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812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冯沅君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摘 要:冯沅君的小说创作,以“狂飙突进”式的自我心灵袒露,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描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不多的几部小说集,述说的几乎全是五四新一代知识女性反抗封建家庭、反对包办婚姻的过程,其中对女性振奋、决绝、犹疑、苦闷等复杂心态的描摹,尤其细腻逼真。当然,这一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冲动到理性、由单一到多元的,思想上也呈现出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细读文本我们当会发现,冯沅君小说主题的表达,是一个经由环境细致呈现、经由语言渐次突显、经由思想逐步深入的过程;环境、语言与思想,也成为冯沅君表达主题的一以贯之的重要手段,并在其创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本文

2、尝试通过对冯沅君小说主题之独特表达的研究,开启另一个解读路向,充分体会其艺术魅力。关键词:冯沅君;主题表达;环境;语言;思想A Study on the Style of Thematic Expression of Feng Yuanjuns NovelsAbstract: Feng Yuanjuns novels, the expressions of which in revealing the true feelings of oneself are the typical Storm and stress ,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modern

3、 Chinese feminine literature. Among the few collections of her novels, almost all of them represent a new generation of educated women during the May Forth Movement, who fought against the feudal family and arranged marriage. Particularly, in the novels she gives a very subtle and vivid description

4、of their turmoil psychology when they were inspired, determined, hesitated or depressed, etc. Of course, this theme is not static but changes with the time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impulse to rationality, singularity to diversity, and mentally transformed form immature to mature. After a thorough r

5、eading of the text we would find that the theme of Feng Yuanjuns novels actually is embodied in a process of the meticulous pres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roper highlight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deepening profoundness of the idea. Thus,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 language and ideology h

6、as become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her to express the theme and has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her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her unique way in expressing the theme of the novel,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to deeply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 novels.

7、 Key words: Feng Yuanjun; Thematic Expression; Environment; Language; Thought 目录引言5一、经由环境细致呈现6(一)自然环境的真实描摹6 (二)社会环境的深层体现7二、经由语言渐次突显8 (一)显性的存在小说中道义的感召9 (二)反抗精神的退潮小说中反抗者的隐语9三、经由思想逐步深入11(一)从未泯灭的良知11(二)女性灾难画卷的抒写12 结语14注释15参考文献16致谢17引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收纳新潮,脱离旧套”1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自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以来,许多作家

8、也都应时代的呼声,发出了内心的呼喊,这些声音中大多是作家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生存价值以及种种人生观的思索,以及对中国自身出路的渴求。他们或以“自叙传”的抒情体形式表达自己的精神痛苦与追求,或以“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的提问和描写来接触现实人生,但无一例外这些小说中都散发着感伤的情绪,而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作家冯沅君,她以自身观察问题的敏锐和对文学的喜爱也毅然加入了“为人生而艺术”的行列,并将知识女性的觉醒进行了“大胆的自我暴露”2,从而她的小说里更显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也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点。冯沅君从1922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道路,时隔两年即以“淦女士”为笔名发表自己的成名作隔绝。其

9、极具五四特色性,引起了鲁迅的关注,并作出评论:“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不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3这种冲突和感情也一直徜徉在她之后的小说里,后她又以漱峦、大琦、吴仪等为名共出版卷葹、春痕、劫灰三本小说集,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她的小说以其虚无缥缈的意蕴,强烈激荡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及至真至美的向往与探求,吸引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去研究和领悟。冯沅君小说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亦如其第一个砸破女高的大锁冲向五四运动的队伍一样,她作品里道义的感召就像一个磁场,产生一场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磁共振,并最终在五四叛逆的女儿身份之上填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10、。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由第一感觉出发,逐渐有了经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小说的创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作家经验的再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冯沅君的小说创作,当会发现,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由冲动到理性、单一到多元的,思想上也呈现出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冯沅君小说主题的表达,是一个经由环境细致呈现、经由语言渐次突显、经由思想逐步深入的过程;环境、语言与思想,也成为冯沅君表达主题的一以贯之的重要手段,并在其创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一、 经由环境细致呈现冯沅君的前期作品卷葹被看成是正面直击封建婚

11、姻制度,争取恋爱自由的范本。它阐释了爱的自由到爱的毁灭的主题。在表现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描写成为表现该主题的隐形的基础。这种环境描写不是作者各种感觉的自由镶嵌,也不同于同时期的男作家。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心理更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主题。但这种细腻,又不同于别人凸显主题时的单调,它是一种自然中见深刻、细腻中见精致、独特而有效的表达。许多作家重视环境描写,而且也常常用于突显主题。如冰心在借红莲表达母爱时这样写到:“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但是脱离了作品,这段文字就是在描写

12、一种普通的自然景物的常态。冯沅君的环境描写则是对时代的一种觉悟,它们往往暗示自由的恋爱已经遭到毁灭、或者正在遭到毁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正好说明了一方面作者以血和泪的手法向封建礼教表现出蔑视和反抗,一方面更说明了这种局面背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层层压迫。(一)自然环境的真实描摹隔绝中的环境描写虽然很美,但所有的美呈现出的都是一种回忆即过去式,过去代表已经不存在了的和作者未来的理想。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摹,是其真实的心理体验,意在对封建势力的大胆暴露,对一切带有虚伪面纱行为的勇敢揭示。文中女主人公镌华认为“世界上的爱情都是神圣的,无论是男女之爱,母子之爱。”4她本来有机会逃走和士轸“鸿飞冥冥”

13、,却想着使“爱情在各方面都满足”结果被母亲幽禁,逼着嫁给土财主的儿子。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将母爱和母亲背后的男权分离开来,所以在自我社会角色和自我理想的强烈冲突下,作者表现的还很单纯和乐观,表现为哪怕付出一切都要为自己的心理愿望构建一幅理想的图景:“密密的翠色荷叶”、“唼喋萍藻的游鱼”、“微风吹拂的垂柳”、“清丽绝伦的荷花”、“滚滚的零露”、“依偎的情人”。但是这么富有诗境的理想,却被“渐渐长大的黑云”、“青铜钱大的雨点子”而破坏了。这说明当一个已经成熟稳固的生存体系,受到威胁和破坏时,它自身的反击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这幅图景也象征着主人公纯洁神圣的爱情已遭到毁灭,和这种爱情最终的下场。

14、他们为了灵魂的纯洁日后只能“牺牲社会上的名誉,天伦的乐趣”,做一个“方生的主义真理的牺牲者”。我们从作者的此篇成名作中,亦能看出作者为这一段时期贯彻的坚决、大胆反抗封建旧婚姻制度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做了一个充分的暗示和准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乐观所反映的冯沅君前期思想的不成熟和小资产阶级在反抗封建主义的不彻底。前人已有详细阐释,此处不多言。继而作者在隔绝之后里进一步运用环境描写折射出主人公矛盾的心理信息,和坚决的反抗。“清幽景色”被“凄惨空气战败”,这彻底毁灭了作者“暂且多做几个梦”的理想。现实使其向死而生,舍弃母女的爱成就情人的爱。这种对自我和爱情的毁灭是作家本身对信仰的执着和对封建传

15、统的叛逆。冯沅君将环境描写融入小说中,有利地烘托了五四时期反封建和封建之间的矛盾冲突。(二)社会环境的深层体现在冯沅君前期的小说里,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直接描写,冯沅君表达主题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环境描写是文中潜在的、无意识、的隐形的。如旅行中:“我素来是十二万分反对男子们为了同别一个女子发生恋爱,就把他的妻子弃之如遗,教她去上山采蘼芜的。”5这证明在当时的许多封建社会家庭中存在着新型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诸多“上山采蘼芜”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五四新价值观的建立和与之相对应的新秩序的重新定位,前人在这方面已经有详细论述,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解

16、释。而我们此刻应该在这隐形的环境中找到更细微更引人深思的东西。且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我认为这是世间再不人道没有的行为,并且还亲自作过剧本来描画过这般男子的像。但是现在我觉得那人是我的情敌,虽然我明知道他们中间只有旧礼教旧习惯造成的关系。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不可分离的程度,而要减少他在法律上的罪名与我们在社会上得来的不好的批评,只有把他们中间名义上的关系取消。怎么我的心会这样险!怎么这样不同情于我们女子呵!我明知道是不应该的,但我不能否认我心里真希望他们”6“我”只因爱情的圣神就把“那人”看成是情敌,归到另一个阵营,为了二人的结合甘愿而且“希望”世间最不人道的事情发生。在冯沅君的这段

17、看似矛盾的论述中,其实透露着很多信息。首先是对由旧礼教旧习惯造成夫妻关系的女子,作者只对其有些同情,而对这些男子尤其是认识到这种关系并主动要摆脱的男子,作者却默认他们的行径并想法帮助他们。她是将自己假设于这种环境做出的抉择?还是在当时社会普遍存在这一抉择?历史证明是后者。在女性第一次走出历史地表的时候,进行的无意识抒写是惊心动魄的。她们将爱情的另一半作为同盟军,履行着神圣的誓言,却单纯的放弃自己的女性队伍。当女性受到家庭伦理的束缚时她们选择了大胆坚决的反抗,而男性们遇此情况时普遍的选择暂时屈服即有一个家庭再做反抗。同样的境遇里的不同选择,让我们更加确信受到逼婚的“我”对于有着差不多情况的“士轸

18、”的爱,在一定程度是出于包容和同情,是同种境遇的相吸,而很难说是真正灵魂的结合,而真正灵魂的结合恐怕是女性自己付诸于男性身上的化身。而这也很好证明了前人提出的,关于冯沅君小说里把男性恋人看成是自己队伍里精神的同盟军的观点。同时再加上女性们对此的看法与最终抉择,我们看出这几千年来对女性思想的控制已经深到了什么地步!女性自己时不时的无意识表露出对男权的认同和恐惧是多么可怕!总之,冯沅君环境描写手法的独特运用,使我们更多的发现了在自主觉醒下的大胆、坚决的反抗和女性自身在历史中的微弱地位,以及女性自己对自身地位的美好幻想。作者对小说结局的设置,实际上是“烈妇贞女”的一种变异,事实上的女性天空诚如孟悦所

19、说“是逼仄的”7 所有这些,说明只有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小说对环境描写的独特设置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发现冯沅君小说所要深刻表达出的主题。二、经由语言渐次突显冯沅君的小说大多是以叙事主人公的角度展开故事的讲述的,这必然就会有许多话语值得深思。这些话语由初期的大胆宣言,到中期的敦厚、冲淡的心境描绘,是冲动到理性,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些语言不容置疑的成为其凸显主题的独特方式。与环境描写表现的自由的恋爱已经遭到毁灭,或者正在遭到毁灭的现象不同,冯沅君用语言表达了一种永恒的追求和向往,这可以上升到道义上的感召和教诲。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对立而又统一的方式,是不同于以往小说的独到之处。(一) 显性的存在小说中道义的

20、感召在冯沅君小说中存在着一种与过去式或回忆式相对应的现在式,即不同于被毁灭的爱,而是作品中一系列的大胆宣言。但与其说作者最初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追求一种艺术上的理想社会,不如说是对于社会认识其思想处于初级阶段。在卷葹的诸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既是作者对于旧势力的坚决反抗,还是表层认识下的一种本能反应。而其结果只能是张若谷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春痕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接近社会, 受了相当的刺激,已去前次的勇敢精神, 而变成沉郁的性格, 对于恋爱也没有以前的热烈了! ” “我们所要求的爱是绝对无限的! 我们只有让它自由发展, 决不能使它受委屈, 为讨旧礼教旧习惯的好。在新旧交替的

21、时期,与其作已经宣告破产的礼法的降服者,不如作个方生的主义真理的牺牲者。万一各方面的压力过大了,我们不能抵抗时,我们就向无垠的海洋沉下去,在此时我们还是彼此拥抱着。”8这是作者热烈宣言的代表,在那个时代,是一种道义上的感召,这种宣言无疑指引了大多青年的革命路径。作者除了宣言也有许多中肯的对于爱情的认识“破坏我们中间的爱情的,是两个不相容的思想的冲突,假如以后这样的冲突不消灭,这种惨剧,决不能绝迹在人类的舞台上。”9基于这种认识,作者痴情于对思想冲突的毁灭,而毁灭的最纯粹的意义是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情人的爱和母女的爱的同时毁灭。由此作者精神走向隐退,但是这种隐退更多的是由激

22、烈地反抗到理性地思考。(二)反抗精神的退潮小说中反抗者的隐语作者在抗争初期的奋斗正如镌华所言“无论如何我们总未向过我们良心上所不信任的势力乞怜。我们开了为要求恋爱自由而死的血路。”10正是这种热烈的批判和自我牺牲,导致这种宣言由精神上的胜利,走到精神上的退潮。因为心理学上有个锚定的理论,一个事物在脑袋中的最先记忆,起了船锚的作用抛下锚,船就漂不远了。作者的这种自以为看到了,封建与新潮之间的本质矛盾的观点,影响了她日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比如作者只注意她所相信的和感兴趣的东西,但不可避免的忽略了某些同样存在,对整个时代起到重要作用的现象或者隐语。春痕从表面看是一位女子寄给情人的五十封情书,反映

23、他们从“爱苗初长”到“摄影定情”大约五个月的恋爱经历。但实际上更是反应了经历五四新潮继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运动后,部分新青年普遍的一种社会精神退潮的现象。这种精神的退潮表现在叙述上的平和和理智。春痕的主角是位经受了一番爱情拨弄,心灵创伤累累的青年女性。这和作者由五四的女儿的成长经历有相同之处,同样的生命的激情与青春的活力与五四精神一起从高潮走向低谷。在从家中她说的一席话就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一部分五四反抗者,当时的退潮情绪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晚间还是进了我的墟墓般寂寞而凄清的房子。对着炉中的火, 我只觉是谁在我的灵床前焚化纸钱;案头的灯就是灵桌上点的昼夜不息用以照彻下泉的灯儿! 此时我的身子是否在

24、人间, 我真有点怀疑了!”11暖如何以会消沉到这种地步呢?回答则只有一个, 那就是时代落伍的结果,作者还没有看到新生力量的希望,于是屈服于社会大势力之下,不能反抗,不敢痛哭, 生命之流渐渐干了。但作者解释这种消沉是淡“是自浓中提炼出来”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这种只述心境、推敲诗文的归隐式生活,恰恰说明了作者的内心其实是在下着蒙蒙的细雨的,越是强调追求浓中的淡泊,越是放不下那当初所做的誓言式的宣言。结果只能在矛盾中找到新生。“前途委实茫茫!怎样好?现在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回车复路,一种是不管将来,只管现在。然而前者如今能行否恐成问题,后者也非安全之策。”12作者已经感到“此身无所寄托”“已

25、是穷途”,从这一阶段来反看她前期的反抗,实是一种实用主义,是为自身利益出发的,对作者主观认为的反叛精神更是一种否定和重塑。“当五四喊出反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口号时,她们从切身的感受出发,接受了新文化运动在这方面的启蒙,从而找到了一条经由反叛家庭争取婚姻自主而摆脱传统的角色命运、参加到新文化运动行列的途径。”13 在革命的初期使一些人加入同盟军的队伍,这种做法是不可厚非的,但是问题是她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日后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行事。当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作者的彳亍、沉闷时,看到五四女性普遍所遭受的打击,以及她们那有“凌空想”而无“著地飞”困境时,其实从侧面来看,这些的确是作者以及小资产阶级

26、的自身狭隘的表现,但也是五四女性身上独有的对社会寄予的浓重希望。因为有希望才有苦恼,作者越是极力挣扎在自己的思想困境中越是痛苦。总之,冯沅君小说的中期作品表现了其反叛精神的退潮,但这只是暂时的,任何事物要保证其强大的生命力,都不能停滞不前。其后期的作品表现的开阔视野就证明了如此。三、经由思想逐步深入实在是作者个人魅力中透出一股生命的自强不息、从而不止的顽强精神,因此,当作者把这一精神加入到小说的主题创作中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具体的表现就是,用思想的开阔来进一步深入自己一以贯之的反抗主题。作者摆脱困境、超越自身的精神追求,使其隐去先前的反抗精神的退潮,表现出伟大的坚韧,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美好,

27、百折不回,恰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14。冯沅君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一改爱情题材相对单一的表达方式,找到了更广泛的社会人生的视角,自觉地描画了旧女性的一幅幅灾难画卷。这不仅呈现出作者思想上的成熟和多元,而且凸显了其小说的另一个魅力之处即主题表达方式上,作者用思想上的逐步成熟、深入来印证其对反抗这一主题表达的有效性。(一) 从未泯灭的良知冯沅君在革命的漫长征途中虽然曾一度沉郁、彷徨过,但从未泯灭五四燃气的那股反抗封建专制的火焰。“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当是良心的战士,在我们这种良心病了的社会,文学家尤其是任重而道远的。”15事实上,作家从来没有放弃文学的战斗作用。劫灰就是

28、最好的说明。劫灰是冯沅君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 一九二九年由北新书局出版,它收录了八个短篇。陆侃如在为本书所作的后记中, 约略地概括出了劫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他说, 冯沅君的小说“劫灰是合若干篇风格不同、题材各异的作品而成, 因想不起一个适当的命名, 故以首篇之名命名全集。”16这样看起来,它更像一个杂烩,但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通过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描写,而进行的一次灵魂的洗礼。(二) 女性灾难画卷的抒写冯沅君倾其全力为女性抒写了一幅幅自己的灾难画卷,使人感触颇深。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生活的现状,尤其是女性的凄惨,以首篇劫灰为例。它是写作者故乡土匪横行,人民饱

29、受欺凌的一个小侧面。在最开始作者即已注目到了最下层社会里的劳动农民,这说明冯沅君的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关注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小视野上升到了社会的大舞台上。文中有一系列的封建女性形象,从老到小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楼梯,一起走向历史的尽头。“我”的母亲不能一起躲避土匪报仇的原因是要守婆婆和丈夫的灵柩;用手捂死自己女儿的陈二嫂,以及掉在为雨所坏的大墓里不敢出一口大气最终因浸泡时间长而死去的安大姑娘,都只因怕土匪听见声音;母亲借的“大而有尖的鞋”,“张家立的节孝坊”,“吴家的节孝坊”这些都是作者在叙述整件悲惨往事时自然流露出来的,但是我们从这些场景中可以看出旧女性被封建禁锢的思想。其中有一

30、个细节是这样描述的:“逃难的群中许多都是整家的,到了河边,那些妇女便伏在她们的父兄或丈夫的背上渡了过去。我们既然没有人来背,只好带着鞋袜衣服一齐下水乱跑。素来不善走路的我们又带了这半身湿衣服,过了河不上半里,月光下旷野中只剩我们母子三人了。”17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旧女性所受的残害,却从极端的逃难中勾勒出了一个个男人背着自己女人过河的场景。从这清晰的画面中我们不禁感慨是生活的苦难暴露了旧社会女性的真实面貌,“素来不善走路的我们”也该自省了。第二个方面冯沅君后期小说中极大的表现了“诚和勇”,如果说“诚”是指向内心的品质的话,那么“勇”则是伸向外界社会的,它表现为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正的揭露,对整个女

31、性群体命运的关怀。以贞女、潜悼为例。如果说冯沅君前期的小说题材过于表面的话,那么现在她已经走向社会深层的、内部的代表家庭了。贞妇中的何姑娘,是活活被封建礼教残害的。她“一天吃不上一大碗饭”了还想着“生是慕家人,死是慕家鬼”。潜悼中的文小姐是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着新思想的旧女性。她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到“拘谨严厉的翁姑统御”的体制里,嫁给一个“老成练达,素薄儿女闲情”的珪哥。她得不到爱情,又很难自我解脱,最终抑郁而终。作者通过这两个年轻已婚女性的悲剧命运,强有力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残忍,这些前人已有详尽表述。在此我们除了进行更深的思考外,还应留意一个深刻的现象。“在此理性失了统御的能力、感情极

32、力暴动的状态中,凤宸迷迷糊糊随了老姑娘走到何姑娘的椅前。”,“何姑娘!凤宸忙用向来对她不曾用的诚挚、温柔的声调,含泪的叫她一声。”18这段话升华了贞妇乃至作者后期所有小说里的主题:对于善者的悲惨遭遇理当受到我们的同情和反思,而代表着这些苦难源头的父权与夫权的男性的突转与忏悔更值得我们深思。从这里我们窥测到封建礼教走向灭亡是必然的,而历史的进程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第三,在作者的后期作品中还有一些“着重批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轻狂的,罗曼蒂克式的恋爱观。”19如缘法、我在爱神面前犯罪了、林先生的信、晚饭、EPOCH MAKING。这些作品中的男性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认识过于肤浅,“神圣的爱情当作骗小

33、孩的糖块。”作者旨在引导教育年轻恋人的爱情观,“彼此双方都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待爱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接触,了解之后再趋于亲密”,这些思想都是健康向上的,无论何时都有着深厚的现代警示意义,所以这也是冯沅君小说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晦涩的而是各个阶层都易接受的道义上的感召。后来冯沅君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小说的创作,但作者从第一篇小说创作至终,从未泯灭作为一个文人的良知,这种品质也日益警示着后人,要时刻担负起作为一个文人对社会对群体乃至民族的责任。而冯沅君小说独特表达主题的方式亦是其魅力所在。结语冯沅君的小说创作,以“狂飙突进”式的自我心灵袒露,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描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不多的几部小说

34、集,述说的几乎全是五四新一代知识女性反抗封建家庭、反对包办婚姻的过程,其中对女性振奋、决绝、犹疑、苦闷等复杂心态的描摹,尤其细腻逼真。冯沅君不仅以其细致的时代再现给予我们猛烈的情感冲击,更以小说主题的独特表达,显示出深刻的文化蕴含和艺术魅力。显而易见的是,这一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冲动到理性、由单一到多元的,思想上也呈现出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这样的主题变迁,恰是一个经由环境细致呈现、经由语言渐次突显、经由思想逐步深入的过程。对冯沅君小说主题之独特表达的研究,当可开启另一个解读路向,帮助我们充分体会其艺术魅力。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注释1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

35、M.第1卷,P1692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P233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24513 刘思谦.徘徊于家门内外冯沅君小说解读A./中州学刊J,1991.414 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P17815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P12816、19 徐凤才.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J.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大学报,1986.P102、P1034、5、6、8、9、10、11、12、17、18 冯沅君.冯沅君小说春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刘思谦.徘徊于家门内外冯沅君小说解读A./中州学刊J,1991.44、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5、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6、徐凤才.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J.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大学报,19867、冯沅君.冯沅君小说春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