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838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30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可编辑) .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硕 士 学 位 论 文20 世纪 30 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Study of 1930s Journalist Forum Magazine 姓 名 孙 钥 学科专业 传播学 研究方向 理论传播学 指导教师 芮必峰 完成时间 2008.05目 录中文摘要. I AbstractII 引 言. 1 第一章 为何要发起“记者座谈”活动?. 5 第二章 从“记者座谈”到记者座谈. 8 第一节 “记者座谈”发起之初. 8 第二节 记者座谈正在发展壮大 12 第三节 休刊之后的活动及与“青记”的联系14 第四节 共产党与“记者座谈”活动的关系 15 第三章 对记者座谈内容作宏观分析18 第一节 记者座

2、谈约稿声明18 第二节 稿件构成20 第四章 记者座谈专刊26 火热讨论的几个议题26 第一节 记者风纪问题 26 第二节 言论自由研究 34 第三节 小型报探析. 36 第四节 其他集纳理论研究. 39 结 语41 注 释43 参考文献. 46 后 记5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I 中文摘要“记者座谈”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上海一些新闻记者发起的聚会,论文就是以该聚会出版的记者座谈专刊为研究对象的。 这批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一边从事紧张的报业实务,一边以自发约会的形式,从现实中来思考、谈论新闻学术理论,并借助美商大美晚报平台,通过传媒力量进行传播,集结成记者座谈专刊,持续了近

3、两年时间(1934.9.1-1936.5.7),出版 89 期,共刊载文章近 500 篇。 从最初的三五个志同道合者开始,发展到到一百余人的“记者座谈”,为战时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培养了骨干,青记理事会成员中大半都是“记者座谈”同人,再到两千余人的“青记”,一直到如今五十五万人的全国记协,“记者座谈”这一活动的影响之深远,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记者座谈专刊中,座谈同仁严格秉承“约稿声明”,后来刊出的近 500篇座谈文章中,有关于集纳理论的探讨、新闻伦理道德问题、言论自由探讨、小型报探索、国内新闻教育及学者的介绍、地方新闻之介绍与调查、外国新闻事业及新闻人介绍、新闻大小事及其他各种关于新闻学的理论。

4、他们开展的“整饬新闻界风纪”活动,开创了新闻界强调记者职业道德之先河;对于国民党政府新闻检查制度,进行猛烈地抨击,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记者座谈维护的是在法律规定之下的新闻自由,反对一切不依法律对新闻自由的践踏;并开展一系列关于集纳理论的讨论,从新闻界到新闻学,从实践出发,思考现实问题,记者座谈在中国新闻学术史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而以往的学术团体,所著学术多为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方面,从理论到理论,少有如记者座谈一般,紧密联系新闻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关键词:记者座谈 风纪问题 集纳 青记II AbstractJournalists Forum is a number of journalist

5、s gathering in the mid-1930s in Shanghai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special issueJournalists Forumpublished by the journalists gathering These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engaged in the newspaper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y dated spontaneity, thanked from reality and talked about news academic theor

6、y They published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ists Forum by means of US US Evening News platform, the power to spread through the media The Journalists Forum lasting nearly two years 193491-193657, published 89, a total of nearly 500 articles These articles involved the theory of news, newspaper practic

7、e research, a study on ethical norm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journalism,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local news, news education and other areas The past academic groups, written by academic press for more education and journalism, from theory to theory, such as the rare Journalists Forum gener

8、al, the news closely linked reality, and make their own Point of viewFrom the initial 3 or 5 like-minded pers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100 people to the “”Journalists Forum for the wartime reporters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youth culture of the backbone, Green recorded in more than half a

9、re members of the Council, “”Journalists Forum colleagues, And then to two of the more than 1,000 people, Green, has now 550,000 to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Journalists Forum that the activities of far-reaching impact, it is beyond doubtJournalists Forum special issue, the forum members of strictly

10、 adhering to the Yuegao Statement, which was published nearly 500 articles in the forum, on the theory of Jina, the ethical issues, freedom of speec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newspaper exploration, Domestic news education and academics, local news on the investigation, the cause of foreign news and

11、 news people, news and various other small things on journalism theory III They carried out by the press Zhengchi wind Ji, created a media professional ethics of journalists stressed that precedent, the KMT government censorship system, fiercely criticized, but rare is that “”Journalists Forum safeg

12、uarding of the legal requirements Under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gainst all non law tramples on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launched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on the Jina, from the news media to learn from the practice of thinking real problem, Journalists Forum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News academ

13、ic , Opened a new doorKey Words:Journalists Forum Atmosphere Issue Journalism Youth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引 言1 引 言一、研究综述 “记者座谈”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上海一些新闻记者发起的聚会,论文就是以该聚会出版的记者座谈专刊为研究对象的。 处于转型期的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是特殊的,新旧思想在这里碰撞,进步与腐朽共同生存。在这样的氛围下,围聚在记者座谈的撰稿人,如恽逸群、陆诒、袁殊、杭石君、章先梅、徐心芹、沈颂芳、许书萍、郑宏述、傅于琛、季步飞等人,多是一些

14、职业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以自发约会的形式谈论新闻学术问题,后来又集结成刊,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新闻界不多见,在中国新闻学术研究史上也是少有的。 作为一种刊物,记者座谈在历史上出现了近两年的时间,很多时间都不曾被人提及。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史料都是一些老人在 1978 年以后写的回忆录,另有少量学者概括性的研究文章。因此,对记者座谈的本来面貌还原得还很不够,在已有材料中还出现了不少矛盾之处。 现有的对于记者座谈的主要研究,主要还是着眼于该刊的新闻实践的介绍性成果以及对其主要撰稿人的重新评价,但是资料还是有限(如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 1992 年版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马光仁主编的复旦大学 1996

15、 年版的上海新闻史 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的丁淦林文集中对袁殊的采访等,均对记者座谈进行过介绍与评价)。 90 年代,有研究者全面肯定了记者座谈在新闻史上的地位(陈镐汶:新闻学专刊?大美晚报?记者座谈?为纪念恽逸群逝世 15 周年),并从该刊主要撰稿人恽逸群的角度,深入探讨恽当时所倡导的新闻伦理道德观(陈镐汶:恽逸群刊新闻界的风纪问题),此外,商娜红的恽逸群的新闻生涯及新闻思想初探一文也谈了同样的问题。 总体说来,国内目前对于记者座谈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尤其是对于刊载文章的文本分析,更是罕见。 通常,记者座谈常常只作为背景,出现在与其有关联的议题中。比如,20 世纪

16、 30 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2 研究“青记”等记者组合问题时,“座谈”就被作为“青记”的前身,阐述了“座谈”、“青记”成立之前因后果,但很少对其作深入分析(如李彬的“青记”成立情况小考、冯英子的“青记”从头说、陆诒回忆文章:“青记”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以及马光仁的我国早期的新闻界团体等论作)。 另外,由于恽逸群及其记者座谈为“小型报”的首倡者,在对“小型报”的研究中,也不能规避记者座谈,但还是局限于上海新闻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规范说法,资料搜集并不全面。 根据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1979 年到 2008 年之间,与记者座谈有关的论文进行系统的搜索梳理,发现只出现仅仅数十篇,研究相对比较少

17、。对搜索所得的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将前人研究的方向分为 4 个方面: 类别 论文篇名 作 者 出处 从记者座谈 主要撰稿人角度 新闻学专刊大美晚报?记者座谈?为纪念恽逸群逝世 15周年 陈镐汶 新闻大学, 1994 年 03 期 恽逸群刊新闻界的风纪问题 陈镐汶 新闻记者, 1993 年 08 期 恽逸群的新闻生涯及新闻思想初探 商娜红 理论观察, 2002 年 03 期 从“青记”前身角度 “青记”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 陆诒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1 年 02 期 我国早期的新闻界团体 马光仁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8 年 01 期 “青记”成立情况小考 李 彬 国际新闻界, 2006 年

18、 02 期 “青记”从头说 冯英子 中国记者, 1997 年 09 期 谈大美晚报 一份颇具影响的外商华文晚报?大美晚报 王 欣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1 年 03 期 谈及“新女性影片侮辱记者事件” 阮玲玉之死与新闻媒介 陈镐汶 新闻记者, 1988 年 01 期 电影新女性与三十年代上海新闻界风波 王 晶 新闻记者, 2005 年 06 期 引 言3 梳理后,我们可以看出,因为记者座谈本身面貌究竟是何还没弄清楚,对它的直接分析,再进行反思的研究就少之又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本文以传统的历史文献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记者座谈所有刊载文章的文本解读,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对全部出

19、版文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深度描写及各种考证,勾勒出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新闻界发展的全貌,尽力还原“记者座谈”这一特别组合的本来面貌,并对几个模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这段历史更为清晰。 二、论文框架 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提出为何要发起“记者座谈”活动。结合上世纪 30 年代时期上海新闻界现状,谈为何要发起这项活动。实际上,上海是有新闻界同人的职业组织的,但为何还要另外形成一个记者组合呢? 第二部分是通过深度描写的手法,尽量反映从“记者座谈”这项活动到记者座谈专刊这一阶段的历史全貌。先有三、五人,继有一、二十人,到最后增加到三十多人,再到战时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 2000 余

20、人。文章分将据此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记者座谈”发起之初、记者座谈正在发展壮大以及休刊之后的活动, 并对几个模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比如,“记者座谈”这一活动究竟由谁发起?初次座谈地点是哪里?“青记”的前身是否为“记者座谈”活动等等。 第三部分是对记者座谈专刊进行宏观上的内容分析。它创刊之初是怎样规定约稿条件的?之后,又是怎样履行约稿规定的?记者座谈共刊载了近500 篇文章(除去两个固定栏目?上周座谈与新闻街大小事,后更名为新闻之新闻),涉及新闻理论的探讨、新闻业务技术的研究、记者伦理道德的规范研究、西方新闻事业介绍、地方新闻介绍与调查、新闻知识教育等诸多方面,通过对这近 500 篇文章的精细梳

21、理,将之归纳入类,对其内容进行总体评价。 第四部分是从微观上,具体研究记者座谈专刊讨论最多的几个议题,对每一个议题都作深入浅出的说明,辟专门章节作重点分析与解读。 记者座谈里谈的最多的记者风纪问题。本文将重点梳理这部分内容,以“记者是变相门房或义务保镖”问题发问,按照“记者风纪”大讨论的事件发展顺序叙述史实,从为何讨论“记者风纪”(讨论源起)?“新女性侮辱记者20 世纪 30 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4 事件”与严独鹤的论战(讨论高潮)?“阮玲玉自杀”与慎用舆论权威(讨论尾声)等轰动事件为串联,梳理出整个事件的始末。 另外,发刊之初,记者座谈就将新闻自由这个命题放在主要位置上的。 座谈同人大声疾呼

22、:“言论自由权,本来是我们?国家的主人翁所本来有的,我们不需要哀求什么人赏给我们!”1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座谈维护的是在法律规定之下的新闻自由,反对一切不依法律对新闻自由的践踏。 此外,记者座谈同人尤其是恽逸群非常关注小型报的发展,提出不仅要“精美细致、简要明了”,必须要有“言论”:一个报纸要达到教育民众,指导民众的任务,在新闻报导以外,不能缺少言论。结合现代记者都在考虑什么问题,他们的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呢?还会像 30 年代记者一边忙于业务一边思考学术吗? 第五部分是反思、小结。最终,通过梳理,对记者座谈进行再评价,重新给予它在中国新闻学术研究史中应有的地位。

23、第一章 为何要发起“记者座谈”活动5 第一章 为何要发起“记者座谈”活动?1931 年,“九一八”沈阳事变的枪声震动了全中国。1932 年又发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十九路军奋战三月,重创日军,但当局仍与日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承认日军驻守上海,中国军队则不能在上海设防,取缔抗日活动。1933 年 3 月,热河失陷,长城各口告急。1934 年 11 月 25 日,继“满洲国”之后,“冀东自治委员会”伪政权宣告成立。 国难如此严重,全国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潮高涨,多数有责任感的报纸,也都表现出了积极抗日和要求民主的进步倾向。比如,“九一八”后的申报,一改通常在重大政治事件中谨慎保守之常态,动员了全

24、部力量,通过对北平、哈尔滨、东京、平壤等地的访员采访,收集了各国通讯社的电讯,对“九一八”事变作了详细报道,第一天报道的电讯多达 85 条。并为这些电讯所作的特大标题:“日军大举侵略东省”、“蔑弃国际公法,破坏东亚和平”,鲜明地表示了申报的政治倾向。 但在当时的上海,大小报纸,不论是官办商办,都要接受国民党的检查与控制。“九一八”后的新闻检查更加严格,连年发出查禁出版物、限制新闻自由的密令和有关条例:一方面,有关中共历次团结抗战的宣言和消息,都遭到严密封锁;另一方面,报纸上又经常登载过“暴徒受人利用”,“不逞之徒扰乱治安”等等字眼。 因此,面对着国事日非,致使一些热血沸腾的新闻从业人员“不能不

25、在纸面上,说不近人情的话,使报纸变成麻醉大众、欺骗大众的工具”,“使报纸的价值等于鸦片、白面(海洛因)、红丸”2,忧愤苦闷。 他们“对自己投身的新闻事业,陷于这样黑暗悲惨的泥淖里当然非常痛心,对自己所辛苦耕耘的园地,对自己辛苦采访得来或亲眼看到的真实消息,到报纸出版的时候,变成一块空白,或是铜招牌等等的广告,或是一大块的黑方框之类,甚而至于会登出完全相反的消息?例如本年(即 1936 年)2 月 25 日军警围攻复旦大学时,警长开枪不慎,打死一警士,有好几位记者亲眼看到,而报上却登载官方所公布的学生开枪?”3 而一些“资格较老的又经验的记者只想弄钱,不大参加正当的新闻活动,有20 世纪 30

26、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6 些新参加工作的还没有入门,也走了一心搞外快的路,因此上海报上的新闻质量很低”。4比如,有一次,座谈就评论起上海几家日报的新闻,统计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申报日出 30 个版,新闻和副刊只占版面的 1/5,广告占 4/5。新闻报也是日出 30 个版,广告篇幅更多,其他时事新报、时报和民国日报的广告也都占篇幅的一半左右。这说明,报纸不仅不重视新闻,忽视读者的需要,而且各报的新闻大多雷同,缺乏特色。 于是,一批职业新闻记者开始思考:“处于目前这样的经济生活与物资生活两都贫困的现实环境中,为了要忠于自己的社会行为(忠于自己的职业),常是主观的或客观的囚役在一种潜藏的苦恼里,这苦恼

27、有时警惕了我们的自省,有时却也能颓废我们的精神,在时代艰难的大道上,恰似被夹击在光明与黑暗的中间”。5苦恼的结果,会使他们有两种可能,一是是不知所从,时间踌躇过去;二是不求所从,日子虚掷在浪费中。这样的结果,也有两种现象? “(一)沉沦在社会的奸诈的竞存中,学习着甚至实际的做着一些为自己打算的种种投机取巧的勾当,而拍卖了职业的人格! “(二)则是消失了对前途求进取的勇气,自甘的忽略了新闻记者在社会上的任务?职业的神圣与尊严。而这最后的结果,更是无须细道的”。6 于是,这些青年大声发问:“为什么我们生活不能活跃起来呢?” “一定要将我们的新闻事业,从黑暗的泥淖里拯救起来”,“负起我们的责任来”,

28、“记载不欺骗大众的消息;说不违背大众利益的话;尽量暴露敌人各种侵略方式下的阴谋;严厉的批判欺骗大众的汉奸谬论;尽量刊载各地救亡运动的消息,并加以鼓励指示”。“这样,我们才能使报纸在当前的民族危机中,尽了一部分应尽的使命!” 7后来,恽逸群在记者道序中说的这番话,也正是当初他们发起“记者座谈”聚餐会的宗旨。 从闲谈之中,他们发觉“大家都有生活忙碌而缺乏进修机会的共同感想”,便要求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加以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闻从业员当前应做的工作和应采取的态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急待解决而尚未解决的大问题。于是,想到组织一项“记者座谈”活动,在现实环境下,于新闻从业员(包括新闻社内外勤,内

29、勤、印刷、经营各部门的人员)中,建立“一种职业同人自己的第一章 为何要发起“记者座谈”活动7 生活教养的环境”8,定期聚餐交谈,从新闻学理论一直谈到新闻工作实践,兼及国内外形势,“有时候无忌惮的分析时事,有时候无忌惮的探讨集纳理论,或批评任何一方面新闻纸上的言论编辑等等”。9 实际上,当时的上海有不少新闻界同人的职业组织,据统计,1927 年到 1937年间,上海各类新闻团体相继成立,陆续开展活动的有上海日报公会、上海记者联欢会、上海新闻学会、上海报学会、上海报界工会、上海记者公会等 20 余个社团。这些组织都是在国民党的领导下,成员基本都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知名记者、文化人士、新闻学者和报界总编

30、及老板,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报业经济上盈利或者新闻学术上的交流。 比如,“上海市新闻记者公会”就是由国民党所控制的,会址设在南京路大陆商场六楼。公会的执监委员,都是国民党圈选出来的新闻界头面人物,其中有国民党的党棍、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的门徒,也有极少数平时态度比较稳重的前辈老先生。陆诒回忆起当年的记者公会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拿津贴的分赃机关,对竞选伪国大代表等事情,闹得十分起劲,而对会员本身的福利、进修等工作,却不闻不问。他们平时虽也标榜要联络新闻界同人感情,但方式不外乎大陆商场六楼会所中的一盘弹子和四圈麻将。”10 这些组织根本轮不到青年记者参加,因此,作为要求进步的青年记者组合?“

31、记者座谈”,它既不挂牌,不必向国民党有关单位申请登记,而座谈地点又随时变换,联系方式机动灵活,居然从 1933 年夏天开始一直坚持到 1937 年抗战爆发。 20 世纪 30 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8 第二章 从“记者座谈”到记者座谈“记者座谈”活动与记者座谈专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是有了前者这一组织形式,由于谈论内容日益丰富充实,需要有一个交流的园地以扩大影响,成为新闻界的共同收获,就办起后者这份刊物来。 再看人数的变化,先有三、五人,继而一、二十人,到最后增加到百十人,到战时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 2000 余人?“记者座谈”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壮大起来。 第一节 “记者座谈”发起之初 一、座谈发

32、起人都有谁? “记者座谈”活动究竟由谁发起,各种新闻史资料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由新声通讯社记者恽逸群与新闻报记者陆诒等人发起。如茹予我、闻继衷在战士的风骨?记恽逸群一文中写到,“恽逸群后来在记者道序中说的这些话,其实也正是当初他与陆诒等人发起记者座谈聚餐会的宗旨”,经常参加座谈的“还有申时电讯社记者刘祖澄、大美晚报编辑吴半农、新闻报的章先梅、沈颂芳,以后又增加了新新新闻记者傅于琛等。”11 这些在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 1850-1949中有所印证,不过,书中误将大美晚报编辑吴半农为杨半农。在当时的座谈同人中,确有杨半农其人,他还为记者座谈撰写了不少的文章,但是他并非大美晚报编辑。

33、 第二种是除恽逸群、陆诒、鲁风(即刘祖澄)、吴半农外,还增加了袁殊。方汉奇先生在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说道:“1934 年夏,恽逸群、袁殊、鲁风、吴半农等,相约每星期聚餐一次,同时谈论时事、工作和学习问题,自愿参加,自由发言。”12 这种说法得到了袁殊本人的印证。根据丁淦林先生 1984 年访问袁殊时的谈话记录,明确提出该活动由袁殊发起?“我发动记者座谈这一形式的聚会,没有任何组织形式,没有任何章程,只是口头约定”。13 第三种说法是由恽逸群、袁殊、陆诒三人发起的。专事研究恽逸群的学者顾雪雍在恽逸群与记者节的由来一文中说道:“面对新闻界的黑暗现象,热血第二章 从“记者座谈”到记者座谈9 沸腾的青年

34、记者恽逸群、袁殊、陆诒三人忍无可忍了!”于是,“他们三人创议成立记者座谈。”14 由此可看出,第一种说法只字未提到袁殊,而凭借袁殊回忆的口吻,他确实是发起人,至少是发起人之一,这个论断也得到了顾雪雍撰文的印证。 应该注意的是,他们都是原“左翼记联”的部分成员,经历大多相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指示在社会活动中改变颜色,由左派变成灰色,曲折的情报工作生涯,建国后,都受到潘汉年冤案牵连,遭受迫害。 今天,我们能肯定的是,因为“记者座谈”这项活动的发起人必然是以追求爱国进步、推进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为共同目的的,但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在目前没有权威资料证明的情况下,不能肯定活动的发起人究竟是谁。但

35、是,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员,据袁殊回忆,经常参加记者座谈吃饭和讨论的人,“恽逸群每次必到”,“刘祖澄也必到”。15 恽逸群(1905-1978)原名钥勋,字长安,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1925 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毅然只身前往上海,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随即加入国民党,于 1926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形势变化,他与党逐渐失去了联系。1932 年,恽逸群投身上海新闻界,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者生涯。 1934 年,恽在上海恢复了和党的组织关系,此后即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地下情报系统工作,成绩卓著。先后做过上海民营新声通讯社记者、上海立报编辑及主笔、在

36、香港生活日报与生活星期刊编辑、大美报编辑、导报主笔、译报总编辑、为华美晚报、循环报等四家报纸提供社论。抗战结束后,恽逸群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大众日报、新民主报等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1949 年全国解放后,担任解放日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和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此后,受潘汉年冤案牵连,坐监 10 年,1965 年假释后又遇“文化大革命”,1976 年终于恢复自由。 而对座谈最热心的撰稿人袁殊(1911-1987),1929 年赴日本留学,专攻新闻学。回国后,创办文艺新闻,身份为文艺新闻社代表人。1931 年 10 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中央特科工作,以新闻工

37、作为公开职业,先后曾在上海20 世纪 30 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10 新声通讯社、外论编译社、译报、中国评论、华美晚报等单位任职。他还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抗日战争期间,他又成为汪精卫汉奸政府的成员,担任过汪伪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等要职,从事情报工作。1955年因潘汉年冤案牵连,被判有期徒刑 12 年。刑满释放后,又遇“文化大革命”,继续关押。1982 年,被无罪释放。 座谈后期,袁殊将发表在记者座谈上的文章结集为记者道一书出版。恽逸群为其作序,其中提到,“怀云君是座谈同人中最热心于集纳运动的一员,他在百忙之中,几乎每期都为座谈写稿译稿,我们?编辑委员会?在出版的前一晚,每逢到稿

38、荒的时候,打了一个电话通知他,他无论如何忙,不管一点钟二点钟甚而至于三点钟回家,一定当晚为座谈写稿或译稿,到出版的一天早上,一定有稿子送到报馆。?他这样努力于集纳运动,使座谈同人?尤其是我们几个编委,非常感动和钦佩的。”16 而刘祖澄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当时他是申时电讯社记者,后来担任敌伪报纸新中国报的总主笔,改名鲁风,著有新闻学一书。曾与恽逸群、袁殊一起潜入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所属情报机构“岩井公馆”为中国共产党做地下工作。1945 年初曾一度以日本侵华海军报道部名义接办过新闻报。日本宣布投降后,又为迎接地下党在上海的活动创办革新日报。上海解放后改名李钦方,出任上海市公安局科长。1955 年潘

39、杨冤案发生后受牵连,以后行踪不明,时年仅 43 岁。 二、首次座谈地点 所有的资料中,涉及到“记者座谈”活动地点,主要有以下五个: 地点一: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家名为“文艺复兴”的小餐馆,后因人数越来越多,地点又改在汉口路一家名为美丽川菜馆的地方。 地点二:汉口路(老上海三马路)上的美丽川菜馆。 地点三:上海南京路山西路上的南京饭店内开的一个房间。 地点四: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 地点五:一般是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一带。 材料显示,胡道静最初参加“记者座谈”活动的时间是在 1935 年的冬天,记者座谈创刊都已 1 年多了,因此,“餐馆的地点也不是固定的,但一般是第二章 从“记者座谈

40、”到记者座谈11 在爱多亚路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东路一带”17并不是座谈活动最初的地点。 而袁殊回忆的“四马路一带”,可能是“记者座谈”活动初期去过的地方。通常,活动的餐馆地点是不固定的,因此,作为座谈主要参与者袁殊的回忆是比较可信的。 至于冯英子所说的“南京饭店”,原文是这样:“当时在上海的恽逸群、夏衍、徐迈进等同志,以开座谈会之名,用齐为乐的假名,在上海南京路山西路上的南京饭店,开了一个房间,以结交新闻界朋友,当时一个房间每天不过几角的租费,由大家轮流出钱,这就开始形成了上海记者座谈会。”18 不过,资料中显示的“南京饭店”却是与“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冯英子提到的三个人物

41、,除恽逸群外,夏衍、徐迈进等都是“青记”的发起人,同时,1937 年 11 月 8 日晚 7 时,“青记”在上海山西路上的南京饭店举行了成立大会。但是,“南京饭店”很有可能是“记者座谈”后期活动的地点之一。 接下来,地点一与地点二中还有部分是重叠的。先看地点一?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的“文艺复兴”小餐馆,这是“座谈”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陆诒的回忆文章“青记”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中明确提出的,也是最有可能的“记者座谈”初次活动地点,随着参加人数的不断增多,地点也改在地点二?汉口路一家名为美丽川菜馆的地方。 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开展 3 年后,恽逸群为袁殊即将出版的记者道一书所撰之序中也有同样的印证?“在三

42、年前的一个夏夜,上海霞飞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餐室里,偶然地聚着几个职业记者”19。从恽逸群的话中,明显感觉到,他描述的是首次开展“记者座谈”的场景。因其回忆时间距离活动首次开展最近,所以最值得信服。 此外,由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 1850-1949中,对于座谈地点的描述显然是采用了陆诒的回忆。 因此,“记者座谈”这项活动是偶然开展的,而最初商讨开展座谈活动的地址就在霞飞路上,后来的座谈地点都是不固定的,汉口路的美丽川菜馆、四马路一带、爱多亚路一带,甚至在山西路上的南京饭店中的一间房,“记者座谈”活动都在这些地方开展过。 20 世纪 30 年代记者座谈专刊研究12 三、座谈形式 “记者座谈”这项活

43、动在初期是怎样规定座谈形式的呢?恽逸群在记者道序中写到:“每星期聚谈一次,有时候无忌惮的分析时事,有时候无忌惮的探讨集纳理论,或批评任何一方面新闻纸上的言论编辑等等。”20 他们对当时引人注目的某件新闻,评比各报采用的新闻稿件和编辑方法的优劣,各人抒发己见,有时分析国内外时事,有时讨论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或者批评任何一方面报纸上的言论和报道等等。“没有任何组织形式,没有任何章程,只是口头约定。每个星期六晚上在外面饭店,约请一些有影响的报纸记者和编辑吃饭,边吃边聊。”21这种自由讨论的方式,既有利于大家畅所欲言,沟通思想和信息,又可以避开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以利安全。 每次座谈都有中心议题,分工准

44、备,轮流主持。根据胡道静的回忆:“等到聚会结束,各人自己拿出钱来当场付清餐费。这种活动举行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是半个月一次,有时是一个月一次,但每月至少总有一次,而且都是在晚上。到时候,前去参加的人总是正好坐满一桌,大约有 10 多人的样子。”22 总的来说,归纳“记者座谈”这项活动的形式,可以由以下几个特点:没有任何组织形式、没有任何章程、只是口头约定、团体不挂牌、不必向国民党有关单位申请登记、每星期聚谈一次、在外面饭店约请一些新闻同人吃饭、边吃边谈等。 第二节 记者座谈正在发展壮大 一、人数在不断增加 最初,参加记者座谈这一活动的只有 35 人,后来,参加座谈的同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是各

45、报纸和通讯社有影响的跑政治和外交新闻的记者”。23 陆诒撰文回忆说:“先有三、五人,继有一、二十人,到最后增加到三十多人”,24 这一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复旦大学新闻系、沪江大学新闻科应届毕业生,在实习期间,一来就是十几、二十人,因为聚餐会谈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是听不到的”。25由于人多,约会地点也由当初的小餐馆改在汉口路一家名为“美丽川”的川菜馆中聚餐。每周举行 1 次,每次都有中心议题,分工准备,轮流主持。 第二章 从“记者座谈”到记者座谈13 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有关于报纸采访编辑的业务交流,有关于维护新闻记者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问题,有时也有新闻家作学术报告,而讨论最多的是抗日救亡运动问题。 二、成为大美晚报的一份专刊 随着参加人数的越来越多,有 30100 人,大家深感这样的座谈,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都有收获。“经过几个月之后,逐渐感到仅仅每周一谈,有些零乱,所谈又无记录,似觉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