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1072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06医学专科ppt课件)绪论.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中医学,供医学专科使用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刘娅,2,上篇 中医基础 绪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一)中医学的起源(二)中医理论的建立,3,1.形成时期战国秦汉时期 2.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医学典籍问世,4,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基础。使祖国医学产生了第一次大的飞跃。B、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C、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使祖国医学产生了第二次大的飞跃。D、神农本草经-创立了

2、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5,(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代: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唐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书历 时12年,对素问作了全面注解。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详细论述了“三因致病学”,发展 了金病因学说,使之更系统化、理论化。,6,唐苏敬、李勣等编著新修本草是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7,金元时期:出现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 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8,3、明清时期: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

3、说,为中医 学的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当时驶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此书不仅丰富了我国药物学内容,而且奠定了植物药的基础,对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和冶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本草学的范围。,9,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纠正了前人在解剖学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对中医基础理 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10,小结:先秦两汉是其奠基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是其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两晋隋唐是中医理论观点渐趋成熟,学科开始分化时期;两宋金元是中医名家辈出、学科争鸣、理论不断创新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地向系统化、理性化发展,走向中西医结合与多学科研究的

4、道路。,11,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联系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为用(3)病理相互影响,相互传变(4)诊断察其外,以知其内(5)治疗局部病变,从调整整体出发,12,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A、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夏天人体汗多尿少,冬天汗少尿多,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B、地域环境的影响。如南方湿热,故人腠理多疏松;北方燥寒,故人腠理多致密。,13,(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社会的乱与治、人的社会地位对人的物质生活及生活节律等都有很大影响。精神压

5、力、噪音、污染、等等。,14,A、社会环境的不同,造就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健康。,15,社会环境的变化 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改变 患身心疾病(精神病、抑郁症、疲劳综合征)社会环境的变化 情志不遂 加重或恶化病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16,(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17,1病、证、症的区别 病(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

6、、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过程。如:感冒病 麻疹病 肺炎 症(症状、体征)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小便黄、出汗、食少、腹胀。,18,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及全面情况。每一个证所具有的临床表现,总称为“证候”。,19,A、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一个病种,在不同的病变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而出现不同的证候。如:肺痈(肺脓疡)初期(恶寒、发热、咳嗽)-肺卫表证 成痈期(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痰 瘀热毒蕴肺证 恢复期-气阴两证 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20,B、

7、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感冒病,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燥表证暑湿表证,证候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证候的空间性特征。由于证候能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用药的依据。,21,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联系: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22,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8、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3,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证决定论治,论治检验辨证。,24,4.辨证论治的运用(1)同病异治-病同而证不同,治疗也不同。如:感冒病有风寒表证、风热表证(2)异病同治-病不同而证同,治疗也相同。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均为“中气下陷证”,治疗以升提益气(补中益气汤)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证,而不一定是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25,小 结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是运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法,研究人体自身、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一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始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主要着眼于证和病的辨析,由于证综合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所以,证更深刻地揭示了病变的本质,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