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1314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 ,半径约为 光年。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 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及河外星系。组成:主要是由 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 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关系:银河系同 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组成。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 和所处的 比较普通。特殊性(具备 的条件):充足的 。恰到好处的。适宜的范围。【外部条件:

2、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4)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八大行星运动特征为_、_、_;小行星带位于_和_的轨道之间。(教材p8图)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 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教材p12图)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经 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 的主要能源。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 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 (活动类型为 )、 (活动类型为 、 )、 (活动类型为 )

3、。(教材p13图)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数目变化大约以 年为周期。地球 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耀斑:引起 ,从而影响 ,干扰电子设备。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 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绕 的旋转运动。方向自 向 。北看为 时针南看为 时针。周期分 日(24h)和 日(23h56m4s,真正周期)。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 ,约为每小时。纬度越高线速度越 。(0: km/h;30:km.h;60:km/h)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致 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 ”现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 作用,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不偏转。地球上不

4、同 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 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而形成的时间系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时区和区时:每隔 度划分1个时区。每个时区 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经线穿行的折线。从 向 穿过减去一天,反之加上。四、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 运行,路径叫公转轨道。公转轨道面叫 。公转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方向 。周期有 (365d h m s,真正周期)、 (365d5h48m46s)。 月初经过近日点,速度较 ; 月处经过远日点,速度较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约为 。(教

5、材p21图)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和北半球相反)时间昼夜状况随纬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及范围春秋分全球各地 无无春分秋分昼长 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有极昼夏至 有极昼秋分次年春分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间分布规律最大值最小值一般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最强 最弱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最强 最弱春秋分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正午太阳高度H=90-该地与太阳直射

6、点的纬度差。绘制地球上的五带,并写出若黄赤交角改变(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分别有什么变化。写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_传播速度的研究。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 叫地震波。 类型及其特点:横波(S),能在中传播,传播速度 。纵波(P),能在 中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不连续面处地震波的变化:在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 。在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 ,横波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组成:地壳厚薄不一,由岩石组成。地幔为 态,下地幔温度压力密度比上地幔大。地核

7、:外核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呈 或;内核可能为固态,温度、密度、压力都很大。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但 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和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 、水圈的 和岩石圈的 。 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六、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者 ,是 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矿产即富集于岩石中有开采价值的 。分为金属矿和 两大类岩石: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成因岩石分为 、和三大类。类别成因其它岩浆岩炽热的岩浆 而成分

8、为 和 侵入岩如_ 喷出岩如_ 、 、 沉积岩风化过程产生的 经漫长的岁月 、 而成具有 构造和含有 ,依据组成其物质而命名,如_、_、_、等变质岩温度、压力等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 等发生变化而成举例:片麻岩( 变质)、大理石( )、石英岩( )、板岩( ) 地壳循环:循环物质: 圈中和其下的 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物质衰变产生的放射能。地理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1、下列岩石与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双选 A、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

9、岩 B、变质岩板岩、页岩、砂岩、石灰岩 C、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 D、花岗岩岩浆岩、火山岩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双选A岩浆侵入地壳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B石灰岩是在浅海环境中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C花岗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D、在板岩中往往能够找到化石 3、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1)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属于高温熔化的是;属于变质作用的是,表示外力作用的是。2) 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3)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_七、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变

10、化的力量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 、和 对地表影响形成 、盆地等削高填低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 被断裂带分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_ 板块B_ 板块C_ 板块D_ 板块E_ 板块F_ 板块。(教材P37图)板块类型:M为 边界,N为 边界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如图中a是 板块和 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 山脉、青藏高原。 图中b、c是 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 、 、 。 图中d是 板块内部张裂

11、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地质构造与地标形态地质构造的概念:由 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主要类型: 、 。 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层中间,叫 。B处岩层 ,叫 。 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称为 构造。其中E处叫 ,常发育成 ;D处叫 ,常发育成 。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地火山活动常形成 、 等火山地貌。地震往往造成地壳 和 。八、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 、 、 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类型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 、青藏高原的“水拍云

12、崖”、黄土高原的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 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 、干旱地区的 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对地表的改变:合理做法: 上耕作;不合理做法: 上耕作。九、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垂直分层高度气温特点与人类关系 层0- k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为密切 层 - km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适合 飞行 Km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等在此运行 对流层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 、 和反射三种方式。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辐射方向作用 辐射短波辐射射向地面 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射向 和宇宙空间 的直接

13、热源大气逆辐射 射向 使地面增温3、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呢?(P73)5、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哪些好处? 辐射答: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成本。射向宇宙空间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层增厚和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12、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直径是1400000千米。都会 。9、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纬度越低,地表受到太阳2、

14、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或焚烧。辐射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 和 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气象因素:年日照时数越长,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越大。4、“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这句话是阿姆斯特朗说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 中,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 的热量损失。十、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右图)垂直运动:A受热,空气 ,近地面形成低

15、气压,高空形成 。第三单元 宇 宙 B、C冷却,空气 ,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 。水平运动:在高空,空气从地向地扩散;在近地面,空气由地流向地。 大气的水平运动类型影响大气运动的力风向(北半球)高低气压分布名称方向高空风 垂直于 ,由 压指向 压。 与等压线 左 ,右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 低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 低压, 高压、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 十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及成因: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成因:高低纬度间因 而产生的 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 热力成因的气压带:A

16、;D 。 动力成因的气压带:B ;C 。 风带 低纬信风带:E 信风带;H 信风带。中纬 带:G 风;H 风。 极地 带:K 风;M 风。 季节移动 原因: 随季节变化而 移动。 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冬季 。 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形成原因: ,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是呈 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季节亚欧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被切断的气压带冬季 夏季 季风环流源地风向性质成因分布东亚冬季风 西北 寒冷 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夏季风 东南温暖、湿润多雨南亚冬季风亚洲高压 干燥同上+气压带和风带的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夏季风赤道

17、附近印度洋 温暖湿润 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 气候 全年 西风带气候 冬夏,气温年变化较小,终年 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 夏季 ,冬季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 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十二、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 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面附近的天气特征:常伴有一系列的 、 、 等天气。天气系统含义天气特征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过境时过境后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方向移动, 气团被迫抬升大风、降温、雨雪、冬春

18、沙尘暴、冬半年寒潮冷替暖,气压 ,气温,天气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方向移动,暖沿冷 可能形成或 暖替冷,气压 ,气温,天气准静止锋冷暖气团 ,锋面来回摆动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我国天气典型实例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近地面水平气流北半球 时针方向 时针方向 南半球 时针方向 时针方向 垂直方向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多 天气 多 天气十三、 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 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 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形态和 形态的变化。 主要环节:图中D蒸发、C 、B 、G 、 F 、H 、E降水、A 。 地理意义:维持全球水体总量 。使地

19、表物质得以运动,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塑造 。伴随着 的转化和交换。使水成为洁净的 资源。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G 洋流:大洋 海水常年 地沿 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 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 环流:如图中A所示。中心:大约在南北纬地区。北半球呈呈_ 时针流动,南半球呈呈_ 时针流动,大洋 岸的暖流、大洋 岸的寒流。 环流:如图中B所示。位于 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_时针流动。组成: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对气候:暖流:_。例: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_ 。例:沿岸寒流

20、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二)对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_、_、_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_ (三)对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_,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_(四)对航海事业:顺流航行速度_,逆流航行速度_十四、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生命出现前,环境演化主要是 演化,生命出现后是 演化。两次全球性生物 灭绝时期: 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 的环境变化。时期全部灭绝部分灭绝 生代末期 和古老的 60%以上的 动物种类 生代末期 海洋中50%以上的 动物种类 人类活动对环

21、境的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 和 自然,对自然地理的影响愈来愈大。 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原因是人类对 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实例有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等,导致 。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社会。 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启示:尊重和顺应 ,防止过渡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十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圈、生物圈、圈等自

22、然地理圈层。 整体性表现: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的改变。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 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 ,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 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 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其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与土壤: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 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

23、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的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 资源利用中的整体性表现 开发利用改变某一种自然资源和改善 质量。各地区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 。十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大尺度:地球陆地表层形成了不同的 。小尺度:各自然带内部仍存在差异。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延伸、随纬度变化。 成因: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基础因素: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

24、大体上沿 延伸、随经度变化。 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 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基础因素: 。垂直分异规律: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会出现随 延伸的垂直自然带。 成因:随着高度上升, 状况发生垂直变化。 垂直自然带的差异:阳坡和阴坡表现明显。 地方性分异规律:规律:表现有序性和 。 成因:地方地形、地方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地貌、岩性和 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主要陆地自然带:区分依据: 群落的特征。 影响因素:热量和 条件。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产量最大热雨/亚绿阔/温落阔/亚针/寒冻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

25、草本植物为主热草、温草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少,生态系统脆弱热荒、温荒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略。十七、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表现: 聚落: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照性质与规模可分为 和 。地区聚落规模分布聚居人口北方平原地区 较 相对 ,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 南方丘陵地区 较 相对 ,多呈 分布 较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 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大多分布在山前、洪积扇的中下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 、水文、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等。 地形对交通

26、线路布局的形态和影响: 在平原,限制因素较 ,线路形态呈 状分布,路较直,工程造价较 。 在山区,限制因素较 ,线路形态呈 字形,线路曲折,工程造价较 。 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 ,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八、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气候改变。度量要素是某些与 有关的特征,如温度、 、风等。 气候变化史:冰期:地质历史上气候 、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处于 之中, 相互

27、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 ,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 为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气候有 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 期,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十五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比现在低12。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总体特点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趋势。 地区特点是北半球 地区和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加, 地区降水量减少。 直接影响是导致雪盖、冰川面积减少,全球海平面升高。一、(1)有限宇宙 140亿(2)1、 天体2、 恒星 尘埃和气体 星云 河外星系 总星系 矮行星 太阳系小天体(3)1、 外观 位置2、 生命存在 水分 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太阳

28、光照和温度 (4)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同向 共面 近圆 火星 木星二、(1)电磁波 1、0.15-4 红外光 可见光 紫外光 2、植物 生物化学能 大气运动 水循环 (2)1、不稳定性 (2)光球层 黑子 色球层 耀斑 日珥 日冕层 太阳风 (3)黑子 11 气候变化 磁暴 短波通信 磁场 极光 三、(1)地轴 西 东 逆 顺 太阳日 恒星日 相同 15 大 1670 1447 837 (2)昼夜交替 生物钟 地转偏向力 右 左 经度 最高 4 (4)15 中央经线 (5)180 西 东 太阳 黄道面 椭圆 自西向东 恒星年 6 9 10 回归年 1 快 7 慢

29、 23.5 时间昼夜状况随纬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及范围春秋分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无无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秋分次年春分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时间分布规律最大值最小值一般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最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弱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最弱春秋分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辐射强度相同(4)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扩大(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