其他地质界线,直至编录完毕。若在井口1、2壁交角A点的对角线角(即2、3壁交角)再悬挂一皮尺,作为第二条垂直编录基线时,其编录时更为方便,使编录质量及速度更高,但必须使二条编录基线的0米处在同一水平面内。7、采集标本,布置样品,并按实际位置绘制到素描图上。8、文字记录以第一壁

36、垂直标尺为准,从上向下逐层进行描述,记录内容见勘查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基本要求中文字记录主要内容。9、上述工作完毕后,对文、图在井内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当场加于修改。10、野外编录工作结束后,根据制订的统一图式、图例、原始地质编录要求或工作细则及时进行室内整理及图面的修饰,见图16。(二)小园井原始地质编录小园井原始地质编录素描图编制方法有三种:正方形展开法、园周展开法和剖面法。1、正方形展开法通过园井中心作一平行于勘查线的直线AB,再通过园井中心作另一条垂直勘查线的直线CD,二条直线与园井壁有4个交点(A、B、C、D),连结4个点即成为一个理想的正方形井,再由 D点向两侧展开,见图17。所展开的四

37、壁水平总长等于理想正方井四个边长之和。编录方法同浅井,所不同的是把四个弧上的地质现象按其产状投影法分别投影到四个理想的正方形井壁上。2、园周展开法此种展开法与正方形基本相同。所不同处为:四壁水平长度总和等于小园井的园周长,各地质现象是据实际出露位置绘制在素描图上。上述二种方法在具体编录中,先在小园井壁上四个交点(如图17)打桩,并在每个交点各挂一条皮尺进行编录,这是因为人为划分的四个角线在园井中并无标志。3、剖面法沿园井中心作一平行于勘查线的直径,并交园井壁二点,此二点连线即为与勘查线一致的剖面。有二种编录方法:挖空透视剖面素描图:沿小园井挖空的直径位置理想剖面进行作图(相似小园井柱状图)。在

38、二交点各挂一条皮尺,将各地质现象按产状投影到理想剖面上,将样品、标本、产状要素按投影后的相对位置标绘到理想剖面上,见图18。井壁剖面素描图:在小园井壁二交点上各挂一条皮尺,按实际编绘井壁剖面图,见图19。(三)竖井、暗井、天井原始地质编录竖井、暗井、天井原始地质编录与浅井原始地质编录方法相同。(四)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资料1、音像记录表2、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或野外记录簿3、探井素描图4、坑探工程采样登记表5、岩、矿标本及登记表6、鉴定、测试成果报告及送样单7、勘查工程登记表四、探硐(坑道)原始地质编录探硐(坑道)工程包括平硐、穿脉、沿脉、石门及斜硐等。除斜硐外其它均为水平坑道,故以下只介

39、绍水平坑道及斜硐的原始地质编录方法。(一)平硐(水平坑道)原始地质编录1、编录要求平硐编录一般作二壁一顶素描,地质情况简单时可作一壁一顶素描。对于定向沿脉坑道(脉外沿脉坑道),只作一壁一顶素描;对于不定向沿脉坑道(脉内沿脉坑道),只作一顶素描,并按选定的距离绘制若干个掌子面素描图(掌子面上要进行取样)。在坑道口顶板(或底板)中心打桩作为工程起点,亦是工程坑口坐标点,又是地质编录起点。若在主坑道中拉穿脉或沿脉,其穿脉或沿脉坑口起点桩应与主坑道中线测量桩一致(重合),见图20。拐弯坑道素描图绘制:当坑道拐弯的方位角差大于15时,在拐弯处用顶、壁裂开法绘制素描图,裂开方法与探槽编录相同,见图21。若

40、拐弯方位角差小于15时,仍按规则坑道连续编录,在其拐弯处标明方位角。2、展开方法素描图展开方法有二种,一是压顶法,二是翻转法。压顶法:将硐顶向下压,两壁向两侧掀起展开成图。此法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是最常用的,它编录及阅图较方便,见图22。翻转法:以坑道壁底交线为轴线,将坑道两壁及顶顺时针翻转过来水平铺开呈展开图,见图22。此法在编录及阅图不太方便,一般不采用。3、平硐素描图形态绘制平硐素描图形态有二种:一种是规划形态,另一种是自然形态。规则法:按平硐设计断面规格绘制规则的素描图轮廓进行编录,这是最常用的编录方法。这种编录方法应注意在平硐掘进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坑道规格忽大忽小,如硐顶呈明显的弧形或

41、尖棱状等,与设计断面规格相差较大时,在编录时必须将各种地质界线按其产状投影到素描图上,不能直接将各地质界线实际位置绘制到规则的素描图上,以免歪曲地质现象,见图23。自然形态法:按坑道壁实际高低的变化和坑道顶宽窄的实际变化的自然变化形态编制素描图,见图24。4、具体编录方法或步骤布设编录基点及编录基线编录基点(下称基点)的布设基点应布设在坑道顶板上的勘查线上或顶板中心线上,从坑口向坑内依次布设及编号,一般坑口编号为0,与工程起点相一致,坑内依次编为1、2、3n号,若坑道的方位及坡度变化较大时,其基点必须布设在方位及坡度变化处。布设的基点应与工程仪器测量的导线点相一致。编录基线(下称基线)的布设基

42、线用皮尺系在两个相邻的基点桩构成。由于基点事先已经仪器测定,故其基线方位及长度与测量成果相一致。若基点为半仪器测定,其基线方位及长度应充分注意与今后仪器测量的成果相符。编录人员对硐壁清洗干净的坑道进行详细地质观察,了解岩性、地质构造、热液蚀变、矿体等特征及其分布位置,划分各类地质界线,布置基本分析样品,必要时用红油漆在坑道顶、壁上标绘出各类地质界线,以方便于地质编录。穿脉坑道素描图的编制按设计的坑道断面规格及选定的编录比例尺,在方格厘米纸上绘出规划的素描图轮廓。坑道顶板地质界线的编制(见图25)坑道截穿F1断层时,F1断层与坑道上顶板线、基线及下顶板线形成A、B、C三个交点。以基线1-2作水平

43、标尺,钢卷尺作垂直基线的水平标尺,组成一与坑道顶板相平行的平面直角坐标。编录人员用钢卷尺自A点垂直1-2基线,并与其交于a点,a点至基点1的距离为1a,按比例尺在基线找出a点位置(1a距离),通过a点垂直基线向上取Aa长度,即为A点在上顶板线的位置(或用钢卷尺通过a点垂直基线水平延伸至上顶板线,其交点即为A点在素描图上的位置);因C点在1-2基线上,它至基点1的距离1C;同样原理,在基线上取1b距离,从基线b点处垂直基线向下取Bb长度,即可确定B点在素描图下顶板线的位置,最后连接A、B、C三点即为F1断层在坑道顶板素描图上位置。坑道壁上地质界线的绘制(见图26)。坑道截穿F1断层,分别与坑道的

44、北西壁顶线、南东壁顶线、北西壁底线南东壁底线形成A、B、C、D等四个交点,各交点垂直投影到0-1基线上分别得a、b、c、d点。编录人员在坑道轮廓图的基线上取a的米距处垂直投影到北西壁顶线上得A点;在坑道轮廓图的基线上取b点米距处垂直投影到南西壁顶线上得B点;在坑道轮廓图的基线上取C点米距处垂直投影到北西壁顶线上形成一交点C,再从交点C处铅垂投影到北西壁底线上得C点;在坑道轮廓图的基线上取d点米距处垂直投影到南东壁顶线上形成一交点d,再从d处铅垂投影到南东壁底线上得D点。连接A、B、C、D点即为F1断层在坑道素描图上的位置。坑道内的样品、标本、产状测量点及其他地质界线用上述同样方法绘制到素描图的

45、各相应位置上,完成坑道素描图的编绘工作。沿脉坑道素描图编绘沿脉坑道素描图的编绘方法与穿脉坑道编绘方法相同。沿脉坑道特别是脉内沿脉坑道在施工过程中,依各矿种的不同要求,按一定的距离在掌子面上采集样品,作掌子面素描图。掌子面编录是在工程挖进过程中进行的,如图27所示。编录时,首先在确定编录的掌子面顶板中心0点,用皮尺从顶板向底板布设铅直基线00,用钢卷尺作水平标尺,将矿体在掌子面左、右二壁上相交的A、B、C、D 4个点,垂直投影到00基线上,相交为a、b、c、d 4个点,加上矿体顶、底板与00基线相交的E、F二个点,这样形成二组米距,Aa、Bb、Cc、Dd为水平米距,Oa、OE、OC、Ob、OF、o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