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20896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的单质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碳的单质 教学设计深圳市笋岗中学 周雁飞 创新整合点1. 结合wiki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外拓展学生登录他们常用的我校初中维基百科网站(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图文并茂的碳单质知识,学生创建新的词条、编辑完善他人的词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了wiki将学习提置课前和延伸到课外,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2. 利用eclass教学工具实施网上教学分组探究部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线探究,除了现场互动,在线探究提供给学生在线实时的交流互动,实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实时多向的交流互动;在线测试部分,老师可以即时得到全班学生的测试结果,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节课碳单质

2、的学习,很多知识可以延伸到书本外,而我们整节课,学生都可以通过手中的平板连接网络,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 教学内容分析:碳的单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课题内容,本课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第二课时研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学生对系统学习“碳元素”这个大家族的第一课,也是化学知识理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将学生带入神奇复杂的碳世界,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引发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地创设情境

3、让学生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九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图文并茂,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碳元素世界的首次系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现场互动和在线互动,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三 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l 过程与方法: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碳纳米管等碳单质等新型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四 教学重难点l 重点:碳单质的物理

4、性质和主要用途l 难点: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五 学习工具的选择网上教学是一个从网络科技和崭新学习概念的发展而衍生的学习模式,教师角色由“教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习”,而学生角色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协作学习者”。 eClass IP IP(Integrated Platform)(智慧校园综合平台)完备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的利用和提供各种实时分享交流的空间,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自学能力,加强了同学间的协作及沟通并推动了知识管理。因此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初中维基百科(wiki)和elCassIP 结合课堂小实验进行本课教学。而网络硬件

5、设施是人手一部三星平板电脑。六 课前准备:教师:查看初中维基百科上学生预习成果,准备课前点评。制作eClass IP网上教学课件及发布本课课外扩展内容到初中维基百科。学生:登录初中维基百科,学习相关知识,根据预习任务,发表评论。七 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新课引入】1.评价学生利用初中维基百科学习的课前预习成果。2. 实物事例引入。1.登录初中维基百科,评价学生关于碳单质学习的课前预习成果。2.实物事例引入:玻璃刀能轻松切割玻璃,关键在于前面的一小块金刚石。金刚石有何特点,可以轻松切割玻璃?1.重温预习内容。2.观察玻璃刀,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1借助初中维基百科课前预习并在课

6、上评价,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分组探究】利用eClass IP 提供素材、链接及网络搜索、讨论功能,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活动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是金刚石的俗称,金刚石有有何特点?活动二:铅笔芯摸起来有何感觉,主要成分是什么?并完成课本P107的实验6-1。分享你找到的相关资料。1.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2.点评小组学习成果,组织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得出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1. 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分组探究。2.在讨论区讨论学习成果。3.分组进行课堂实验并讨论学习。4.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分组学习成果。1.有效结合,高效搭

7、建知识体系,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提高课堂效率,加大学生的参与度2. 发挥学生主体性,将传统教学的师生间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小结过渡】1. 利用flash 小结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学生借助flash学习相关内容,并得出物质规律。3. 根据图文资料,学生加深对碳单质知识的理解,并思考碳单质性质不同的原因。1. 小结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强调这三种性质差异大的物质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1.观看flash,加深对碳单质的了解,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 思考这三种碳单质性质

8、差异大的原因。1.通过模型和flash,使学生乐于学,易于悟。2.此部分既让学生加深前面碳单质性质和用途的了解,又引发学生思考碳单质性质不同的原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线探究】1.围绕问题,学生根据资料引导,通过互联网寻找解答,与同学开展协作式在线探究。2.评价学生自学学习成果。3.小结物质规律。1.查看学生自学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 2.投射eClass IP的相关内容到学生的平板电脑,让学生打开链接和网络搜索开展探究。3. 展示部分学生网上想法,师生齐评价。1带着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开展在线探究。2在eClass IP讨论区发表自己和同组同学的讨论结果,并在网上与其他同学实时交流

9、。1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搜索资料,学习、讨论后得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2. 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3.在线实时的师生、生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结板书】1通过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2小结本节课内容1.引导学生小结2.以关系图形式由板书方式进行小结学生根据环环设问进行小结以关系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线测试】学生进入eClass IP “在线测试”进行测试1.指导学生进行在线测试。2.运用eClass IP反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进入“在线测试”做网上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在线测试”为选

10、择题和填空题,能得到实时的反馈信息,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课外拓展】登录初中维基百科,根据图文资料和相关链接,挖掘延伸本课知识。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周老师在初中维基百科上的学习任务。登录初中维基百科,学习相关知识,升华本课内容。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课外探究学习的习惯。 八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利用eClass IP(智慧校园综合平台)和Wiki(初中维基百科),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在线活动探究等进行网上教学,将本课内容微观变直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实现了师生间和生生间学习效果的实时在线互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认为

11、本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eClass IP实行网上教学,在这种有完备教学工具和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使教学模式产生根本改变教学方法由“老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教师角色由“教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习”,而学生角色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协作学习者”。2.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本节课,对于分子性质这一重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利用eClass IP分组、讨论区等协作工具,进行分组探究、讨论、协作学习。将传统教学的师生间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间双向、生生间的多向交流。3. 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

12、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表现自己,如由学生上台展示自主协作学习成果等;也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微观事物形象化、宏观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4. 总结以简洁明了的关系图形式板书,让学生轻松掌握识记本科重难点。5. 学生课堂表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搜索到的视频、flash等多种方式全班展示并互相评价,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在课上深入探究其他组的学习内容。而且,课上讨论、自主学习的时间稍微短了一些,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找资料、讨论和上台展示,相信课堂上学生将会迸发出更多“智慧和创新的火花”。附图(上课实景) 图1 课堂实验 图2 代表发言 图3 在线探究 图4 在线讨论图5 在线测试 针对讲解 图6 wiki课外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