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960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液传播疾病与职业暴露感染预防,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现,20世纪30-40年代:输血传播梅毒和疟疾70年代:输血传播HBV70年代末80年代:输血传播HIV/AIDS90年代:输血传播HCV、TTV,经血传播的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是病毒和类病毒如(朊病毒)等.,经血传播的病毒,经血传播的其他病原体,经血液传播的艾滋病,传播的效率高:血液传播HIV的效率在95%以上,每一份血可以制成多种血液成份,一份血可用于4名儿童,生产血液制品需要将3000-5000份血混合作为原料.可控制性:血液传播HIV多数是由于对血液没有进行HIV检测或检测不完善,输血后肝炎,肝炎病毒的种类:H

2、AV、HBV、HCV、HDV、HEV、HGV、TTV对输血后肝炎的认识过程输血后肝炎输血后乙型肝炎 非甲非乙型肝炎输血后丙型肝炎、非甲-戊肝炎,经血传播HTLV/病毒,1980年和1982年,日本和美国分别分离出病毒导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HTLV相关脊髓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主要流行于日本南部和非洲中西部,也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传播途径与HIV相同,经血传播HTLV/的特点,通过感染的血细胞传播,很少通过血浆或血浆制品传播血液存放的时间长,传播的效率低受血者年轻,多次输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感染的危险较大,血液HTLV/抗体检测,是防止HTLV/经血传播的有效手段同HIV一

3、样,检测分为初筛和确认二种方法,初筛阳性标本需确认才能下结论是否作为血液常规检测项目需根据各地的流行情况确定,血液传播的梅毒,是最早认识的血液传播疾病之一,40年代就开始进行筛查.血液冷藏可以使梅毒螺旋体失活,但是发现有传染性的时限长达120小时,保证输血安全的措施,对献血员进行筛选对血液进行检测,血液传播艾滋病的案例,法国输血案罗马尼亚儿童输血案日本输血案中国输血案,三、职业暴露感染与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感染,医务人员处于医院感染和社会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下,一旦感染传染病后,很容易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和其他医务人员以及家庭成员、社会接触人员的危险中。(西班牙的一名麻醉医师Maeso使217

4、名病人感染HCV)。,护士、外科、内科医生、急救中心人员、牙医、实验室技术医务人员、内镜操作人员、理疗师、药剂师、实习学生、其他包括有关饮食人员、家政人员、污物处理、清洁工、仓库管理、太平间工作人员、卫生环保等后勤医务人员、以及志愿者,其他人员只要 在医疗机构中接触感染性物质均包括其中。,医院接触感染性物质人员,潜在接触感染性物质,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和仪器设备,污染的物表与污染的空气之中。,医院职工常见的医院感染,接触传染,1999年WHO报导:因非安全注射每年发生感染例次,乙肝:8,000,00016,000,000丙肝:2,300,0004,700,000 H IV:80,0001

5、60,000 而发展中国家每年因非安全注射 有20%的新发乙肝感染病人,医院职业暴露感染机率,HBV:2-40%,HCV:3-10%,HIV:0.2-0.5%,职业性HIV密切接触,临床与防疫单位的实验室工作的人员,由于意外事故,致使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血性体液污染了皮肤的伤口或粘膜,或污染完整皮肤的时间较长,面积较大。,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引起败血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

6、皮肤、粘膜发生破损和发炎如创伤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大量进入血循环。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广大创面为细菌入侵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焦痂形成又为细菌繁殖创造良好环境。13 致病菌的变迁及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年龄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致败血症的细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占总数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占20%,革兰阴性杆菌占12%左右。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败血症的病原菌

7、谱也发生了变迁。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等高度敏感,作为败血症的病原现已少见。近年来统计,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8%26%不等(较多医院不能做厌氧菌检测),以脆弱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在机体防御功能显著低下者中还可发生复数菌败血症,即在同一份标本中检测出2种或更多种致病菌,或72h内从数次血或骨髓标本中培养出多种致病菌。一般复数菌败血症约占败血症总数的10%。,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http:/,专业精品课件,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欢迎下载收藏。,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n=1891),1891名不同类型职业暴露感染比例,每年治疗因非安全注射造成的感染年花费费用,

8、全球 5.35亿$中国 1.42亿RMB,来源:Kane et al,“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Hepatitis C and HIV through unsafe injection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Bull WHO,October,1999,职业性HIV感染的危险,经皮暴露:0.3%(95%可信限0.2%-0.5%)粘膜暴露:0.09%(95%可信限0.006%-0.5%),美国对职业性HIV感染的研究,易感染人员:检验人员、护士、外科医师、内科医生、透析医师和停尸房技师等感染的途径:皮肤或粘膜暴露传染性物质:血液,血性体

9、液,体液,实验室浓缩的病毒使皮肤受伤的物品:注射或缝合针,碎玻璃,手术刀等,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接触大量血液:器械上有可见的病人血液 器械曾放入病人的血管 伤口大而深.,一、针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职业暴露常见原因,CDC 估计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次针刺伤,其中有2/3的未报告,每年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达几百人,几乎每天死亡一人。,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缝合,职业暴露常见原因,切割,将血样标本注入试管中,抽血:拔出针头时,职业暴露常见原因,抽血,分离输液器时,经常发生

10、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收拾手术污物,职业暴露常见原因,直接接触,首例因施行手术而感染的医务人员为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耳鼻喉科的William,他在手术时因手套被刺破及手指而发生感染,并于1987年确诊为艾滋病。,CDC报告1514例HIV接触事故,护士占63%医生占14%医技人员占10%。1054例被注射器等锐物刺伤或割伤中,4例发生HIV感染,占0.0038%,但粘膜接触的147例中,没发生一例感染。,HIV在医务人员中的暴露感染(1996年.美国),HIV在医务人员中的暴露感染(1998年美国),乙肝、艾滋病等的主要途径是皮肤被含有HIV感染血液的针头刺伤。实心针(缝合针)空心针(

11、注射器),注射器的危险性是缝合针的10倍。每次接种含血液量须达112微升才能引起感染,但一次注射针头接种的平均血量为1.4ul(1/80),而实心针(缝合针)的含量会更低。,HIV感染患者传染给健康工作者的几率为3/1000例次手术,医生传染给患者的可能性为3/10,000例次手术,甚至更低为1/42,0001/420,000。,CDC估计:,对3家医院的441名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情况的调查结果(%),预防职业性HIV感染普遍性预防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一切血液和体液,不论来源如何,都应视作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目标:减少职业性HIV等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为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

12、和控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发出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 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卫医发2004108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 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中疾控疾发2004370号),中国卫生部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制定本指导原则。第二条 本指导原则所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

13、、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第三条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工作。第二章 预 防 第四条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第五条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 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 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

14、毒。(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第六条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第七条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

15、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第一章:总 则 第二章:预 防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四章:登记和报告第五章:附 则 第一条第十八条 本指导原则所称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第十九条 本指导原则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实施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各项防止交叉感染、安全操作和个人防护的要求建立专门组织、领导和管理系统,组织学习职业暴露防护,医务人员培训-预防措施,对已感染医务人员的工作限制。,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戴手套,工作人员注射

16、乙肝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建立生物安全操作SOP在安排工作人员的实验室区域时,要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双层手套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重新戴上手套。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假设所有的人均为HIV、HBV、HCV感染者。在医护环境中,接触血液、深层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滑液、脑脊液、精液及阴道

17、分泌物)及任何含有血液的体液应视其具有传染性。,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操作中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次氯酸钠溶液或84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 0.1%0.2%次氯酸溶液或84液消毒;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min以上;,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避免利器的使用,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18、,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尽量使用安全针具采血,如蝶形真空针,自毁性针具等,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和刺伤的危险性。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针头直接放入坚固的容器内,消毒后废弃。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废弃物处置和消毒,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废弃物处置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感染的预防,从艾滋病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和其它物品,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中

19、,安全运至消毒室,并在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或废弃。,将输液导管与无针系统连接,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洗手、戴手套,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不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注意:应将截断的针尖倒入耐针扎的容器中,避免在操作过程中暴露感染!,确保医疗废弃物被丢弃在一般无法接触到的地方,针尖丢弃前应用截针器将针尖及注射器乳头毁坏,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不把用过的利器传

20、递给他人。操作的环境要宽敞,光线要充足。针头在使用后切勿重新套上针帽。应将针头放置在固定的容器内,然后丢弃。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污染的锐利废弃物应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工作中预料会有血液或体液溅出,应戴上防护眼罩,穿不渗透防护服或围裙。任何地方若被血液或污染体液弄污,应先用稀释的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消毒,然后戴上手套清洗。记录及报告所有血液体液暴露的情况。,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地面、墙壁、家具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先用1:10的漂白水浸渍在血渍上15至30分钟,然后戴手套用抹布去擦。,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检验标

21、本应放在带盖的试管内(不易破碎试管或容器),再放在密封的容器内送到化验室,以防标本在送的过程中溅撤在外面。手持化验标本时应戴手套。,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的锐利器械、各种废弃的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应放在有生物危害标记的黄色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收集箱:允许同时丢弃注射器和针尖投入密封不渗漏、不穿破的黄色收集盒。,废弃物处置产品,BD第一个推出安全注射器,提供最广泛的安全产品,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专门用于免疫注射的自动毁形注射器BD SoloShot FX自动毁形注射器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制定关于

22、使用自动毁形注射器的规定,自动毁形注射器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与人之间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疫苗注射器械的最佳选择,无论对于个体或集体免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要求所有国家在2003年底之前必须全部使用自动毁形注射器进行免疫注射,两种新的安全注射产品!,1、自动毁形注射器 BD Soloshot FX 2、预充药液注射器 BD Uniject,注射器具有可包裹针头的滑动套,安全工具,针尖带有链接的保护套,截针器,安全工具,锐利物收集器,锐器利物收集,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专用的生物垃圾桶,使用生物安全柜,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紧急冲洗装置,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措施,净水冲洗装置,用肥

23、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紧急局部处理,使用抗菌肥皂立即冲洗接触部位,报告和记录损伤患者姓名、器械和环境,暴露感染后应急处理,1 若患者条件差(年龄、基础状况、现症病情、免疫功能等多因素)病原菌数量大、毒力强时,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由其所潜伏的病灶中释放出来,经淋巴管或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此时机体的防御机制被激活。在抗体与补体的调理作用下,病原体

24、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效的消灭,则成为一过性菌血症。临床上出现多脏器功能紊乱和衰竭。细菌进入人体后能否形成感染状态及侵入血循后能否发展成为败血症,与侵入细菌数量的多少和(或)其毒力大小、人体的防御功能与免疫应答强弱等诸多因素均有密切关系。新生儿易发生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产程中或出生后,这是由于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胃酸少、肠道通透性高、单核吞噬细胞作用弱、抗体(IgM、血清型和分泌型IgA)及补体浓度低等因素所致。这些内容在既往教科书中均有详细叙述,在此再介绍一些近年来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22 近来研究表明:细菌进入血循环后,在生长、增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毒素,革兰阴性杆菌释出的内毒素或革兰

25、阳性细菌胞膜含有的脂质胞壁酸与肽聚糖形成的复合物首先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 TNF,IL-l、IL-6、IL-8,INFr等细胞因子,由此触发了机体对入侵细菌的阻抑反应,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包括: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被激活;糖皮质激素和-内啡肽被释出;这类介质最终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渗漏,血容量不足以至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灌注不足,随即发生休克和DIC。败血症之病理改变可由于致病菌种类、病程长短及基础疾病的不同而异。早期病原菌毒素所致各脏器及组织的改变以炎性反应为主,间以混浊肿胀、灶性坏死和脂肪变性。当单核细胞吞噬系统增生活跃时,肝脾均有

26、肿大。水肿等迁延性损害越多是随着病程延长。毛细血管损害造成皮肤黏膜瘀斑和皮疹。心、肺、肝、肾及脑可出现小水肿、关节腔积水、化脓性脑膜炎、胸膜炎症等。3、常见种类及特点 3.1金葡菌败血症:原发病灶常系皮肤疖痈或伤口感染,少数系机体抵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来自呼吸道。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及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具有重要意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有时红肿,但化脓少见。迁徙性损害可出现在约2/3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多发性肺部浸润、脓肿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脓性脑膜炎、肾脓肿、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脓肿等。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

27、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http:/,专业精品课件,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欢迎下载收藏。,紧急局部处理,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或其它粘膜暴露: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且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衣物污染尽快脱掉隔离衣或被污染的衣物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将已污染的隔离衣及手套等放入高压灭菌器;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清理发生污染的所有地方;在实验室内处理已污染的衣物并更换干净的衣物或一次性防护品(必要时请别人帮助)。,紧急局部处理,安全事故报告和随访

28、向所在单位领导和专家报告向地区性HIV安全药物储备点报告和确定暴露后药物预防(PEP)如要服药则需在24小时内完成暴露者血检测:0,6周,12周,6月,12月评估建立事故登记和报告制度,紧急局部处理,建立“职业暴露登记表”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事 故 登 记,是否采用药物预防,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实验室监测结果登记,包括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下次随访时间等。,事 故 登 记,暴

29、露物:是否为血液、带血体液、感染性体液、被HIV污染的器械。暴露级别:一级、二级与三级暴露。暴露源级别:轻度、重度。,确定暴露级别,暴露级别,一级:粘膜或可能有损伤的皮肤 量小、暴露时间短。,二级:粘膜或可能有损伤的皮肤 量大、暴露时间长,量大、暴露时间短,量小、暴露时间长。割、刺伤皮肤 表皮擦伤,浅度针刺伤。,暴露于污染血后应急处理,暴露级别,三级:割、刺伤皮肤 深度擦伤,仪器上可见血。,轻度:暴露源HIV滴度低、CD4记数高。重度:暴露源HIV滴度高,患者有症状、CD4计数低。,暴露源级别,对暴露者的处理,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由专家进行暴露级别的评估。如有必要,应于第一时间进行预防性

30、服药(尤其是HIV/HBV/HCV等血源性感染)。,治疗条件和时机,尽早:最理想的时机是1小时内。通常是36小时内。首剂治疗:应迅速给予暴露者首剂药物治疗,然后再进行 讨论和评估。,心理支持预防细菌感染定期的抗HIV检测(暴露时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随访.,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及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详细记录首次用药的时间,药物的副 作用及用要的依从性。,暴露事故的报告和记录,无论事故大小,均应对职业暴露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保密。,保密!,我国的艾滋病安全药品储备库,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在北京、上海、成都、广

31、州、新疆、河南、云南建立了7个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并制定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药品储备库实施方案。于2002年1月22日起正式实施。,谢 谢!,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1 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12 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3 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14 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http:/,专业精品课件,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