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736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第一节 “脱窠臼,标新异”: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与西方 “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建树遥相呼应,中国古典诗学中也存在着大量关于“惊”、“变”、“奇”、“异”、“新”、“僻”等的思想资料。强调对前在思想的“变”和“异”,推崇诗学话语的&ldquo

2、;新”与“奇”,呼吁“脱窠臼”、“标新异”,是中国古典作家与诗论家们苦心经营的目标。在唐代之前,对诗语的“新”与“奇”的论述不多,多散见于哲学、文学作品中,以只字片言的方式存在。如南朝肖子显认为文学的弊病在于流于平凡与庸旧,因而强调要有新变,“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陆机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文赋),认为古人已用之意与辞犹如已开的花,

3、应谢而去之,而古人未述之意与辞就如未开或待开的花一样,宜采而用之。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认为诗的效果在于“动心惊耳”。在丽辞中,又说:“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异采”,来自“奇”、“异”二字,表达的是一种尚奇观念。但“异采”之奇与一般的奇辞又是有所不同的。若我们对刘勰的丽辞全文通读后,可以发现,此事所论的是偶句的审美效应。

4、按理说,偶句本身就是一种经过形式化从而有别于普通语言的奇辞,但文辞之奇不是一成不变的,偶句的这种语言形式在相当程度上普遍化、程式化后,它的“奇”的效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也就是说,当偶句过分为人们所熟知,它刺激人们审美知觉的效应就不如早先那么强烈了。这时候,就需要再为出奇,使偶句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异采”。而这,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经过反复“陌生化”了的奇辞。以上肖子显、刘勰、陆机之言都很好地说明了文学创作不应蹈袭前人,而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陈出新,有所创意。这种对诗语创新的强调与追求,发展到唐代,则主要体现在殷璠与韩

5、孟诗派的诗作主张中。殷璠论诗,极为注重诗歌创作的新奇。他在河岳英灵集•集论中,评唐代当时诗人的创作,此语甚多:(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王)维诗……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季友诗,爱奇务险,远出常之外。……甚有新意。(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上文中的“奇”、“常境”、“爱奇务险”、“语奇体峻”集中反映了殷璠的诗歌创作主张:诗贵奇,诗之有生命,能让读者激活熟视无睹的机械感觉,就在于要有“奇句”,让诗句逸出常规之外

6、,将诗语的“新”与“奇”置入前景。在殷璠稍后不久,以韩愈、孟郊、李贺、马异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立异标奇,以奇险怪谲为其审美理想,在创作时更是主张陈言务去,刻意求奇。他们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这种崇尚在诗歌创作上的根本指向在于:避易求难,避熟求生,避平求险,力求独树一帜,发前人之未发,语前人之未语,道前人之未道。对这种怪异诗风的追求,韩愈有着诸多论述: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若皆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若圣人之道

7、,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也,能自树立不因循者也。(答刘正夫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廖廖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在韩愈看来,对于“朝夕所见者”,人们在惯常感受中已形成了一种机械的自动化感应。这些习见之物已成为了一堆干枯的毫无生气的符号,不会再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学创作也如此,如果老是在前人的套板符号模式中绕圈子,只会是一堆了无生气的、陈旧的复制品,丝毫也不会引起人们的任何惊赞。因此,惟有

8、去除“陈言”,将习闻熟见之物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使之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新貌呈现于我们面前,让人们“睹其怪”、“觉其异”,才能激发接受者强烈的欣赏欲望,使接受者不至陷入机械化的泥潭中而不可自拔。而作者也正是由于能有所独创,能“自树立而不因循”(答刘正夫书),才堪称能者,其创作才能为后世所传。与韩愈一样,韩孟诗派的其它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诗风的审美取向。韩愈弟子皇甫湜认为:“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众则奇矣。虎豹之文,不得不炳于犬羊,鸾凤之音,不得不锵于乌鹊;金玉之光

9、,不得不炫于瓦石,非有意先之也,乃自然也。” (答李生第一书)“谓之奇即非常矣,非常者谓不如常者。谓不如常,乃出常也。无伤于正而出于常,虽尚之亦可也。此统论奇之体也,未以文言之失也……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 (答李生第二书)明确宣称求奇逐怪、标新立异乃在于“不朽”;孟郊声称自己为诗“孤韵耻舂俗”(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卢仝自谓“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寄赠含曦上人);李贺更是倾心于幽奇冷艳诗境的构造,在诗文创作中大量引入僻字、生语,以创建冷艳孤峭的诗风。以上诗人注重在苦吟上下功夫,追求诗境的怪异,从而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诗学主张,强化了其诗派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唐代之后,宋元明清诸多诗人、文论美学家也认为诗歌的生命就在于对前在语言的变更与革新,在于“语前人之未语”,给接受者带来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变异”美。他们对诗歌创作中的尚“奇”与诗语的“陌生”追求极为感兴趣。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