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0008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6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一般护理,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手术室 刘珊珊,一、中医基础理论,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阴阳属性(1)事物阴阳属性的: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2)两类特定的相反超向: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闭合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立的素问金 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

2、衡 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虚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3、五行学说,含义:五:金 木 水 火 土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金 木 水 火 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樯、金曰从華、水曰润下,(2)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相生:即互相滋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

3、相克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3、脏腑心: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小道,肺外含皮毛,开窍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延,脾与胃相表里肝: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

4、为唾,与膀胱相表里。,中医的一般护理内容概要,一、病情观察,二、生活起居护理,三、用药护理,病情观察,通过对患者疾病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对病情做出 综合判断的过程 中医护理学病情观察的特色: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结合西医视、触、叩、听准确了解病情变化。,1.病情观察的目的:,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2.病情观察的原则,1.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2.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的反映。,3.病情观察的要求,(1)要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5、2)观察内容全面重点明确,护理人员应熟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要求,有重点、有目的地对疾病的症候进行观察。,(3)细致而准确地观察病情,能用计量表示的要用具体数量;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描述客观、真实。,A.患者性格秉性不同,可能影响观察结果B.患者对病情的忍耐程度不同,形成表现上的差异C.由于患者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叙述中的差异D.其他情况,(4)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5)全面综合分析判断(6)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必要时进行床头交接班,发现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4.病情观察的内容,(1)一般状况 神志、精神、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二便、活动等。(2)围绕主要症状

6、进行观察 病情观察的重点,(3)舌象和脉象,舌象:a.判断正气盛衰.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脉象:a.了解病位深浅b.推断疾病的性质c.推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5.病情观察的方法,A.听取患者主诉,详细了解病情发展B.深入病室观察,获取准确资料C.运用四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D.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病情E.观察治疗和护理效果,及时修改护理计划,二、生活起居护理,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一、顺应四时调阴阳,(一)

7、顺应四时调阴阳的重要性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二)四时气候护理 患者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1.春季生活起居护理,A.春季夜间缩短,白昼延长,患者应“夜卧早起”.B.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间,做到”夜卧早起“,按时就寝和起床。C.春季风气主令,六淫之邪常与风邪合而致病,因此注意不能减衣被过快过早,并要随着气候的

8、变化而随时增减衣被。,1.春季生活起居护理,2.夏季生活起居护理,A.夏季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患者宜”夜卧早起“,以受晴明之气,顺应阳气的生长。B.夏季人体阳气最盛,阴气相对不足,应以养阳护阴为主。C.夏季汗多,应及时沐浴更衣,防止湿衣着身,影响散热,回冷着凉。D.夜寐之前,应鼓励患者户外散步,可以消除疲劳,宁心安神。E.夏季暑湿主令,要注意防暑避湿邪,要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外出时注意防止暑邪贼风的侵袭。,2.夏季生活起居护理,3.秋季生活起居护理,A.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患者宜“早卧早起”。B.初秋流火未净,尚宜素装薄衣,早晚稍凉则加

9、衣。C.秋季燥气主令,易耗伤肺气,伤精液,患者要注意防秋燥,慎寒凉。,4.冬季生活起居护理,4.冬季生活起居护理,A.冬季昼短而夜最长,患者应“早卧晚起”。B.冬季是身体锻炼的最佳季节,可加大活动量。C.冬季白昼短,阳光柔和,所以”自曝于日“十分重要。D.冬季人体阳气潜藏于内,阴精气盛,而且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要注意防寒保暖。E.冬季寒气主令,在人体应于肾,注意防寒保暖的同时,应配以食补、药补。,4.冬季生活起居护理,二、起居有常适劳逸,(一)因人而异1.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注意慎避风邪。2.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状况日趋下降,再加疾病困扰,正气盛衰,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容易感邪患病,故其应有

10、合理的起居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睡眠,慎起居,防寒保暖,避风寒,宜小劳多憩,适当活动,慎防过逸伤气,久卧伤气,衣着要轻软保暖,不可骤脱。3.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卫外不固,加上冷暖不知自调,也易受外邪所乘,故:背要暖,腹要暖,足膝要暖,头要凉。,(二)寤寐1.寤寐有时2.就寝环境:病室要安静,少滋扰,室内通风良好,夏季要凉爽,冬季要周密保暖,头边不能有炉火或取暖设备,防止热伤津液,出现头晕、目赤、鼻干等症状。3.就寝前护理:环境宁谧,病室内要尽量保持安静,室内光线宜暗淡。晚餐和就寝之间应当间隔一段时间,晚上进食喝水宜少,以免胃中饱胀而夜寐不安。晚餐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腻食物,(三)环境适宜

11、避外邪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注意通风良好和阳光充足,保持安静,注意环保,防止有害化学、物理、粉尘污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及护理环境。,1.病室安排病床安置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患者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患者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2.病室安静通风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患者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患者心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患者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噪杂之声(不能超过40-60分贝)。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患者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

12、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时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 普通病室温度1822,阴虚证、热证患者1620,者老年病房、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患者以2028为宜。湿度在50%-60%为宜,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患者,湿度宜低;燥证患者,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患者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4.病室整洁,光线适宜病室内陈设要力求简单,保持清洁,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患者感到舒适愉快。,三、用药护理,(一)中医给药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中药用药护理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人员能否正确掌

13、握和使用给药途径和方法,将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治疗的效果,由于药物的性能不同以及临床上的要求各异,因此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制剂。传统的称谓常把中药剂型称为“汤、丸、散、膏、丹”,随着祖国医学和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新的剂型不断出现。,汤剂,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成汤液,去渣取汁饮服,散剂,将单味药或多味药物研成细粉混匀而成,可内服,外用。,丸剂,将药物研成极细末,以炼蜜、水或米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型剂而制成的圆粒状固体剂型。,膏剂,内服膏剂: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外用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菜油等植物油煎熬,去渣后加入黄丹、白膏等收膏制成。,其他剂型:,

14、丹剂、酒剂、茶剂、锭剂、冲剂、片剂、滴丸剂、膜剂、软胶囊、气雾剂、中药袋泡剂,(二)中药汤剂的煎煮法,正确的煎药法是确保疗效的关键!,李时珍:“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大椿:“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1.煎药用具:以砂锅、瓷罐为佳,禁忌铁锅、铝锅、铜锅。,2.煎药用水水质:古人常用流水、雨水、井水,现多用饮用水,忌用开水煎药。水量:一般第一煎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3cm.泡药:宜用凉水泡药,一般,花叶草浸泡20-3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浸泡60分钟,复方药方浸泡30-60分钟。,3

15、.煎药火候、时间:原则:“先武后文”,煎药开始用武火(即大火),至水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小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以利于减慢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时间:根据药物和疾病 的性质而定。,4.煎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先煎:为了增加药物的有效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后下:为了减少芳香类药物挥发药效,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粉末类、含绒毛类药物需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另煎:某些贵重的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烊化:胶质类

16、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与其他药物同煎则易粘锅煮糊,且附着其他药物,影响药效,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冲服: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打碎:某些壳类及果仁类药打碎以后才能煎出有效成分。,泡服:某些易出味、挥发性强的药物,不宜煎煮,宜采用泡服。将药物放入刚煎煮好药液中泡服。,5.机器煎药: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煎药方法,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袋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和时间,当温度和时间达到设定的标准时,中药即煎好,机器自动停止

17、加温。药汁可直接进入包装机,被灌注到耐高温的密闭塑料袋内。,(三)用药方法,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药物的性质,分内服法和外治法两种。(一)内服法 1服药时间:神农本草经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1)饭后服:一般药,宜进食后半小时服用,消食导滞药、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用。(2)饭前服:滋补药、开胃药,应饭前服,驱虫、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3)随时服:急性病者可随时多次给药,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4)睡前服:安神药、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5)定时服:调经药,宜在行

18、经前数日开始服用,来月经后停服,平喘药在发作前服用。,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药物一般煎23次,分头煎和二煎,有些滋补药也可以煎3次。可将头煎、二煎药汁混合后“分服”,也可将两次所煎药汁“顿服”、分数次服等,需要视病情不同而分别对待。,2.给药剂量:,3.服药温度:,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二)外用法:外用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洗剂 酊剂

19、,3.其他用药(1)超声雾化吸入法(2)中药保留灌肠法,电能 超声波声能 透声膜 破坏药的张力和惯性 微细雾滴,肠粘膜的吸收,(二)服药护理,1.服发汗药后,应多饮热开水、热汤或稀粥,以助药力、助汗,仔细观察患者的出汗情况。2.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的吸收,但急症可不受此限。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纤维素多不易消化的食物。3.服泻下药应中病即止,邪去为度,不宜过剂,凡血虚、阴虚火旺者慎用,饮食宜温通、易消化,以助药力,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或损伤胃肠,要注意观察大便的变化情况。,4.服驱虫药后,要告知患者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痛,注意观察大便有无寄生虫排出,

20、并记录排虫的时间、数量及种类。如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应用毒性较大的驱虫药,要注意用量用法,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对孕妇、年老体弱者应慎用,腹痛剧烈者,暂时不宜驱虫,应待症状缓解后,再用驱虫药。5.危重患者服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6.服排石药后,应嘱患者做跳跃运动,并注意大小便中有无结石排出。,7.服用药酒时,切忌过量。8.服催吐药后,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气味,服药后若仍不能止呕者,可用棉签刺激咽喉,以助呕吐,但呕吐不可太过。9.婴幼儿服药时,可加少量糖类,便于吞服,并注意防止药物吸入气管。10.气味芳香、富含挥发油的芳香化湿药,入汤剂时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饮食宜清淡,多食

21、用油淡渗利湿利尿作用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物。服药后要注意观察小便次数、尿量变化、水肿消退等情况,臌胀患者服药前后要分别测体重和腹围,并做好详细记录。11.闭症患者应用鼻饲法服药。12.服药后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一、艾条灸1、适应症:各种寒证,预防疾病,保健强身。2、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灸后用手按穴以聚真气为补,不按其穴使邪气散去为泻。(2)施灸时注意弹艾灰,防止艾火脱落烧灼皮肤及衣被。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瓶,防止复燃致火灾。(3)施灸部位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

22、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对热证、实证、重要器官、大血管处、颜面部及孕妇的腰腹部不宜施灸。3、健康教育(1)注意休息(2)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予以热饮料,或盖被子保暖,以助微汗排出,宜清淡饮食,可多饮温开水及汤汁,忌生冷。(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4)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患者按摩穴位,坚持每日凉水洗脸,预防感冒。(5)注意四时天气变化,防止寒邪入侵。,艾柱条,1、适应症:各种寒证,预防疾病,保健强身2、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灸后用手按穴以聚真气为补,不按其穴使邪气散去为泻。(2)施灸时注意弹艾

23、灰,防止艾火脱落烧灼皮肤及衣被。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瓶,防止复燃致火灾。(3)施灸部位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对热证、实证、重要器官、大血管处、颜面部及孕妇的腰腹部不宜施灸。3、健康教育(1)宜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教会其热敷腹部或用中药膏贴敷(2)饮食以质软、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汤药及饮食均宜热用,忌生冷。(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5)如疼痛加剧或伴腹泻、呕吐及时告知医务人

24、员。,拔罐法,1、适应症:腰背部、颈肩痛、落枕、感冒、发热、胃痛、中风偏瘫、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症等。2、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合适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关滑、有无裂痕。如有破损,禁止使用。(3)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不可强拉,患者感觉异常,立即停止使用(4)骨突部位、血管丰富部位、心尖搏动处及乳房等部位,不宜拔罐。(5)拔罐过程中,切勿变换体位,以免火罐脱落。(6)注意保暖,防止着凉3、健康教育(1)注意四时天气变化,避免寒邪入侵(2)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坐、卧、立、行和劳动姿势,不宜长时间保持一姿势。尽量避免弯腰

25、或扭腰,以减少不急、慢性损伤的发生(3)提着重物时,重物应尽量贴近身边(4)过于肥胖者,应该适当减肥,以减少腰部的负担。,刮痧疗法,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小儿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小腿痉挛、汗出不畅,风湿痹痛等症。注意事项:1、刮痧场地应空气清新、流通。忌对流风,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2、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尽量少暴露皮肤。以防复感风寒加重病情。3、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利于刮试。4、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5、刮试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其边缘必须关

26、滑无缺,防止划破皮肤。6、刮试前向患者解释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7、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班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5-7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8、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并报告医生,紧急救治。9、刮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或谈盐水,并嘱患者休息20-30分钟。10、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健康教育1、应尽量避开10时-15时外出,非外出不可时,应带好预嗮用具2、嘱患者多饮水,以含氯化钠0.3%-0.5%为宜3、空

27、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穴位按摩,适应症:适应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医疗,养生及保健等多方面。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冬季注意保暖,以免受凉2、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3、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4、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部、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5、在按摩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健康教育:1饱食之后一般不能按摩,一般饭后2小时左右为宜。2、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中药超声雾化吸入疗法,适应症:呼吸道炎症如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鼻窦炎、肺炎

28、等,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胸部手术前后预防呼吸道感染,配合人工呼吸机作呼吸道湿化或间歇雾化吸入药物。注意事项:1、使用前,应检查机器各部位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脆易破碎,应轻取轻放2、治疗前,应助患者咳出或吸出痰液,以免妨碍雾滴深入,治疗后1-2小时内协助患者叩击背部,并鼓励患者咳嗽。3、口含嘴多为一次性使用,也可一个患者单独使用,每次使用后,将口含嘴消毒保存,待一疗程结束后处理。4、水槽内水温超过60,应停机调换冷蒸馏水。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不关机,从盖上的小孔注入药物。5、每次使用完毕,雾化管、雾化罐、面罩、螺纹管须消毒处理。6、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有无呛

29、咳,调整雾化量,雾化时间不宜太长,若要连续使用,中间需间歇半个小时。健康教育: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中药保留灌肠,适应症: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带下病、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便秘、腹部手术手后及肠道检查准备等。注意事项:1、操作前先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2、为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插管不宜太浅。灌肠前应排空肠内粪便,每次灌肠的药液不应超过200ml。3、肠道疾病患者应在夜间睡前灌入,并减少活动。4、灌肠筒、肛管使用后应

30、消毒灭菌。5、清热解毒药温应偏低,以10-20为宜,清热利湿药温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 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38-40 为宜,老年人药温宜稍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健康教育:1、慎起居,避寒湿,防劳累,节房事。2、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3、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卫生垫、内裤等清洁,提倡淋浴。4、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情愉快。,热熨法,适应症:痹症、腰腿痛、腕腹痛、泄泻及跌打损伤所致的淤血、肿痛等。注意事项:1、掌握好适应症。热症发烧、皮肤过敏或有疮疖、损伤等不能使用热敷疗法。2、热熨温度要适当,避免烫伤皮肤。3、热熨包应准备两个,以便交替使用,使热熨能连续进行,效果更好

31、。4、熨包较热时,热熨速度宜稍快、力度宜稍轻,熨包热度降低后,热熨速度稍慢、力度应稍重。5、热熨后注意避风保暖,静卧休息,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嘱患者多喝温开水(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6、饭后1小时内不宜热熨。脉搏90次分以上、过饥、过饱、醉酒、孕妇、身体炎症部位等禁用。7、观察皮肤有无潮红、水泡、如有烫伤,立即停止热熨、局部涂治疗烫伤的药物。健康教育:1、饮食宜清谈温热,可多饮温开水及汤汁,不可过食生冷和饥饱无度。2、注意四时天气变化,防止寒邪入侵,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3、疼痛发作时,可饮生姜红糖汤,散寒止痛。中药汤剂宜热服。4、胃痛发作时应立即到医

32、院诊治,不可拖延时间和随意服药,以免贻误治疗。,耳穴压豆法,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各种慢性、炎症性、功能紊乱性、过敏与变态反应性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病症。2、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3、戒烟、解毒、减肥、麻醉、催产、催乳等。注意事项:1、取穴宜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要少而精,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3天更换1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2、洗澡洗头时保护好耳部,以延长耳穴贴压的时间。3、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及有习惯性流产使的孕妇禁用。健康教育:1、耳穴贴压期间,局部感到热、麻、胀痛是正常现象。2、学习或工作1-2小时后放眼远眺,休息10-15分钟,使睫状肌松弛。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多吃些含维生素AB及含锌较多是食品,如蛋、奶、肉、鱼、肝脏和新鲜的蔬菜、水果。4、阅读和写字要保持与书面30cm以上的距离和正确的姿势,不要躺着及歪着头看书,光线照明要适合眼睛,不宜长时间上网及看电视。5、劳逸结合,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