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512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减灾工程学--地质灾害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4.1 地质灾害及灾害类型4.2 滑坡及防治4.3 崩塌及防治4.4 泥石流及防治4.5 地面沉降及防治4.6 地面塌陷及防治,4.1 地质灾害及灾害类型,4.1.1 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4.1.2 地质灾害类型:(1)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

2、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2)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 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两大类。(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等。(4)按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地质灾害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横亘于意大利维昂特河上的混凝土拱坝,位于两座陡峭的山坡之间,高858英尺,顶长625英尺。1963年10月9日,贝卢诺

3、附近的一股水流自维昂特大坝上100米高处直泻而下,在仅仅几秒钟内就淹没了山谷内的5个村庄,4000人丧生。令人奇怪的是,翌日清晨,大坝与水库如常,安然无恙。,4.2 滑坡及防治,中国滑坡分类示意图,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滑坡,湖北新滩滑坡遗址,湖北省秭归县千将坪滑坡体远眺,2005年 福建建瓯滑坡,2006年5月18日的半岭村山体滑坡现场,4.2.1 滑坡形态要素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

4、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形体与构造示意图,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动带;4-滑坡床;5-滑坡后壁;6-滑坡台地;7-滑坡台地陡坎;8-滑坡舌;9-拉张裂缝;10-坡坡鼓丘;11-扇形张裂缝;12-剪切裂缝,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

5、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位于滑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毛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性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滑舌部呈放射状展布者称卧状裂缝。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损坏的房屋,2007年9月1日,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一台推土机试图挪动滚落到路边的石块。9月1日,热带风暴导致这一地区发生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砸毁多处民宅

6、,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儿童。,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一处民宅被滚落的大石块砸毁。,滑坡后缘,4.2.2 滑坡分类1.按照滑动力学性质分:(1)推移式滑坡(又称推落式滑坡)(2)牵引式滑坡(3)平移式滑坡(4)混合式滑坡,2.按照组成滑坡的主要物质成分分类(1)堆积层滑坡(2)黄土滑坡(3)粘土滑坡(4)岩层滑坡,湖北新滩滑坡遗址,新滩滑坡于1978年设站监测,以大地测量监测及宏观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该滑坡是一个崩塌堆积加载型推移式堆积层滑坡。该滑坡于1985年6月12日凌晨滑动,总体积3000万立方米。基于宏观变形前兆和大地形变监测,提前预报成功。,3.按照滑动面通过各岩土层的情况分类(1)

7、均匀土滑坡(2)顺层滑坡(3)切层滑坡,a-均质滑坡;b-沿岩层面层面滑坡;c-沿坡积层与基岩交界面滑坡;d-切层滑坡,4.按照滑坡体的体积分类(1)小型(2)中型(3)大型(4)特大型5.按照滑坡体的厚度分类(1)浅层(2)中层(3)厚层(4)巨厚层6.按照滑坡形成时代分类(1)新滑坡(2)老滑坡(3)古滑坡(4)始滑坡7.按照滑坡体的滑动形式分类(1)转动式(2)平移式8.按滑动历史分类(1)首次(2)再次,4.2.3 滑坡的特征1.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特征2.顺层滑坡的主要特征,4.2.4 滑坡的形成条件1.滑坡发育的内部条件(1)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组成滑坡体的岩、上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 整,

8、则滑坡往往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上的性质,直接影 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而言,滑坡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 滑速也就越高。(2)岩土的结构构造与产状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面越发育。形成的滑坡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3)边坡外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 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 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2.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1)水的作用(2)外部扰动(3)人为因素,4.2.5 滑坡勘查1、滑坡勘查的三种手段 遥感资料(观测)地面调查 勘探方法2、勘察内容(1)查明滑坡成因、分类范围、类型和形态效应(2)查明建筑区的地层结构和岩土的物理

9、力学性质(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位(4)斜坡地区应评价边坡的稳定性(气象、植被、岩石风化、地震烈度等),4.2.6 滑坡防治 1.避开滑坡 2.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1)排除地表水(2)排除地下水(3)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3.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1)削坡减重(2)斜坡护坡(3)修筑支挡工程4.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焙烧、电渗排水、爆破灌浆),4.3 崩塌及防治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发生在河流、湖泊和海岸上时,成为岸崩。规模巨大、涉及到

10、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河南义马一煤矿渣山崩塌 5月31日下午,发生爆炸的河南义煤集团跃进煤矿的渣山坍塌。已造成10人死亡,20人重伤。,陕西爆破发电厂冷却塔 70米高塔顷刻崩塌,张家界金鞭岩它是经风化、崩塌而成,4.3.1 崩塌的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 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2岩土类型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

11、类型,所形成崩塌 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 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 质黄土、结构蜜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 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上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3地质构造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 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 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 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 的形成。4.其他条件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4.3.2 崩塌的危害1.对乡村的危害,2.对城镇的危

12、害,3.对工矿区的危害,4.对水利工程、公路和铁路的危害,4.3.3 崩塌预防1.崩塌预防崩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监测()检测点的选定大地形变位移检测裂缝相对位移检测宏观地质调查法,4.3.3 崩塌预防1.崩塌预防()确定测量工具和测期()记录分析检测成果()建立险情警报系统()对于人为诱发的崩塌,应做好教育与预防措施,2.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2拦截:对于仅在雨季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

13、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5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来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4.4 泥石流及其防治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近几十年发生的严重泥石流灾难:1970年,秘

14、鲁的瓦斯卡兰山爆发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199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突遭遇建国以来非常罕见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无家可归。2005年,雅加达西南部一个村庄遭遇泥石流袭击,造成至少140人死亡。,泥石流,泥石流,泥石流,泥石流,四川九龙县群发性

15、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2人死亡,2007年云南腾冲县“719”泥石流29人遇难,2007年5月28日哥伦比亚北部地区遭遇泥石流至少有7人死亡,其中有5名是儿童。,2007年9月3日浙江临安泥石流造成当地11名农民遇难,1人失踪,4.4.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

16、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地形地貌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区(上游)泥石流的流通区(中游)泥石流的堆积区(下游),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榴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 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地区,因易

17、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余 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4.4.2 泥石流的危害 1.对居民点的危害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4.对矿山的危害,陕西宁陕县城发生泥石流,云南盈江泥石流,云南盈江泥石流灾后救援,横亘于意大利维昂特河上的混凝土拱坝,位于两座陡峭的山坡之间,高858英尺,

18、顶长625英尺。1963年10月9日,贝卢诺附近的一股水流自维昂特大坝上100米高处直泻而下,在仅仅几秒钟内就淹没了山谷内的5个村庄,4000人丧生。令人奇怪的是,翌日清晨,大坝与水库如常,安然无恙。,4.4.3 泥石流的类型1.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 可分成3类: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型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型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型泥石流;,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 可分为2类: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一涸体物 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

19、质。稠度大一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 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俱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暴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冻融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4.4.4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1.在空间上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地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

20、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个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人阶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 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 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度

21、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 南、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2.在时间上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 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具体月份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因集中降雨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于6一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 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发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22、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雨洪、地震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例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 1966年是近几十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l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 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 子依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3与降雨有关:泥石流的发生

23、,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4.4.5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1在典型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试验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3加强水文、气象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局部暴雨的预报。4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 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与传递等问题。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如铁道部门)。7.人类活动要避免可能诱发泥石流的建设工程。,2.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和警报预测预报警报,3.

24、泥石流治理工程措施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治水工程利用蓄水、引水和节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消减水动力条件,使水土分离,稳定山坡,适用于水力类泥石流的治理。(2)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 铁道部门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3)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和渡槽,从泥石流沟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 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4)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 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

25、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5)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徘泄。排导工 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6)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 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 下游经济建设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拦挡措施有:拦碴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4.5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4.5.1 地面沉降的概述 1.地面沉降的概念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26、。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 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 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1.上海市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影响范围达400平方公里。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的22年间,累计沉降量 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为17毫米。2天津市从1959一1982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15 米。1982年测得市区的平均沉降速率为94毫米。目前,最 大累计沉降量己达25米,沉降量100毫米以上的范围已达 900平方公里。3.北京市自从70年代以来,北京的地

27、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最严重的地区水位下降可达35米。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有的地区(如东北部)沉降量590毫米。沉降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而北京城区面积仅440平方公里,所以,沉降范围已波及到郊区。,4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1971年后随着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772-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 处。1983年后,西安市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围达200平方公里。5太原市经1979年、1980年、1982年三次在市区 600

28、平方公里范围的测量,发现沉降量大于之200毫米的面积 有254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平方 公里。最严重的是吴家堡,其次是小店。吴家堡水准点的累 计沉降量:1980年是819毫米,1982年是1232毫米,到 1987年累计沉降量达1380毫米。此外,还有宁波市、常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湾的屏东、彰化、云林、嘉义、台中和台等6个县(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陕西高陵出现大面积地裂 最长处达153米,裂缝从门前穿过,让村民感到不安,2.地面沉降的危害(1)软硬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地裂缝两侧不均匀下沉,破坏建筑物和道路工程。(2)地下建筑物开裂、渗水和地

29、下管道扭曲断裂等。(3)地面标高降低,造成地面高程资料大范围失效和城市防洪能力降低。(4)铁路安全受到威胁。(5)浅层地下水位相对变浅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6)河道纵坡降变形,河道防洪排涝能力降低。(7)地裂缝频发危机城乡安全。(8)油田油水井套管上窜影响油田的正常开发。,3.地面沉降危害的特点:(1)发展缓慢,难以觉察(2)地面沉降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3)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严重。,4.5.2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1)现代冲积平原模式(2)三角洲平原模式(3)断陷盆地模式,4.5.3 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1.自然动力地质因素(1)地球内动力因素(2)地球外动力因素2.人类

30、活动因素(1)过量开采地下流体(2)开采地下固体矿藏资源(3)高层建筑群集中(4)动荷载诱发土体变形(5)特殊土的压缩变形(6)软土地基变形(7)地下管道、基坑或边坡开挖造成地面移动或失稳。,广州海珠城广场坍塌事故现场,4.5.4 地面沉降控制及治理1.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监测(1)对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2)对地裂缝的监测方法2.地面沉降控制及治理措施(1)治表措施(2)治本措施,4.6 地面塌陷及其防治,4.6.1 地面塌陷概述1.地面塌陷的概念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

31、地质灾害。,市场地面塌陷露出暗河,2.地面塌陷的危害(1)开采地下固体矿产,造成矿区内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沉陷区;(2)影响铁路和公路运输安全;(3)农田毁坏、水井干枯或报废、通信线路、风景点破坏;(4)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4.6.2 地面塌陷分类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 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隐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

32、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非岩溶地面塌陷又根据塌 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3.按照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单个塌陷坑洞的规模分类,分为:(1)小型塌陷(2)中型塌陷(3)大型塌陷(4)特大型塌陷,4.6.3 地面塌陷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1)地震作用和地质构造(2)连续降雨和地表水(3)气候干旱引起地下水位下降(4)地基土质疏松,2.人为因素(1)矿山地下采空(2)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3)过量开采地下水(4)人工蓄水(5)重力与人工加载(6)人工振动(7)地表渗水(8)回填土未压实(9)防空洞老化,4.6.4 地面塌陷的防治对策1.地面塌陷的危险性评估2.地面塌陷防治对策(1)建立一套勘察评价治理规划建设监测的完整体系(2)加强预防塌陷灾害的群众宣传活动(3)预防为主、及时治理(4)综合治理措施(5)塌陷区的土地复垦(6)实施居民搬迁工程(7)建立问责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