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957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种群和群落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

2、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4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种群特征是个体不具备的A B C D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

3、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6.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7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

4、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8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9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

5、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10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11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

6、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12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13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

7、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1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15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B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6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

8、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B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C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D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17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18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

9、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

10、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1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问题:(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多样性,主要是由_和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

11、的差异属于_多样性。(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植物 20012002200320042005A10.09.286.85.5B3.02.11.10.30.1C0.30.61.11.52.3D3.02.00.400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答案(1)样方法S0(2)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物种(3)C

12、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4)20022.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和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

13、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答案】(1)b; 偏高(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23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3) 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