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3378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摘 要: 本文认为, 在加入WTO 后的开放环境下,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中心和依据, 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应适应和服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 是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 以此为中心, 对外贸易战略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 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 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 有重点地运用逆比较优势战略, 在WTO 规则下有效地推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 利用外资战略要在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政策, 有重点地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 并与产业结构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相

2、应地, 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要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为搭配的新格局, 处理好政府适度和有效干预的问题是新时期工业发展政策的关键。关键词产业结构战略对外贸易战略利用外资战略工业发展政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an open environment after joining the WTO,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be centered An

3、d the basis for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nd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o obe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Continue to accelerate the technical Surgical intensive industry rose to upg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is t

4、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center of foreign Trade strategy to a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onversion-oriented, the selective use of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re Focu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gainst the use o

5、f strategy i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WTO rules to protect the export promotion strategy; strategic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n practic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treatment to minimize the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y, to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cessary incentiv

6、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y and coordination. Accordingly,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to industrial polic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er, To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ies adjusted to match the new pattern, the government handl

7、e the problem of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s a new Critical perio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Key words:Strateg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Foreign trade strategy;Strategic use of foreign capital;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摘 要.2 目 录前 言6第一章 以哪种战略为中心来调整工业发展战略第一节 战略分析6第二节 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7

8、第三节 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7第二章 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第一节 产业结构战略的推进8第二节 行业的垄断8第三章 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分类9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静态与动态10第四章 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第一节 理论界的看法11第二节 我国基本的战略取向12第五章 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第一节 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12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13第三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15参考文献15 前 言 面对加入WTO 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格局, 以及这种格局所带来的新挑战,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便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 特别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工业快速增

9、长并不断提高增长效益, 是一个具有中长期意义的重要问题 第一章 以哪种战略为中心来调整工业发展战略第一节 战略分析 加入WTO 后的全方位开放对工业的对外贸易战略、利用外资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都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特点。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将涉及到这三种战略的调整变化。但是, 以哪种战略作为整个战略调整的中心和依据, 关系到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不同取向。确定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中心和依据, 要考虑三种战略在整个工业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外贸易战略的重要性取决于工业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 利用外资战略的重要性取决于工业增长对外来资本及技术的依赖程度, 产业结构战略的

10、重要性取决于工业增长对结构变动的依赖程度。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方面在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来判断哪种战略在中国工业发展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一)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的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对外贸易的地位虽不断上升, 但对整个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相对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对外贸易在中国工业增长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制成品进出口在制造业增长中的地位上升更快。由于中国缺乏整个工业或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数据,计算进出口在工业或制造业中的比重变化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借助统计指标比较系统规范

11、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或以前的独立核算工业) 的数据来推算全部工业或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数据。这可以有两种主要的推算方法: 一是假设全部工业与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与销售收入之比相同, 以后者之比来近似地推算全部工业的销售收入;二是假设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总产值比重与销售收入比重相同, 以前一比重来近似地推算全部工业的销售收入。 用公式来表示: 第一种推算方法: 假设:Ta/Ti = Sa/ Si (1) Ti = TaSa/ Si (2)其中Ta 为全部工业增加值; Ti 为全部工业销售收入; Sa 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Si 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

12、。 第二种推算方法:假设: Si/Ti = Sv/Tv (1)Ti = Si Sv/Tv (2)其中Sv 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Tv 为全部工业总产值。王允贵大体上依据第二种方法(他没有使用以上公式) 推算了1998 年中国制造业及各行业的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 这一年制造业的出口比重只有1317 % , 进口比重只有1114 % , 净出口比重只有216 %。笔者按第一种推算方法计算了2001 年整个工业的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 其中工业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511 % , 工业品进口占国内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411 % , 净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2 %。这表明, 到加入WT

13、O 前夕, 出口和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仍相对较小, 国内市场仍是制造业增长的主要支撑。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特殊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使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梯度, 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 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至少在2020 年之前, 国内市场需求仍将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对外贸易仍将是对工业增长起促进作用的第二位市场。第二节 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 中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呈现多层次性的发展中大国, 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国内资本及技术,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虽持续增强, 但在整个工业增长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20 世纪90

14、 年代以来, 外商对中国工业领域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工业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度上升, 但是, 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 外资企业的产出比重和资本比重从总体上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001 年, 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 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的总产值比重为2815 % , 增加值比重为2512 % , 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2718 %; 资产合计比重为2019 % ,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比重为20 % ,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比重为2413 % , 实收资本比重为2813 %。可见, 不论是产出、销售指标, 还是各种资本投入指标,外资企业在中国工业中的比

15、重都只达到1/ 4 左右的水平。而且, 外资企业中有约50 %为合资和合作企业(2001 年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上升为5019 %) , 其中包含着相当比例的国内资本。如在制造业的外资企业中, 2001 年的实收资本构成, 外商资本占4214 % , 港澳台资本占2911 % , 加起来为7115 % , 而国家资本和其他资本分别占816 %和1918 %。中国工业部门包括各种所有制类型和经济规模不同的企业, 从城市工业到乡镇工业、村办工业, 生产力水平的差别很大, 而各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又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主要产业依托。因此,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的工业增长仍将主

16、要依靠国内的资本及技术, 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将继续是工业资本及技术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不是主要来源, 外资企业的比重上升是有限度的, 在整个工业增长中的从属地位至少在2020 年之前不可能改变。第三节 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 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导向和国内资本及技术的配置,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系到国内外市场的拓展, 关系到工业增长的趋势与前景。 1998 年以来, 中国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对工业增长的制约, 而工业增长受到制约的很大原因则在于工业的产出结构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说, 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扩张, 进而工业以至整个经济的持续

17、快速增长, 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系到工业化推进的速度, 关系到工业品海外市场的开拓, 关系到工业增长的趋势、效益和前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 国内需求对工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制约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因此, 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 以上分析表明,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在相应的工业市场战略和资本及技术来源战略中都不占主体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 而产业结构战略则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分支战略, 而且关系到工业增长的趋势与前景, 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和影响。在加入W

18、TO 后中国工业的长期发展中, 产业结构战略有着比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主导作用, 应当成为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中心和依据。 这意味着: 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调整变化, 要先确定产业结构战略, 再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基本取向, 要适应和服从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 第二章 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第一节 产业结构战略的推进 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战略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转向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阶段, 并在90 年代后期至加入WTO 前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推行这种产业结构战略, 是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19、, 也是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加入WTO 后, 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对这种产业结构战略带来影响, 尤其是在2005 2010 年期间将影响较大, 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影响, 而经济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将有利于产业结构战略的推进。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 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 是加入WTO 后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在中国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中,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较强的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表明, 从90 年代初期到加入WTO 前, 需求比重上升最快的是高技术密集度产业, 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

20、备制造业, 其次是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 而中低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需求比重是下降的, 尤其是大多数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需求比重降幅较大, 这反映了市场需求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随着中国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的上升, 国内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这将使产业结构战略的市场基础不断得到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综合分析, 在29 个制造业部门中, 除了具有特殊性的烟草加工业之外, 近几年经济效益较高和上升较快的产业主要是医药、印刷、饮料、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 其

21、中多数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 产业结构战略的推进将带动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节 行业的垄断 在垄断竞争行业中, 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因, 行业的贸易形式主要表现为行业内贸易。 Krugman 曾在理论上证明了Grubel 和Lloyd 指数(1975) 用于测定行业贸易形式的可行性。 Grubel 和Lloyd 指数为: li = 1 - | Xi - Mi | / (Xi - Mi ) , 其中X 和M 分别为出口和进口。当li 趋近于0 时, 行业i 越表现为行业间贸易; 反之, 当li 趋近于1 时, 行业i 越表现为行业内贸易。这个行业贸易形式指数实际

22、上就是1 减去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绝对值的差。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直接使用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反映行业贸易形式的变化和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并通过贸易形式指数变动区间的界定, 来描述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形式转变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负的行业间贸易,贸易竞争力指数为- 1 - 016 ; 第二个阶段是负的行业内贸易, 贸易竞争力指数为- 015 0 之间; 第三个阶段是正的行业内贸易, 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 015 之间; 第四个阶段是正的行业间贸易, 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16 1。行业贸易形式的转变反映了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贸易竞争力的增强。

23、根据表1 和表2 的数据, 中国8 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形式从整体上已经进入第二至第三个阶段, 即负的行业内贸易和正的行业内贸易阶段; 18 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中, 只有制成化肥、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等3 种产品的贸易形式仍处于第一阶段(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 01609、- 01684 和- 01687) , 即负的行业间贸易阶段; 而在作为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9 个高技术领域中,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4 个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 01843、- 01752、- 01741 和- 01634 , 仍停留于负的行业间贸易阶段,这说明这些领域的技术

24、发展水平和贸易竞争力还相当低。 从国际比较看, 目前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较低的子产业和产品,处于产业技术链条的低端, 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 但技术分工仍然是垂直分工。因此,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的推进, 不仅要不断提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而且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升级, 促进其中的中、高端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同时, 在加入WTO 后的工业化新时期, 为了有效利用全方位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 减弱不利影响, 产业结构战略还要注重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并发挥其对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根据产业的增长潜力和带动效应, 以及产业的技术密集度、

25、生产率上升率、就业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性,对这些选择依据的重要性和权重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得出了制造业中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结果。显然, 以产业升级为基本目标所确定的新兴主导产业与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所确定的新兴主导产业有较大的偏离。考虑产业的就业功能, 是因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 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工业作为一个比重很大和带动作用很高的部门, 其发展战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战略也要重视增加就业的目标; 加入WTO 后, 随着多边纤维协定的逐步取消, 纺织和服装业将获得出口扩大拉动产出增长的很大潜力, 而这两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功能。兼顾产业升级的基本目标和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 由此

26、确定的新兴主导产业是: 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2001 年, 这些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增加值比重为3912 % , 就业比重为4312 % , 其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强的带动效应,将对整个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扩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有效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新兴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 还要加快装备制造业中关联效应强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加快纺织服装业中技术相对密集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第三章 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分类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 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 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贸易战略的理论

27、基础, 即如何对待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认为, 发展战略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一类是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 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反, 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 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几年林毅夫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试图从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两方面系统论证他的这个战略思想。但是, 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意林毅夫的观点。王允贵对林毅夫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 第一, 比较优势战略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 这一战略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

28、析的视野, 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第二, 把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作比较优势战略(而不是赶超战略) 的成功, 不符合日韩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 第三, 比较优势战略是一个四平八稳、慢吞吞的战略,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 其风险并不比赶超战略小。胡汉昌和郭熙保认为, 比较优势战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 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 第二, 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29、第三, 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 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 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静态与动态 比较优势有静态与动态之分, 静态比较优势指的是现时的比较优势, 动态比较优势指的是转换中的比较优势。虽然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总是动态变化的, 但是, 当我们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时, 所使用的比较优势只能是现时的、因而是静态的比较优势; 如果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 那指的就是未来某一时点的比较优势, 而未来的比较优势对现时而言只能是或仍然是比较劣

30、势。因此, 林毅夫所说的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实质上就是静态比较优势的战略, 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则属于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静态比较优势战略的中心思想, 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 资源禀赋结构升级, 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林毅夫等人认为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 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转变为相对丰裕, 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 企业为了竞争需要, 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 实现动态的比较优

31、势。然而, 这里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其一, 在现代国际贸易格局下, 发展中国家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绩效; 其二, 推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变, 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转换。从理论上说, 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 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为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的趋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下降, 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 同时, 发展中国家如果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加强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将影响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

32、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差距, 阻碍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从国际经验看, 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相应的要素密集度产业(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教训已经很多, 而因推行比较优势战略获得经济长期较快增长或取得较高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却相当少见。林毅夫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成就来作为论证比较优势战略成功的例证。然而,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是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吗? 首先, 日本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所推行的恰好不是遵循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1972 年日本通产省副相的一段话可以表明这一点(转引自黄素庵)

33、 。他说: 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 日本应当把它的未来寄托在那些劳动密集型工业上。但是, 通产省决定在日本建立要求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的工业, 那些从生产比较成本考虑最不适合日本的工业, 如钢铁、石油加工、汽车、飞机、多种工业机器和以后的电子工业, 包括电子计算机。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也说过(转引自林德特等) : 日本的产业政策通过与现代经济理论(指比较优势理论) 相反的做法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次,韩国和台湾地区所推行的发展战略也不是比较优势战略, 而更多地被认为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Amsden 和Wade 指出, 韩国和台湾地区在20 世纪60 年代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远超过让市场和比较优势

34、自由发挥作用的范围, 他们认为韩国和台湾地区确立了发展工业的优先顺序, 并毫不犹豫地采取干预手段(包括补贴、贸易限制、行政指导、国有企业以及信贷分配等政策) , 按照预定目标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 至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实际上, 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中所发展的产业, 也不完全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 , 主要是由于小国(地区) 经济和资源条件的原因, 如同林毅夫所说, 因为人口规模太小, 自然资源极度缺乏, 难以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它们经济发展的绩效, 更多地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 而不能过分地归结为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成功。美国

35、政治学家亨廷顿也说过, 东亚的优势“不应着重归因于采用了更合理的市场导向政策,而是要归因于各种周期性和历史性因素的结合, 以及归因于强有力的、有选择性的国家干预。”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 那么不需要相应的发展战略与政策, 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作用, 因为市场机制就能够引导企业这么做。而推行某种发展战略及政策, 实行不同形式和强度的政府干预, 是为了改变市场调节的格局, 或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因此必然形成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模式。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对于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初期阶段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对外开放环境下的源配置模式面临

36、着两种战略选择: 一是只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一味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是适度突破比较优势原则, 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和出口。在世界需求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 前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即使在近期内可能达到最优, 从长期来看也势必是劣化的; 而后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尽管近期内可能是次优的, 但长期趋势将不断走向优化。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而取得重大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 对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突出的启迪意义。中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 工业对外贸易战略推行的基本上是一种违背或逆比较优势的战略,即以大力

37、发展和出口资本、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为战略导向, 这一战略导向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促进了机电产业高速增长和出口迅速扩大, 带动了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高速增长。近20 年来的实践证明, 突破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与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相比, 取得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 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 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 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如果说动态比较优势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的突破, 又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 那么,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 以比

38、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 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 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在加入WTO 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背景下, 对外贸易战略将进一步推进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但在WTO 规则下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 除了要充分发挥国内需求的作用之外, 合理而有效地继续实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依然是贸易战略的基本取向, 这个战略取向要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保持一致和协调。总的说来, 工业对外贸易战略要适应、支持和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 要推动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 特别是技术密集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出口。 第四章 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第一节 理论界的看法 对于加入WTO 后中国

39、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 理论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争论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二是是否继续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 三是是否保留和如何保留对外资的限制政策。有些学者认为, 加入WTO 后, 中国外资战略调整的方向, 是对外资实行不偏不倚的中性政策, 即与内资企业相比, 对外资企业活动既不实行歧视,也不给予优惠。这相当于外资政策自由化。然而, 这种战略取向明显超出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实际上, 尽管外资政策自由化是一种全球性趋势, 但至今为止能够完全或真正对外资实行自由化政策的国家并不多, 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要尽量吸引和合理利用外资而不是可以任外资自由流动的时期

40、, 远没有达到能够实行外资政策自由化的阶段, 中国也不例外。.第二节 我国基本的战略取向加入WTO 后, 中国要按照承诺, 对外资进一步实行非歧视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取消通过法律、法规和其他行政措施对外资企业出口实绩、当地含量和技术转让的要求, 这是必然的趋势, 至于对外资是否及如何实行优惠政策, 是否及如何保留符合WTO 规则的限制措施, 我们依然有一定的战略及政策空间。根据中国利用外资发展的阶段和工业发展对吸引外资的要求, 我们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利用外资战略向规范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 基本的战略取向应当是, 在对外资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政策, 有重点地实施必

41、要的优惠政策, 并使利用外资战略与产业结构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具体来说, 要对外资企业的一般经济活动实行与内资企业一致的非歧视性待遇和国民待遇, 尽量减少外资在工业的投资领域限制和企业股权比例限制(包括独资经营限制) , 同时对投资于政府鼓励产业和地域的外资以及外资企业的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 继续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相应取消一般或普遍的优惠政策) 。从理论依据上说, 对外资全面实行国民待遇是为了适应加入WTO 和外资政策规范化的要求,对外资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和尽量减少限制政策, 是为了使利用外资战略与整个工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并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业利用外资战略要适应、支持和促进工业产

42、业结构战略的推行, 有利于中国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发展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第五章 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第一节 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 按照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 产业结构政策要以加快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为基本目标。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 加快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并加强其带动效应。在加入WTO 后工业发展的新时期, 新兴的主导产业包括前面所述的5 个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业, 这些主导产业既反映了中国资源结构的特点, 也反映了动态比较优势转换的要求。要通过产业结构政策支持这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其对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效应, 特别是加强其中技术密集

43、的装备制造业对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功能。第二, 进一步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取决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快发展, 但并不等于要加快发展所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加入WTO 之后, 中国一些基础过于薄弱的幼稚产业可能永远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同时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也要求我们集中有限资源尤其是短缺的技术和资本资源, 加快发展那些能够较快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 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 尽快增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结构竞争力。因此, 新时期的工业产业结构政策, 要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政策, 不仅要有所侧重有所放弃, 而且要加大侧重与放弃的力度。就是技术密集的新兴

44、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 也要进一步突出优势和重点, 集中资源加快发展其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重点子产业和关键产品,并加强政策倾斜或扶持的力度。第三, 通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强产业结构政策的效应。目前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航空航天、汽车、化学和生物制药、化学原料及制品等产业) 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具有较高比重和较大影响, 国有经济依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由于国有经济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具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应当将国有经济资源集中于少数具有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一些民营企业充满活力和发展迅速, 而国有企业难以发挥作用又体

45、制弊端突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要更多地采取国有经济向民营企业参股的形式, 来加强民族经济在这些产业的发展力度和国际竞争力。应当加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对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 通过加快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为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 促进民族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四, 通过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入WTO 后的一段时期内, 工业企业之间的购并、联合和重组将是一种强烈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应当将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 不论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突出优势和重点产业, 还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46、都要借助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力量, 通过加强产业组织政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促进跨产业、跨地区的购并、联合和重组, 在优化产业组织的过程中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第五, 通过技术进步政策加强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基础, 产业结构政策也要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支撑。要优先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优先加快新兴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要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提高企业的R&D 水平, 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 要加强大型企业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带动效应,加强优势和重点产业对整个工业技术进步的带动效应。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新时期的对外贸易

47、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 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中国加入WTO 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 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在这方面, 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 世纪80 年代由布兰德(J . A. Brander) 、斯潘塞(B. J . Spencer) 、克鲁格曼(P. R. Krugman) 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 以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 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 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