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诊治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5655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的诊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黄疸的诊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黄疸的诊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黄疸的诊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黄疸的诊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疸的诊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的诊治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疸的中医诊治,定义,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导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历史渊源,始见于内经素间平人气象论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形成于汉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黄疸的病因 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尤为强调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首次提出了黄疸的分类 黄疸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黑疸,黑疸,提出了黄疸的治疗方法“于寒湿中求之”“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后世发展与完善,引入“阴黄”这

2、一概念诺病源候论黄疸诸候九疸候圣济总录黄疸门 创“急黄”之证候诺病源候论黄疸诸候九疸候圣济总录黄疸门立“胆黄”之说:景岳全书杂证摸黄疸:“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瘟黄”之候沈氏尊生书黄疽“又有天行疫疡,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黄疸的研究范围,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自发性溶血异型输血溶血,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疫毒之邪,肝胆,胆汁外溢,胆汁外溢肌肤胆汁上注肝窍胆汁下流膀胱,肝胆失于疏泄,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膏梁厚味,酗酒过度,脾,胃,湿,热,湿热熏蒸

3、,胆汁外溢,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胆汁上注肝窍胆汁下流膀胱,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积聚日久,砂石阻滞胆道,胆汁外溢,4.化源不足,血不荣色,素体脾胃虚弱或肾精不充,以致气血化源不亢,肾精难以化生阴血,血败而不能华色,从而引发黄疸。犹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阴黄证则全非湿热,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能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诊断,1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2血液生化学检测TBIL、DBIL、IBIL增高。,17.1mol/L 无黄疸 17.1-34.2mol/L 隐性黄疸34.2mol/L 显性黄疸,黄疸病,鉴别诊断,黄疸萎黄 黄胖病,共同点:肌肤

4、发黄,黄疸与萎黄鉴别,共同点:肌肤发黄,黄疸与黄胖鉴别,辨证论治,辨证要点,确定是否为黄疸辨黄疸之阳黄与阴黄辨阳黄之湿热轻重 辨阴黄之寒湿与血瘀,确定是否为黄疸,1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2血液生化学检测TBIL、DBIL、IBIL增高。,辨黄疸之阳黄与阴黄,阴黄,阳黄,治疗原则,利胆通大便,退黄治疗,化湿利小便为主要治则,“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利小便为去湿最快之法兼顾它法,利小便有利于胆红素排出配合利胆配合活血,分型论治,阳黄急黄阴黄虚黄,1.阳黄,热重于湿之舌象,湿重于热之舌象,茵陈蒿汤在退黄中的作用与用法,茵陈蒿汤伤寒论236

5、条原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据推算:一两14g,茵陈要84g,大黄28g,一升200ml,用水2400ml,最终煎得600ml,分三次口服),现代研究,茵陈蒿汤具有利胆、降血脂、抑制肝细胞调亡及改善实验性胆汁郁积等作用。茵陈蒿血中移行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初步确立6、7DME(6、7二羟基香豆素)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该成分有明显的利胆和抗肝损伤作用,该研究还证实了茵陈蒿为茵陈蒿汤的主药(君药)。,只用茵陈却影响口服后的6、7DME的药动学参数。配服大黄后,6、7DME的吸收速率加快(提前约10分钟),而消

6、除速率减慢;而服用栀子后,使6、7DME的血中浓度出现两次峰值,表现出栀子可使6、7DME产生是肝肠循环所致。,大黄,茵陈,栀子,从肝肠循环实验研究(将口服茵陈蒿汤的大鼠胆汁引流到另一只未服药的大鼠胆管中,使其流入该大鼠的十二指肠中,然后取该大鼠血清成分定性和药效研究。结果,该未服药大鼠血清中验出了6、7DME,以该大鼠血清为药物,给予第3只大鼠时,产生了明显的利胆作用。),茵陈蒿汤,胆汁,未服药鼠,十二指肠,口服,血清,6.7-DME,胆囊,肝,茵陈的用法,量要大:60克以上。要先煎:速溶成分使人腹胀,后出成分有利胆作用,一般先煎40分钟。须与栀子、大黄配伍。,茵陈与栀子、大黄配伍的依据,茵

7、陈蒿汤具有利胆、降血脂、抑制肝细胞调亡及改善实验性胆汁郁积等作用。茵陈蒿血中移行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初步确立6、7DME(6、7二羟基香豆素)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利胆治疗用药,茵陈木香、郁金、金钱草鸡骨草田基黄,阳黄的几种情况与治疗,初起有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热重于湿:茵陈篙汤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2.急黄,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兼次症:高热烦渴,腹满而痛,吐血、便血,或肌肤出现被斑,手足抽搐,神昏乱语。舌象:舌质红,苔黄而燥。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急黄色彩,急黄的病机特点,瘟疫之邪,熏灼肝胆,胆汁泛溢,急黄,热毒内炽,耗伤津液上扰神明 热毒侵入

8、营血,迫血妄行热毒扰动肝风,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犀角散。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犀角散 犀角(以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升麻、茵陈 加减应用 耗伤津液:加生地黄、丹皮、玄参 上扰神明:加安宫牛黄丸 热毒侵入营血,迫血妄行:加地榆炭、柏叶炭、白茅 根、紫草 热毒扰动肝风:至宝丹,3.阴黄,(1)寒湿阻遏 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兼次症:脘闷腹胀,食欲减低,神疲体乏,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脉濡缓。,阴黄舌象,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加减应用加强利水:猪苓、泽泻、获苓、水红花子 加强健脾:黄芪、山药、意苡仁,(2)血瘀

9、肝郁,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暗黑。兼次症:胁下或有结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 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脉象:脉弦涩或细涩。,肝掌,蜘蛛痣,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药:鳖甲煎丸。应用注意:清酒以行药势之误攻大于补,体虚者难于久服 成药应用虫类药的依据,4.虚黄,主症: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兼次症: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院腹不舒,纳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或夜间小便如浓茶。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脉濡细。,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柔肝。方药: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加减应用:补气力弱:加黄芪、人参;补血力弱:加当归

10、、地黄散结力弱:加鳖甲、穿山甲,黄疸的治疗思路,黄疸的治疗思路,1 解毒为要,截断病势 依据“毒邪”的具体性质辨证谴方用药。热毒:板蓝根、地丁、公英、蚤休、大青叶湿热毒:茵陈、金钱草等利湿解毒寒毒:“寒者热之”,可选炮附子、桂枝等温阳散寒之品痰毒:“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瘀毒:配合赤芍、丹参等活血祛瘀。湿毒:,化湿毒:蔻仁、菖蒲、藿香利湿毒:猪苓、泽泻、士茯苓燥湿毒:苦参、黄芩、黄柏,2、要给毒邪以出路,1、通腑2、洁净腑3、开鬼门4、利胆,邪之出路,通腑攻下生大黄,每日10-20克入群药水煎内服,或30克水煎剂保留灌肠。辨证配伍火麻仁、枳实、厚朴、桃仁等。成药:复方芦荟胶囊、六味安消胶囊等

11、。,洁净腑:利水逐湿也是慢性乙型肝炎驱逐“毒邪”的重要治法,正如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方可选金匮要略的己椒苈黄丸,并可辨证化裁。常用药物:猪苓、茯苓、泽泻。,开鬼门用于病之初起而有表证者。一般不单独应用,而与其它治法合用。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利胆:利胆可解肝毒利胆须疏肝利胆须通腑利胆药 木香、郁金、金钱草 茵陈:茵陈蒿汤,3 治肝为本,柔肝为上,肝失调的特点:肝易郁,久则不足,肝之阴血易虚方法:治之宜柔为主,兼顾以下方面:酸味养肝,兼以收涩:五味子、乌梅、白芍养血柔肝,兼以化瘀:当归疏肝之法,慎防劫阴:慎用耗散之品 利于消化:麦芽、佛手,补肝阴:槲寄生、枸杞子、女贞子

12、、百合、麦冬、沙参等滋补肝肾之品,取“肝肾同治”、“金水相生”之效;补肝血:当归、赤芍、白芍、鸡血藤等补血行血之品,以防滋腻碍气之弊。,补肝气:可用大剂生黄芪,取“培土荣木”之意,生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补而不燥,用治慢性乙型炎之肝气虚十分贴切;温肝阳:常用菟丝子、肉苁蓉、沙苑子等性质温和或阴阳双补之属,温肾阳而暖肝阳,温阳而不伤肝体,取虚则补其母,体用同调之效。,4 祛邪不忘正气,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经常使用解毒祛邪之药,由于该病病久而正气渐虚,攻伐之药又易损伤正气,故在治疗时特别强调顾护正气的重要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医宗必读积聚亦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转归预后,黄疸病,向 愈,亡,病加重,病人的转归,慢性化,黄疸,积聚,鼓胀,病间的转归,鼓胀之状,阳黄,阴 黄,急 黄,正气渐虚,正邪交争,正气渐复,正气仍虚,复感外邪,不同黄疸的转归,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