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7991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工程概况1第二章.编制依据1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缺陷评定1第四章.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21、模板工程22、钢筋工程53、混凝土工程64、现浇结构工程85、预应力工程13第五章.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缺陷修补注意事项15第一章.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深圳市罗湖区莲塘街道,主要功能为承担过境货运交通兼顾客运的综合性客货口岸。主要包括旅检区工程和货检区工程,其中旅检区工程包括旅检大楼、出(入)境查验通道及监控楼、上落客区雨棚、旅检大楼与西岭下村连廊、旅检区辅助用房等。旅检大楼地下2层,地上5层,地下室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并设置战时人防防护单元。本工程结构类型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量达到

2、102254m,工程质量要求高,合同要求必须达到“鲁班奖”,可以说,本工程抓好了混凝土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就有了保证。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预防和治理混凝土质量通病,特编此方案。第二章. 编制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QB/SBC002-2010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程QB/SBC001-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_50496-200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GB 175-2007混凝土外加剂GB8

3、076-2008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1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2011混凝土裂缝修补灌浆材料技术条件JGT 333-2011预拌砂浆GBT 25181-2010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0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200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JGJ 162-2008第三章. 混凝土质量缺陷评定现浇结构质量缺陷严重程度按下表确定:第四章.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1、 模板工程1) 柱模板缺陷1.现象(1)模板位移。(2)倾斜、扭曲。(3)胀模、鼓肚、漏浆。2.原因分析(1)群柱支模不跟

4、线、不规方。(2)组合钢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3.防治措施(1)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在柱模底部应设定位盘和垫木,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2)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3)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木楞胶合板模应采用定型枋木加强阳角部位;

5、组合钢模板在配板时,端头的接缝应错开布置,以增加柱模的整体刚度。角部的每个连接孔都应用U型卡卡牢,两侧的对拉螺栓应紧靠模板,如有缝隙应用木楔塞紧,以免扣件滑移,使拼缝处产生拉力,造成漏浆。 阳角部位使用定型枋木2) 墙模板缺陷1.现象(1)模板倾斜、胀模。(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2.原因分析(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对拉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套管破碎。(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卡具),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支撑设置不合理。(3)找平砂浆或混凝土导墙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5)未按顺

6、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3.防治措施(1)墙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12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2)采取导墙支模时,按墙厚先浇筑150200mm高的导墙作为墙模板底部的内支撑,导墙混凝土两侧应平整;采取预制导墙块作内支撑时,找平砂浆应平整。(3)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应按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3) 楼梯模板缺陷1.现象(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2.原因分析(1)楼梯底板模

7、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3.防治措施(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2)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4) 梁模板缺陷1.现象(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圈梁上口宽度不足。(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2.原因分析(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 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

8、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4)模板使用前未经清理、修整,拼缝缝隙过大。卡具未卡牢或侧模支撑不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斜造成胀模漏浆。(5)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3.防治措施(1)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3)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2、 钢筋工程1)

9、钢筋错位1.现象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2.原因分析(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3.防治措施(1)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8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10、2) 直螺纹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1.现象套丝丝扣有损坏;接头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二个完整扣。2.原因分析(1)钢筋切断方法不对;加工完丝扣后没有按规定进行保护。(2)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3.防治措施(1)应用砂轮片切割机下料以保证钢筋断面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宜用气割切断钢筋。(2)钢筋套丝质量必须逐个检查,经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值,用扭力扳手拧紧连接套。(3)连接之前应检查钢筋直螺纹及连接套直螺纹是否完好无损。如发现丝头上有杂物或锈蚀,可用铁刷清除。同径或异径接头连接时,应采用二次拧紧连接方法;单向可调、双向可调接头连接时,应采用三次拧紧方法。

11、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先将钢筋托平对正,用手拧紧;再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4)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5)对丝扣有损坏的,应将其切除一部分或全部重新套丝,对外露丝扣超过二个完整扣的接头,应重新拧紧接头或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处理方法可采用电弧焊贴角焊缝加以补强。补焊的焊缝高度不得小于5mm,焊条可采用E5015。当连接钢筋为级钢时,必须先做可焊性试验,经试验合格后方可采用焊接补强方法。3、 混凝土工程1) 混凝土坍落度差1.现象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2.原因分析(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2)现场搅拌

12、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3.防治措施(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 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2) 混凝土离析1.现象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13、。2.原因分析(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入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3.防治措施(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2)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3) 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1.现象混凝土初

14、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2.原因分析(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2)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3.防治措施(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4) 混凝土强度不足1.现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15、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3.防治措施(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2)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3)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4)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4、 现浇结构工程1) 麻面1、现象: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16、2、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混凝土时缝隙漏浆。(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3、防治措施: 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灌注混凝土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钢模板涂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混凝土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麻面主要影响混凝土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先将

17、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2) 蜂窝1、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4)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3、防治措施:混凝土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

18、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连续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定。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混凝土的振捣分层捣固。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细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不小于5cm。混凝土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灌注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

19、混凝土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3) 孔洞1、现象:混凝土结构超过钢筋保护层的范围内有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2、原因分析:(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混凝土灌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3)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 (5)混凝土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混凝土中。(6)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

20、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3、防治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混凝土灌注,使混凝土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2)预留孔洞处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灌注不满,振捣不实,采取在侧面开口灌注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灌注。(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a. 插入式振捣器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45。b. 振捣器插点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1

21、.5倍。振捣器操作时快插慢拔。(4)控制好下料。要保证混凝土灌注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5)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6)对混凝土孔洞的处理,要经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处理。4) 露筋1、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在混凝土表面。2、原因分析:(1)混凝土灌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4)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

22、筋,使钢筋移位。(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 3、防治措施:(1)灌注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2)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1m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3)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灌注。(4)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灌注混凝土前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

23、好缝隙。(5)混凝土自由顺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防止过早拆模。(7)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8)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 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将薄弱混凝土剔除,冲刷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5) 缺棱掉角1、现象: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2、原因分析:(1)木模板在灌注混凝土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灌注后混凝土养护不好,棱角处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混凝土水化不好,强度降低。(2)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承

24、重模板。 (3)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3、防治措施:木模板在灌注混凝土前充分湿润,混凝土灌注后认真浇水养护。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及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拆模后要用木模板制作护角,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缺棱掉角较小时,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充分清洗湿润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混凝土局部掉落时,将不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润,然后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补好,认真养护。6)

25、胀模1、现象: 混凝土结构出现超过规范允许的尺寸偏差。2、原因分析:(1) 柱、墙的模板下口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一是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本身对模板下口的侧向压力较大;二是现在浇筑用混凝土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及流动性都比较大,而一次浇筑混凝土量又较多较快,造成对模板下口侧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有时振捣人员不能按操作规程振捣,这样就极易造成模板下口发生涨模现象。 (2) 柱、 墙的二次接槎和模板拼缝处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为:在二次接槎处下一层浇筑混凝土时残浆没清理干净,致使模板不能与下一层混凝土面拼严。另外,接槎处模板不易加固、模板拼缝处上下或左右模板在制作或安装时模板较

26、难加固也是易发生涨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墙的洞口处极易发生涨模。主要原因是此处模板不易加固。 (4) 梁的跨中由于不按要求起拱也会发生下沉现象。 (5) 梁的两侧边中部,特别是周边梁的外侧中部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是:梁的上部有板,在加固梁时上部没法拉紧,中部需要靠撑杆顶撑 ,而由于在周边梁的外侧只能顶撑在外架上,所以对模板的加固有很大的影响,造成模板加固不牢,致使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涨模现象。 (6) 梁、柱节点处及墙、柱节点处极易发生涨模。其主要原因是:在节点处极易出现缝,而在节点处模板的加固质量难以控制,不是模板不到边,就是模板相互吃进。另外,在加固时模板背棱或顶杆有时也顶不到位。(

27、7)集水井(坑)涨模。主要原因是内模固定不牢,浇筑混凝土没有严格分层,内模上浮,或内部支撑不牢,振捣时内支撑松动或失效,造成模板涨模。 3、防治措施 (1) 模板设计及荷载组合:木模系统由于其技术指标是在材质干燥的情况下测定的,而经水浸泡后其强度等都会有所降低。因此在计算其加固用钢管及对拉螺栓的问距时要比正常的计算减少1520。在考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时除按规范计算外,还应考虑浇筑混凝土时的方法及可能发生的意外。(2) 对拉螺栓的设置:对拉螺栓的布置除按计算进行外,还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在柱、梁的对拉螺栓从根部向上一米范围内的对拉螺栓帽用双帽,以加大保险系数。为了有效地控制墙、柱模板下

28、口加固质量,防止混凝土涨模,在浇筑下一层混 凝土时,在距柱、墙模板上口250300mm处应预埋钢筋作支脚,以固定上一层模板下口的对拉螺栓。 (3) 二次接槎的地方,在支上一层模板前将墙、柱下口的残浆、浮浆清理干净;在浇筑下一层混凝土时,在其模板上口内侧周边固定20mm宽20mm厚的木条,使浇筑后的混凝土上口形成凸型在支设上一层模板时下口就能与混凝土面紧密接触,加上有钢筋支脚当对拉螺栓,这就保证了下口模板不发生涨模现象。(4)不使用尺寸小于20cm宽度的小模板,严禁用模板条拼缝。 (5)支模时注意梁中部起拱。(6)按照设计图纸,做好预留洞口(集水井)的模板设计及制作(一般情况下支模的尺寸适当放大

29、一些,确保洞口的尺寸不小于设计要求),保证模板支撑系统的牢固。 (7)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派经验丰富的振捣工人操作,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施工。在浇筑混凝土时要配备有经验的木工,经常检查正在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和未浇筑混凝土模板,及时处理跑、冒、滴、漏现象和支撑不牢的模板系统,确保混凝土浇筑时模板不涨模,以实现预期效果。(8)对涨模的地方进行剔凿,剔凿时不得损坏结构钢筋,剔凿完成后经项目部质检员检查合格后用清水将剔凿部位浇水湿润,用与原结构混凝土所使用的同样的水泥配置1:21:2.5的水泥砂浆,于修补前进行调试对比,调试好后将水泥砂浆放入小桶内搅拌均匀,依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用刮刀将剔凿面刮

30、平压光,随后按照混凝土养护方法进行养护。7) 夹渣1、现象: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2、原因分析:(1)在灌注混凝土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灌注前,捣实不够。(2)灌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积存在混凝土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灌注混凝土时混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3、防治措施:(1)在施工缝处继续灌注混凝土时,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灌注。(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灌注混凝土前,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

31、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水予清除。(3)在灌注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或与混凝土相同的减石子砂浆一层。(4)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清理杂物和冲洗。施工时可采用高压风吹。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闭,并抹水泥浆或混凝土原浆,再灌注混凝土。(5)当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对夹层的处理慎重。补强前,先搭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混凝土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注,采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减石子砂浆,捣实并认真养护。8) 表面裂缝1.现象(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

32、甚至上下裂通。(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2.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3.防治措施(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

33、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5、 预应力工程1) 预应力钢丝张拉时滑丝、断裂1.现象在放张锚固过程中,部分钢丝内缩量超过预定值,产生滑丝,有的钢丝出现断裂。2.原因分析滑丝主要是由于锚具加工精度差,热处理不当以及夹片硬度不够,钢丝直径偏差过大,应力不匀等原因。钢丝断裂主要是由于钢丝受力不匀以及夹片硬度过大而造成。3.防治措施(1)选用硬度合格的锚夹具。(2)编束时预选钢丝,使同一束中钢丝直径的绝对偏差不大于 0.15mm,并将钢丝理顺用铅丝编扎,避免穿束时钢丝错位。(3)浇筑混凝土前,应使管道孔和垫板孔垂直对中;张拉时,要使千斤顶与锚环垫板对中。2) 钢丝镦头强度低,

34、锚杯断裂1.现象镦头强度低于钢丝标准强度的98,或者张拉后,锚杯突然断裂。2.原因分析(1)镦粗工艺不当镦头歪斜,镦头压力过大。(2)锚杯硬度过低,使镦头受力状态不正常,产生偏心。(3)锚杯热处理后硬度过高,材质变脆;退刀槽处切削过深,产生应力集中和淬火裂纹,垫板不正,锚杯偏心受拉;3.防治措施(1)钢丝下料时,应保证断口平整,防止镦粗时头部歪斜。(2)镦头预留长度应控制在(100.2)mm以内。(3)镦头模与夹片同心度偏差应在0.1mm以内。(4)5碳素钢丝镦头直径控制在77.5mm为宜,锚孔尺寸应控制在5.25.25mm以内。(5)锚杯硬度以HB251283为宜。(6)锚杯的热处理工艺应合

35、理,退刀槽应加工成大圆弧形,避免应力集中和淬火裂纹,并严格成品验收。3) 后张法构件裂缝1.现象张拉后在构件锚固区、端面、支座区及预拉区产生裂缝。2.原因分析(1)主要是构件端部节点处尺寸不够和未配置足够的横向钢筋,另外混凝土振捣不实,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以及张拉力超过规定等。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振捣,保证混凝土酌密实性和强度。(2)预应力张拉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规定的强度;同时,应力控制应准确。(3)严格按设计要求配置适量横向钢筋,保证混凝土端面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和安全储备。4) 后张法构件孔道塌陷、堵塞、位置不正和灌浆不密实1.现象(1)预留孔道塌陷或堵塞,预应力

36、筋不能顺利穿过。(2)孔道位置偏移,构件在预加应力时发生侧弯和开裂。(3)灌浆强度低,灌浆不饱满。2.原因分析(1)抽芯过早,混凝土尚未凝固;抽管时方向不正产生挤压力破坏孔壁,形成塌陷、堵塞。(2)芯管固定不牢,“井”字架间距过大,加上混凝土振捣影响,使孔壁位置产生偏移、孔道不直或不通顺。(3)灌浆材料、配合比不合适,操作工艺不当,灌浆压力不够等造成灌浆不密实。3.防治措施(1)抽管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一般以手指按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凹痕时为宜。混凝土浇筑后每隔1015min顺同一方向转动钢管;如果是两根对接的管子,其转动方向应相反。(2)芯管应用钢筋“井”字支架支垫,并与钢筋绑扎牢固。

37、采用钢管留孔时,支架间距不应大于100cm;采用胶管时,间距不应大于50cm。(3)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不得碰振芯管,起拱的构件芯管应同时起拱。(4)灌浆用水泥不低于42.5,强度不低于20MPa,水灰比应控制在0.40.45,泌水率不宜大于23,应掺入微膨胀剂或木钙。灌浆前用压力水冲洗孔道,灌浆压力以0.30.5MPa为宜。对重要构件应采用二次灌浆法。第二次灌浆应在第一次灌浆初凝后进行。第五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缺陷修补注意事项1.混凝土工程一般质量缺陷修补时,为了保证混凝土修补后无色差,修补采用砼主体结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采用水泥砂浆修补的,选用同主体结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原浆(把混凝土中的石子剔除,只用混凝土原浆),或采用自拌砂浆修补的,水泥中需掺加白水泥,黑水泥和白水泥的比例为4:6。2.修补后必须加强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3.为了美观,混凝土修补后一到二天,可以采用240或400目水砂纸进行打磨,打磨时要把砂纸卷在平整的小木方上,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4、对已经出现的严重质量缺陷,根据缺陷部位的具体情况由施工单位提出处理方案,经监理、设计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