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603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宁乐锋(云南财经大学社科部,昆明650221)摘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过程。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并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然而世界历史的终极指向并非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它服从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相同,它的必然前景是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0)01-0060-04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突飞猛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

2、成部分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正是在全球化的实践与全球化的理论这一结合点上,产生了种种问题与困惑,才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受到新的关注,得到新的认识和理解,以致具有一种新的理论意蕴。”立足于当代境况,深入挖掘与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深化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判断和对待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之中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社会。在

3、此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土地是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土地相联系并被束缚于固定的土地上,由此形成了相互孤立的社会共同体,其基本形式是宗族、家族、村落、种族等各种血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或地缘共同体,人们之间的主要联系是狭隘的共同体内部的联系,人与人相互之间确立的是共同体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本身确保了共同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秩序的形成。相对于孤立分散的血缘、文化或地缘共同体而言,作为整体的社会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维系着单一整体之内的诸共同体共处的社会秩序,使得各种共同体能够在稳定的秩序状态中实现社会整合。各民族-国家之间则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

4、态,它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层面联系较少。因而,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地域性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开创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3。这种首创不是来自神秘的“绝对观念”与“自我意识”,而是根源于资本的无限增值与扩张的本性。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资本自身充满了膨胀和扩张的冲动,进而力求冲破各种区域的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当一国资源、市场满足不了资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

5、值的要求,进而限制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成长与扩展的时候,资本就必然突破一国市场的狭隘界限,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因而,恰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商品经济的生成与发展,才使得各社会共同体打破了孤立封闭的状态,进而把原无任何关联的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关联在一起。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

6、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431。 由资本推动的“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资本的扩张使得一些民族、国家深陷于战火的灾难,深处被压迫与剥削的境地,使得一部分人极度贫困甚至死亡。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一进程本身却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

7、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5无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代价多么沉重,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使得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合乎历史规律的过程。“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2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与路径的多样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某种纯粹的思想

8、的运动,不是“自我意识”“绝对观念”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抽象行为,而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从事着各种活动的现实的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611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因而,对于这一进程的考察应以对这一现存的感性世界的考察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

9、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观念形态”,“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636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世界历史进程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过程。“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

10、各种不同形式”。612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分工是很少的,人们相对狭隘的生产就可以满足自身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然而,分工的扩大则意味着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进行生产,作为结果的产品则体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分工的扩大使每个人都现实地依赖于其他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具有了普遍性。如果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的全球性、世界性,即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交往的频繁性和普遍性。 在前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力、分工的基础上,人们还没有摆脱自然界的脐带,不可能形成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赖的格局,历史只能被分割在狭隘的地域之内发展

11、。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才能是经验的存在;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普遍交往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32-33在此进程中,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交往形式要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

12、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进而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同时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载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交往形式的更替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的生成、发展与更替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决定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决定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民族、地域的速度与阶段的差

13、异性。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指向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并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7,资本主义并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终点,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将突破资本主义而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一前提即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631。这是由于,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

14、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真正的共产主义不可能是地域性的,而是普遍性的、世界性的。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财富才能达到最大的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在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而未高度发展时,单个的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

15、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0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个人,即无产者。“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的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659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使资产阶级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资产阶级

16、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而且使得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成为世界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与之相应,各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与发展。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世界历史发展终极指向的一致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偶然性的存在。马克思基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科学认知,提出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理论上来看,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的科学判断。从实践上来看,

17、这为落后国家思考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 四、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审视全球化过程当前,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如何认识和理解全球化,人们还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应当说,当今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马克思的时代就开始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延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当今的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可以断言,人类发展是从民族历史、地域历史到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当代表现为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和研究当代全球化趋势,把全球化的研究置于人类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历史长河中来加以考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它的一些特点和个别因素的把握上。

18、 考察当今的全球化,必须弄清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还是人们主观上有意识地设计并推行的结果。全球化是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不是哪一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故意设置的陷阱,而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具有客观性,是无法回避的。积极投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是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而不应置身于全球化之外进行闭关锁国式的建设与发展。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化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

19、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导致的社会开放和交往的普遍性,与传统社会的孤立、封闭、愚昧、落后相比,无疑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当然,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亦不可低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发起和主导的,当今的全球化仍然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发起者、主导者和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化格局中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新秩序未形成,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的国际格局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的现象依然存在。当今的全球化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发展过程

20、之中。 如何最大程度地把握机遇与抵制风险是每一个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面临的共同问题。 全球化既有一种一体化、单一化的趋向,又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现实表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的必然趋势。但参与全球化的方式、路径等存在着多元性,这是由各民族、地区、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既有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所导致。 全球化既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相互依存性愈益增强的过程,也是各个民族、区域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纷纷凸现、独立性和分立趋势日渐明显的过程。在全球化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地区、国家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和权利上的不

21、平等是其突出的特征。这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阶级、民族和地区等内在矛盾的表现。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这种不平衡、不平等将更趋明显,其内含的矛盾也将更趋激发。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益的相互依赖性加深了各民族、地区与国家的关联性,而利益的差异与冲突又加剧了一些民族、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诸多矛盾的存在迫使人们反思导致问题产生与存在的根本缘由。 全球化的启动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政治制度,在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是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正是资本的增殖要求和扩张本性促成了全球化的启动

22、。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欧美地区,曾经是世界历史活动的中心,但决不能因此将全球化界定为资本主义世界化、全球资本主义化。全球化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它服从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相同,全球化的必然前景是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丰子义.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教学与研究, 2004(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8.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68.4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65.6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2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