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757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论文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物质及竹精神文化 论文提要 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本毕业论文详细论述了云南地区的民族竹文化;民族竹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竹建筑、民族竹食品、民族竹服饰、民族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民族竹器物、民族竹乐器、民族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民族竹精神文化主要由竹崇拜(竹图腾崇拜、竹生育崇拜、竹祖先崇拜、竹自然神灵崇拜、竹巫术崇拜)、竹民俗(竹婚俗、竹丧俗、竹节日习俗)、竹歌舞、种竹护竹习俗等构成。关键词 竹文化 云南 少数民族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论文网Study On Nationality Bamboo Culture Of Yunnan AreaGuan Chuanyou (W

2、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Province 237012)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respect of material and spirit culture, detailed discussed nationality bamboo culture in yunnan area. nationality bamboo material culture major reflects in side of nationality bamboo buildings, nationality bamboo food,

3、 nationality bamboo clothing, nationality bamboo traffic facilities and tools, nationality bamboo utensils, nationality bamboo musical instrument, nationality bamboo tool of production pest etc. nationality bamboo spirit culture major have been composed of bamboo worship(totem worship, bear worship

4、, ancestor worship, natural gods worship, witchcraft worship), bamboo folklore(bamboo marriage custom, bamboo funeral custom, bamboo festival custom ), bamboo song and dance, bamboo growing and protest custom etc.Key words: bamboo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 culture; yunnan; national minority.

5、彩云缥缈的云南省是我国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通过竹学家们的调查研究证实,现有竹类28属220余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5,全国总数的一半,天然竹林面积达33.1万公顷,竹种资源和天然竹林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具有珍稀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的多样性、天然竹林类型的多样性、竹林生态景观多样性和竹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特点。 已故著名竹类学家温太辉先生研究认为云南省是世界竹类的起源中心,且是唯一的起源中心。 已故著名竹类学家薛纪如先生研究也认为云南省是世界竹类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是世界竹类的故乡。3 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与竹相依,与竹为伴,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

6、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竹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两方面。1.物质文化方面竹与云南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和生产息息相关,对云南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示出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1.1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

7、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历史文献对云南民族竹楼有明确记述,唐书?南平獠传有“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阑”之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上设茅屋,下豢牛棚。棚上编竹为栈,下施椅桌床榻。”元?李京安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也有“金齿百夷 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之载述,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4 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云南不同民族的竹楼大小、内部设置有差异,但以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分上下层,上屋顶呈四面坡形,犹如“孔明帽”,下层呈方形

8、,极富立体感;竹楼与竹楼之间高低起伏不平,富有层次感。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用纯竹建造则较为少见,竹柱、竹地板、竹梯、竹隔板多被木制品替代,但仍然保留着“竹楼”的形状和名称,“竹楼”无疑已成为云南民族民居的符号,展示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1.2民族竹食品 盛产各种竹类的云南少数民族人用竹制作了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食物。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喜爱竹笋,制作的竹笋食品极为奇特,他们用当地的甜竹、龙竹、滇竹、薄竹等笋,去壳洗净,切成片或

9、丝,用清水漂洗后装入瓦罐,加入盐水和米饭,使笋发酵变酸,名曰“酸笋”。除单独食用外,作配料可烹做成酸笋烧鱼、酸笋炖鸡、酸笋炒牛肉等傣家人传统的风味佳肴。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还用竹笋制作笋酱。“纳空”是布朗族人对苦笋的称名,是采制肥大脆嫩的鲜笋用火烧剥去表皮笋壳,舂碎加入食盐、辣椒等佐料,再将笋肉切细,用油炒或煮食,味美无比。独龙族有一种名“吉米”(又名“嗅竹笋”)的奇特竹笋食品,制法是在门前挖一大坑,四周和底部都用芭蕉叶铺好,将煮熟的竹笋冷后入坑,再用芭蕉叶盖好,叶上覆盖一层薄土,每天泼一点冷水,一周后挖出食用,如同汉族人吃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此外,云南的各族人还采食鲜笋和取竹笋制做干笋

10、制品出售。西双版纳的傣族人还喜食竹笋的幼虫(竹虫),采用煎炸等法制备各种佳肴。1.3民族竹服饰 云南各族人用竹制作了许多竹制服饰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傣族人戴竹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明?李思聪百夷传载傣族“贵贱皆戴笋箨帽,而饰金宝于顶,如浮屠状,悬以金玉,插以珠翠花,被以毛缨,缀以毛羽,贵者衣绮丽。”可见当时戴竹帽就蔚然成风,且所戴竹帽装饰如此华丽,至今仍戴有各种制作十分精致的竹帽。瑶族人以竹为头饰,民国马关县志载蓝靛猺(瑶)“发结细辫,绕于顶,围以五色细珠,串集竹片为圆板,径五六寸,盖于发上,覆花帕。”箭杆瑶还“用竹为簪”装饰头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怒山怒族人喜戴竹耳环,是用精致的竹管制成

11、,坠于两耳,别有韵味。佤族的妇女则用竹制作发圈把头发拢在脑后,还在腰部、大腿与小腿间戴若干个竹圈来装饰。傣族人还使用竹制拖鞋(即竹屐),取大竹筒破成两半,削平凸面,烙眼穿绳后即可穿用345 。花腰傣妇女的腰间还有系有一件装饰品“秧箩”。“秧箩”的形制是高约一尺,直径约五六寸,呈喇叭状开口的小竹篓,中部略细。是用各色竹篾精编而成的,上面装饰有本民族的花纹图案和点缀有许多绚丽多彩的缨穗及闪闪发光的小银珠。不论探亲访友、赶街赴会或劳作,都系在身上,既做装饰又可放置小东西。花腰傣的艳丽筒裙配以精巧玲珑别致的“秧箩”更具风韵。1.4民族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 自古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制

12、成各种交通设施和工具,最为著名的是竹索桥。云南怒族传说其先祖在渡怒江时看到蜘蛛结网并在蛛丝上摆荡而深受启发,发明了用竹篾扭成竹索,用箭将竹索射到对岸固定,建成竹索桥。竹索桥自古就是云南地区各民族人民的交通设施。云南礼平县澜沧江上的霁虹桥前身就是竹索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扩博南山道时在“兰津渡”上架设竹索桥,名“兰津桥”。唐代仍是竹索桥,唐?樊绰蛮书载:“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关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汛急,横亘大索(竹索)为梁,上布箦(竹席),箦上实板,仍通以竹,盖屋桥。”元代改架为木桥,名“霁虹桥”,明成化年间改建为铁索桥至今。清?张泓滇南新语记载云南澜沧江边的少数民族人用大竹篾绞成

13、围径达一尺的两跟竹索,择地势系于两岸的石桩上,如果东高则西低、西高则东低,竹索上绑有“溜绑”,“溜绑”上拴箩圈,渡者被缚于箩圈中渡江。民国初年以前的澜沧江功果渡口的“青云桥”就是竹索桥,民国十年才改建成铁索桥。怒江两岸生活的独龙族人渡江主要靠“藤篾桥”,用两根水平平行的大竹索,相距两尺多,两头分别拴在两岸大树或木桩上,两竹索间用藤篾捆着几根大竹铺成桥面,在桥面上方三尺左右平行架设两根大竹索,上下竹索用藤篾相连,桥长最长达一百多米,横跨江面,人过其上,上下抖动,左右摇摆。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用竹架设的竹梁桥最为常见,小沟小渠,放几根大竹,用竹绳加以固定,即可通行。较大的河流,则用竹在河床上建桥架,

14、铺上大竹,盖上竹排,再覆之以土,人畜车辆均可通行。德宏傣族人在瑞丽江上还架设了一座长达千米的大竹桥,高出江面一、二十尺,大桥全部用竹架成,用竹篾编成大竹笆做桥面,不仅过往人畜车马,就连小汽车也能行走。竹筏则是云南少数民族常用的渡河过江的水上交通工具,至今仍得到广泛使用。1.5民族竹器物 云南各族人用竹制作了许多生活器具,极具民族特色。竹制炊饮具有竹筷、竹碗、竹锅(竹釜)、竹甑、蒸笼、竹饭盒、竹瓢、竹勺、竹锅帚、竹筷笼、竹碗笼、竹盆、竹火筒及竹酒杯、竹酒壶、打茶竹筒等,竹制家具有竹桌、竹椅、竹凳、竹床、竹箱、竹枕、竹席、竹书橱等,盛物具有竹提篮、竹篮、竹篓等,还有背水竹筒、引水竹笕,等等。最有特

15、色的是用竹筒烧制竹筒饭,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喜用当地的香竹烧制竹筒饭来庆祝节日和招待客人。先取一二年生的青竹带节截成竹筒,将淘好的米放入筒中,灌进适量的水,用芭蕉叶或泥封口,靠在竹架上用火烧。当竹筒青皮烧焦时,饭也熟了,用刀劈开竹筒,就可吃到清香可口的竹筒饭。景颇族人还用竹筒烧菜,烧出的菜肴别有风味。1.6民族竹乐器 云南各族人民用竹制作了许多各具本民族特色的竹乐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的历史文献中就记载有竹制的四管葫芦笙,新唐书?南昭传载“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家,以笙推盏劝釂。”现今葫芦笙仍是傣族人喜爱的乐器。葫芦笙由笙管、笙斗和簧片组成,笙斗为葫芦制成,笙管由4、6、8根小竹管组成,竹管底

16、部嵌有竹簧片或铜簧片,是傣家人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芦笙是苗、彝、拉祜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一般用6根竹管排列制作而成,最大可长达9米,最短仅20厘米。“跳芦笙”是苗族人的传统娱乐活动,每逢年节或喜庆日子,苗岭深处,笙歌乐舞,热闹非凡。“筚”是傣族人自己创制的竹乐器,是唱赞哈时必备的乐器。筚由细竹管制作,一般长约3035厘米,尾端内径约8毫米,外径15毫米。筚类似于汉族的笛子,音色华丽柔美。三月箫和葫芦箫是阿昌族人的竹乐器,三月箫是用一根竹管制成,葫芦箫类同于傣族人的葫芦笙,是阿昌族青年男子的普及乐器,用于谈情说爱。“叨叨”是克木人的竹制弹弦乐器,长80100厘米,上部与音叉相似,其间有簧弦;下部正

17、反各一按孔,随着指法变化,音调浑厚。竹鼓是佤族人创制的竹制打击乐器,高约有90厘米,鼓面直径12厘米左右,鼓腔上端蒙牛皮或羊皮,下端劈扎成束腰状,下接三足竹架。演奏时持槌击鼓面或竹梆,发出不同的声音,主要用于“竹鼓舞”的伴奏。“切克”是基诺族人的竹制击乐器,一般是由47个竹筒组成,筒高2040厘米,径约57厘米,由一人坐于地上击奏,发声由低而高,音质清脆,是基诺族人“竹筒舞”的伴奏器。哈尼族的脚铃是极富民族特色的竹制击乐器,由系铃的竹板和三排穿连一起的小竹管构成。当哈尼族跳“铃舞”时,舞者双脚各绑一脚铃,跳动时竹板上小竹管碰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活跃了跳舞场的气氛。竹口琴是云南少数民族人使用最广和

18、历史最久的乐器,取一长1015厘米、宽610毫米的竹片,于一端离头约1厘米处刨去内侧竹囊,削成厚约1毫米的竹皮薄片,其间剔出一条尖头簧舌,舌长约5厘米,竹片末端还配以装饰。演奏时,左手拇指、食指执琴体尾端,琴横于口,簧舌置于唇部,右手拇指拨弹头端,使簧舌振动发声。竹口琴主要用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是“口琴舞”的主要伴奏乐器。1.7民族竹制生产工具 云南各族人民就地取材,用竹制作了许多生产工具。竹制渔猎工具有竹弓箭、竹签、竹弹弓、竹矛、竹弩、竹鱼篓等,竹制农具有竹点种棒、竹锄、竹耙、竹刀、竹水车、竹扁担、竹绳、竹畚箕、晒盘、竹筐、竹背箩、挑箩、竹簸箕、竹筛等,还有许多民族的纺车也以竹为主构件。2.

19、精神文化方面竹对云南各民族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构成了云南民族竹文化的最主要方面。2.1竹崇拜 云南少数民族的竹崇拜涵盖着竹的图腾崇拜、竹的生殖崇拜、竹的祖先崇拜、竹的自然神灵崇拜和竹的巫术崇拜等层面。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人类自身繁殖的需求,对竹的旺盛生命力、超强繁殖力的羡慕和神秘联想,编织有关“竹生人”和“竹救人”的神话传说。如云南富宁彝族人传说是太古时代兰竹筒里生出始祖阿槎,是他繁育了彝族;傈僳族也传说他们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沧源的佤族人存在有竹生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佤族人是从竹筒里出来的。说明竹与人类有血缘关系,人的生命源于竹。楚雄牟定彝族人传说古时

20、发生火灾,是竹救了其祖先,子孙后代感念竹的护佑之功;哈尼族传说远古时代发生大洪水,是竹搭救了其祖先;布依族传说祖先曾遭受灭族灾难,是大竹救了布依王;均说明竹是人类的救星,竹能够庇护人的生命。因此,竹被一些民族人视为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神灵崇拜及巫术崇拜的象征,希望通过各种仪式祈求竹护佑自己,象竹一样有旺盛生命力和繁殖力,保佑种族的繁衍和家族的兴旺发达,并借竹之神秘力量来达到祛病消灾、祈福禳邪、吉祥平安的目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所谓文化或者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5 竹崇拜作为一种原

21、始文化的综合体,除了其神话传说之外,还存在有许多相应的民俗事象来阐发和认同。2.1.1 图腾崇拜 竹是彝族人崇拜的图腾之一,存在有举行竹图腾祭祀活动和仪式。富林及广西边地的那坡彝族人每年农历四月初举行“跳公节”活动,跳公节原名“祭金竹节”,其活动场地以村寨中特别种植的金竹丛为中心,平时对金竹围以石块和栅栏,严加保护,禁止进入和砍伐。届时,于竹丛前搭起祭台并拆除护栏,先由祭司(称毕摩)诵经文后,由“跳公”(主持跳公节的长老)率领全村男女跳舞。上至七八岁的老太婆,下至四五岁的小孩,都头顶烈日到竹坪跳舞。不会走路的孩子则由母亲背着参加舞会。在这一节日中,人人尽情欢舞,气氛异常。6 跳公节结束后再设栏

22、保护竹丛,在娱神的同时兼以娱人。竹也是布依族的图腾之一,存在对竹的图腾禁忌现象。云南的布依族独子之家,都要在宅旁栽种一蓬竹子,以保佑独子健康成长。此竹在独子长大成人前不准砍伐。独子长大成人后,若需用此竹,也得举行一定的仪式,且必由独子砍第一方可。傈僳族崇拜竹图腾,以竹为族称,有竹氏族,傈僳语称“马达扒”。2.1.2 生育崇拜 竹在云南各族人民的生育习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生育崇拜的象征。云南富林及广西边地的彝族人“一个妇女快要分娩的时候,她的丈夫或兄弟就砍一根长约二尺的兰竹筒,于孩子生下之后,把胎衣胎血放一些进兰竹筒里去,然后塞以芭蕉叶子,拿到种场,吊在兰竹枝上,以显示他们是兰竹的血裔。”7 西双版纳的傣族小孩出生时,只能用削好的竹皮将脐带割断,然后将小孩胎衣置一竹筒内,由父母或亲戚挂到树林中的树枝上,或埋在房屋附近。还要用一小竹筒镌刻上小孩的出生年月日时,挂在寝室之中。8 其实质是通过竹的沟通,婴儿得到祖先的保护,消灾免难,健康成长。基诺族妇女生小孩的地点必须在竹楼阳台的栏杆边(基诺语称“札郭”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