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644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学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阴阳学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阴阳学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阴阳学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阴阳学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学说-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学说-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2,第一节 阴阳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着的。,3,概 念 的 起 源,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4,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阴阳的定义 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6,凡是向上的、向外的、温热的、无形的

2、、明亮的、运动的、功能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向内的、寒冷的、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物质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原始概念的引申,阴阳的基本特征代表:水、火,7,凡是具有推动、温热、兴奋等作用的功能和物质属于阳;凡是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功能和物质属于阴。,引入中医学领域,8,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3阴阳的相对性4阴阳的可分性,9,凡属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1阴阳的普遍性,10,2阴阳的相关性,是指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的具有关联性两个方面。,11,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是可

3、随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化。,3阴阳的相对性,12,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13,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4,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是指阴和阳的属性是相反的,相互对峙着的。阴阳的制约是指阴阳之间的对立,不是静止着的相互对峙,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即阴可以制约阳,阳可以制约阴。,15,阴阳的对立制约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制约使双方都不可能无限度地发展,而相对稳定地处于统一体之中。即阴平阳秘。,16,如果这种对立制约的关系遭到破坏,即会形成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7,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一

4、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即无阳就无阴,无阴就无阳互用:彼此具有滋生、助长对方的作用,即阳为阴用,阴为阳用,18,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高度地概括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医贯砭阴阳论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19,互根使阴阳属性不同的事物依存关联和统一在一起;互用是事物得以发展变化的内在条件,没有阴阳双方的依存、资助,阴阳二气之间的运动就不可能维系和发展下去。,20,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阴阳互损,甚则阴阳离决。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指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的生机也就遭到

5、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21,阴阳的消长平衡,是阴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阴阳的比例关系不断的消长变化,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达到动态平衡。,22,阴阳的消长使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的消长的运动变化状态中。但是,阴阳之间在“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之中又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23,阴阳的消长虽然是绝对的,平衡虽然是相对的,但决不能忽视相对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阴阳的消长失调,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就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4,阴阳相互转化

6、,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它在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的内在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25,阴阳的转化的条件: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那么这个“极”就是转化的条件。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和“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26,转化形式有渐变和突变 阴阳消长实际上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的量变和阴阳转化的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27,总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

7、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反相成的。,28,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性能,29,1、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部位:上为阳,下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的外侧为阳,内侧为阴。脏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位置: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30,“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8、焦六腑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31,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生命物质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1)人体的生理功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平阳秘”(阴阳平衡)为正常的生理概括。,生之本,本于阴阳,3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是由病邪作用于人体而引起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生理功能失常的生命过程。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理。,33,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34,()阴阳偏胜:是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35,阳胜则热:是指因阳邪过盛所致疾病的性质是热证。这种热证,因为主要是由于阳热偏胜所致,故而又称“

9、实热证”。阳胜则阴病:阳偏胜的病变会损伤人体的阴液。,36,阴胜则寒:是指因阴邪过盛所致疾病的性质是寒证。这种寒证,因为主要是由于阴寒偏胜所致,故而又称“实寒证”。阴胜则阳病:阴偏胜的病变会损伤人体的阳气。,37,()阴阳偏衰:是属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38,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本身的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则不能制约阴,就会出现阴相对偏盛而导致寒象,所以说阳虚则寒。这种寒证是由于阳气不足,才导致阴相对偏盛而产生的(即阳消则阴长)所以属于“虚寒证”。,39,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液不足,则不能制约阳气,阳气就会相对偏亢出现热象。所以说阴虚则热。这种热证是由于

10、阴不足才导致阳偏亢的(即阴消则阳长),所以属于“虚热证”。,40,()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理论为依据,指阴阳任何一方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41,阳损及阴:无阳则阴无以生阴损及阳: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两虚,这是疾病发展至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病理表现,说明病情较重,正气损伤程度较重。,42,()阴阳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43,阴 阳 失 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阳偏盛,阴偏盛,阳偏衰,阴偏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重阴必阳,阴病

11、则(实)热,阳病 则(实)寒,虚寒,虚热,阴阳两虚,重阳必阴,44,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4、指导疾病的诊断:,45,1)概括证候:一般临床辨证,把疾病总的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八纲辨证中,阴阳是总纲。表、实、热属阳证;里、虚、寒属阴证。,46,2)分析症状:中医学诊察疾病,了解病情,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而在其过程中,都应注意分辨属阴属阳。,47,观察色泽:色鲜明者为病在阳分,色晦暗者为病在阴分,(如黄疸)听声音:声音洪亮者病在阳分,声音低微者病在阴分。切脉:浮大洪数滑为阳,沉小细迟涩为阴

12、。,48,5、指导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要善于调理阴阳,顺应自然确定治则治法 调理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使其恢复相对平衡。,49,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过盛有余,为有余之证,可采用“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的方法。,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宜“寒者热之”。,50,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可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方法。,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法,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法,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51,6、归纳药物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升降浮沉来体现;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酸、苦、咸属阴;甘、辛属阳。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浮的药物属阳;沉降的药物属阴。,52,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阴阳偏胜及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