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536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 姓 名: 申大敏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51 学 号: 2215109 指导教师: 狄金华 职称: 助教 2008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社会学专业学生 申大敏 指导老师 狄金华摘要:良好的乡村治理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完善乡村治理使农村处于良好的秩序之中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处于转型期大环境下的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即基督教在农村地

2、区迅速发展,并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对以往有关乡村治理和农村基督教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加以说明。关键词:农村基督教信仰;乡村治理;内生基础Believes about countryside Christianity to the village government influence literature summary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Shen Da minTutor Di Jin huaAbstract: The good village government is o

3、ur country harmonious societys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build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shoul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village government. At present is being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ur country, the perfect village government causes the countryside to be in the good order and realizes th

4、e countryside area development take this as the foundation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was under the transition period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to present one noticeable cultural phenomenon is Christianity in the countryside area rapidly expand, and was playing more an

5、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farmers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formerly the related village government and the countryside Christianitys research carries on systems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also needed to make the place which to its existences question further studied to explain.Key words:

6、Countryside Christianity believes; Village government ; Endogenous foundation引 言 乡村治理是我国进行乡村建设,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现在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所展开的乡村治理,无论是在外在环境还是在内在条件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变量。而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我国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信教群体,成为农村地区一种重要的团体组织,在农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国许多学者开始了对乡村基督教各个角度的研究,但以往研究者的角度都偏重于据督教在农村地区的功能,传播原因等。而将基督

7、教信仰作为一个变量考察对象村治理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和分析基督教信仰在乡村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丰富乡村治理研究理论。一、基督教在中国乡村的发展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放宽,基督教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农村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并主要从农村基督教传播的现状、教徒信教原因、教徒的群体特征及基督教在农村的功能,以及基督教的民间信仰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1980年代以后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情况,邢福增等都有所涉及。1针对大量农民信仰基督教原因的解释,

8、王申红等人为要从农村文化的匮乏导致农民精神空虚这个角度来理解。2闭宁伟等认为农民信仰基督教既有个人的因素同时也与一些社会因素相联系。3关于基督教在很多农村超过了其他本土宗教发展的原因,学者们从基督教在当地发展的历史基础基督教自身发展的一些特点及其独特的传教方式等角度进行了解释,美国学裴士(DanielH.Bays)等认为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或者民间信仰化是其能在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4关于目前农村基督教徒的群体特征,薛恒等多位学者认为目前呈现出老人多、妇女多、文化程度较低者多等的特点。5而我国著名学者戴康生认为宗教具有社会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及心理调适功能。630而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

9、功能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巨大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7另外,叶小文亦指出,基督教在低层次上与信命运、敬鬼神、祭祖先等宗法性民俗信仰观念结合。889汪维藩认为,基督教农村的发展,实际上是鬼神观念极普遍的中国老百姓在信仰对象上的一种转移或移情。9二、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与理路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乡村治理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90年代末开始被学界使用。治理原意是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现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以及实践领域中。另外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乡村治理是由治理延伸出来

10、的一个新的概念和形象,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10俞可平认为作为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治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治理过程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二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三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又涉及到私人部门;四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一种过程。113徐勇对乡村治理的概念则直接界定为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发展和稳定。12而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13这个概念比目前在农村中普遍推广的“村民自治”的涵义要广泛的多。周世亮、俞可平的观点更多

11、的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贺雪峰的观点对“治理”的范围包括的更深入、更广泛,强调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农村社会内部秩序的生成与维系及实现村庄发展的途径。(二)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与理路1、从理解乡村社会性质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乡村社会的内在运行逻辑而实行有效的治理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以华中村治学派为代表。华中村治学派的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进行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13他提出了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中国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而这种状况无法支撑起各种现代的乡村制度。二

12、是制度安排对乡村社会性质有着深刻依赖,同一个制度安排在不同性质的乡村可能具有极其不同的效果。三是村庄作为农民生产、生活、娱乐三位一体的空间,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内容。14 另外贺雪峰也指出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即乡村治理的外在条件,乡村治理的内在机制以及乡村治理的内在基础三个层次来研究乡村治理。13这三个层次与上述所说的三个主题的本质含义是一致的。第一,都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宏观背景,这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空间和资源限度。第二,强调不同农村地区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社会性质的差异造成了村内治理展开的逻辑的不同,现代各项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结果的不同。第三,研究乡村治理得

13、以发展的微观基础。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不是能明显划分开来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吴毅,试图通过对村庄社会变迁进行深度理解。他所遵循的是吉尔兹倡导的“深描”的人类学的取向,其研究旨趣着意于理解与阐释影响,支配中国乡村政治与社会运行及其深层机制的“地方性知识”,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验并力图以这种经验来丰富和重构中国基层政治的图像,最终为学理性操作提供较为有用的平台。152、从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来探讨乡村治理党国英分析了现在中国乡村普遍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他认为现在村民自治遇到的难题有:政府权力过大,农村地区党支部的权力生成机制产生“两委关系”

14、问题以及村委会选举没有形成普遍的竞争制度和精英阶层的思想不开放。他的建议是缩小公共权力的范围,发育民间组织已代替部分政府权力,改革党支部权利的生成机制和大力推动选举中的竞争制度。16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变革现行的政治管理,以达到推进民主进程的目的。汪国华认为要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就必须改变目前乡村治理的模式,由人治模式变革为法治模式。17另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就是农村两委关系及其各自职能定位。王金红认为“两委矛盾”提法混淆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两种不同组织的性质与角色以及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与组织的区别,忽视了两个组织在人员构成上交叉重合的事实,因而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党支部与

15、村委会“矛盾、冲突、对抗”的思维陷阱,忽视两者之间妥协、协商与合作的可能性。18对于两委关系,徐增阳和任宝玉认为农村两委关系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党政关系,是目前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也是多重关系的交汇点。在村庄政治层面,村支部不仅仅是对村庄公共生活进行政治领导即实现政治领导权,更重要的是扮演了国家行政机构的角色,行使的是国家行政权力。19实行村委会直选后,村委会干部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当家人角色意识和维护村民利益的保护人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而村里的支委会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还更多地扮演上级政府“代理人”或者“赢利型经纪人”角色,村干部双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外化为村两委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从某

16、种意义上讲,两委会关系的实质又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力的关系,是政务与农村村务的关系,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两委冲突的实质就是上述紧张关系的外显。20对于如何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韩冰提出必须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多中心”治理体系的一个中心。一是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村各种新型的社会服务组织,三是积极稳妥地去探索发展农民协会的路子。20 顾亚林从村治的宏观指导思想上进行了阐述。他提出如果将政府主导性强弱设为纵坐标,而社会自主性强弱为横坐标,则村民自治的历史发展应当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发展态势:在村民自治发育阶段离不开政府主

17、导,而在村民自治的完善阶段,政府主导力量应逐步减弱。这不仅符合国家村民自治政策设计目标,而且也有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的生长与发展。21 3、从宗族的角度研究乡村治理关于现代化背景下宗族究竟是在重建还是消退,王朔柏与陈意新认为农村宗是在改革中遭遇了历史性瓦解。22与此相反,认为宗族正日趋活跃的观点则稍显更多。如唐军认为现在的农村家族表现出一种“新家族主义”形式。它首先是平等、民主意识,其次是一种 关系模式,个人利益成为一切利益的基础,家庭利益是建立在独立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小群体利益,家族利益则是建立在独立家庭利益上的大群体利益。最后,它是一种组织方式,实行的是能人统治,家族的实际首领已由一些年轻的社

18、区经济精英或政治精英来担当。23122而肖唐镖认为,双方均没说清如今农村的宗族状况究竟怎么样。“瓦解论”依据的仅仅是极个别的宗族或小区域案例,其论证力有限。另一方面“重建论”尽管有国内多个地方的事实支撑,但这些事实也仅是来自各地的个案,同样不具有推论性。24关于现在农村中存在的家族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功能,肖唐镖将宗族与乡村治理关系作了“正面论”、“负面论”和“中性论”三种分类。24王旭认为,宗族可能会以利益集团的形式刺激选举的竞争程度,提高选举的透明度,未必会对民主形式形成障碍。相反,更多的人倾向对宗族的影响的负面评价。刘良群通过对江西省县40个村的调查,分析了当地宗族与村级共公共权力的互动

19、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在有着深厚的家族道德文化支撑的村庄,宗族凭借姓氏结构的不平衡性,依托强族大房的实力优势,通过血亲网络、姻缘网络等方式,影响村级社区权力的构成与分配,影响“两委”的治村决策和村务管理及制度执行,影响村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影响村庄资源的分配及使用等等从而实现有利于本族、本房的利益。同时,他的研究对宗族在杂姓村予以一强众弱、数强众弱村的不同影响和作用作了有益的区别。254、其他视角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施雪华,林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乡村治理。社会资本是指一种为促进共同 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范和网络。它对于个人组织之间的信任及其合作,乡村治理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20、和繁荣都有积极意义。它也是从微观层面分析社会资本对人们之间的联系,共同体意识,信任感一致行动能力等内生基础的影响,认为强大的社会资本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中政治事务,经济事务从而实现良好乡村治理的关键一步。26也有一些学者从我国全面废除农业税后乡村在新的财政条件下乡村治理的角度来考察。在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过程会出现新的问题:政府政权机构的改革和人员精简不彻底,不到位仍然消耗着大量的财政支出。二是加剧了村乡两级的债务和财政缺口,基层政权的财政来源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乡镇基层政权功能日益弱化,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受到很大质疑。四是村民自治的民主化进程很难得到有效推进。27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

21、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研究基督教时很少有将这种文化对村庄的影响与目前普遍开展的乡村治理联系起来,无论是探讨基督教的功能还是研究其发展的原因大都还停留在简单介绍和描述层面,主要以表达观点为主而且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以微观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成果很少而从微观实证角度探讨农民基督教信仰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成果更少。虽然贺雪峰已经提出了对乡村治理进行研究的三个层面,并且目前国内学者对乡村治理也进行了各个角度的研究,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涉及,但从一种外来文化的角度去开展实证调查的到目前为止还很少见。本文试图在贺雪峰老师提出的三个层面中的微观层面开展实证性

22、质的调查,找到基督教信仰对乡村治理的内生基础的影响,并试图找到影响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分析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发展乡村治理理论。参考文献:1 福增从社会阶层看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J建道学刊,2001(13):23-24. 3 闭伟宁改革开放与基督教在我国沿海农村的变迁基督教在斜侨镇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01(5):28-30.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and Christian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1949 Revolution: A Retrospective View,” in Fioes e

23、t Historia XXIII:1(1991):76-77.5 薛恒县乡基督教发展的量化分析和功能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03(2): 6-10. 6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0. 7 答小群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和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2-46.8 叶小文苏北基督教问题考察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89. 9 汪维藩谈基督教的现状问题J宗教,1991(1):15-18.10 周世亮,臧海蓉乡村治理的困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35-36.11 余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

24、学文献出版社,2000:3.12 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11.13 贺雪峰,董磊明,陈柏峰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学习与实践,2007 (8) :116-126.14 贺雪峰.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学研究,2005(1):219-224.15 吴毅,贺雪峰,罗兴佐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J开放时代,2005(4):21-23.16 党国英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4):9-12.17 江国华,项坤从人治到法治乡村治理模式之变革J汉江大学学报,2007(

25、4):5-9. 18 王金红“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1-24.19 徐增阳,任宝玉.“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冲突吗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类型及解决思路J.中国农村观察,2002(1):20-23.20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问题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3-26. 21 顾亚林构建农村社区村级治理良性运行机制对大口乡村民自治实践的个案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2005(1):8-10.22 王朔柏,陈意新.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26、 13-15.23 唐军.蛰伏与绵延: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的生长历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2.24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J. 文史哲,2006(4):12-15.25 刘良群宗族对乡村社区公共权力的影响与作用C/ 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 施雪华,林畅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30-33.27 钟涨宝,高师后税改时代的乡村治理改革J农村经济,2007(11):12-15.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人文学院专业社会学姓名申大敏题目 农村基督教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文献述评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论文评定成绩:优 指导教师签名: 狄金华 2008 年 6 月 20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