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2208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课件.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内科病症,胃 痛,一、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又称作“心痛”、“胃心痛”等。本病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症等,为一种临床症状。,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4,胃痛与真心痛之鉴别,二、病因病机,1、病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 实证;脾胃虚弱 虚证。2、病机:实证 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三、辨证,1、实证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气滞血瘀。2、虚证主症:上腹

2、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可分为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四、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和胃止痛。足阳明、手厥阴经、相应募穴为主。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方义:腑会中脘、足三里 远近配穴法,可和胃气,理气机,止胃痛;内关 为心包络穴,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配穴:寒邪犯胃 胃俞;饮食停滞 下脘、梁门;肝气犯胃 太冲;胃阴不足 三阴交、内庭;气滞血瘀 膈俞;脾胃虚寒 气海、关元、脾俞、胃俞。,2、其他治疗:穴位注射法: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2穴,以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1-2ml,隔日1次。耳针法: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王不留行籽贴压。,第二节 内科病

3、证,中 风,一、概述:,1、定义: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临床主证的病证。又称“卒中”、“大厥”、“簿厥”“偏枯”、“半身不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意外,2、西医相关病证:,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脑梗死,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4、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即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系由脑底或脑表部位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烟雾病等为常见病因。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呕吐物呈喷射状。少数有某一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极个别重型者可迅速进入深昏迷,呈去大脑强直。,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

5、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

6、,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二、病因病机:,五志过极心火暴亢内风动跃迫血上涌聚湿成痰嗜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痰郁化热夹痰上扰引动肝风,阴血暗耗 气虚生痰劳累过度 气虚血瘀 虚阳化风扰动 气血错乱肝肾阴虚,阳亢动风,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三、辨证,1、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临床分两大类:,四、鉴别,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神志不清,喎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1)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或口角歪斜,舌红,苔黄、白

7、,脉弦滑或浮。,(2)中脏腑: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数。脱证:突然昏倒,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无力或脉微欲绝。,五、治疗,1、基本疗法(一)中经络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内关,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配穴: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口角斜:地仓、颊车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便

8、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天枢、大横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操作,内关:泻法水沟:雀啄法三阴交:提插补法极泉:提插泻法尺泽:提插泻法委中:提插泻法余穴用补虚泻实法,(二)中脏腑(1)、闭证:治则:开窍泄热,平肝熄风。以督脉、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经。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处方:十二井穴泄热,接通十二经气,调 和阴阳。水沟醒脑开窍 内关 太冲“四关穴”,启闭舒厥 合谷,(2)、脱证:治则:回阳固脱。以任脉经为主。用大艾柱灸之。处方:关元、气海任脉,足三阴经交会 穴,大艾炷灸 神阙生命之根,真气所系,隔盐灸,2、其它疗法,(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

9、旁1线,顶旁2线(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 运感区、)颞三针、“”定 位围针。(2)、水针: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肌苷注射液、ATP、C。,(3)、梅花针:叩打三阳经、夹脊穴。(4)、耳针:选脑、皮质下、肝、三焦(5)、推拿、按摩及功能锻炼。,第二节 内科病证,眩 晕,眩晕(vertigo)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一、概述,(一)定义:“眩”:指眼花,眼黑。“晕”:指头晕,旋转。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恶心呕吐;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眩晕,恶心,吐呕,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西医相关病证,

10、美尼尔综合征 迷路炎症 积液和出血 位置性眩晕等,2、耳源性眩晕,1、颈椎病,3、神经源性眩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听神经炎、听神经纤维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及癫痫、晕动病等4、中毒性眩晕:如苯妥英钠、奎宁、水杨酸、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中毒。,5、心血管性疾病所致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及心功能不全等。6、其它: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屈光不正及眼肌麻痹也可致眩晕。,二、病因病机,肾精亏损 先天不足 年老肾亏 肾精不足,脑髓空虚 劳伤过度,肝阳上亢 素体阳盛 情志不舒 气郁化火 阳亢化风 阴液亏损 肝阳上亢 风阳升动,气血亏虚 忧思劳倦 久病失血 气血虚弱

11、脑失所养 脾胃素虚,痰湿中阻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痰湿中阻 劳倦过度 聚湿生痰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三、辨证,主症:头晕目眩,泛之欲吐,甚眩欲仆。虚证: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症见视物 无旋转,劳累后加重,面色少华等实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呈阵发性,视物旋转,头胀痛或昏重如裹,多烦易怒。,1、气血虚弱:神疲之力,心悸失眠,面色光白,舌淡脉细。2、肾精亏损: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3、肝阳上亢: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4、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鉴别诊断,不省人事,否,是,眩晕,中风或痫证,晕旋仆倒 伴耳鸣耳聋 恶心呕吐,仆地无

12、声 伴涡僻不遂,仆地有声 伴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四、治疗,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手 足厥阴经取肝、肾经为主,针用泻法。,取穴:风池:少阳经穴(疏利清窍)百会:督脉经穴(利窍定眩)太冲:厥阴经穴(平肝潜阳)内关:手厥阴经穴(宽胸顺气 和中止呕),百会,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肝胆经荥穴,清泄肝胆之火,平肝潜阳)痰湿中阻:中脘、丰隆、阴陵泉(运脾和中,除湿涤痰。),2、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养精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取穴:少阳经穴 风池:疏利清窍,平肝潜阳 百会:利窍定眩督脉经穴 肝俞:滋补肝肾,养血益血肾俞:培元固本

13、。阳明经穴 足三里:补益气血,配穴:气血虚弱:气海、脾俞、胃俞(调理脾胃,补益气血)肾精亏虚:志室、悬钟、三阴交(补肾固本,充养脑髓),其他疗法耳针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额。肝阳上亢配 肝、胆;痰湿中阻配 脾、胃、肺;肾精亏损配 肾、脑;气血虚弱配 脾、胃。,头针 选穴:顶中线 晕听区 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穴位注射 用C.D.P、维生素B1、B12等辨证取穴注射。,直接灸、隔姜灸:百会,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皮肤针:百会至腰俞。温针灸:风池、大椎。电针:颈夹脊、督脉经穴。,第二节 内科病证,面 瘫,一、概述,定义:是以一侧面部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14、。,无季节性,青壮年,面神经解剖结构,面神经(混合神经)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 部、耳后皮肤(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3、副交感神经纤维(1)支配泪腺(2)支配唾液腺,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感染,神经源性,外伤,肿瘤,特发性(Bell)面瘫,Bell面瘫,病因:1)病毒性;2)血运性;3)炎症性面瘫分期:急性期:起病1-2周以内 恢复期:起病第2周2个月 后遗症期:起病2个月以后,a.中枢性面瘫,b.周围性面瘫,上半部(核上部)受双侧皮质延髓束 纤维接支配。,下半部(核下部)接受对侧交叉过

15、来的 皮质延髓束纤维支配,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核上性损伤-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 核上性 口角歪斜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 核下性 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二、病因病机,三、临床表现,(一)症状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 痛,舌前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5、或伴流泪、流涎。,(二)体征:,1、额纹变浅消失 2、眼睛闭合不良,眼裂变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5、蹙额、皱眉、吹口哨、

16、鼓 颊困难6、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倒错”现象(久病)。,四、辨证(1)风寒型:兼有风寒表证,证见畏风恶寒,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面部吹风过久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2)风热型: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痛、口干、口苦、苔薄黄、脉浮数。多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耳后疼痛。(3)气血不足型:兼有纳呆、眉棱骨疼痛、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苔有剥落、脉弱。,五、治疗,1、基本治疗:刺灸法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络 以手足太阳经、手足明经穴为主。,处方和方义:,攒竹、鱼腰四白、阳白 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地仓透颊车 气,温经散寒。颧髎翳风祛风散寒合谷、昆仑循经远取,通

17、经活络。,阳白,地仓,颊车,攒竹,鱼腰,四白,颧髎,随证配穴 1、风热:曲池 2、风寒:风池 3、恢复期:足三里 4、人中沟歪斜:人中 5、鼻唇沟变浅:迎香 6、颏唇沟歪斜:承浆 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 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操作:早期浅刺、轻刺激、泻法,风寒 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中后期补法,透针、灸法、拔 罐(温针灸或隔蒜灸)顽固性用滞针法,2、其他疗法,(1)、皮肤针叩刺:患侧面部、耳后叩刺。(2)、拔罐:患侧面部、耳后。(3)、电针 选穴:参照处方选穴,用疏密波。(早期不宜)(4)、穴位注射 选穴:地仓、颊车、翳风、牵正,每次12穴。药物:

18、VitB1、VitB12、加兰他敏、北芪注射液 每次选一样,每穴注射0.30.5ml,隔日一次。,(5)、神灯照射:患侧面部、耳后。(6)、耳尖放血:适应于风热型面瘫。(耳背静脉放血)(7)、电磁疗:穴位同体针。适应于急性期。(8)、局部按摩:(9)、穴位埋线:适应于面瘫经久不愈者。(10)、穴位结扎术:适应于面瘫经久不愈者。,第二节 内科病证,不 寐,一、概述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在其它的一些医书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本病为临床常见的病症,证情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时寐时醒,夜寐不实,甚至可彻夜难眠。,由于一时的情绪紧张,

19、或因环境吵闹,卧榻不适等原因引起一、二次的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有关因素即可恢复正常。西医学中的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脑动脉硬化、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以失眠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三、辨证 主证:入寐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整夜不能入寐。1.心脾两虚:兼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汗出,纳差倦怠,舌淡,脉细弱;2.阴虚火旺: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3.肝火上扰: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4.心胆气虚:兼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5.脾胃不和:兼脘闷噫气

20、,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四、治疗,1、基本治疗 治则:宁心安神。选取手少阴心经及足少阴肾经及 背俞穴为主。处方:印堂、四神聪、安眠局部取穴,镇 静安神;神门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宁心安神;申脉、照海调节阴阳跷脉。,随证配穴:心俞(1)心脾亏虚 厥阴俞 脾俞 与三阴交配加强健脾益气养 血的作用。心俞(泻法)以降心火(2)阴虚火旺 肾俞 太溪 滋补肾阴 照海,心俞 调心胆气机(3)心胆虚怯 胆俞 益气安神 丘墟镇惊安神,多用于心惕 易惊 肝俞滋补肝阴以制亢盛之阳。(4)肝火上扰 间使平肝潜阳 太冲平肝潜阳,胃 俞增强胃的腐熟受纳之 功,加强运化水湿。(5)胃腑失和 足三里胃之合穴,和

21、胃化湿 中 脘胃之募穴,健脾和胃 操作:毫针刺,虚症用补法,实证用泻法。,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背部第1侧线,用梅花针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3)电针法 选四神聪、太阳,接通电针仪,用较低频率,每次刺激30分钟。(4)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足太阳经背部侧线,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第二节 内科病证,感 冒,感冒,又称“伤风”、“冒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一、概述

22、:,病 位:肺卫发病时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为多好发人群:小儿、年老体弱者轻重之别:轻伤风当令之气 重重伤风、时行感冒非时 之邪主要分类: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与多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有关,中医:普通感冒(伤风)时行感冒 西医: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感冒,范围,病位肺卫病因风邪 时行病毒,二、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卫表及鼻咽症状病 程3-7日发病季节冬春多见检 查血常规、胸部X线片,三、辨证,温病:相同:温病多有类似感冒症状,风温初起与风热感冒颇为相似。不同: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

23、证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鉴别诊断,辨病情轻重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时行感冒由感受时行病毒引起,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辨证要点,辨风热、风寒风寒感冒者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声音重浊、喉痒、咳嗽痰清、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舌苔白润、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咽痛鼻流浊涕、咳嗽痰黄、口渴欲饮,鼻干、舌苔黄、脉浮数,辨兼症挟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

24、,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痛,胸闷口淡或黏挟暑者多见于长夏,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挟燥者多见于秋季,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风寒感冒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散寒。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刺法:毫针刺,多用泻法。风寒加灸,宜浅刺0.5-1寸,不留针,以免引邪深入。,四、治疗,风寒感冒随证取穴头痛:加印堂、太阳高热:加大椎、外关背痛酸楚:加肺俞,风热感冒治疗原则:疏散风热,清利肺气。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少商刺法:毫针刺,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风热感冒随证取穴咽喉肿痛:少商小儿高热

25、惊厥:加人中、十宣鼻塞:加迎香,耳针法耳穴: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操作:耳尖点刺放血,余毫针刺或压丸法,其他治疗,刺血疗法取穴:大椎、尺泽、委中、耳尖、耳垂、少商操作:大椎挑刺放血,并拔火罐5-10分钟,委中、尺泽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静脉出血,令其血流自止,少商、耳尖、耳垂点刺出血数滴。,拔罐法取穴: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操作: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灸法取穴:大椎、风市、肺俞操作:回旋灸,梅花针法部位:风池到膈俞操作:沿膀胱经叩刺,至皮肤红润或微出血为度,间日一次,刮痧疗法部位:颈背操作:刮时用力均匀,防止刮破皮肤,刮至出现紫色出血点为止,穴位贴敷疗法药物:生姜60g

26、、豆豉30g、食盐30g、葱白适量共为泥取穴:神阙、太阳等操作:先用塑料薄膜覆盖,垫纱布,用橡皮膏固定最后用热水袋敷贴,每日贴敷2次贴药后患者可在1小时内发汗,体温随之下降。,第二节 内科病证,痫 病,一、概述,1、定义:痫病是指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醒后如常人等神志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A、起病急。B、何时何地、何情况下 发生无法意料。,突然性,短暂性,发作时间短,约5-15分钟,有轻重之别,轻者几秒钟,重者半小时。,2、三个特点:,反复发作,间隙期如 常人,醒后对发作情 况毫无记忆,当然,发作次数因人、因病 而异,重者一日数1

27、0 次,或数日一发,轻 者数月一发,或半年 一发。,反复性,一过性精神恍惚。如突然 失神呆滞,不动不语,或 手中物件掉落,或眼睑、口角、肢体的颤动,抽动,其神志丧失约5-10秒。,轻 者,3、三种发作式:,重者,短时间内反复抽搐、持续昏迷。如一小时内二、三发,或一日数十次,甚至未及清醒则又丧失。,严重者,典型证候,称大发作,数分钟。,4、西医相关病证,癫痫分类:原发性(遗传):系脑部兴奋性过高的某些神经元突 然地、过度地重复放电,呈现阵发性的 大脑机能紊乱所致。原因未明,以儿童 多见。,继发性:因脑部疾患,或其他疾病引起,如脑畸形、脑积水、大脑发育不良、颅脑损伤、脑炎、脑膜炎、颅内肿瘤、脑血管

28、病变、神经变性疾病、中毒、缺氧、尿毒症、代谢障碍等。,二、病因病机,1、七情所伤:惊则七乱,恐则气下,惊恐过度,则气机逆乱,使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阴虚不能敛阳,阳亢则生热动风,风火上升,蒙蔽心窍。,2、先天因素:先天不足,胎气受损,肝肾阴血不足,致元神不充,髓海空虚,或肝气逆乱,神不守舍,则发昏仆,抽搐之症。3、其它因素:如六淫、饮食、外伤、病后等。,病位:肝、脾、肾、心 病机:气机逆乱,痰壅经络,阻痹神窍 病性:实证风、火、痰 虚证肝、脾、肾,三、辨证,1、预兆: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神倦、烦躁、幻听、幻视等。2、三种发作形式3、发作期以实证为主,治其标,肝风痰 浊;风痰上扰型。缓解期以

29、虚证为主,治其本,脾虚痰 盛;肝火痰热;肝肾阴虚;气虚血瘀型。,1、基本治疗(1)发作期 治法:醒脑开窍,熄风豁痰 以督脉经穴为主,四、治疗,处方与方义:百会宁神定志;水沟醒脑开窍;后溪通督脉,统督阳气,驾御神机;涌泉激发肾气,促进闹神恢复;合谷、太冲“开四关”,苏厥醒神;丰隆祛除痰邪。,(2)缓解期 治法:化痰通络,熄风苏筋 以督脉、任脉、手足厥阴经穴为主,处方与方义:,鸠尾 任脉络穴,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筋缩舒筋缓急,缓解筋脉挛急;间使行气,调节心神;阳陵泉筋汇;丰隆祛痰;太冲平肝熄风。,配穴:风痰闭阻:风池、阴陵泉、合谷 脾虚痰盛:足三里、脾俞、三阴交、丰隆。肝火痰热:风池、太冲(间使)、大椎、侠溪、关冲、丰隆。,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心俞、脾俞、太溪、照海、三阴交。气虚血瘀:围针法(额叶、颞叶)、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施术法:急性发作期用强刺激,泻法。缓解期平补平泻(导气法),1、(1)、耳针法 选穴视敏感点选取脑、枕、皮质下、心、交感、神门,随证选取相应部位(中医、西医)方法:发作期毫针法,缓解期压籽法(2)、穴注(适合缓解期),2、其他疗法,(3)、埋线 穴位:辨证选穴、腰奇穴(尾尖上2寸)、方法:植线法(药线)操作:腰穿针注射法、三角缝针法(4)、埋药 穴位:臑俞或臂臑 药物:大仑丁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