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768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32736.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新用法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广泛应用、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变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第二章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

2、、明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新的知识观为专业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基础,为高校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摸索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有效地指导了具体专业的实践教改活动。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而作为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

3、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结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一个国家的崛起,第一步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大国其中诞生了无数精美诗词歌赋,这些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的精髓就蕴含我们的民族精神,而在当代如何搞好这些传承发展就我们当代重要的课题。同时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

4、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民族精髓所在,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第三章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作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民族的传承。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其不断的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5、)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精神承载传承形式。汉语源远流长,上至先秦的诗歌、大汉的赋、大唐的唐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 明清的小说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

6、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多在实践中锻炼,多和人接触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

7、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三)重视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

8、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9、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引导开发自我本我的想法提升学生独特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四)理论与德

10、育实践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何为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

11、此类推。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字为先,一个具有优秀品德的人可以带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促使社会发展,国家稳定,而缺少品德的人,是社会的危险品。德育从教育抓起,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处世之道,是换语言文学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情感的需要,更是人生旅途的需要,从而做到遵守纪律、遵守制度、符合规范、渗透生活之目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士子的人文理想,最后的目标是为国家做出贡献,在此之前的第一条就是“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从而在生活和处事之中,符合特定的行为规范,方便他人,锻炼自己,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

12、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