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211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井顶管施工监理细则.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工程概况本工程西起学苑路(现状莘苑路),东至现状盛梅路,桩号范围为K0+017K1+168,工程全长1048米,道路标准断面宽48米,其中盛莫北路交叉口(KO+380K0+480)前期已建成通车。工程施工内容包含道路、桥梁、排水、绿化、路灯及交通设施等。污水主管敷设于南侧机动车道下,距离道路中心线12.5米,污水由西向东远期最终排入已建东外环路污水主管。本工程污水主管管径DN1000mm,采用顶管施工;过河段采用2DN700mm倒虹管,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施工;预留管管径DN300DN400mm,大开挖施工。本细则针对顶管施工予以展开。D1000mm顶管扣除沉井后的实际长度为966.5m。本工

2、程主要参建单位如下:建设单位: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设计单位: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监督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 编制依据 2.1国家、省、市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规定。2.2业主与监理方签订的监理委托合同。2.3业主与承包人签订的本工程承包合同及其附件。2.4经过批准的设计文件、图纸及其相关的规范、标准。2.5本工程监理规划。2.6施工组织设计。2.7沉井顶管施工方案。2.8有关标准与验收规范: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

3、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程(GB50204-2002)(2011年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GJ

4、08-903-2003)。三、专业工程特点3.1污水主管敷设于南侧机动车道下,距离道路中心线12.5m,污水由西向东远期最终排入已建东外环路污水主管,采用顶管施工,本工程共有6座工作井,4座接收井。3.2污水顶管管底标高-3.7-2.2m,管道基本位于淤泥层,全线暂未发现影响管道施工不良地质情况。3.3污水预留管采用内肋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接口采用热收缩带连接方式,360砂石管基。3.4顶管施工完毕应在沉井内设置流槽,做法参见污水检查井内的流槽。3.5沉井W5为现状井,本工程顶管施工前应先探明该沉井位置及洞口预留情况是否与本工程相符。3.6本工程污水顶管长度1023m,污水主管管道直径为DN

5、1000mm,管道采用C50钢筋砼钢承口管,管道坡度0.10%。四、监理工作流程 4.1顶管施工工艺流程见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进 洞工程开始工程结束收 坑全线测量取工具管地面设备安装注浆材料准备测量放线放样复核机坑构筑工作坑设备安装出洞准备挖土、运土推 进注 浆测 量管接口安装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测量浇底板下沉至设计标高后封底接高井壁挖土下沉场地平整铺设砂垫层立模板沉井制作拆模养护 浇顶板沉井施工流程五、监理工作要点5.1审查顶管施工方案、承包单位的人员、材料、机具进场情况;审查承包人报送的各项措施(即排除地下水措施、注浆加固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审批开工申请报告。5.2

6、检查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否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其主要内容有: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配备到位情况,机械设备的到位、安装及物质材料准备情况,资金到位落实情况。试验室制度、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及各项制度是否建立。 5.3检查顶管设备是否按批准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配置。顶管设备能力是否满足顶力计算的要求,千斤顶安装位置、偏差是否满足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5.4检查对降低地下水位、下管、出土、排泥等工作是否按施工方案准备。 5.5当顶管段有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不良状况时,沿线附近有建(构)筑物基础时,是否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准备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5.6检查工作坑平面位置及开挖高程。施工现场布置、

7、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5.7检查顶管后背施工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垂直度、水平线与中心线的偏差等。检测导轨高程及其中线位置,审查导轨安装是否牢固。5.8在工作坑回填土的施工中应按设计规范要求检查回填土夯实情况,即含水量、密实度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5.9检测第一根管的就位情况,主要内容为:管子中线、管子内底前后端高程,顶进方向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确认无误并检查穿墙措施全部落实后,方可开始顶进。施工过程中应勤监测、及时纠偏,在第一节管顶进200300mm 时,应立即对中线及高程测量进行监查

8、,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每节管顶进结束后进行监测,每个接口测1点,有错点时测2点;在顶管纠偏时,应加大监测频率至300mm一次,控制纠偏角度,使之满足设计要求,避免顶管发生意外。5.10顶管施工时,应监测地下水位是否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控制。检查顶管管材自身的材质,外形尺寸、出厂合格报告等内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查顶进方法是否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符,当采用管前挖土,干式顶进时,应监控管前挖土量,管子底部土体在135范围内不得超挖,当采用工具管水下顶进时,应监控顶进速度与出泥量的平衡,严禁超量排泥。5.11当管道超挖或因纠偏造成管子周围空隙过大时,应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处理措施并监督执行。5.12顶进过

9、程中应监控接口施工质量,当采用混疑土管时,应控制内涨圈、填料及接口质量、当采用钢管时,应控制焊接、错口质量。5.13当因顶管段过长、顶力过大而采取中继环、触变泥浆等措施时,应控制中继环安装及触变泥浆制作质量。六、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6.1一般规定及要求 在沉井及顶管施工中监理工程师应对下列内容进行检查或审查: 6.1.1审查顶管施工组织设计、承包人的人员、材料、机具进场情况,现场施工条件,审批开工申请单。 6.1.2检查施工现场平面布置;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6.1.3开挖工作坑,应按施工设计规定及时支护,可采用与墙体连接的钢筋

10、混凝土圈梁和支撑梁的方法支护,也可采用钢管支撑法支护。支撑应满足便于运土、提吊管件及机具设备等的要求。 6.1.4检查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洞口的封门设计;测量、纠偏的方法;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是否满足施工规范的要求; 6.1.5检查各项施工措施即减阻措施;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地下水排除方法及措施;注浆加固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满足和符合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设计规范要求。 6.1.5.1在管道顶进过程中,应检查其顶进方法是否符合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

11、、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5.2在粘性土或砂性土层,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宜采用手掘式或机械挖掘式顶管法;当土质为砂砾土时,可采用具有支撑的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6.1.5.3在软土层且无障碍物的条件下,管顶以上土层较厚时,宜采用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法;在粘性土层中必须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法; 6.1.5.4在粉砂土层中且需要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法;在顶进长度较短、管径小的金属管时,宜采用一次顶进的挤密土层顶管法。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水

12、源进入顶管管道。 6.1.5.5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6.2工作坑的检查及要求在施工中应对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后背墙、工作坑的支撑、顶管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墙面应与管道轴线垂直、进行检查,具体要求如下: 6.2.1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6.2.1.1管道井室的位置;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 6.2.1.2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对于直线顶进工作坑平面尺寸可参照选定当选用的机头及管节长度较长时,工作坑

13、的长度应经计算后作相应调整。矩形工作坑平面尺寸选用 表6.2.1.2顶管内径(mm) 顶进坑(宽长)(m) 接收坑(宽长)(m)8001200 3.57.53.54.05.0135016504.08.0 4.04.05.0180020004.58.04.55.06.0220024005.09.05.05.05.0注:当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时,工作坑的宽度宜适当增加。 6.2.1.3当上下游两段管道的夹角170时,仍可采用直线顶进工作坑的矩形平面尺寸;当上下游管道的夹角170时,宜采用圆形沉井工作坑。 6.2.2采用装配式后背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依据施工图纸本项目后背墙采用钢板组

14、装,组装后的后背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6.2.2.2后背土体壁面应平整,并与管道顶进方向垂直;后背墙的底端宜在工作坑底以下,不宜小于50cm; 6.2.2.3后背土体壁面应与后背墙贴紧,有孔隙时应采用砂石料填塞密实; 6.2.2.4背墙的构件在同层内的规格应一致,各层之间的接触应紧贴,并层层固定。 6.2.3工作坑的支撑宜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应加斜撑。 6.2.4顶管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墙面应与管道轴线垂直,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4的规定。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施工允许偏差(mm)表6.2.4项目 允许偏差 工作坑每侧 宽度 不小于施工设计规定 长度 装配式后背墙 垂

15、直度 0.1%H 水平扭转度 0.1%L 注:1.H为装配式后背墙的高度(mm); 2.L为装配式后背墙的长度(mm)。 6.2.5当无原土作后背墙时,应选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就地取材、拆除方便的人工后背墙。 6.2.6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道作后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6.1待顶管道的顶力应小于已顶管道的顶力; 6.2.6.2后背钢板与管口之间应衬垫缓冲材料; 6.2.6.3采取措施保护已顶入管道的接口不受损伤。 6.2.7采用钢管作预埋顶管洞口时,钢管外宜加焊止水环,且周围应采用钢制框架,按设计位置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焊接牢固;钢管内宜采用具有凝结强度的轻质胶凝材料封堵;钢筋骨架与井室结

16、构或顶管后背的连接筋、螺栓、连接挡板锚筋,应位置准确,联接牢固。 6.2.8顶管工作坑内的布置及相关设备的安装 6.2.8.1工作坑的型式按其支护的结构型式,通常有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沉井、地下连续墙等类型。根据顶力大小、顶管的施工方法、地质、管径、埋置深度及地面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工作坑的类型。工作坑的平面型式有矩形和圆形。当管径1800mm或深度5.5m的顶管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作为顶管工作坑。 6.2.8.2工作坑后座墙的布置:后座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且其下部最好能插入到工作坑底板下0.5m1.0m,宽度与工作坑内净尺寸相等.还要注意一点是后座墙的平面一定要与顶进轴线垂直

17、. 6.2.8.3基坑导轨安装:在基坑导轨安装时,其前端应尽量靠近洞口左右两边可以用槽钢支撑,如果在底板上预埋好钢板的情况下,导轨应和预埋好的钢板焊接在一起,尤其是钢径比较大时,更必须这样做.导轨的水平状态可以与所设计的管子坡度相一致,也可以将导轨接水平状态安装,.在土质比较好的情况下常采用前一种方法安装.在采用后一种安装的同时应把导轨比设计所要求的高程再提30mm左右;当导轨的中心标高与设计管底标高一致时,钢筋混凝土管的导轨轨距可按照表4.2.8.3选用。钢筋混凝土管导轨轨距 表4.2.8.3管径(mm)800100012001350150016501800200022002400管径厚度(

18、mm)82.5100120165175190200210220230计算轨距(mm)54066379610001083118312651362145915566.2.8.4后靠背安装:后靠背大多由钢结构件组成,其厚度在300mm左右.对于大管径而言,应选择钢结构件; 6.2.8.5主顶油缸安装:通常主顶油缸都安装在主顶缸架上.在管径比较大的情况下,主顶油缸的合加中心应比管中心低5的管内径左右; 6.2.8.6测量仪器安装:对于水泥式顶管,则应先安装好基坑旁通、排泥泵及其管路以后再安装仪器; 6.2.9顶管完成后的工作坑应及时进行下步工序,经检验后及时回填。回填施工中应对回填土的含水量及压实度进

19、行检测,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前题下进行作业施工。 6.3设备安装检查及要求 监理工程师应核查施工单位对选定机头的机械特性和适应土质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以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现场应配有熟练的操作人员,施工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机头和工具管,必须与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一致,特别是机头直径、动力、纠偏设备、出土装置等必须匹配,机头与工具管的连接必须满足纠偏技术要求,无渗漏。具体规定与要求如下: 6.3.1导轨应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6.3.1.1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为:轴线位置:3mm;顶面高程:0+3mm;两轨内距:2

20、mm6.3.1.2安装后的导轨应牢固,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并应经常检查校核。 6.3.2千斤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6.3.2.1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 6.3.2.2当千斤顶多于一台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千斤顶对称布置;千斤顶的油路应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6.3.3油泵安装和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6.3.3.1油泵宜设置在千斤顶附近,油管应顺直、转角少;油泵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有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6.3.3.2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

21、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6.3.3.3千斤顶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6.3.4分块拼装式顶铁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1顶铁应有足够的刚度;顶铁宜采用铸钢整体浇铸或采用型钢焊接成型;当采用焊接成型时,焊缝不得高出表面,且不得脱焊; 6.3.4.2顶铁的相邻面应互相垂直;同种规格的顶铁尺寸应相同; 6.3.4.3顶铁单块放置时应能保持稳定。顶铁上应有锁定装置; 6.3.5顶铁的安装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6.3.5.1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与导轨和顶铁之间的

22、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6.3.5.2更换顶铁时,应先使用长度大的顶铁;顶铁拼装后应锁定; 6.3.5.3顶铁的允许联接长度,应根据顶铁的截面尺寸确定。当采用截面为20cm30cm顶铁时,单行顺向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1.5m;双行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2.5m,且应在中间加横向顶铁相联; 6.3.5.4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抗压强度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顶进时,工作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应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迹象。 6.3.6采用起重设备下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3.6.1正式作业前应对起重设备进行试吊,吊离地面10cm左右时,检查重物捆扎情况

23、和制动性能,确认安全后方可起吊; 6.3.6.2下管时工作坑内严禁站人,当管节距导轨小于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近前工作;严禁超负荷吊装。 6.3.7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6.3.7.1顶管的覆土深度在无气压顶管施工时,应3m;采取平衡措施的顶管时,宜1.3倍的管节外径;无平衡措施时,不宜1.5倍的管节外径,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采用局部气压的斗铲式顶管机头时,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压平蘅和控制漏气等因素,经计算确定。 6.3.7.2检验方法:根据设计图纸,实地测量覆土深度。当采用局部气压平衡正面土压时,应检测气压的减少值,控制气压平衡。用钢尺丈量,设备调试检测。 6.3.7.3机头直径必须符

24、合设计的尺寸,并略大于管道直径20。机头与工具管连接紧密不渗水,外壳圆顺无变形。各管路的连接处应不漏水、漏油。 6.4顶进施工检查及要求 顶进施工中监理工程师应依据施工设计文件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分析和审查,特别对机的类型、主千斤顶、管材的强度与接口形式、洞口构造、中继环的设置、压浆孔的布置、稳定土层的措施、环境监测及工程保护措施等应作重点审查。施工方法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具体如下: 6.4.1顶进施工前应检查下列内容,确认条件具备后方可进行顶进施工: 6.4.1.1全部设备经过检查并经过试运转;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 6.4.1.

25、2防止流动性土或地下水由洞口进入工作坑的措施;开启封门的措施。 6.4.2拆除封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2.1采用钢板桩支撑时,可拔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6.4.2.2采用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封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6.4.2.3在不稳定土层中顶管时,封门拆除后应将工具管立即顶入土层。 6.4.3工具管开始顶进510m的范围内,允许偏差应为:轴线位置3mm,高程0+3mm。当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采取措施纠正。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管节飘移,可将前35节管与工具管联成一体。 6.4.4采用手工掘进顶管法时,应符合下列

26、规定 6.4.4.1工具管接触或切入土层后,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工具管迎面的超挖量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6.4.4.2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下部135o范围内不得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得大于1.5cm;管前超挖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制定安全保护措施; 6.4.4.3在对顶施工中,当两管端接近时,可在两端中心先掏小洞通视调整偏差量。6.4.5采用挤压式顶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5.1喇叭口的开关及其收缩量应根据土层情况确定,且应与其形心的垂线左右对称; 6.4.5.2每次顶进的长度,应根据车斗的容积、起吊能力和地面运输条件综合确定顶进时,应防止工具管转动; 6.4.5.3工具

27、管开始顶进和接近顶完时,应采用手工挖土缓慢顶进;临时停止顶进时,应将喇叭口全部切入土层。 6.4.6采用挤密土层法顶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6.4.6.1管前应安装管尖或管帽。当采用管尖时,其中心角宜为:砂性土层,不宜大于60o;粉质粘土,不宜大于50o;粘土,不宜大于40o; 6.4.6.2为防止相邻管道损坏及地面隆起,应根据施工设计控制与相邻管道间的净距及距地面的深度。 6.4.7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时,其接口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6.4.7.1管节未进入土层前,接口外侧应垫麻丝、油毡或木垫板,管口内侧应留有1020mm的空隙;顶紧后两管间的孔隙宜为10 15mm; 6.4.7.2管节入土后,管

28、节相邻接口处安装内胀圈时,应使管节接口位于内胀圈的中部,并将内胀圈与管道之间的缝隙用木楔塞紧。 6.4.8采用橡胶圈密封的企口或防水接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8.1粘结木衬垫时凹凸口应对中,环向间隙应均匀; 6.4.8.2插入前,滑动面可涂润滑剂;插入时,外力应均匀; 6.4.8.3安装后,发现橡胶圈出现位移、扭转或露出管外,应拔出重插。 6.4.9顶管结束后,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隙应按设计规定处理;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密封。填塞物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 6.4.10工具管进入土层后的管端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6.4.10.1进入接收坑的工具管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

29、;6.4.10.2管道两端露在工作坑中的长度不得小于0.5m,且不得有接口; 6.4.10.3钢筋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6.4.11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应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6.4.12管道顶进过程中,工具管的中心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2.1采用手工掘进时,工具管进入土层过程中,每顶进30c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管道进入土层后正常顶进时,每顶进100c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6.4.12.2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轴线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相对高差;并做

30、好测量记录 6.4.13纠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3.1应在顶进中纠偏;应采用小角度逐渐纠偏; 6.4.13.2纠正工具管旋转时,宜采用挖土方法进行调整或采用改变切削刀盘的转动方向,或在管内相对于机头旋转的反向增加配重。 6.4.14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管道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 6.4.14.1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后背墙变形严重; 6.4.14.2顶铁发生扭曲现象;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6.4.14.3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接缝中漏泥浆。 6.4.15顶进管道的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5.1管内清洁,管节无破损;

31、 6.5顶管测量及校核6.5.1在顶管施工中,检查导轨能否保证顶管顶进方向是否牢固和正确,检查两根导轨内距、坡度等偏差是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6.5.2在偏差测量前,应把地面控制点坐标引测到工作井顶面定出上游点和下游点的坐标,其两点联线即为顶管设计轴线,然后引测到工作坑底作为导轨轴线之用,至于高程偏差测量仍然是把高程引测到上游点或下游点,再引测到井壁上,供测量高程偏差之用。然后把工作井(坑)外坐标和高程引测至测量平台(在主油缸之间),利用经纬仪测定在工作井壁上预留洞的砖墙上,准确放出顶管中心点和顶管外径,吊工具管于导轨上,套上第一节钢筋混凝土管推进至预留洞砖墙上,检查顶管中线和管内底高程,应符合

32、设计要求; 6.5.3手工掘进工具管段长度不宜过长,适合的长度L/D=1.01.5以内,工具管过长会影响纠偏的灵敏度; 6.5.4顶管施工前应调查分析顶管段的覆盖土层厚度,如果土层小于2.02.5D(D是顶管直径),顶管会向上弯曲,若顶管段的岩土勘察资料表明,地基土承载力低,应要求采取地基加固,以尽可能解决首节顶管低头和由此引起的后续顶管高程偏差较难控制的问题。 6.5.5顶管内的轴线偏差测量 6.5.5.1激光经纬仪测轴线偏差 激光经纬仪是将激光发射器与经纬仪并联后,固定于望远镜上,按照管线设计的坡度和方向,将发射器调整好,通过棱镜将激光射入望远镜内发射出去。同时在顶管内立上装有接收靶(靶上

33、刻有尺度线),当顶管轴线与设计坡度一致时,投光点直射靶心,当顶管轴线与设计坡度不一致时,则投光点射在靶上的位置与中心点的偏心距即为偏差。偏差值直接从靶上读得。规范规定轴线偏差允许值小于50mm,值得注意的是,望远镜为正像时与正看的实物左右相符。望远镜为倒像时望远镜里的左偏,实际正看为右偏;望远镜里的右偏实际正看为左偏. 6.5.5.2光学经纬仪测轴线偏差 当顶管直径大于或等于DN1200mm时,可采用光学经纬仪来测量确定顶管施工轴线偏差。 将经纬仪置于工作坑中测量平台上,将仪器整平对中后,用望远镜竖丝对准井上标点,竖向移动至顶管内,在工具管后端接缝处,放置有刻度的水准管气泡居中的一端顶在管内壁

34、的水平尺,用手电筒照射,如果经纬仪竖丝卡在水平横尺中间点(即设计轴线圆心点)则偏差为零,当望远镜为倒像时右偏读数实为左偏值,如果是左偏读数,实为右偏值。 6.5.5.3无论用什么仪器测轴线偏差均要进行起止点坐标闭合,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即水平角闭合差60n,长度相对闭合差L/1000)。 6.5.5.4全站仪测量管内底高程偏差,用常规方法测量,而且记数不受到顶管内光线较暗的影响,其允许偏差20D,D为距离值以km计)。 6.5.5.5用水准仪测管内底高程偏差,按常规测高程的方法即可,要注意所测的导线高程必须闭合差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即小于30L,L导线长度km计)。 6.6竣工测量及其他6.6.

35、1单项工程竣工后,承包人应向监理部报下列资料:6.6.1.1实测竣工地形图,比例尺在1:1001:1000范围内酌情选定。 6.6.1.2按规范要求实测竣工纵横断面图。 6.6.1.3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6.6.1.4监理部根据施工合同文件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6.6.2监理人审查承包人上报的竣工报告及竣工资料,并完成必要的签证工作。 6.6.3测量资料整理。 6.6.3.1承包人及测量工程师应认真做好测量资料的归档整编工作。 6.6.3.2竣工地形图应注明图幅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成图方法、比例尺、制图日期等基本要素。竣工纵、横断面图必须注明桩号、中桩坐标、断面方向、比例尺,并附有断面布置示

36、意图。对每份归档资料均附有编制责任表。 6.6.3.3提交的各项成果资料应项目齐全,数据正确,图表清晰。 6.6.3.4应归档的竣工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施工控制网成果。 b竣工建基面地形图及主要部位纵横断面图。 c建筑物实测坐标、高程与设计坐标、高程比较表。d施工场地竣工地形图和平面图。 6.7顶管接收坑的设置及相关设备的安装 6.7.1接收坑的型式、平面尺寸、直线或折线顶进时接收坑的平面形状的施工要求,类同于工作坑。接收坑井壁预留的洞口主要供机头进洞时一次性使用,故洞口构造比工作坑的出洞口要简单。进洞口应按设计图制作并封堵,封堵有砖墙、混凝土及钢板桩封门。待机头靠近洞口时开凿封门随即顶

37、出机头。 6.7.2接收坑在机头进洞前临时安设承接机头的导轨架,导轨的标高、中轴线必须和机头进洞时相一致,并安装稳固,足够支承机头设备及机内的土重。导轨设置的施工要求可参阅工作坑导轨设置的施工要求。当机头较长时,可将机头的前部与后部的工具管分段顶人洞口,脱出后分段吊出接收坑。机头设备吊出接收坑后,冲洗干净,检修保养,供下次顶管使用。 6.7.3接收坑的平面位置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设置在高压电线下、车辆出入口及交通繁忙处;并尽可能避开地下管线、建筑物一定距离,必要时采取井点降水、土体加固、管线吊固等措施,确保管线及建筑物的安全。 6.7.4只有当机头已靠近洞口时,才准于开凿洞口。机

38、头进洞口前应控制水冲和切土,缓慢顶进,平稳顶入洞口。钢板桩围护的接收坑,常采用进洞前切割钢板桩成洞,切割前必须对钢板桩作支护加固。 6.7.5导轨必须与进洞机头对中并安装牢固,导轨标高应与机头进洞时标高一致,当导轨标高低于机头时,应用木板垫塞,防止机头磕头,损坏设备及管接口。6.7.6钢板桩工作坑的平面尺寸以及后靠的稳定和刚度应满足施工操作的顶力的要求,基础标高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钢板桩宜采用咬口连接的方式,不渗水漏泥。平面形状平直、整齐,避免不规则的转角。其检验及允许偏差见表6.7.6允许偏差轴线位置100mm顶部标高100 mm垂直度1100检验方法经纬仪水准仪经纬仪及钢尺丈量 6.7

39、.7顶向不偏移,管节不错口,每一顶程管底坡度不允许倒落水,管道接口腰箍须嵌打密实,和顺不起壳,不渗不漏。沉井基坑 6.7.8根据基坑底面几何尺寸开挖深度及边坡定出基坑开挖边线。整平场地后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沉井中心坐标定出沉井中心桩以及纵横轴线控制桩,并测设控制桩的攀线桩作为沉井制作及下沉过程的控制桩。亦可利用附近的固定建筑物设置控制点。以上施工放样完毕后,须经监理复核后方可开工。 6.7.8.1刃脚外侧面至基坑底边的距离一般为1.5-2.0m,以能满足施工人员绑扎钢筋及立外模板为原则。基坑开挖深度:应当视水文、地质条件和第一节沉井要求浇筑高度而定。为了减少沉井的实际下沉深度,可加深基坑的开挖深度

40、,但若挖出表土硬壳层后发现坑底为很软弱淤泥则不宜挖除表面硬土。决定基坑开挖确定深度应通过综合比较。坑底高于地下水位,对于开挖深度5m以内无支护基坑,基坑最大允许边坡见表1深度在5m以内的基坑边坡的最陡坡度表1土的类别边坡坡度(高:宽)坡顶无荷载坡顶有荷载坡顶有动载硬塑的轻亚粘土1:0.671:0.751:1硬塑的亚粘土、粘土1:0.331:0.51:0.67软土(经井点降水)1:1.0-1:1.5经计算定经计算定6.7.8.2基坑底部若有暗浜、松软土层应予清除。在井壁中心线的两侧各1m范围内回填砂性土整平振实,以免沉井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陷。开挖基坑应分层按顺序进行,底面浮泥应清除干净并应

41、保持平整和疏干状态。 6.7.8.3地基处理:制作沉井的场地应预先清理、平整和夯实,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避免沉井制作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若地基承载力不够时,必须采取地基加固等措施。6.7.8.4制作沉井前须检查钻孔是否已用粘土堵塞,以防在沉井下沉至粘土层时土层被承压水顶穿。 6.7.8.5当沉井制作高度较小或天然地面较低时可以不开挖基坑,只需将场地平整夯实,以免在灌筑沉井混凝土过程中或撤除支垫时发生不均匀沉陷。如场地凹凸不平,应加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cm的砂层,必要时应挖去原有松软土层然后铺砂层。6.7.9沉井制作 6.7.9.1监理重点A:混凝土、钢筋及主要原材料核定流程见图2主要原材料

42、进场施工单位送样复试申报监理单位送样复试不合格合格投入使用图2混凝土、钢筋及主要原材料核定流程B隐蔽工程检验流程见图3分包施工单位验收认可申否报监理工程师复验签证合格工程隐蔽图3隐蔽工程检验流程C砂垫层的铺筑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60cm。砂垫层施工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振实、夯实或压实等方法。适当加水分层夯实,做好一层经监理检验合格后再做一层,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时,松砂的分层厚度取20-25cm。砂垫层密实度的质量标准用砂的干容重控制,中砂取1.56-1.8t/m3,粗砂可适当提高。D承垫木铺垫承垫木铺垫时应用水平仪抄平,使刃脚踏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平面布置上均匀对称,每根承垫木的长度中心应与刃脚踏面中

43、线相重合。承垫木可以单根或几根编成一组铺设,每组之间至少要留20-30cm间隙。定位垫木的布置要使沉井最后有对称的着力点。圆形沉井的定位垫木一般可对称设置在互成90度的四个支点上。矩形沉井可设置在两长边,每边两个。当沉井长边L与短边b之比在1.5-2.0之间时,两个定位支点之间的距离为0.7lm;当L与b之比2时为0.61m。 6.7.10沉井结构施工 6.7.10.1沉井的内模板宜一次安装完毕或分节安装。刃脚底模应用水平仪进行校平,使之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外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井壁厚度超过60cm时,一次安装高度不宜超过1.5m。沉井内模应保证垂直(第一节制作时),外模紧随内模支立,不得内

44、外倾倒,以保证外壁面平整垂直以及井壁厚度均等。内外模板及模板支撑的牢固性、刚性、密封性须经验算检查符合要求。大型预埋件应专门设置支撑,不得撑在井壁或隔墙的模板或钢筋上,内外脚手架应和模板与钢筋分开。6.7.10.2井筒分节接高与混凝土的灌筑:A沉井制作高度应有的稳定性,并有适当的重量使之能顺利下沉。B沉井第一节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应根据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和沉井的结构情况确定,不宜过高。在第一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可浇筑第二节节混凝土。冬季制作沉井时第一节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其余各节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均不得受冻。C沉井采取分节制作一次下沉时,制作总高度不宜超过沉井短边或直径长,一般不应超过12m。否则,须有可靠的计算依据和采取确保地基稳定的措施,并有足够高度的挖土设备。D沉井接高的轴线应与沉井中轴线重合或平行。在接高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尽量使沉井刃脚踏面处压力保持均匀,防止因荷载不均匀而引起沉井偏斜。接高处的混凝土表面应先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表面的浮松石子并冲洗干净。E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