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400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2,药物外渗的发生机制,3,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主要内容,一、概念,药物渗出: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国家卫计委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3.11.14,二、药物渗出的分级,0级:没有症状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

2、径 15cm之间,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 15cm之间,循环障碍,中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都属于级,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渗出分为5级,三、药物外渗的发生机制,1、输液针头尖端刺破血管壁2、药物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血流缓慢,稀释能力下降3、液体静压增加,从进血管的针眼处渗漏4、高渗性、高pH值或其他刺激性的输入液体或药物刺激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液体扩散从而造成外渗5、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6、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

3、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三、药物外渗的原因,生理解剖,护理技术,疾病因素,药物性质,输液时间,药物外渗相关因素,1、生理解剖因素,年龄:老年人 血管硬化、脆性大,血流速度慢,局部药物浓度相对高,刺激作用增强小儿 血管细小、壁薄,容易受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可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血管损伤穿刺部位:有文献报道各穿刺部位外渗发生率:大隐静脉(踝部)头静脉(手腕)贵要静脉(肘部)颈外静脉,胡爱菊;张书玲;寇玉坤 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46-147,2、疾病因素,3、输液时间,药物外渗发生率与输液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发

4、生率越高!,表1:不同输液时间与液体外渗发生率的关系例(),李蔚蓝;罗秀娟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265-267,4、药物因素,PH值,动物实验证明:不同PH值溶液对静脉的刺激作用亦不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PH值为4.5的溶液,100%诱发严重的外周静脉炎;PH值为5.9时,50%发生轻到中度的血管炎;PH值为6.5时,即使增加输液的时间,也没有静脉炎的发生。,pH值 部分药物pH值,环比沙星,庆大霉素,钾盐,万古霉素,阿霉素,强力霉素,顺铂,多巴胺,吗啡,氨苄青霉素,5-Fu,环比嘧啶,大仑丁,血液pH值,PH 9.0为强碱性,渗透

5、压,血浆胶体渗透压: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低渗溶液:240mOsm/L 如 0.45%氯化钠-等渗溶液:240-340mOsm/L 如0.9%氯化钠、5%糖盐水-高渗溶液:340mOsm/L 如10%葡萄糖、20%甘露醇,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刺激越大。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24小时即可造成化学性静 脉炎。,细胞外液不同渗透压下的细胞状态,外渗药物因素,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七叶皂甙钠3、高渗性药物:20%甘露

6、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TPN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碱类、诺维笨类、紫杉醇、氮芥、丝裂霉素,护理人员因素,1、专业知识缺乏2、临床经验不足3、输液工具选择不当4、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5、责任心欠缺、巡视不到位6、宣教不到位,五、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高渗性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后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药物: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五、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细胞毒性药物: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7、,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红、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记忆现象:有些病人在第一次发生渗漏后,局部并无损伤表现或仅有轻度肿胀,但在第二次输入同样药物后,原部位的损伤才显示出来。,药物外渗皮肤损害分期,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泡和坏死期: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泡形成,水泡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期: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神经外露或伴有感染,六、药物外渗的处理,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一经发现,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作出适当的处理。,输液外渗的预防,运用护理程序,执行输液流程准确掌握标准,及

8、时早期判断运用“3R原则”,强化护士行为加强质量管理,实施三级监控适时健康教育,取得患者配合,预防环节中的关键点,1.合理选择血管2.正确选择穿刺工具3.保持静脉通畅4.正确拔针、按压方法5.掌握早期判断标准,合理选择血管,原则: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充分的血液稀释才是预防并发症,提高留置效果的最佳方法。,合理选择输液工具,药物外渗的预防,普通钢针 头皮针 套管留置针 中心静脉导管(CV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皮下埋藏式导管(PORT),药物外渗的预防,持续刺激性药物治疗、TPN、PH 4.1或9、渗透压600mOsm/L的液体及化疗药物强烈建议选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

9、、CVC、PORT)实施治疗如病人拒绝使用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书,防范医疗纠纷。,若经外周静脉输注外渗高危药物,则注意:,使用静脉留置针选用弹性好、粗直、不易滑动的血管穿刺除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切勿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如输注发泡剂或强刺激性药物,应尽量建立新的静脉通道进行给药,且使用后不宜保留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慎用注射泵或输液泵静脉输液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对于化疗药物的外渗,不能只局限于肿胀这一外渗显著特征的观察,患者只要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予以处理。,保持静脉通畅,

10、室温2224液体加热硝酸甘油贴剂海普林软膏酒精、阿托品,正确拔针、按压方法,拔针时将贴于皮肤的胶布完全松解,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迅速拔出针头,立即用棉签或敷贴顺血管走向纵行按压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直至无血液渗出,一般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适中。“竖着压、压久些、不要揉”,穿刺部位有无疼痛局部有无肿胀(隆起或充实感)药物滴速是否减慢针尾有无回血病人主管感受,准确掌握早期判断标准,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效果与首次对症处理时间密切相关。护士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能否在外渗早期(特别是在6h之内)选择最佳处理方法,是影响其对药物渗漏性损伤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温馨提示,处理流程,关

11、闭调节夹,回抽液体,拔针按压,对症处理,报告记录,班班交接,观察判断,评价记录,物理方法:热敷、冷敷、理疗药物外用:药物湿敷 中成药制剂涂擦药物注射:拮抗剂的应用 局部封闭外科方法:手术、换药绿色方法:食物和植物外用,处理方法,物理方法,1、热敷 促进液体吸收,改善早期缺血,对缩血管药物、植物碱类抗癌药早期造成的引起的渗漏损伤疗效肯定。热敷水温以5060为宜,每隔15min热敷15min。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渗漏如超过24h多不能恢复,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不能采用热敷。,物理方法,2、冷敷 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

12、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和非血管收缩药物引起的渗漏。冷敷还可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冷敷水温以710为宜。每隔15min冷敷15min。,物理方法,3、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灯照射 渗漏发生24h后使用,可以达到止痛、消炎作用,同时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增强组织再生能力。,药物湿敷,硫酸镁,具有高渗、消肿、镇痛作用,适用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外渗引起的渗漏性损伤,而对高渗液渗漏引起者反而会加重组织脱水,使局部病变加重。,山莨菪碱,能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具有镇痛作用。高渗性、阳离子溶液,采用山莨菪碱效果很好,但无解毒作用,对化疗

13、药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湿敷无效。,硫酸镁,山莨菪碱+硫酸镁+维生素B12治疗大量、中等量皮下渗漏效果显著,三药联合无配伍禁忌,镇痛效果显著。,药物湿敷,酒精,95%酒精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能解除局部组织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能吸附皮肤组织水分,加速皮肤水肿消退,减轻疼痛。在一般性溶液渗出、葡萄糖酸钙的外渗中能使水肿较快消退。,酚妥拉明,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而使局部组织免于缺血缺氧,不发生变性坏死。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用于血管收缩药物的外渗,特别肾上腺素、多巴胺引起的局部皮肤损害,尽早进行酚妥拉明局部湿敷能起到显著的效果。,阿托品,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扩张穿刺部位血管,使血流加速,改善血管缺血

14、缺氧状态,同时减少药物在局部的停留时间,适用于血管收缩药物外渗。,药物方法,中成药制剂:活血化瘀消痛,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 痛者疗效确切。硝黄软膏,喜辽妥霜剂,烫伤膏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肝素钠软膏湿润烧伤膏,双氯芬酸钠凝胶云南白药粉撒在50%酒精纱布上醋调如意金黄散,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或六神丸研末加适量蜂蜜,药物方法,拮抗剂的应用: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局部封闭,局部封闭:刺激性、毒性药物渗漏或任何药物引起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变紫变黑或坏死。血管收缩药、葡萄糖酸钙:酚妥拉明5-10mg加生理盐 水20ml局部封闭,辅以热敷。高深液:0.2%普鲁卡因20

15、ml加透明质酸酶200u局部封闭,配合 654-2湿敷。化疗药物:2%利多卡因2ml加透明质酸酶200u或2%利多卡因1ml 加生理盐水3ml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冰敷。,局部封闭,封闭方法:将药物沿外溢边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过线。封闭量不宜过大,否则可造成或加重骨筋膜间隔综合症,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食物及植物,芦荟:用小刀把叶片从中剖开,直接沿经脉走向距穿刺 点2cm处外敷。马铃薯:0.2cm厚新鲜马铃薯片,沿静脉走向距穿刺点2cm处外敷,外包保鲜膜,干后更换。白萝卜:0.2cm厚新鲜白萝卜片,沿静脉走向距穿刺点2cm处外敷,外包保鲜膜,干后更换。,外科治疗,外渗致骨筋膜综合症应及时行彻底的骨筋膜切开减 压。溃疡:每日清创换药1-2次,经脉给予抗生素,局部金因肽喷 洒,3次/日。局部坏死则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换药或行皮瓣植皮等,以免 增加污染机会。,法律责任,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2%体表面积,儿童5%体表面积,属于四级医疗事故。,结束语,每位护理工作者在临床经脉输液过程中,正确掌握经脉渗漏性损伤的相关知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经脉穿刺水平,避免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