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1675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8.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治理恢复方案.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目 录1 前 言11.1 任务的由来11.2 方案编制的依据11.3 方案编制的目的和任务31.4 方案的适用年限41.5 本次工作概述42 矿山基本情况52.1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52.2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72.3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73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103.1 自然地理103.2 地形地貌123.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33.4 水文地质条件163.5 工程地质条件183.6 矿体(层)地质特征203.7 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21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14.1 评估围和级别214.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244.

2、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284.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33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365.1 分区原则及方法365.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评述37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396.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396.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与任务40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417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427.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427.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528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558.1 经费估算558.2 进度安排599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619.1 保障措施619.2 效益分析621

3、0 结论与建议6310.1 结论6310.2 建议64附图附图1:*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附图2:*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附图3:*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附件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委托书2、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附在方案封面之后、扉页之前)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单位资质及项目备案登记表(附在方案封面之后、扉页之前)4、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培训证书6、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验收表8、交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4、环境恢复方案审查申请登记表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审查备案表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专家评审意见书1 前 言1.1 任务的由来为保证矿山企业认真履行保护、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的义务,防患于未然,尽量使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云国土资办20108号)等有关要求和规定,*水泥用石灰岩矿需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

5、案编制工作。受*的委托,*承担*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委托书见附件1)。1.2 方案编制的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1998年8月29日); (2)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3)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4)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4年3月1日);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2009年3月2日)。1.2.2 技术标准(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修订版)(DZT 223-2009);(2)地

6、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云国土资环2004267号附件);(3)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3年7月);(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有关政策规定解答(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9年10月);(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GB 12719-199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GB 50330-2002);(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版);(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DZT 0219-2006);(10)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DZT 0221-2006);

7、(11)地下水监测规(SLT 183-2005);(1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TDT 1012-2000)。1.2.3 技术资料(1)1:20万幅、瑞丽幅、弄岛幅地质报告书(省地质局,1966年);(2)1:20万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00九三九部队,1982年);(3)*石灰岩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公司,2006年1月);(4)*水泥用石灰岩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1年1月);(5)*水泥用石灰岩矿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2011年1月)。1.3 方案编制的目的和任务方案编制的目的是在调查了解矿山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利用方案,预测矿业活动

8、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及综合治理措施,为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矿权管理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提供依据,为有关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具体任务是:(1)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主要容有:矿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开采现状及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2)结合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预测矿山开发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水、土、植被资源环境影响、地质灾害等)问题,并对其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3)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

9、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4)对治理方案进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恢复治理保障措施。通过技术措施,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将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给予恢复或重建,让矿山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根本目标,保障矿山可持续、健康发展。1.4 方案的适用年限根据*水泥用石灰岩矿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2011年2月),矿山保有333类灰岩矿资源量1047.34万吨,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75万吨/年,矿山设计服务年限为8年。矿山拟申请延续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为8年,考虑防治工程的维护管养期2年,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有关政策规定解答(

10、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9年10月)的相关规定,本方案适用年限为10年,即2011年2月2021年2月。在适用年限,若矿山企业变更开采规模、变更矿区围或开采方式,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1.5 本次工作概述2011年1月15日接受委托任务后,我公司便成立了项目组开展工作,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自2011年1月15日至1月18日,主要是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编制矿山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纲要,做现场调查准备。第二阶段为现场调查阶段,自2011年1月19日至1月21日,主要是开展现场调查。野外现场调查主要采用一般的地质调查辅以调查访问及拍照

11、进行,地质调查以穿越法为主,结合追索法进行。调查过程中,对采场、弃渣场(包括拟建和现有弃渣堆)等主要矿业活动区域及生活办公区、道路等矿山辅助设施所在区域进行重点调查,对外围进行一般调查。野外调查工作底图采用1:2000矿区地形图,工作中结合调查线路,对新增的公路、采场等地物进行了补充标注,现场定位采用手持GPS卫星定位仪结合地形地物定位。野外工作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有:工作车一辆、手持GPS卫星定位仪一台、数码像机一台,地质罗盘和钢卷尺、皮尺等。野外工作完成综合调查面积1.92km2,路线长8km左右,重要观测点2个(弃渣堆和采场),拍摄照片15。第三阶段为室综合分析研究,编制方案阶段,自20

12、11年1月22日至4月25日,主要进行室资料综合整理,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采用统计法、地质历史成因分析法、类比法和常用的平面制图法编制文字报告和各类成果图件,并完成方案的审及修改完善。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1份,其中文字报告1册,附图3。整个方案编制工作历时近3个半月。2 矿山基本情况2.1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石灰岩矿位于72方向,平距约7.8km处,属*镇所辖。矿区地理坐标:东经39173958,北纬27202747,面积0.4944km2,矿区围拐点坐标见表1-1。镇至矿山有简易公路约12km相通,可通行大型运输车辆,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图1-1)。矿区地处盆地

13、上游北东侧的半山区,评估区无居民点分布,周边居民以汉族为主,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橡胶、花生、甘蔗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民生活水平一般。表1-1 矿区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54坐标系80坐标系XYXY矿1矿2矿3矿4矿5矿6矿7矿8矿9开采深度由1763.30米至1500米2.2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2.2.1 矿山开采历史矿山于2006年2月取得采矿许可证后建厂投产,至今已有5年的开采历史,一直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开采层位为中泥盆统回贤组上段(D2h2)灰岩,为*水泥位于镇村的2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提供石灰石原料,年开采规模为60万吨

14、左右。2.2.2 矿山开采现状矿山自2006年建厂投产以来,已采灰岩矿资源量272.96万吨,现保有333类灰岩矿资源量1047.34万吨,按可采储量系数0.65,采矿回收率90%,生产规模75万吨/年计,该矿山尚有8年的生产服务年限。矿山开采矿种为水泥用石灰岩,开采层位为中泥盆统回贤组上段(D2h2)灰岩,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方式,公路开拓汽车运输,分台阶进行剥采。目前在矿区中部V1矿体北西段已形成一个长约500m、采深1045m的采场。矿山近周边除本矿业权外,无其它采矿权设置,无其它采矿活动。矿山目前的开采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主要是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并造成废土弃渣污染环

15、境及其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等(详见第3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3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2.3.1 矿山建设规模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75万吨/年,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修订版)之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矿山建设规模为中型矿山。2.3.2 矿山工程布局矿山为正在生产的延续矿山,生产、生活设施已基本建成。(1)露天采场设计露天采场1个,按由北西向南东,自上而下分段剥采的方法开采,现已在北西端已形成规模性的采掘工作面。(2)废土废渣堆放场规划废土废渣堆放场2个,1号废渣场规划建于矿区北侧沟谷部位,设计堆积容量约2.5万m3左右;2号废渣场规划建于矿区南侧沟谷部位,设计堆积

16、容量约1万m3左右。规划的2个废渣场均未建设,目前矿山开采产生的废土废渣任意堆放于矿区北侧的地表斜坡上。(3)运输道路矿山对外运输道路已建成并运营多年,部主要的运输道路已基本建成。(4)土建设施土建设施主要有矿山办公区设施、炸药库、雷管库、消防水池等,均已建成,建于矿区南侧的缓坡地段。(5)供水、供电设施矿山供水、供电设施已建成并运营多年,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之需。2.3.3 矿山资源量及可采资源量根据*水泥用石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11年1月,矿山占有资源量为333类石灰岩矿石量1320.30万吨,其中已采(注销)资源储量为272.96万吨,保有资源量为333类石灰岩矿石

17、量1047.34万吨。保有的1047.34万吨333类资源量,按可采储量系数0.65,采矿回收率90%计,矿山可采资源量为612.69万吨。2.3.4 矿山设计开采层位矿山开采层位为中泥盆统回贤组上段(D2h2)灰岩,设计开采的矿体为批准矿区围经地表探矿工程控制的V1矿体,开采标高1500.001763.30m。2.3.5 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及年生产能力矿山可采资源量为612.69万吨,设计生产能力为75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为8年。2.3.6 矿山采区布置、开采方式矿山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按由北西向南东,自上而下分段剥采的方法开采。设计采场1个,其边界及终了边坡

18、设计参数如下:最低开采标高 1500m最高开采标高 1763.3m终了台阶分台高度 10m安全平台(马道)宽度 4 m终了台阶坡面角 59最终边坡角 45采场底盘最小宽度 30m开采工作面(阶段)边坡设计参数如下:台阶(阶段)高度 6m台阶(阶段)坡面角 70采掘平台宽度 8m2.3.7 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1)固体废弃物矿山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渣。矿体多直接裸露地表,采出的矿石都可以利用,因此矿山的剥采比较小,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渣量不大,主要为地表覆土。据现场调查及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的计算,矿山开采产生的废土废渣总量在5万m3左右。矿山规划设计废

19、土废渣堆放场2个,总堆放容量约3.5万m3。矿山废土废渣部分用于道路铺垫消耗,部分可暂时存放在采空区,用于后期植被恢复利用,规划设计的弃渣场容量基本能满足堆渣要求。矿山规划设计的2个废土废渣堆放场均未开工建设,矿山目前产生的废土废渣随意堆弃于采场北侧的地表斜坡上,形成面积约1.5万m2,方量约1万m3的弃渣堆,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并存在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隐患。(2)废水矿山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约5m3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沟谷中。3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3.1 自然地理3.1.1 气象评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84.61959.8mm,年平均降

20、雨量1653.4 mm,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年降雨量的80%以上集中在雨季,干湿分明。12月至次年2月为霜期,最高气温36.2,最低气温-0.6,年平均气温19.5。3.1.2 水文评估区水系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区域上树枝状水系发育(见图3-1)。矿区地处芒市河一级支流*上游部位,*自南东向北西从矿区南侧流过,为常年性河流。3.1.3 土壤评估区土壤主要为灰岩、白云岩风化残积的红壤,厚度较小,一般在0.30.5m左右,局部大于1m,呈“鸡窝状”零星分布,多数地段岩石直接裸露地表。3.1.4 植被评估区植被不发育,以生长杂草的荒山荒坡为主,零星分布灌木丛,植被覆盖率10%左右

21、。3.2 地形地貌评估区地处芒市盆地上游北东侧的半山区,区最低为矿区北西侧的河流出口处,海拔标高1235m,最高为矿区东侧的山脊部位,海拔标高1872.60m,相对高差637.60m,地形坡度一般在30左右,总体属岩溶断块山地形地貌区(见图3-2)。3.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3.3.1 地层岩性工作区出露地层及其岩性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古生界寒武系上统组第一段(3b1):分布在工作区南西角,评估区围之外,岩性以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及硅质岩,区域厚度710m,与上覆地层为断层接触。奥系中上统(O2+3):分布在工作区北西角,评估区围之外,岩性为页岩、粉砂岩夹砂质白云岩,区域厚度97.31m,与

22、上覆地层为断层接触。泥盆系中统回贤组下段(D2h1):大面积分布于评估区,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透镜体,区域厚度409m,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泥盆系中统回贤组上段(D2h2):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于评估区中部,岩性为灰白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区域厚度125m,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为矿山开采的矿层。(2)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由粘土、砂质粘土、含碎石粘土组成,厚度一般0.30.5m,局部大于1m,分布于评估区山坡地表。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岩性为冲洪积成因卵砾石、砂土、粘性土互层,沿燥地河河谷分布,厚度010m不等。3.3.2

23、地质构造工作区区域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福贡镇康褶皱带,芒市褶皱束,龙陵瑞丽断裂带南东盘,区域造极为复杂(见图3-3)。工作区地质构造较复杂,主要有褶皱、断裂两种构造。(1)褶皱构造区褶皱主要发育有回贤向斜,沿110方向延伸,南西端为断层所切,轴长约8公里,核部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统回贤组上段(D2h2)灰岩,两翼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统回贤组下段(D2h1)白云岩,南西翼倾角4759,北东翼倾角4156。(2)断裂构造区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F1和F2两条断裂,均在评估区围之外。两组断裂为早期近南北向断裂派生的剪切断裂,多与南北向断裂交切,并将其错断。两组断裂,以北东向组断裂最为发育。3.

24、3.3 新构造运动、地震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区地处龙陵瑞丽断裂构造带中,该断裂为一继承性的活动大断裂,沿断裂带发育有龙陵、遮放、瑞丽等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在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下降活动(见图3-4)。评估区地处泸水腾冲龙陵地震带上,为地震多发区,历史上地震较为频繁。据德宏州地震志的统计,芒市及邻近地区14781949年曾发生地震92次,19551986年发生4.7级以上地震48次,近年来对评估区影响较大的地震是1976年5月发生的7.4级、7.3级、6.5级震群型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30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对应

25、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据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之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评估区处于龙陵瑞丽强烈活动断裂带上,属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见图3-5)。3.4 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地处芒市盆地上游北东侧的半山区,根据矿区地形特征及水系特征,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确定为矿区北西侧沟谷与燥地河交汇处,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230m。3.4.1 含水层类型及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评估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及碎屑岩裂隙水三个含水层类型。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叙述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

26、含水层分布于评估区缓坡地带及地势低凹处,岩性主要为粘性土。地下水赋存于残坡积粘土、砂质粘土、含碎石粘土等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多以土壤水及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透水性和富水性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含水层主要沿燥地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砂、卵砾石层等。地下水赋存于冲洪积砂、卵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富水性及透水性随岩性组合、地貌条件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为中等。主要分布在矿业活动区以外,对矿业活动影响不大。(2)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主要含水层为泥盆系中统回贤组地层(D2h2、D2h1),岩性以灰岩、白云岩为主,部分地段夹少量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地下水赋存于溶隙、溶孔、溶穴、溶洞等各种岩溶通道中,透

27、水性及富水性主要受岩性、岩溶发育强度的影响和控制,分布均匀性稍差,总体为中等,泥质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夹层为相对隔水层。该含水层在评估区分布最为广泛,是区主要的含水层。(3)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有寒武系上统组第一段(3b1)及奥系中上统(O2+3)地层,岩性以页岩、粉砂岩为主,夹砂质白云岩、泥灰岩及硅质岩。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的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及层间裂隙等各类裂隙中,透水性及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和开程度等的综合影响和控制,分布均匀性差,总体为弱,为相对隔水层。砂质白云岩、泥灰岩、硅质岩夹层及局部构造带富水性中等。该含水层分布于工作区北西及南西角,评估区以外,

28、对矿业活动无影响。3.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地表缓坡地带及地势低凹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接受补给后由高向低、由上向下径流,具有迳流途径短,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含水层主要沿燥地河河谷分布,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河谷两侧基岩地下水侧向补给,排入河流中或沿河床向下游方向迳流。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和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区,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接受补给后总体由山坡部位向河谷方向迳流,在河谷处排泄。3.4.3 矿床充水特征矿体位于山坡部位,最低开采标高1500m,远远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230m,矿体全

29、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对矿床开采无影响。矿山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大气降雨是矿坑(采场)唯一充水水源,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3.5 工程地质条件3.5.1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根据岩土体的岩性组合、结构特征、力学强度、风化程度及完整程度等,将评估区岩土体综合划分为:松散结构残坡积成因粘性土单层土体;松散结构冲洪积成因卵砾石、砂、粘土多层土体;碎裂散体结构软岩组;较软薄层状页岩、粉砂岩夹较坚硬中厚层状泥灰岩、砂质白云岩及硅质岩岩组;坚硬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白云岩夹较软薄层状砂岩、粉砂岩岩组;坚硬中厚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岩组等六个岩组,各岩组工程地质特征见表

30、3-1。表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表岩组类型地层代号岩性组合结构面类型及特征结构类型工程地质特征土 体松散结构残坡积成因粘性土单层土体Q粘土、砂质粘土、含碎石粘土松散结构分布于评估区山坡地表,土体稳定性差,底部岩土界面为软弱结构面,易沿该结构面产生变形,在饱水、自然侵蚀、人工开挖等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坍塌。松散结构冲洪积成因卵砾石、砂、粘土多层土体Q卵砾石、砂、粘土互层松散结构沿燥地河河谷分布,土体稳定性差,在人工开挖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坍塌。岩 体碎裂散体结构软岩组3b1O2+3D2h1D2h2所有全强风化破碎基岩、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发育带层面、节理面、风化裂隙面,多开。碎裂散体结构构造和风

31、化裂隙密集,结构面错综复杂,基岩多风化呈散体状、碎裂状,结构面多开并有粘土充填,形成无序小块和碎屑,稳定性差,岩土界面、节理面、风化裂隙面等为软弱结构面,易沿这些结构面产生变形,在饱水、自然侵蚀、人工开挖等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坍塌。较软薄层状页岩、粉砂岩夹较坚硬中厚层状泥灰岩、砂质白云岩及硅质岩岩组3b1O2+3页岩、粉砂岩为主,夹泥灰岩、砂质白云岩及硅质岩层面、节理面、风化裂隙面,多闭合层状结构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弱,力学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饱水易产生软化,层面、节理面等为软弱结构面,易沿这些结构面产生变形,在饱水、自然侵蚀、人工开挖等作用下易产生顺层生滑坡。坚硬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白云岩夹较软薄

32、层状砂岩、粉砂岩岩组D2h1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及灰岩层面、节理面,多闭合层状结构抗风化、抗侵蚀能力较强,力学强度较好,稳定性总体较好,层面、节理面及软质岩夹层为软弱结构面,沿这些结构面可能产生变形,产生滑坡,坡高较大、结构面密集时可能产生崩塌。坚硬中厚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岩组D2h2灰岩层面、节理面,多闭合层状结构抗风化、抗侵蚀能力较强,力学强度较好,稳定性总体较好。采场边坡主要由该岩组构成,对边坡稳定较为有利。3.5.2 露采边坡稳定性评价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方式,由北西向南东,自上而下分段剥采的方法开采,采场边坡主要由泥盆系中统回贤组上段(D2h2)中厚层状硬质灰岩岩组构成,以切

33、向坡和反向坡为主,对边坡稳定较为有利,边坡稳定性总体较好,不易产生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上部残坡积及风化破碎层结构疏松,稳定性差,在降雨、震动等作用下易产生小型坍塌、滑坡地质灾害。3.5.3 不良地质作用矿区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是岩溶,大面积出露碳酸盐岩,岩溶以石芽、溶沟、溶槽、溶孔、溶隙为主,未发现溶洞、岩溶塌陷、岩溶漏斗、岩溶洼地等,调查期间未发现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岩溶不良地质作用中等发育。综上所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3.6 矿体(层)地质特征矿体为回贤组上段(D2h2)灰白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呈层状产出。矿体总体走向110,近东西向,北翼倾向南,南翼倾向北,

34、形成一向斜构造,倾角4074,平均58。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分布严格受层位控制,矿体走向近东西延伸,在准采区围矿体出露长度大于1170m,出露宽度大于600m。原普查报告中矿体按200m剖面间距控制已有4条剖面连续打块取样分析,控制矿体长大于650m,控制宽大于196m;出露最低标高1430m,最高标高1763.3m,相对高差333.3m。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及砂质。粒屑结构、晶屑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单层厚0.201.00m。矿床类型属海相沉积型石灰岩矿床。3.7 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矿山及周边除本矿山的采矿活动外,主要是附近居民的农牧业生产活动,无其它重大工程活动和

35、重要设施。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4.1 评估围和级别4.1.1 评估围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围包括采矿权登记围和矿业活动可能影响的围。登记的矿区围位于一近东西向的山脊之上,评估区围确定为:在矿区围的基础上,北侧和南侧分别外扩至山脊两侧下方的沟谷处;东侧沿山脊向上外扩200 m;西侧沿山脊向下外扩至山脊尾部的沟谷处。评估区围地理坐标极值:北纬242707242750,东经983910984005,评评估区面积1.2km2。 4.1.2 评估级别评估级别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及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为二级,主要依据如下:(1)评估区重要程度 评估区无居民点分布; 评估区及其

36、附近无重要交通要道和重要建筑设施; 评估区无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 评估区无较重要水源地; 矿区以荒山荒坡为主。综合上述因素及指标,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修订版)之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详见表4-1),评估区重要程度确定为一般区。表4-1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1、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2、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要建筑设施。2、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2、无重要交通要道

37、或建筑设施。3、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3、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3、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4、有重要水源地。4、有较重要水源地。4、无较重要水源地。5、破坏耕地、园地。5、破坏林地、草地。5、破坏其它类型土地。注: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体位于山坡部位,全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雨是采场唯一充水水源,汇水面积小,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轻微; 矿床围岩以中厚层状硬质灰岩、白云岩为主,软弱结构面、

38、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不发育,残坡积及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采场边坡以硬质灰岩为主,稳定性总体较好,上部残坡积及风化破碎层易产生小型坍塌、滑坡。 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无断裂构造通过,地质构造较复杂; 矿山为老矿山,现状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主要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及其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隐患、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等,危害较大; 采场面积最终约0.19Km2,最大开采深度约260m,属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的矿山,采场边坡稳定性总体较好,不会引发大规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矿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有利于自然排水。综合上述因素及指标,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

39、复方案编制规(修订版)之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详见表4-2),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表4-2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复 杂中 等简 单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边界条件复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密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区域主要含水层破坏。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场涌水量300010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影响或破坏。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

40、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 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 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土层松软,边坡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发育,易导致边坡失稳。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至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饱水软弱岩层和含水砂层,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10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

41、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完整,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定。3、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充水影响大。3、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含水层(带),导水性差,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3、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

42、断裂构造较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对采场充水影响小。4、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大,边坡不稳定易产生地质灾害。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6、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6、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

43、等,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6、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小,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反向坡。注:采取就上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年生产75万吨水泥用灰岩,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修订版)之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本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级别为中型。(4)评估级别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为一般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

44、(修订版)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详见表4-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根据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表4-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中型一级一级一级小型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中型一级二级二级小型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大型一级二级二级中型一级二级三级小型二级三级三级4.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4.2.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经现场调查,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除废渣堆可能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外,现状无其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分布。废渣堆可能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评估如下:矿山前期开采所产生的废土废渣随意弃置于矿区北侧的地表斜坡处,形成面积约1.5万m2,厚度12m,方量约1万m3的弃渣堆,目前无任何防护措施,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隐患(见照片4-1)。这些随意弃置于地表斜坡上的废土弃渣成为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物质源,在强降水条件下可能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下游的农田、道路、植被等造成危害,可能性较大,潜在的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