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2576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一、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 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三态的相互转化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

2、,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

4、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冬天衣服冻于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

5、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如何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了首先应明确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演变成的;其次应知道它们是由小水珠还是小冰晶构成的,再寻找其相关的物态变化过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试试看:1、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7

6、)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2、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二、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既不是“最小微粒”也不是“唯一的微粒”。虽然大部分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2)分子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之中;(3)分子之间有空隙;(4)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7、分子具有的这四个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现象的理论依据。分子的运动使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人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如液体扩散,气体扩散,固体扩散,固、液、气之间也能扩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就越明显。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我们说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样可以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其他物态变化的现象。 如何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

8、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水由冰液态水水蒸气,就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变化,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说三态变化都是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如水电解,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产生了新的分子,故发生了化学变化。三、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 1、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某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是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在水溶液申,某种分子(或离子)高度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透明的混

9、合物。均一性,是指溶液各处浓度一样,性质相同。如一杯蔗糖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们的浓度都一样。稳定性,是指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如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溶液不分层,也不析出固体沉淀。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不同。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时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越强。在物质

10、的溶解过程中,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探究实验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注意此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食盐的质量一定,水的体积一定即水的质量一定,然后再来讨论影响因素。2、物质的酸碱性 如何知道物质的酸碱性呢?通过使用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试液可以知道。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一14之间。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

11、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根据pH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注意:用过的玻璃棒要再次使用的话,先要用蒸馏水冲洗。)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 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

12、属于混合物。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注意:(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

13、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A加溶剂 B.升温饱和溶液 转换方法 不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4. 溶解度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 100g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注意:(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14、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6. 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10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100%(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15、: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4.有些晶体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1) 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2) 全

16、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3) 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的净化:沉淀、过滤、蒸馏1. 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净化(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作用: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叫做凝聚剂)(2)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

17、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3) 蒸馏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八年级下第一章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

18、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第3节 原

19、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20、子核上。四、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2、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

21、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氢、氯、钠。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1、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一种元素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3)表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2、元素周期表:横称为周期(原子序数也是质子数自左向右增加)纵换为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1、用元素

22、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 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 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固态非金属(除碘外) 、 金属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顺序: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左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3、,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4、化学式的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数。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 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由什么原子构成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6、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海水中所含的部分离子:Cl-、Na+、Ca2+、Mg2+7、Cl-表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Na+表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Ca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 Mg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2 Na+表示二个钠离子:8、常见的原子团9、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

24、目,用化合价来表示。化合价表示如 +1 Na10、常见化合价: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氢、氧元素的化合价规律: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铜为+2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2价,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 单质元素为零价。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和原子团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11、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物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9、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1、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如 2

25、311Na:钠原子有11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中子数为122、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3、根据化学式求相对分子质量:已知,H1 O16 S32 求:H2SO4(硫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4、化学式的含义:(1)表示该种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2)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4)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CO2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5)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5、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例:水的化学式为H2O,求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解:H

26、O=12161=18 答:6、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个分子中某元素的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 100%相对分子质量第2章知识要点:一、 空气1、 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 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 空气的利用。(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氮气的用途 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 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

27、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用途 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二、 氧气和氧化1、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2、 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 硫在氧气中燃烧:(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 铁在氧气中燃烧:(3)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

28、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4、 氧气的制取(1) 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2 =2H2O +O22KMnO4=K2MnO4 + MnO2 +O22KClO3 =2KCl +3O2 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 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5、 催化

29、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 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本身化学性质6、 灭火和火灾自救 (1)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燃烧条件 跟氧气充分接触(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 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三、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B+C2、 质量守恒定律(1)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2) 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原子种类 元素种类 原子数目物质总质

30、量3、 化学方程式。(1)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4)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表示反应的条件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 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 写出简明答案四、 生物的呼吸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1) 呼吸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呼

31、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鼻腔 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 黏膜:分泌黏液,有丰富的血管,有嗅细胞 咽:通道 呼吸道 喉:气管、支气管部分支气管肺 肺泡管(有很多肺泡)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2)、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 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扩大 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 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 胸腔容积缩小 肺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2) 肺泡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2、 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

32、气,呼出二氧化碳。3、 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 碳。五、 光合作用1、 光合作用的过程(1)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2)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3) 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4) 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 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33、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 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能供呼吸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CaCO3 +H2O (4) 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 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 吸收二氧化碳,

34、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三、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 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2) 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 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2)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3、 保护臭氧层。(1) 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2) 臭氧层的

35、破坏和保护。 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4、 温室效应。(1) 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2) 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3) 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四、空气污染与保护1、 空气污染(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 土地沙漠化 车辆尾气的排放 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2) 空气污染的种类:汽车尾气 可吸入颗粒物(烟尘) SO2 酸雨4、 保护空气(1) 洁净的空气才

36、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2) 保护空气的措施:使用清洁能源 控制污染源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 预防 植树造林。附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 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第四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第七步:熄灭酒精灯。例题:16克氧气和10克碳完全燃烧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为什么?请列试计算。第一章 知识要点一、酸的通性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 红 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2、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用胃舒平中和

37、过多胃酸 3HCl+Al(OH)3=AlCl3+3H2O 。 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Cu(OH)2+H2SO4 = CuSO4+2H2O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复分解反应)用盐酸除铁锈 Fe2O3+6HCl=2FeCl3+3H2O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H2SO4=CuSO4+H2O4、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 Fe+H2SO4=FeSO4+H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 5、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 HC

38、l+AgNO3=AgCl+HNO3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二、碱的通性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 蓝 色,使无色酚酞变 红 色。2、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 H2SO4+2NaOH=Na2SO4+2H2O3、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 2NaOH+ SO2=Na2SO3+H2O4、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 Ca(OH)2+CuSO4=Cu(OH)2+CaSO4氯化铁与烧碱反应 3NaOH+FeCl3=

39、Fe(OH)3+3NaCl 三、金属的性质1、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加热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点燃红色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 2Cu+O2= 2CuO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2、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镁带与稀硫酸反应 Mg+H2 SO4=Mg SO4+H2 小结:金属与酸反应条件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H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3、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置换反应)湿法炼铜 Fe+CuSO4=FeSO4+Cu 红色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 Cu+2AgNO3=Cu

40、(NO3)2+2Ag小结: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加溶盐 强进弱出 。四、有机物的性质点燃1、可燃性点燃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CO2+2H2O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 =2CO2+3H2O五、物质鉴别1、据物质颜色鉴别Cu红 CuO黑 CuSO4粉末白色 CuSO4溶液蓝色 CuSO4H2O 蓝Fe(银白) Fe2O3 (红) FeCl3 (黄) Fe(OH)3 (红褐色) 2、根据反应现象鉴别 (1)鉴别NaOH溶液与石灰水 Ca(OH)2+CO2=CaCO3+H2O (2)鉴别稀硫酸与稀盐酸 H2SO4+BaCl2=BaSO4+2HCl (3)鉴别肥皂水、食盐水、盐酸 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3、Cu(OH)2蓝色絮状沉淀 Fe(OH)3红褐色絮状沉淀六、常见物质化学式及俗称及重要性质1.硫磺: S 淡黄色粉末 2. KCIO3 白色物质易溶于水3.金刚石、石墨、 活性炭:C 4. 甲烷:CH4 (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5. 高锰酸钾:KMnO4 紫黑色, 6. 酒精:乙醇C2H6O7.生石灰:CaO 白色固体、易吸水 8. 石灰石 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9. 干冰(二氧化碳):CO2 10.胆矾、蓝矾:CuSO45H2O 蓝色固体11. 食盐-NaC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