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2175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anddermoidcyst影像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一、表皮样囊肿(eoidermoid cyst),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39%,占颅内肿瘤的23%。,临床特征,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年龄分布很广,以2050岁多见。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根据其部位分为硬膜内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硬膜内型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可见于脑室和脑实质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和脑实质内常见,后者常见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旁、中颅窝等。硬膜外

2、型少见。,临床特征,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临床特征,临床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桥小脑角 区的肿瘤 主要为三叉神经痛,后颅凹肿瘤可出现小脑症状,鞍区和中颅凹的肿瘤可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椎管内的肿瘤多表现为腰部疼痛、运动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病理表现,表皮样囊肿于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上皮组织移置于神经管内发展而成,它通过进行性脱屑而生长,由细胞脱屑、角质素和胆固醇组成。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肿瘤质地柔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结构。由于其外形呈颗粒状,似

3、珍珠,故又名“珍珠瘤”。肿瘤内不含皮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影像学表现,CT:肿瘤密度较为均匀,形态不规则,CT值近似于脑脊液在-2012Hu之间,造影增强后无强化,当肿瘤内含有较多角蛋白或有钙化及出血时,可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其周围有肉芽肿形成时,病灶可有环状强化。如肿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平面。,影像学表现,MRI:信号接近于脑脊液信号,T1加权像上呈略高于脑脊液的均匀低信号,其内布满细小颗粒样物质,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渐高,肿瘤内若伴有钙盐沉着、陈旧出血时,信号变得极其复杂。Gd-DTPA造影后多数肿瘤无强化,在有肉芽肿形成、大血管包饶、周围组织胶

4、样变性及肿瘤恶变时,可出现强化。,钻缝样生长,包绕神经和血管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生长。,CT:中颅窝占位性病变,病变形态不规则,其内以低密度为主,夹杂等密度,病变向鞍上池延伸,MRI: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高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4.03.53 cm,并且病变通过Meckel s室向左侧桥脑前延伸。,MRI:为同一病人术后6个月复发,病变在侧脑室前角也出现了病变。,二、皮样囊肿(dermoid cyst),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一样,与原始神经管闭合期间组织成分移行异常有关,较表皮样囊肿更加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临床特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

5、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所见(20岁以下)。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痫为常见临床表现。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病理特征,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影像学表现,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脂肪,CT值更低,在-

6、2080Hu,有时可有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影像学表现,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平面。,CT:病变位于中线左侧鞍上区,呈低密度,囊壁可见钙化。MRI:病变内信号不均匀,呈高低混杂信号,因肿瘤破裂大脑外侧裂和环池内可见脂肪进入。,女,3岁,CT显示肿瘤呈低密度,囊壁有钙化,颅内囊肿的部位特征,三、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鉴别,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性别:表皮样囊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皮

7、样囊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如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组织成分: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胚胎外胚层结构,因此其内不含皮肤附件;皮样囊肿含有胚胎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因此其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起源于中胚层的结构。,影像学表现,密度或信号:表皮样囊肿接近于水样密度 或信号;皮样囊肿内的脂肪含 量高于表皮样囊肿,因此CT 值低于表皮样囊肿,MRI上表 现为脂肪信号。表皮样囊肿的信号或密度较均 匀,而皮样囊肿因其内含有毛 发等,多不均匀。,影像学表现,囊壁:皮样囊肿囊壁较表皮样囊肿厚,两 者均可出现钙化。强化:两者一般均无强化,当有感染出现 肉芽组织时可见囊壁的强化。其他:表皮样囊肿常可向邻近网膜下腔蔓 延生长,有钻孔趋向。皮样囊肿可 出现皮毛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