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784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3491.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题目: 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目录引言.1一、 结构的艺术.1(一)漂亮的构思.2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2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3(二)缜密的结构.41、服务性.52、整体性.53、多元性.6二、抒情的艺术.6(一)叙事抒情,真挚的美.61.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的小人物能手.72.事件真实,叙述细腻,抒情真切而委婉.8(二)说理抒情,理趣的美.9三、语言的艺术.10(一)诗化美的语言特点.11(二)口语化 的语言特点.12(三)朴实清新的语言特点.13(四)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15结 论.16主要参考文献.16摘 要朱自清散文不仅有丰

2、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关 键 词: 朱自清散文 结构艺术 抒情的艺术 语言艺术 文化艺术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引

3、 言朱自清的散文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文风。叙事的细腻,描写的具体生动,令人称快。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在文章的结构上更是一绝。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

4、朴素清新,用真情实感,谱写作品的真挚。朱自清散文不仅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然而,对其及其创作做深入研究者却甚少,因此,本文拟从结构、意蕴和语言方面,对其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以其达到抛砖引玉、管窥朱自清散文神韵之目的。一、 结构的艺术。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

5、“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一)漂亮的构思。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

6、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春这篇短小的精美

7、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

8、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

9、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

10、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 “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

11、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

12、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二)缜密的结构。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

13、“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

14、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

15、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

16、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像这类游记.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

17、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

18、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二、抒情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是以抒情见长。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两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一)叙事抒情,真挚的美。有两种散文,一种是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有一些必要的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朱自清的散文属于后一种。我们

19、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实录。例如,买桔子的“父亲”,“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的亡妇,房东太太,和易宽容的叶圣陶,都是真人;像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记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都是真事。问题的关键是,朱自清善于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娓娓叙来,并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以达到质朴和真挚的情感美。1.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的小人物能手。由于长期过着学者的书斋生活,不能较多的接触劳动人民,所以,朱自清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旧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的小人物。朱自清善于从真实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

20、,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正象鲁迅所说:“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朱自清在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如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初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访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朱自清

21、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韦杰三的“静默”、“温雅”、“可爱”,然而这样的人竟被反动派虐杀了。这种悲愤的感情隐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再如旅行杂记里齐燮元这一个军阀的“半篇八股”式的讲话,装腔作势、平庸腐朽的“一字拍”,让人厌恶。于是作者带着这种明确的感情抓住齐燮元的这一特点,行文以夸张性的白描,以突出这个“大人物”的丑陋以及作者憎恨的真情实感。朱自清写人抒情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

22、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朱自清抓住在电车上看到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的细节的描写,继而转化为“抒情细节”。“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由“和平与秀美”变化为“粗俗、凶狠”,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加以特写,来表现“我”的内心情感。“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他的脸上便缩印一部中国“外交史”。这一描写的细节转化为“抒情细节”,抒写个人的屈辱,抒写民族的愤怨。尽管作者没有高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这一类口号,没有正色辞严地要求民族平等,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掩盖不住作家视民族尊严为至上的爱国热忱。从文题“

23、骄子”后的惊叹号上,可以看到朱自清那难以遏止的愤激感情。2.事件真实,叙述细腻,抒情真切而委婉。“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谈到有关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以上可以看到,朱自清叙事抒情是很注重“至诚”和“写实”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较为抽象的,要用文字把感情抒写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

24、。朱自清善于在叙述事实之中,让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执政府大屠杀记和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就题材而言是一致的,记叙事件和时间也趋一致,那就是“真”;但抒写感情方法却有所不同,鲁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之情,主要是结合议论来表现的,特点在“议”;朱自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之情,主要是通过叙述来表现的,特点在“叙”。请看下面这两段文字:司令的是用警笛,警笛一鸣,便是一排枪,警笛一声接着一声,枪声就跟着密了,那警笛声甚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后来听别的目睹者说,司令者那时还用指挥刀指示方向,总是向人多的地方射击!又有目睹者说那时执政府楼上

25、还有人手舞足蹈的大乐呢!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侧重于叙述,以现场目击式的叙述方法,刻画司令凶残的形象,揭露段祺瑞政府屠杀请愿学生的暴行,叙述中流露出对反动派的强烈不满和愤慨。鲁迅则以议论抒情的笔墨,对执政府暴行的揭露和批判。朱自清的叙述抒情要含蓄些,鲁迅叙事抒情要冷峻些。(二)说理抒情,理趣的美。“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

26、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元之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执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

27、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朱自清对当时的杂文进行了这样的评论:“时代的路向渐渐分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的第一只燕子。从尖锐的讽刺个别事件起手,逐渐放开尺度,严肃的讨论到人生的种种相,笔锋所及越见深广,影响也越见久远了”。这些话,恰好也佐证了他自己杂文的特色。论不满现状一文,是朱自清在国统区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则要求民主,反对内战,努力建立工们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中国而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28、”,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哪唯心的人治论。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朱自清在国统区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且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呼唤人们“联合起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也表达了朱自清对新中国,光明社会的热切憧憬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抒写的。以情驭理,情理俱美。这种抒情的“理趣”的美,是作者“理智的结晶”,更是作者反帝、反封建、爱国的热情喷薄和升华的结晶。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写人、写景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侧重于叙事的“抒情小品”,真挚委婉,偏重于描写和写景的篇章奇丽隐秀,偏重于议论的杂文

29、、杂感机智深沉。总之,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是真挚隐秀的。三、语言的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就会发现他前后的语言风格不同。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绚烂华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后期的议论说理或叙事抒情为主的作品(包括背影、给亡妇等),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但并不排除着意经营。“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注重语言的创新。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为祖国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

30、、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朱自清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散文写得非常细致华美,有如我们传统的“工笔画”,创建了“绘画的美”,具有诗化之美。三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对后世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壁

31、”,不是以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一)诗化美的语言特点。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

32、生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诗化美。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断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奇妙的比喻。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前无古人的。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在蒙自杂记里也有相近的:“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

33、灌木林的甬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很有趣的。”虽然场景不算美,但通过想象,通过语言构造了另一形态的美,二者只不过是用一场景不同状态而已,但显然通过想象,构筑了更为诗意的画面,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给人出奇之感。典范的想象还有在白水漈里关于微风的纤手和另一双不可知的巧手对那影子似的瀑布的争夺,未去着意描写有形的瀑水,而是想象一无形的场景,让读者感觉到瀑布的神妙灵动,堪称奇思妙想。其次表现在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34、?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联翩而至的排比戛戛发问,感情之水如陂塘明渠,曲折明畅,让读者为之吸引、为之感染,而且通篇句子短促,大致押“e”韵,使全文声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脱透明,惹人深思。再有,在此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努力通过句子的长短建构诗般的节奏和思想。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着意于句子长短绮错结构和节奏,追求诗化的迹象。我们可以认为朱自清的散文是以和谐的音韵为内核,用长短绮错的句子,精巧的对偶,超拔的想象,铺张扬厉的排比来凝结的诗,这在其大量描写风物的散文中可窥出一斑。如:“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女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

35、油一般。”(绿)“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春)(二)口语化 的语言特点。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在新诗形式运动初期便有“重造新韵”一项。“重造新韵”主张以北平音为标准,由长于北平的人造一新谱,规范韵脚。这活的口语就是北京语。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

36、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绵总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全篇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

37、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在我所见过的叶圣陶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真是口吻毕肖!一个典型的胸怀宽阔的苏州学者形象跃然纸上。有时作者也引用方言来概括性很强的称呼。如用吴方言“阿木林”代替“傻子”的称呼、用“小划子”、“洋划”代替船的称呼,浓郁了地方色彩。(三)朴实清新的语言特点。高尔基说:“大众是毛胚,加了工是文学。”(文学论)为了达到语言

38、的朴实清新,朱自清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关于写作问答中,朱自清在谈到写作速率时说:“我写作很慢,平均每天只能写两千字,每次写作持久力只有两面三刀个小时左右。”他的夫人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里这样回忆道:“佩弦是个不苟言笑,做文章非常认真的人,他常常把他的文章读给我听,有时为了一个字仔细推敲,征求我的意见。”“为了一个字仔细推敲”,在他的散文里可以轻易看出来。如在女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妇人来了,我的眼睛便象蜜蜂们嗅着花香,直攫过去。”“攫”一般指手的动作,活用在这里更可见急切和热烈的心情;“不久便被人捻熄了”句中的“捻”字;“为的是巫峡勒住江水”中的“勒”字,都是动词的出奇奇制胜

39、。而在遣词方面朱先生也有其独到的地方。最显明的一点,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朱自清使用并创造了多种多样形态的叠字。忆跋中“人生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个小梦。”这种叠音词在他的散文中也是俯拾可得,不胜枚举。由于叠字有一定的附加意味,描绘的色彩很浓,恰当地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音乐性,而且也增加了事物的形象感,使人感到委婉清畅,娓娓动听。第二个特点在于努力追求词与词搭配的陌生感,力避俗套。重庆行记:“在人行道上有时通过持续来了三五件夏威衣,一阵飘过去似的,倒也别有风味,参差零落就差点劲儿。”“持续”

40、指延续不断的,而连续则指一个接一个的,将“连续”换作“持续”,显出更贴切,更合原意,很值得玩味;哀互生“不肯假借点颜色”中的“假借”;诗言志辨 序中坚强与地位搭配、憎中“支持着微笑”、“热望冰结”等句中的搭配是新奇而又贴切,化腐朽为神奇。朱自清在关于写作问答里谈到写作上困难之点时说:“写作散文,很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我都用心的较量,特别是句式。”而在欧游杂记序中则讲得更精确:“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老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设法省略那讨厌的字”为给读

41、者具体的或整个的印象,常斟酌选用“是”字句。如“居中是大健身旁,有喷泉两座。”“场中央是一座埃及的纪功方尖柱,左右各有大喷泉。”(罗马)。为给人新颖感觉,常变换观察角度。如“晚餐前我们忽见窗外很远的一片水,大家猜,别是贝加尔湖吧?”(西行通讯)“在这园子里看脚底下的古市场,全景都在望中了。”(罗马)从游人人说起,角度新颖。另外作者为避免呆板,在冷静客观描写外界实物时,常常妙笔生花,化静为动。(四)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

42、萦于耳际,久久绕梁。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 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

43、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结 论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在结构的艺术,抒情的艺术、语言的艺术等几个方面都是值得称颂的,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正是这独特的构思,独特的艺术结构,独特的语言特色,这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风格魅力,感染着人们不断创新与进取。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精巧独特的构思,还是清新自然的语言,无论是背影的质朴深沉,还是荷的明丽纤秾,无不洋

44、溢着浓郁温馨的诗情画意。他的散文有情致、有风趣,有画的美观、有诗的意境,蕴丰厚于简约,寄深情于朴素,纯净清秀,意味隽永,正如杨振声所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了一条平坦大道,将引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朱自清的散文就像他的“背影”依然清晰、高大,他无愧于“中国新文学散文大师”之称号。 主要参考文献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3.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4.现代文学纵横谈蔡清富,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5.散文艺术论付德岷,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6.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李复兴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8.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年版。9.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0.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等,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版。11.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王瑶,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12.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3.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厦出版社1997年版14.朱乔森 父亲永远活在我心中。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