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4091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1引言11.1.1 论文研究背景11.1.2 基本概念界定31.1.3 论文研究意义4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41.2.1 邮政物流及服务三农相关研究41.2.2 物流网络相关研究51.2.3 资源配置及效率相关研究51.2.4 相关研究综述51.3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51.3.1 论文研究内容51.3.2 论文研究方法6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62相关理论研究基础72.1企业资源与配置相关理论72.1.1 企业资源相关理论72.1.2 企业资源配置理论72.2物流网络相关理论化72.2.1 物流网络资源构成体系72.2.2 物流网络的发展

2、阶段及内在优化机制72.3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理论框架82.3.1 网络型企业及其物流网络构成82.3.2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运作机制82.3.3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模型82.4本章小结83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103.1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分析103.1.1 邮政业特性及其业务调整必要性分析103.1.2 邮政物流网络及其在业务调整中核心作用分析103.1.3 邮政物流网络在农资营运中的适应性分析103.2邮政物流组织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分析103.2.1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103.2.2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的农资运作模式113.3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及

3、其农资运作模式分析113.3.1 邮政基础计算机网络113.3.2 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113.4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渠道分析113.4.1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113.4.2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农资运作模式123.5本章小结124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识别与协调运作框架模型134.1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经济学特性与价值创造分析134.2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分析识别134.3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实际运作效果134.5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134.5.1 基于理论模型的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应用修正性分析144.5.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的建立 # V

4、144.6本章小结145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协调优化配置模型155.1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155.1.1 资源利用效率与非参数评价方法155.1.2 DEA效率评价模型及模型分析155.1.3 DEA效率评价应用性分析155.1.4 聚类分析及DEA效率评价改进思路155.1.5 种改进的效率评价模型DFMC-DEA165.1.6 DFMC-DEA效率评价模型分析16参考文献16中文摘要邮政业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重要服务产业,经多年国家投入与自身建设,已具有网络资源存量优势,但由于信息化、市场化的影响,面临传统业务萎缩的问题。通过业务调整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成为

5、邮政业发展方向。三农问题是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农资流通体系是落实惠农政策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农资流通经营主体由垄断向市场多元化转变,为邮政进入农资流通体系带来机遇。邮政依托邮政物流网络核心资源开展农资营运具有适应性,同时又享有国家三农政策与资金支持,开展农资营运业务,成为其业务调整和发挥其资源潜力的有效途径。但从业务开展实际效果看,其在农资市场所占份额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因此,通过资源协调优化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成为邮政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农资邮政物流网络为研究对象,按照从理论基础层,经应用分析层,到实践决策层的研究路径,采用理论模型构建、应用模型分析及实现、实证

6、检验的逐层递进研究方法,通过对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资源配置研究,探索了资源协调优化机制及措施,实现了资源向高效率方向流动的资源配置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在对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物流网络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型企业特征,提出了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的资源结构、发展阶段和趋势、价值创造机制,以及资源分析识别一有效性评价一资源配置的资源协调运作机制。结合物元理论,建立了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的理论模型。以邮政物流网络型企业的物流网络为研究背景,从资源结构视角,分析其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资源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并分析了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

7、环节及整体过程的经济学特性与价值创造机制,阐明了该物流网络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潜力。对比实际运作效果,说明了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及资源协调运作的必要性。ABSTRACTThe post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ervice industry relating to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support of people. After years of national investment and self-construction, it alrea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tw

8、ork resources stock.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market , it is still facing with the problem of a shrinking business. To effectively use resources through business upgrading and adjusting becomes a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postal industry.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

9、ural areas and farmers are important issue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distribu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and key link for implementing the benefit farming polic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di

10、stribution entities from monopoly operation to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brings about opportunities for the postal industry to enter into the agricultural distribution system.1引言1.1论文研究背景、范围及意义1.1.1 论文研究背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为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在网络化的渗透和影响下,传统产业与传统经济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及网络经济模式的转变。1.

11、邮政产业面临的挑战是促使其产业调整的动因作为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和传统产业的中国邮政业,兼具承担公益性社会服务责任与实现竞争性的经济利益增长发展目标的双重任务。长期以来,为保证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偏远地区社会成员的通讯及流通服务需求,国家对属于公用性质的邮政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建立了遍布城乡的邮政实物传递基础设施网络和相应的组织网络,而且随着对通讯及流通服务中信息化与网络化客观要求的日益强烈,在1993年启动了邮政信息化工程,并于2001年基本建成了支持邮政通讯及流通业务的综合计算机网络。通过信息化改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营运成本,增强了邮政业的市场竞争力。但从技术

12、层面看,网络化兴起和普及,使邮政业原有业务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而政策与市场层面的调整和变化又使该冲击加剧。(1)网络化在技术层面上对邮政传统业务形成替代性挑战借助于互联网Internet,采用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移动通讯设备可实现高效、低成本的信息沟通,对邮政传统的信函业务具有替代作用1;同时,网络化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邮政传统的报刊业务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益被网络方式替代。(2)体制改革在政策层面上使邮政面临扭亏增效挑战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的改革深化,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的邮政业,自1998年至2007年,实施了邮电分营及政企分开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13、不仅有利于邮政局发挥行政监督职能,且有利于邮政企业发挥经营自主性、实现公司化运作。但分营使依赖电信补贴的邮政企业亏损严重。尽管国家出台补贴性政策予以扶植,但挖掘自身潜力,通过业务模式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提高企业效益及竞争力、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3)幵放性市场使邮政面临传统业务加剧萎缩的挑战随着WTO市场开放承诺的履行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原本处于通讯及流通垄断地位的邮政业,因通讯业务划归电信、函件与报刊业务受网络化影响、包件等流通业务面临国有、民营、中资和外资多元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压力,致使邮政企业传统业务量呈现萎缩态势。因此,邮政根据国务院批转统计局对我国产业划分的规定,邮政业属于流通服

14、务业。2007年邮政通过政企分开和公司化改制,建立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形成邮务、金融和物流三大业务板块。在传统邮务呈现业务萎缩态势、而物流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发展邮政物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邮政产业调整的必然选择。鉴于农资(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2)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农资物流成为物流业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分支。幵展农资邮政物流不仅是邮政主体参与农资物流,形成多元化农资流通体系的体现,也是邮政物流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市场化转型的需要。(1)农资流通市场体系多元化为邮政主体的进入提供了可能性截止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达2.7万亿元3,增幅超过国民经济

15、增长水平,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来自国家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又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产业物流社会化、多元化及物流企业专业化的新趋势3。作为产业物流分支的农业物流,是保证农业生产不间断进行,从而为全社会提供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在农业物流中的农资物流,因其运作对象是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而显得尤为重要。源于其重要性,自建国以来,我国资流通市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供销社农资系统垄断经营。随着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及2003年农业部关于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

16、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促使农资流通市场由供销社农资系统的一元结构,过渡到由供销社农资系统、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构成的三元结构4-5 。 2009年及2010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对邮政服务三农的支持政策、国务院发布的为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领域体制改革而取消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限制决定的出台,为农资流通市场经邮政主体加入而形成四元结构向开放市场下多主体竞争所形成的多元化格局迈进。(2)农资巨大的需求市场为发展农资邮政物流提供了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因此,农资用量及由此产生邮政最基本业务(普遍服务)旨在服务于整个社会,完成通信服务功能,即满足社会各构成节点间信息

17、的通达性。与信息技术中各节点互通依赖于网络一致,邮政业务运行依赖于邮政网络,它是经国家长期投资累积及邮政自身建设形成的邮政网络资源,其最主要资源包含实物传递基础设施网络、组织网络及信息网络资源。该邮政网络资源如果仅用于普遍服务,则其业务量(尤其是县域以下)并不饱满,造成资源闲置6。随着网络化、政策与市场变化的影响,信函、包件等业务量进一步萎缩,使得资源闲置现象更为严重。因此,通过业务叠加,依托此网络开展农资邮政物流业务,对相应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资源发挥更大效益。(2)发展农资邮政物流是邮政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目前,农资流通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逐

18、步向多主体规范化的新型农资流通体系迈进,但处于新旧更迭转型期的现有农资物流服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农资流通的主体混乱且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大规模、规范性的物流企业,规模效益难以形成;第二,品牌及其影响力缺失和不足3,5,农资质量及后期服务质量缺乏保证;第三,管理落后且软硬件支撑体系薄弱,在销售网络、信息化、人员、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经营效果差,发展潜力不足。而邮政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具有资源优势,这为邮政进入农资流通体系带来了机遇。第一,邮政及其下属的物流企业(中邮物流)是大型国有企业,规模大且业内管理制度规范。经多年经营,其实物基础网络资源遍及城乡并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且多

19、数分布在乡村6,分布形态对开展农资邮政物流非常有利。在现有业务基础上通过业务叠加,易实现规模化效益,同时可降低农资业务因季节性影响弓j起的维持困难的风险。第二,邮政在组织管理及组织网络、人力配置、信息网络方面也具有较强实力,并通过多年面向城乡的邮务类普遍服务具有品牌效应,其规模和影响力易吸引和保持与优质供应商间的合作关系,便于相应的农资品牌培养和推广。但目前幵展农资邮政物流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对农资市场占有份额较少、经济效益较低。依据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且异质性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7。因而,企业资源及对资源的利用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表现。虽然邮政在农资物流营运中具有

20、独特的物流网络资源优势,但对比其在市场中的实际效果,其资源尚未合理利用。而资源利用依赖于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或利用)效果又可以通过其效率来衡量,因此,在分析和识别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效率提高和配置优化问题成为邮政企业发挥潜力、成功转型的最本质的问题。1.1.2 基本概念界定以期获得最大利润,一旦该用途的利润下降或其它用途的利润更高,则他们就会将其投入改投到其它用途,以追求更高利润,使资源的效率提高。由此可以表明,以市场为资源的配置机制,追求利润的动力使资源向着有利于效率提高的方向流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稀缺性是其

21、研究的基本前提,其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非线性规划),通过价格和市场,寻求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而降低资源的稀缺程度。意大利经济学家Pareto (1897)提出了衡量资源配置最优状态的标准,此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最优,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11】,即当资源分配状态变化吋,如果在没有使得任何人社会福利变差的条件下,能使社会福利增加,则为帕累托改善,那么,当不存在帕累托改善,即社会福利已达到最大时,此状态为帕累托最优。当然,帕累托最优因其假设条件为实践中无法满足的完全竞争市场,因此,该理论只具有理论参考意义。但无论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反映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效率提高为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向和模式

22、,而效率提高表现为投入水平下的利润或福利增加即产出增加。1.1.3 论文研究意义调配置及其优化机制进行的研究缺乏。尤其是针对带有半刚性(即刚性组织结构+虚拟化柔性业务流程)特征的网络型企业时,其物流网络资源具有企业边界,相对于开放式组织动态资源配置优化,其更侧重依靠体系内的协调中心组织实现资源的协调运作,体现出由协调到协同的过渡状态。因此也更具理论研究意义和指导作用。综上所述,针对具有半刚性特征的网络型企业,基于物流邮政业、物流业、农业(农资)均为影响国家社会与经济的重要产业,而在邮政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围绕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研究其资源利用和配置优化的协调机制。从资源视角解释了邮政向农资市场拓

23、展中其核心资源即物流网络的现状、内在优势与潜力、协调机制与措施。因此,该研究对邮政业务调整转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本文以邮政物流网络开展农资营运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源利用与配置进行分析评价,并为促进其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方法体系和对策建议体系。基于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现状研究:邮政物流及服务三农相关研究、物流网络相究、资源配置及效率相关研究。1.2.1 邮政物流及服务三农相关研究邮政物流及服务三农相关文献可主要划分为三类: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运作模式与体系研究、政策与对策研究。刘淑娟等(2011)研究了农村邮政车辆运输优化问题,基于VRP问题进行延伸,在同时取送货条件下,采用遗传

24、算法,通过路径优化选择,达到车辆运输距离最小29;纪荣菊(2011)、唐艳等(2009)、金德凌等(2008)、林中燕等(2008)分别对邮政物流服务三农中的信息化应用及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3033,其中,纪荣菊分析了中邮物流信息系统eDMS在财务与统计方面应用的优势,并得李奎刚(2011) 34通过农资物流现状分析说明邮政农资物流是最典型、最具规模、最有发展潜力经营模式,并提出以邮政农资配送中心与农资超市为关键点的农资供应链网状结构模型;周晓辉(2011) 3536从邮政物流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出邮政物流应与农超对接相结合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李丽(2010) 37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邮政物流发

25、展存在的网络不完善、基础薄弱的问题,提出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加强邮政物流企业内部整合与调整,并建立供应链环节间的协作关系,形成农村邮政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蔡超彦(2010) 38提出应建立邮政王世春(2004) 提出邮政物流服务三农的对策包括:以农资及日用品配送作为重点、完善网络建设、建立专家型人才队伍及探索双向物流模式;吴宝山等(2005) 45提出邮政服务三农应打造物流平台、资金平台和信息平台;王喜龙(2008)46对邮政服务三农提出了要争取政府支持和加大宣传力度对策;刘举等(2009)47就开拓农资市场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优质质量启动市场、树立典型打开市场、良种良法深度服务占领市场;王炎

26、明(2009) 481对邮政发展农产品物流提出了充分利用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制定长远规划、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和1.2.2 物流网络相关研究物流网络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不仅具有网状互联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信息互联形成信息网络的内在特性。物流网络中物流节点通过物流活动相互交织,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系统。与此对应,目前国内外对物流网络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将物流网络看做物流系统运所形成空间形态,因此,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网络的设计与规划方面51 ,如建立选址模型、求解算法等;第二类,从信息及信息网络角度研究其对物流网络及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尤其以信息对组1.2.3 资源配置及效率相关研究1.资源

27、配置及效率的参数与非参数方法研究通过本文1丄2中资源配置及效率内涵的分析,效率以投入产出比的形式反映了组织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水平,资源配置和效率密不可分。Farrell(1957)通过有效前沿面分析方法测度与评价效率12。在资源配置与效率的实际研究与应用中,由于有效前沿面是未知的,所以,有关前沿面分析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焦点。在Farrell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主要分支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13711 。参数方法首先要以假定为基础来描述前沿面的函数形式,然后利用实际数据1.2.4 相关研究综述综合1.2.1到1.2.3对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得出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和待研.究之处:

28、1.针对研究对象对邮政物流及服务三农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定量化研究成果缺乏,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对策建议,几乎所有文献都表述了邮政物流具有网络资源优势, 但都仅限于在宏观层次的简单描述,缺乏从资源角度的分析。因此,现有研究结果在指导具体实践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3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3.1 论文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及实践调研,综合运用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理论、物流网络理论、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的理论框架研究以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物流网络的资源结构、发展阶段及内在优化机制。通过对网络型企业及其物流网络的特征分析,明确其物流网络的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了其资源结

29、构、价值创造机制及资源协调运作机制。结合物元理论,建立了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的理论模型。1.3.2 论文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理论,并将其与物流网络理论相结合,分析物流网络资源结构及内在优化机制;将该机制在应用层面与邮政管理及农资经济相结合、在机理层与物元理论相结合、在模型层与数理统计理论、综合评价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相结合、在实现层与数据分析方法、评价方法及数据库开发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及技术综合支撑体系,为研究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及其资源运作奠定了理论基础。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2相关理论研究基础2.1企业资源与配置相关理论2.1.1 企业资源相关理论Coase之

30、前,在经济理论中,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Coase (1937)在其企业的性质中通过交易成本理论,提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据此阐明了企业的本质,即企业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111。.在现实市场运行中,交易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到达一定水平时,通过形成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够节约市场运行中的交易成本111113。即其存在能够节约交易费用,这成为企业的起源。在企业之外, 2.1.2 企业资源配置理论企业是通过从事经济活动,利用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组织。因此,企业具有经济和社会两重性。相应地,对企业的管理也应体现在这两方面。彼得?德鲁克(Pet

31、er F. Drucker) (2007)总结了管理的三大任务:实现组织的特定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121。针对企业而言,可相应的诠释为: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源;关注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其中,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要关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及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因而,企业管理的后两项任务可以合并为关注企业(包括内部及外部)的社会效益。归结起来,企业管理的任务不外乎两项,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物流网络相关理论化2.2.1 物流网络资源构成体系依据本文1.1.2中对物流网

32、络的界定,物流网络的构成包括三部分,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层次关系,其中,物流组织网络为核心层,物流信息网络为互联层,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层。因此,准确地说,物流网络由三层子网构成。在物流网络的运作过程中,三层子网的作用各不相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网络的组织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物流网络的基础支持;物流信息网络是物流网络的技术支撑平台。2.2.2 物流网络的发展阶段及内在优化机制在物流网络中,物流组织网络是核心,对物流信息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及其资源起着控制作用,因此,物流组织网络的发展决定着物流网络的发展。而物流组织网络的发展根据物流组织间相互

33、关系的不同状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各物流组织之间只存在零星的和临时性的合作关系;第二阶段各物流组织中有较多组织间存在合作关系,且有一些合作关系相对稳定;第三阶段各物流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向长期化、稳定化发展;第四阶段物流组织中的各个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主体,可充分地获取和共享整个物流组织系统的信息和资源,形成动态的、可重组的开放式组织关系15。2.3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理论框架2.3.1 网络型企业及其物流网络构成网络型企业即具有网络形态的企业132,网络形态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其具有节点-连线式的网络式有形结构特征;一方面其与信息化密不可分,体现为其内在运作模式的虚拟化和数字化,基于此,莱斯沃斯

34、基、莫里森将网络型企业亦称为数字化企业133。2.3.2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运作机制网络型企业的物流网络运作中,因其物流组织网具有层级刚性及信息化柔性的特点,可对体系内物流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借助组织管理手段和信息手段,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2.3.3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模型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是一个资源的复杂聚合体,该物流网络在其各子网络之间、物流组织网络的各层级之间进行资源协调运作,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质和量上创造价值。物流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如组织资源、声誉(品牌)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实体资源等,其都体现为质和量的统一体,同时,价值创造过程中资源配置状态

35、的变化促使系统序状态的变化。为此,引入物元分析理论,从质和量上刻画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及资源协调运作及配置优化过程。物元分析理论认为141,人、事、物都可以物元来表示,其表示方法为一个三2.4本章小结本章为本文奠定理论研究体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建立了资源协调运作理论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围绕企业资源及配置理论,明确了企业资源、竞争优势及绩效间的相关性,并通过企业资源划分体系的研究,提出企业资源的描述方式。依据企业的性质,说明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而阐述了资源配置手段及其配置过程。2.研究了物流网络的资源结构体系,通过对其核心即物流组织网络的发展分,划分了物流网络

36、的三个发展阶段,并结合资源配置理论,提出促使其发展的资源内在优化机制模型。3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3.1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分析3.1.1 邮政业特性及其业务调整必要性分析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性,关于产业归属问题最初是由A. Fisher提出,并成为国际通行的产业归属标准,该标准对产业按照是否生产物质产品及生产物质产品是否需要深度加工进行划分。其中,服务业为第三产业,指本身不生产物质产品而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产业142。在遵循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我国2003年对产业进行了划分,邮政业因其主营业务(如邮政通信、储蓄汇兑、物流等)性质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而不是直

37、接生产物质产品,具有服务业的特性,归属于服务业。同时,依据此产业划分标准,将邮政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划归一类,显示了其与物流业的密切关联性。邮政业具有物流业产业经营特性,具体体现在其目的性、功能性、价值性及过程中对信息的依赖性方面(见表3-1)。3.1.2 邮政物流网络及其在业务调整中核心作用分析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主营物流业务的中邮物流公司,其邮政物流系统因受政企合一和行业内垂直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网络型企业的网络式有形层级结构,同时,借助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其邮政物流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具有网络型企业的虚拟化运作模式。3.1.3 邮政物流网络在农资营运中的适应性分析在英文中营运即ope

38、ration,反映经营者控制下的一切经营活动,而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效益。在中文中营运有经营、经营运输、经营流通等含义。而农资营运其营运的对象是农资,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鉴于农资产品营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服务目标(即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且农资产品只有通过农民劳动才能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保障作用,因此,本文所指农资产品营运过程侧重于如何将农资产品送达农户使其发挥产品作用的过程,即侧重于农资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流通经营过程。3.2邮政物流组织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分析3.2.1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首先,网络型企业的物流组织网络是一种组织管理刚性和信息化柔

39、性并存的网络体系;其次,网络型企业物流组织网络有着长期的、稳定的协调机构,是网络型企业的高层决策核心组织,起到协调和支配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的作用;第三,与客户任务型的动态联盟组织形式不同,网络型企业相互间的物流业务流程相对稳定,因此其合作关系也相对稳定。3.2.2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的农资运作模式农资(包括化肥、农药、农膜、词料、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资物流(即营运)是农民生产生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我国农资需求市场巨大,因此,开展农资物流并形成规模化的农资流通运作网络,保证农资高效流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3.3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分析物流网络中的物流组

40、织网络虽然处于核心控制地位,但其作用必须依靠物流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交互才能有效发挥。物流信息网络由计算机网络及该网络环境支持下的物流信息平台组成,而计算机网络则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组成。因此,对邮政物流信息网络而言,是由邮政基础计算机网络和邮政物流信息平台构成。3.3.1 邮政基础计算机网络邮政基础计算机网络是邮政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它面向邮政并为邮政服务,是邮政实现综合性业务的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自70年代起步,在八五期间迅速发展,并遵照原邮电部关于邮政通信网络发展战略规划的若干意见,在21世纪初建成覆盖全国、集服务、生产、管理和决策于一体的可支持邮政综合性业务的计算机网络1

41、43,1513.3.2 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邮政综合信息网络是邮政的基础信息网络,基于该基础网络,邮政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并通过信息整合网络资源,全程监控和管理其中,作业管理层包括收货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和调度管理;资金管理层包括结算管理、统计报表;监督管理层包括过期管理、KPI关键指标评估;基础数据维护管理层包括原材料管理、客户管理、安全政策、数据备份、系统对接、系统管理功能。3.4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渠道分析3.4.1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本文从资源视角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看做是物流设施、物流设备和物流线路的构成体,物流设施包含物流服务点和职能

42、设施,是组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物流节点。因此,资源视角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包含了物流节点、物流线路和附着于物流节点与线路上的物流基础工具或称为物流连接手段。3.4.2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农资运作模式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邮政行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它由邮政物流节点、连接线路及物流连接手段构成。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物流节点和物流连接线路,体现了节点多、面广且连接线路长的特点;其连接手段中的公路及汽车运输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3.5本章小结本章根据第二章所建立的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的理论模型,结合邮政企业实际,对邮政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及其农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

43、括:了邮政业特性及与物流业在产业经营特性上的密切相关性,通过对邮政业面临压力的分析,说明业务调整及将邮政物流作为其重要发展方向的必要性;分析了邮政物流网络型企业特征,即其组织网络层级隶属与调控形态特征、信息化影响下管理中间层虚化后的两端(调控层与运作层)强化特征;明确了邮政物流网络内涵及其基于半开放有限动态组织关系,在体系内通过资源协调中心进行可控资源协调的特征;通过对邮政物流网络核心资源特性分析,说明其在业务调整中的核心作用;从农资营运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邮政物流网络、农户三方面分析了邮政物流网络在农资营运的适应性,并说明其是解-决农资营运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4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识别与

44、协调运作框架模型4.1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经济学特性与价值创造分析邮政物流网络围绕农资营运过程,在邮政物流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中,通过农资运作模式利用相应资源为该营运过程提供服务,形成了针对农资营运服务的邮政物流网络,本文将此状态下的邮政物流网络称为农资邮政物流网络。4.2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分析识别依靠邮政多年的运营与积累,作为网络型流通服务企业的中邮物流,在组织机构管理、规章制度与业务规范方面具有体系性(系统性);并通过邮政实物运递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邮政金融计算机网,实现了三网基础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此外,邮政网络线长面广、服务方便可靠的特点,使其拥有广大

45、的客户资源和良好信誉。这些形成了邮政的基础性资源143。4.3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实际运作效果从农资的销售流通主体看,主要包括农资系统、农技系统、生资企业及其它流通单位。从各农资销售流通主体的市场份额看,仍以化肥为例,各农资销售流:通主体中农资系统占绝对优势,约为56. 76%,其次为农技系统,约占21. 14%,再86邮政物流网络对农资的运作过程,体现了以物流组织网络为控制核心,以物流信息网络为沟通手段,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网络资源的利用过程。其中,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中面向农村的物流节点数量及覆盖率是反映农资销售(服务)效果的重要指标。相比在农资销售中占绝对优势、覆盖1200多个县的农资

46、系统,邮政虽已实现覆盖1500多个县,在物流节点数覆盖面上占有优势,但从图4-2中最终的农资销售效果看,市场销售份额却很低,虽然,相比农资、农技、生资系统,邮政因进入农资流通市场较晚,其潜力尚未完全显现,但市场份额仍说明了邮政物流网络的单点赢利能力及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4.5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在本文的2.3.3提出了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模型,是以网络型企业的资源共享为基础,通过对其物流网络中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中的资源识别分析、有效性评价及配置,在组织协调下,创造网络型企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5.1 基于理论模型的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应

47、用修正性分析在农资邮政物流的实际运作中,虽然以各省级组织为代表的邮政物流组织网络控制层已认识到其农资操作层主体效率低下且有做强县域的发展思路,但缺乏深入分析及改进措施;此外,对增量式资源(即扶持资金)的配置目前也基本上采取依据下级组织的申请额按比例分配,缺乏科学性,因此难以使此资源发挥实效。4.5.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的建立 # V鉴于本文在4. 2及4. 5. 1中已对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及其资源运作主体进行了分析,并且依据图4-3提出的运作框架模型中的Step 2,其评价模型步骤中会用到Step 1的描述结果,因此,本文在下面章节中将重点围绕该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中的资源评价模型与资源协调配置模型进行讨论。4.6本章小结各环节及整体过程的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网络经济性,同时,从其所形成的纵向一体化趋势(包括延伸供应商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体系内共享与协调资源)视角分析了其具有在农资营运过程中创造价值与实现效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