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无尽的挽歌.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754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无尽的挽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无尽的挽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无尽的挽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无尽的挽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无尽的挽歌.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尽的挽歌 无尽的挽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无尽的挽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无尽的挽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通篇采用了象征手法。金星象征林肯,紫丁香代表人民对死者的爱和永远的怀念,而画眉鸟则用来代表惠特曼的童年、理想和智慧。诗人在伤痛迷茫之际以此来寻求解答和启示。诗的开头点明林肯被刺的时间。当紫丁香在庭园中开放。春色宜人的时候

2、;当战争已经结束,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一颗巨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诗人的哀悼痛惜之情通过这样的对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一年一度的春光带给诗人的不是浪漫和温馨。而是三件东西:每年开放的紫丁香,那颗在西天陨落了的星星,和对于诗人所敬爱的人的怀念。 惠特曼的诗歌属于“自由体”,没有格律和韵脚。这是他在诗歌形式方面最主要的创新。在他之前的美国诗人总是小心地遵守着抑扬格的形式。惠特曼把诗歌大胆地从抑扬格中解放了出来。使诗歌的节奏与情绪、感觉的流动相呼应。惠特曼每一诗行的最后都有一个结束语。也是一个节奏单元。而在传统的诗歌中,为了适应特定的格律和韵脚,常常在一行的中间结束一个句子,重起新的句子。惠特曼诗歌

3、中那些长长的、滚滚而来的韵律来源予圣经。一行又一行的诗句积聚成为一种力量,这种技巧创造了更长,更为气势汹涌的节奏。惠特曼还使用头韵、前指替代、对应等手法使自由滚动的节奏更有效果。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惠特曼素以热情奔放,豪情满怀而著称,其实,惠特曼在表现悲伤和痛惜的心情时的本领也同样高超。在诗中。诗人提到了一只小鸟,这一只隐藏羞羞怯的小鸟就是诗人自己,他唱着一支歌,独自唱着,咽喉啼血,唱的是免除死亡的生命之歌。诗人本来是勇于呐喊,勇于战斗的,然而林肯的去世给诗人以巨大的打击,因而由高声歌唱变成了低声的饮泣,无声的哀悼比有声的哭泣反而更加让人伤

4、心。 在诗里,诗人还以悲伤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个庞大的送别场面:众人在流泪,万物在伤悲。林肯总统要走了,悲伤的人们在为他送行。此时万物萧杀,天地动容。乌云笼罩着大地,场面肃穆,旌旗随风飘荡,城市都戴上了黑纱。长长的送行人流蜿蜒行进,夜间的火炬灿烂辉煌。无数火炬齐照通明。千万人的面庞汇成了沉默的海洋。挽歌响彻夜空,汇成了庄严的悲歌。在灯光昏暗的教堂里,颤抖的琴声在弹奏着悲哀的曲调。 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忠实地纪录了自己在家乡听到林肯总统去世的噩耗时的真实感受:“乌云出现了,它那拖得长长的黑尾出现了,而我认识了死,懂得了死亡的意义”画眉在歌唱。它赞美死亡,呼唤死亡,说死亡是“悄悄地滑到身边来的黑暗的母亲”

5、,所有的死者都消失在那“慈爱地浮动的海洋中”,并且都将沐浴在那“幸福的洪水里”。通过对死亡的赞美。惠特曼对林肯总统的遇刺表示出了自己极为复杂的情感。混杂的思维和感觉让我们深深懂得了诗人痛苦的心灵和他对一代伟人林肯总统的深切怀念和美好祝福。 在怀念和哀悼中,诗人把目光转向了生活,他观察耕作的农民、妇女、孩子、农田、城市、忙碌的生活。这是惠特曼诗歌中永恒的主题。诗人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他热烈的歌颂死亡,是什么化解了诗人的悲痛呢?在哀痛之中,诗人认识了死,死的思想和神圣的死的知识。诗人似乎感到死神和自己并肩前行,于是想逃向隐蔽着的、忍受着一切的、无言的黑夜。诗人领悟到死亡终将或迟或早地走向一切人,走

6、向每个人。 虽然整首诗歌都是围绕悼念林肯总统这一中心而作,但作者的情绪在诗歌描写的前后却有较大的变化。我们注意到,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总统本人的爱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对其精神的缅怀,虽然追忆之情没有丝毫减弱,但那曾经出现在诗歌开头的悲鸣之音却也有所消退。这是一种由情感到理智的转移,是一种更有意义的怀念。 惠特曼在具体的诗歌描述和抒情中对人们情绪的掌控可谓得心应手。一会儿让憧憬和理想充斥人们的心中,一会儿又让失落和忧愁紧抓住人们的心,他能让人在一个瞬间全面体会到春夏秋冬的全部滋味。悲哀和欢乐,胜利和死亡等这些表面看起来并不相容的事物在惠特曼的诗里却能被巧妙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圆润的整体。没有生涩,没

7、有勉强,没有拼接。没有生搬硬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一切都变得那么流畅。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人们在其中可以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诗歌情绪。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

8、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

9、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

10、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