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6508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重点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DNA的生物合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刘先俊,遗传信息流动的中心法则,第一节 复制的基本规律一、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是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彼此分开,然后,每条链各自作为模板,在其上分别合成出一条互补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子代DNA)与原来DNA分子(亲代DNA)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在此过程中,每个子代DNA的两条链,一条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子链继承母链遗传信息的几种可能方式:,全保留式 半保留式 混合式,密度梯度实验:

2、,实验结果支持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含重氮-DNA的细菌,第一代,第二代,梯度离心结果,为了证实DNA分子中只有一条是新合成的,Meselson和Stahl将提取出的第1代大肠杆菌DNA加热处理,使其变性后仍通过CsCl超速离心分离,在紫外吸收扫描图上可见两个比重不同的紫外吸收峰,从而确证了第1代细菌的DNA是由两条比重不同的链所组成,排除了其它可能性。,更进一步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模板原则特点,亲代的DNA双链,每股链都可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指导新链的合成*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碱基顺序与亲代分子完全一样*一条链来自于亲代的DNA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链,二、双向复制 原核生物复制

3、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复制中的DNA成为 状。,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的复制。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replicon)。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三、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1、体内仅存在5 3的DNA聚合酶2、前导链与随从链(岗崎片段),领头链(leading strand):DNA复制时,一股以3 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合成的链以5 3方向连续合成的链称为领头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一致),随从链(laggin

4、g strand):DNA复制时,一股以5 3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合成的链沿5 3合成,1000-2000个核苷酸不连续的小片段的链称为随从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岗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DNA复制时,一股以5 3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合成的链沿5 3合成1000-2000个核苷酸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之为岗崎片段。岗崎片段由DNA连接酶连成一条完整的新链。,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亲代DNA分子中以3 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的链以5 3 方向连续合成,另一股以5 3 为方向的母链则指导新合成的链以 5 3方向合成10002000个核 苷酸长度的

5、许多不连续的片段(岗崎片段),这种复制方式称之为半不连续复制。,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一、核苷酸和核苷酸之间生成3,5-磷酸二酯键是复制的基本化学反应,二、DNA聚合酶催化核苷酸之间聚合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在有DNA模板存在时,可催化合成DNA,因此,又称为依赖DNA的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NA-pol)。1.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1956年,Kornberg等人首次从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能催化合成DNA的酶,称为DNA聚合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有三种功能:第一、53的聚合作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6、只能在引物的3端加上脱氧核苷酸,它是利用引物的3-OH与待加入的脱氧核苷三磷酸的5-磷酸基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已加入的脱氧核苷酸则仍有一个游离的3-OH,又可与下一个脱氧核苷三磷酸的5磷酸基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以后,按这种方式,DNA链不断延伸,因此,新链的合成方向是53,称为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53聚合作用。,第二、35的外切作用(35exonuclease action)大肠杆菌DNA聚合酶除具有53的聚合作用外,也能催化从3-末端水解DNA链,而产生游离的单核苷酸,称为35的外切作用。其35的外切作用对DNA的聚合具有校正功能。错位接上去的碱基C会被DNA聚合酶的35的

7、外切作用水解掉,而DNA聚合酶再催化重新聚合上正确的碱基T。,第三、53的外切作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还具有53的外切作用。但这种外切作用不同于其35的外切作用:(1)首先,其裂解的键必须位于双螺旋区域。(2)其次,产物为单核苷酸或几个碱基组成的寡聚体。(3)53的外切作用随着DNA合成的进行而不断增强。(4)53的外切作用的酶的活性部位可与其聚合作用和35的外切作用的活性部位分开。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53外切作用在DNA复制过程中用于去除引物。,小片段,5 核酸外切酶活性,大片段/Klenow 片段,DNA聚合酶5 聚合活性 5 核酸外切酶活性,N 端,C 端,DNA-pol,Kleno

8、w片段是实验室合成DNA,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可见,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结构功能区可表示如下:53 35 53 外切作用 外切作用 聚合作用 53 35 53 外切作用+外切作用 聚合作用 小片断 大片断,C,枯草杆菌蛋白酶,N,继DNA聚合酶之后,1970、1971年又分别从大肠杆菌中发现了另外2种DNA聚合酶,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现将三种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特性列于下表中。三种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特性比较,2.常见的真核细胞DNA聚合酶有五种,DNA-pol,起始引发,有引物酶活性。,延长子链的主要酶,有解螺旋酶活性。,参与低保真度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

9、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在线粒体DNA复制中起催化作用。,DNA-pol,DNA-pol,DNA-pol,DNA-pol,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DNA复制的保真性至少要依赖三种机制:1)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2)聚合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3)复制出错时DNA-pol的及时校读功能。,三.引物酶催化RNA引物合成 引物酶(primase)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合成DNA时,需要一段带有3-OH末端的低聚核苷酸单链(体内为一小段RNA)作引物(primer),引物的碱基序列与模板DNA呈互补结合,引物的长度在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通常只有1

10、6个碱基,在真核生物,通常也只有10个碱基左右。引物酶的作用即是利用四种核苷三磷酸(简称NTP)为底物,根据模板的碱基序列,按照碱基配对规则合成一小段RNA引物。,三.参与DNA拓扑学变化有关的蛋白质1.单链DNA结合蛋白(SSB):SSB曾被称为螺旋反稳定蛋白(HDP)。SSB与解开的DNA单链紧密结合,防止 重新形成双链,并免受核酸酶降解。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2.解螺旋酶(helicase):模板对复制的指导作用在于碱基的准确配对,而碱基却埋在双螺旋的内部。只有把DNA解开成单链,它才能起模板作用。解链酶作用是利用ATP供能,解开DNA双链。,3.DNA拓扑异构酶(topois

11、omerase):拓扑异构酶:是一类可改变DNA拓扑性质的酶。对DNA分子的作用是既能水解、又能连接3,5磷酸二酯键。可松弛DNA超螺旋,有利于DNA解链。,拓扑异构酶I(topo I):在原核生物曾被称为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超螺旋DNA双股中的一股切断,酶仍停留在3断端,使链的末端沿着螺旋轴按超螺旋的反方向转动,DNA变为松弛状态(超螺旋消除后)再封闭切口。催化反应不需要ATP。,拓扑异构酶II(topo II):在原核生物又叫旋转酶(gyrase)。切断DNA双链,使另一双链经过此缺口,再封闭连接断端。无ATP参与时,使螺旋松弛。在ATP参与下,松弛的DNA进入负超螺旋。,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相

12、关的蛋白质,四、DNA连接酶连接DNA中的单链缺口 可催化DNA链内缺口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该能量的提供者是ATP。,应用:1.岗崎片段之间的连接.2.DNA损伤修复中的连接.3.一种重要的工具酶。,第3节 DNA复制过程一、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一)起始:DNA解链形成引发体,合成RNA引物。1.DNA解链 大肠杆菌复制起始点称为oriC,oriC序列分析发现,有3组串联重复序列和2对反向重复序列。,1)复制起始时,DnaA蛋白辨认oriC的识别区(串联重复序列)并与富含AT区(反向重复序列)结合,促使AT区解链;2)DnaB/DnaC使双链DNA解开

13、至足够长度,同时逐步置换出DnaA蛋白;3)SSB与单链DNA结合。,2.引发体与引物,引发体中,在引物酶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短链的RNA分子(引物)。,领头链(leading strand)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其复制是连续进行的,得到一条连续的子链。,(二)复制的延长,随从链(lagging strand)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须等解开足够长度的模板链才能继续复制,得到的子链由不连续的片段所组成。,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随从链的模板DNA可以折叠或绕成环状,使同一DNA聚合酶(二聚体分子)同时分别催化领头链和随从链合成。,(三)复制的终止,去除RNA引物

14、填补空缺缺口连接,DNA聚合酶的小片段 5 3外切酶DNA聚合酶的大片段 3 5外切酶 5 3聚合酶DNA连接酶,二、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复制。复制有时序性,即复制子以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复制的起始需要DNA-pol(引物酶活性)和pol(解螺旋酶活性)参与。还需拓扑酶和复制因子(replication factor,RF)。,(一)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与原核基本相似,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PCNA为同源三聚体,具有与E.coli DNA

15、聚合酶的亚基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构象,即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DNA夹子,在RFC的作用下PCNA结合于引物模板链;并且PCNA使pol获得持续合成能力。PCNA水平也是检验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细胞能否分裂,决定于进入S期及M期这两个关键点。G1S及G2M的调节,与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激活或抑制各种复制因子而实施调控作用。相关的激酶都有调节亚基即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催化亚基即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哺乳类动物的周期蛋白和CDK,哺乳类动物细胞内还发现天然抑制CDK的蛋白质,例如锚蛋白(ankynin)是CDK4

16、的特异性抑制物,P21蛋白能抑制多种CDK。锚蛋白和P21蛋白的抑制/活化可使细胞周期开放/关闭,因此被形容为细胞周期的检查点(check point)蛋白。,DNA-pol 和pol 分别兼有解螺旋酶和引物酶活性。在复制叉及引物生成后,DNA-pol 通过PCNA的协同作用,逐步取代pol,在RNA引物的3-OH基础上连续合成领头链。随从链引物也由pol 催化合成。然后由PCNA协同,pol 置换pol,继续合成DNA子链。,(二)真核生物复制的延长发生DNA聚合酶/转换,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转换,PCNA,真核生物DNA复制,(三)引物切除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DNA聚合酶缺乏5 3 核

17、酸外切酶活性,其引物分2步被去除:1.RNaseH1(一种对DNA-RNA杂合底物特异性的酶)行使内切酶的活性。2.FEN1(flap endonuclease-1 and 5exonuclease,活瓣内切核酸酶1和5 外切核酸酶)以外切酶活性降解RNA。,(四)端粒与染色体末端的复制,端粒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端粒酶(telomerase),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 RNA,hTR)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RT)端粒酶协同蛋白,组成,端粒的复制模型 1989年Greider

18、和Blackburn提出了端粒的复制模型(爬行模型)。反应为四步进行:1)首先是端粒酶与端粒DNA结合,端粒酶中的RNA与凸出的3引物配对;2)以RNA为模板,在DNA3端上从头合成DNA;3)延伸六个nt;4)合成一个重复单位后,端粒酶向DNA模板新合成的3移动,引物再和模板配对,就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最后延伸的3端再回折,以GG配对的方式形成发夹结构,产生端粒。,爬行模型:,端粒酶与老化:1986年Howard Cooke发现端粒长度在体细胞内比在生殖细胞内短。并发现端粒酶在生殖细胞内经常被表现出来,所以端粒的长度一直保持在15kb左右。胚性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

19、就很长,而在体细胞中端粒酶无活性或活性低,端粒的长度也很短。,由于体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因此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些。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的时候,影响到正常的基因,细胞必然死亡。这就是为何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几十代以后,就不能传代,而癌细胞和生殖细胞几乎是永生的。将端粒酶基因转染到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后,发现体细胞重新获得无限增殖能力。,Dolly(多莉)的DNA来自1头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提供DNA的乳腺细胞已在体外培养了几个星期。据测定,Dolly的端粒长度只有同年的通过正常生殖产生的羊端粒长度的80%。,五、逆转录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也称为反转录

20、。它是指以RNA为模板,按照R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以dNTP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即将遗传信息从RNA到DNA的过程,这与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转录过程相反。通过逆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cDNA)。,催化逆转录反应的酶是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也称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RDDP)。逆转录酶以dNTP为底物,需要一个具有3-OH的引物,同时需要2价金属离子(细胞的酶以Zn2+为主,病毒的酶以Mg2+为主)。逆转录酶为多功能酶,至少具有以下作用:1RN

21、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在有引物存在时,逆转录酶可以4种dNTP为底物,以RNA为模板,按53合成DNA,形成RNA-DNA杂合体 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2核酸酶H的活性即有核酸外切酶的作用。能特异性地水解RNA-DNA杂合体上的RNA,按53或35的方向均可进行,产物主要是5-末端磷酸化的含28个核苷酸残基的寡核苷酸。3D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同样在有引物存在时,逆转录酶也可以4种dNTP为底物,以DNA为模板,按53合成DNA,形成双链DNA产物即D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逆转录病毒细胞内的逆转录现象,六、DNA的损伤与修复(一)概述,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内

22、因,代谢过程,复制过程,损伤(突变),DNA分子的结构改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诱变),DNA修复的基础:一条链有损伤 修复酶切除 以未损伤的链为模板 合成原来相同的序列,(二)突变的后果1.突变是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2.只有基因型改变的突变形成DNA的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一词用来描述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差别现象。3.产生蛋白质分子的多态性;4.突变是产生遗传及相关性疾病的分子基础;5.致死性的突变可导致个体、细胞的死亡。,1.物理因素:紫外线(ultra violet,UV)、各种辐射,(三)诱变的原因与作用,2.化学因素:,(四)突变的类型 生物机体DNA所发生的突变,

23、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点突变:为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它是指DNA分子中单个碱基的改变,如GGACTTCA变为GGAATTCA。,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Hb(HbS)亚基,正常成人Hb(HbA)亚基,2.框移突变,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入到DNA大分子中间。,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缺失引起框移突变,3形成嘧啶二聚体:,4.重组(重排),DNA分子内较大片断的交换称为重组或重排。如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Hb基因家族的重排引起地中海贫血。,(五)DNA损伤的

24、修复 生物机体对于损伤后的DNA,有不同的修复机制进行修复。修复机制可分为两大类:无差错修复(errorfree repair)和差错倾向修复(error-prone repair)。前者可使受损的DNA结构完全恢复正常,主要有直接修复、切除修复;后者在修复过程中,可能有突变的发生,主要有重组修复和SOS修复。,1、直接修复系统 如光复合等光复活作用:经可见光照射细胞后,细胞内的光复活作用酶能使嘧啶二聚体分解而恢复DNA原来的结构。光复合作用酶在生物界分别广泛,哺乳动物及人体内也有此酶的存在,但仅限于在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发现,所以,光复活作用并非人体内主要的修复方式。,2、切除修复 切除修

25、复(excision repair)又称暗修复(dark repair),其修复过程无需光的参与。切除修复方式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也是人体细胞主要的修复方式。其基本过程是:1)由特定的核酸内切酶特异性地识别受伤部位并与其结合,在损伤部位的5端切断其与正常DNA连接的3,5-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同时发挥其53的外切作用,将包括损伤部位在内的一小段DNA切除掉。3)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另一条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从切口的3-OH开始,按53的方向修补DNA的缺口(即DNA聚合酶的53聚合作用)。4)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与原来的DNA连接起来称为完整的分子,DNA恢复其正常

26、结构。,着色性干皮病(XP),XPA、XPB、XPC等XP蛋白:共同参与辨认、切除受损DNA部位。DNA聚合酶:DNA-pol、修复受损DNADNA连接酶,3.重组修复又称复制后修复,4.SOS修复 SOS修复又称诱变修复(mutagenic repair)。当DNA分子受到较多范围的损伤,修复难以进行时,细胞处于危急状态,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修复方式,它用国际通用的遇难求救信号SOS命名。此时,DNA复制的短暂抑制可诱导产生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其识别碱基的能力很差,对模板要求低或无需模板存在即能催化DNA的合成。所以,对于双链断裂而空缺的DNA也能合成,但也导致错误的复制而引起基因的碱基

27、突变,然而却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即在危急情况下,以牺牲复制的准确性而换取细胞的生存,这是SOS修复的主要特点。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也有这种修复方式。,本章主要内容,一、DNA的生物合成1.复制的基本规律 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复制概念2.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DNA聚合酶、引物酶、DNA连接酶、单链DNA结合蛋白、解螺旋酶、DNA拓扑异构酶及其作用3.DNA复制过程1)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基本过程:复制起始区结构特征及作用,起始过程的主要变化2)端粒概念、端粒酶组成4.逆转录 概念、逆转录酶及其作用5.DNA损伤与修复1)突变(损伤)概念2)突变类型3)修复光修复系统特点、切除修复系统的主要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