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4156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狄金森摘要:艾米丽狄金森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与惠特曼共同构筑起美国诗歌通向现代主义的桥梁。而作一名为女性诗人,狄金森也深深感受到在父权制社会及父权诗学中所遭遇的身份焦虑。她勇敢地与生活环境做斗争、追求精神自由、保存个性,以此来挑战男性主流话语权力、伦理规范以及美学标准,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以及世界的独特思考与顿悟。作为一位独特、超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深得人们喜爱。她的独特的人生道路与生命体验,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试从分析她诗歌道路的自主选择、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创作的独具个性的诗歌入手,论证狄金森是女性主义的先驱人物,开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关键词:艾米丽狄金

2、森;诗歌;女性主义 Emily Dickin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Abstract:Emily Dickinson, a famous American poetess of the 19th century ,built a bridge to the modern American poetry With the great poet Walt Whitman. As a women poet, Emily Dickinson also deeply feels identity anxiety that occur in the patr

3、iarchy society. She bravely struggle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ursuit the spiritual freedom and personality so as to challenge with the male mainstream right to speak, ethics standard and aesthetic standard. Thereby, she expressed her unique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for life and the world. As

4、a unique and unprecedented poet, her poems are appreciat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er unique life path and life experience show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her poetry roads that choose its own, unique life path, and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5、 to argue that Emily Dickinson is a feminist pioneer who pioneer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Key word: Emily Dickinson; poem; feminism绪论艾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著名女诗人,与惠特曼共同建构起美国诗歌通向现代主义的桥梁。她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 洪振国. 艾米莉狄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J. 外国文学研究,1996,4:47. 她生前默默无闻,只有7首小诗发表,在她

6、生命的最后20年里,足不逾户,弃绝社交,隐居在家,终身未嫁。在她死后,亲朋好友们陆陆续续将她的作品整理发表,留下了近1800首诗歌。1890年希金森和梅布尔托德编辑了狄金森诗选,国外开始了对狄金森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盛行,研究者们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展开对于狄金森的研究。在女权主义学者看来,作为一名女性隐居诗人,狄金森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来自于男权文化下女性诗人的孤立地位与自我社会身份的不确定。例如桑德拉吉尔伯和苏珊古巴在其合著阁楼上的疯女人( The Madwomen in the Attic) 中就指出, 作者的主体性与妇女在男权全社会的从属地位的冲突

7、, 造成了女性作家分裂的自我和双重人格。 刘晓辉. 百年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管窥J. 国外文学,2007,1:31.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始了对于狄金森的译介与研究,也有注重从女性主义等现代诗学研究特色。国内狄金森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狄金森诗歌译介有限等现状,制约了我们对于狄金森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狄金森的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狄金森研究有了新的丰硕的成果。本篇论文,笔者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上,对狄金森人生道路的自我选择、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狄金森爱情、宗教、死亡三类主题的分析,揭示狄金森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人物的价值以及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的意义,以此来说

8、明狄金森所生存的时代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性与这种追求的价值。虽然,狄金森反抗的是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但是在当代父权主义仍有影响的社会下,对于这种勇敢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女性的研究仍有现实意义。一、 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现状与女性主义的兴起(一) 父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现状自从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父权制就成为一种社会结构绵延数千年,时代传承。父权制产生于公元前五千年至三千年,由于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分工以及交通的运用,妇女的社会地位衰落,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在父权制社会,男人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俗世、传统、法律、语言、习俗、教育来决定女

9、性应该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在父权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统治下,女性被奴役成女奴,逐步丧失自我意识并自觉顺从父权意识形态。同时,父权制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判断。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女性很难挣扎与反抗。特别是那些从父权制中获益的女性,她们不仅努力维护这种专制制度,而且异化成男权社会的工具,剿杀自己的同性。即使有女性反抗父权制,她们最终都会被病态的父权制冷酷无情地折掉飞翔的翅膀,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具体说来,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自我价值方面,女性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与牺牲品,女性在教育、财产、大众文化生活的境况被

10、男性所限制,被母亲、孩子和家务所桎梏,女性的一生都没有实现与男性相同的价值,比如事业的成功、社会地位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婚姻与爱情方面,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着男性的“贞洁观念”,接受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似乎只是一个生孩子、照顾家务的工具,在爱情上男性占主导地位,他们习惯高高在上的看女性,并且以自己的意志决定一切;在文化生活与教育方面,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一些受过教育的女性,她们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教育孩子,在文化方面也没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由于女性被父权文化统治并且代代承受着禁欲之痛,女性的自我价值长期得不到实现。随着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的关怀,19世纪中期在西方

11、兴起了女权运动,开始了生命意识的觉醒并且努力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与社会地位。(二) 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主义(Feminism),源于西方,是一种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产生于女性对自身的历史存在与日常生活的反思。” 朴树明.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来,传到英美等其他西方归家,逐渐流行起来。在刚开始的20世纪20至30年代,经过女性主义领导者的斗争,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了平等的政治权力。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女性仍与男性不平等。女性主义理论是理论与实践

12、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在内的一切不平等。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自我价值方面,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物,不再仅仅作为“男性的肋骨”而存在,女性也开始思考自我价值的实现,女性开始要求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生活上来;在婚姻爱情方面,最突出的表现为要求男女平等与自由,渴望得到男性的尊重。她们渴望的婚姻是必须要有爱情为基础的,敢于追求完整的情感;在文化生活方面,女性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并且在文化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这条摒弃传统反抗父权制文化的道路上,艾米丽狄金森是一个先驱人

13、物。在解读狄金森的诗歌时可以发现,作为一个19世纪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已经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于狄金森的诗歌进行女性主义解读可以更好地发觉她的诗歌中蕴含的诗意。她孤独的设计人生道路、追求自我价值,创作出许多杰出的诗歌,为自我言说,也为女性言说。二、 狄金森诗歌与生活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一) 狄金森的人生选择与自我价值追寻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时代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主义传统。在当时,普通女性的义务就是照顾孩子、丈夫与家庭,承担着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等琐碎的家庭劳务。她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学习与社交。即使一些贵族妇女免于这些琐碎劳务,出没于大型社交场合,她们的价值观念也被男性左

14、右,时时处处按照男性的审美观、伦理观要求自己,有些甚至由于长期受压抑,最终变成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些封闭的日复一日驻守闺房的生活使得女性的生活圈子狭窄、社会地位卑微并且没有时间与条件去思考甚至是实现自我价值。狄金森所生活的家乡艾默斯顿小城是传统的小型农业村舍,传统的父权社会价值观统治着这座城市,她的母亲以及几乎周围所有女性都恪守这种传统,成为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儿、妻子、母亲。在那个时代与环境下,写作并不是女性确立自己身份与实现自己价值的必要条件,社会不会承认也不赞扬一位天才般的女性诗人。然而,狄金森拒绝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对女性的固有的刻板的定位,她认为女性同样需要思考人生价值、实现自我生存意义

15、,同样需要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力。她的一生都在艰难地与这种群体意识作斗争,作为一名在当时看来非常“怪癖”的女诗人,她的隐居、她袭一身白裙以及她创作的诗歌都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怪异行为。她的斗争是孤独的,这种斗争方式在当时的文化体制下只能是隐蔽的、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是自我退避的,而不是直接的强烈的冲突。这种“怪异”也说明了她反抗的勇敢与坚毅与这种反抗在那个时代的艰难性。在那个时代,女性要想像男性一样写作并且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存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从狄金森的父亲对待她和哥哥奥斯丁的态度就可见一斑。狄金森的父亲总是赞扬奥斯丁的才华,而对于狄金森最大的优势智力优势视而不见。她父亲对于奥斯丁的偏见,给狄金森留下

16、了很大的阴影,她害怕竞争。尤其是,当她的哥哥在信中一再暗示她他有打算写诗的想法时,她感到这对于她的生存是一种威胁。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妹妹,形象地说明了女性在男权统治下成为伟大作家的艰难性 英伍尔芙. 一间自己的屋子M. 田翔译. 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7378. 。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艾米丽狄金森与哥哥奥斯丁身份互换,她的才思就会获得父亲的强烈认,出没于文化沙龙,她或许也就不会选择这种自我囚禁式的生活,或许就会以她天才般的才思与器宇不凡的诗歌创作在生前成为一名举世瞩目的诗人并受到评论家们的赞赏。这也说明了只有隐蔽的生活方式才会给她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及

17、创作自由。伍尔夫谈到,女性要写作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也就是说女性要取得经济地位,这是妇女从事写作并获得自由和尊严的前提条件。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有私人的空间去写作,才能有更自由的想象空间。其次,要杀死房间里的天使,也就是要彻底根除传统文化所赋予女性的价值观念。在男权社会,女性必须要经历生儿育女的这个人生必要阶段,因此女性就理所应当是贤妻良母,照顾好丈夫和孩子,这样女性就没有时间与经历去工作,这样只能加深女性对于男性的依赖,就更不可能获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独立。狄金森生活的十九世纪,女人还是依附于男人,如果她结婚并且承担了照顾孩子丈夫的责任,就没有时间与空间进行写作,整天

18、被家庭劳务所纷扰。在精神上逐渐依赖男性,就会逐渐失去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恐惧与不安,狄金森选择不婚隐居,把生命的重心转向诗歌,这种自我囚禁在不能获得经济独立的条件下,使她拥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诗歌创作。那个时代无法满足她实现自我的创作欲望,就只能以这种方式成全自己的写作。创作诗歌几乎成为了她生活的中心,甚至是全部。写诗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她灵魂的伴侣,是她的生活本身。从这个角度看,隐居不婚不是她的失望与逃避,而是她的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狄金森在诗歌我为美丽而死 江枫. 狄金森抒情诗选M.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449. 中表达了她的写作意愿与为之牺牲的勇

19、气。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这首诗歌是狄金森追求真与美的表达,同时也可以作为她的隐退宣言。作为19世纪极少数的杰出女诗人,她认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真与美。在诗人眼中,诗歌是真与美的化身,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她愿意为诗歌献出生命的勇气。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对一直由男性崇拜统治的言论发出挑战,这样妇女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因为她们不应该只接受闺房后宫的活动领域。她宣告了诗歌不只是男性的天下,女性也可以写诗

20、,也可以跳出狭小的劳务琐事之外,去思考人生,去追求真与美;也宣告了女性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平等的追求诗与美,并且与男性一样优秀。这在当时男性诗人统治诗坛的局面下,无疑成为诗坛的一件盛事,即使这样杰出的成就在当时不被人们所普遍认同。这一点仅从狄金森生前所发表的诗歌数量就可见一斑。(二) 爱情生活与生命价值追寻1. 爱情观狄金森一生虽然未曾走入婚姻,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享受过爱与被爱的幸福与痛苦。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这样一位大胆反叛、敏感多思的人又何尝不是呢?虽然我们很难考证她真正爱过谁,哪个男子是她的灵魂伴侣,但是她的爱情诗是对爱情的亲身体验与深刻反思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狄金森留下的近1800

21、首诗歌中,爱情诗大约有120首,其中绝大多数描写爱的痛苦、爱的酸楚,同时也有对爱的渴望、为爱的痴狂。她的爱情观超越了当时甚至是现在的很多女性,这突出的表现在她的爱情观没有被传统的门第观念束缚,也没有被世俗物质所诱惑。在她看来,爱不是因为车子、房子,也不是因为权力、地位。她认为,男女之爱是自然本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诗人在先生,我为什么爱你 江枫. 狄金森抒情诗选M.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480,303. 中写道爱情是一件多么自然的事情,不要询问那么多为什么,就像风从不要求小草回答,为什么他经过,她就不能不动摇。爱是人类的本性,不是刻意而为的。所以爱情是最难以言传的情感。从这个角度看,

22、她要求的爱情是纯洁的、平等的,是因为爱所以爱,而不参杂任何目的与寻常的价值观,是一种灵魂的交流与感应,也更谈不上条件的交换。她这么单纯的投入爱情,没有寻常女子的虚荣心,也没有依附于男性的想法,不高傲也不卑微,只是单纯的爱。诗人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中写道不但表达了自己对于另一半的要求也传达了对于灵魂伴侣的坚贞不渝: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阀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前不为所动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名族选中了一个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一块石头这是诗人的爱情宣言,她想要的爱情是神圣的,不容干预的,是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灵魂所决定的。这也可

23、以看做是对爱人的誓词,不论贫穷富贵,权势高低,生老病死,都应该是忠贞不渝的。在诗中,“我”一旦选择了自己的伴侣,就不会心有旁骛,更不会改变自己对于灵魂所决定的事物。即使是像皇帝那样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物质财富的人跪在“我”的席前,“我”也不会改变对于此生的决定。这是对于自己的真诚也是对于伴侣的真诚。这就是真正纯洁的勇敢的爱情,就像石头一样坚定,这种爱情是强烈而又义无返顾的,凭弱水三千,仅取一瓢,然后心再无旁念,磐石如定。狄金森的爱情观体现了男女两性在爱情中的平等地位,并且超越了物质、门第、权力,是一种精神上的灵魂相依,这种超越是女性在爱情生活中的话语权力,对于打破传统女性附庸的爱情观是有重要

24、意义的。2. 婚姻观穿上婚纱和相爱的人步入婚姻是多少女孩子从小的梦想,狄金森终那么渴望爱情并且愿意为爱情付出,但却未能步入婚姻、相夫教子。婚姻如果能成为爱情最好的归宿,那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事情之一。狄金森认为,婚姻并不是世俗的男女的肉体结合,而是灵魂的相依。她的一生之中,经历过的几次恋情从未有结果,她永远在与感情的丧失、牺牲和破裂作斗争。对于她来说,婚姻是一种负效应,它将使女性丧失自己的独立,从而屈服于社会对于女性做一名贤妻良母的要求。所以,她选择了思想的升华,把婚姻与肉体的爱情转化为更为重要的成分。在婚姻目的上,她认为婚姻是两个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在婚姻关系上,他认为男性与女性应该是平等

25、的。她在我是妻子我已经完成使命佐媛.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及诗歌创作D. 黑龙江大学外语部,186. 江枫. 狄金森抒情诗选M.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206,380. 中表达了她女性家庭意识的觉醒。她认为,女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依附于孩子与丈夫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唯一方式,同时这种依附是不能带给女性精神上的安全感的。她不受婚姻的羁绊,没有步入婚姻生活,走出了菲勒斯文化下男权对于一个妻子与母亲的囚牢,在诗歌的世界中表达着自己的才思。现实生活没有办法满足她对于一个理想婚姻的期待,为了避免自己被侵入、避免独立时间与空间的丧失,不婚是最好的办法。从这个角度也说明

26、了狄金森对于自由与诗歌创作的渴望,她的婚姻观是与她对于诗歌的强烈喜好息息相关的,并且也可以看作是她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努力与牺牲。这种自我选择是勇敢的也是艰难的,然而也越显得珍贵。3. 男女性爱观性爱一直是女性难以自我言说的一部分,在女性文学领域,很少有人会大胆地对男权文化对女性躯体的压制大声控诉。在菲勒斯文化中,“性是女性最大的话语禁忌,女性成为男人玩弄、被窥视的角色,男性把女人锁在藩篱,成为他们取悦的对象。狄金森很早便认识到这一点,她的许多诗中,用蜜蜂和花朵来象征爱情关系,如有一种花,蜜蜂爱、花,不必责怪蜜蜂,通过蜜蜂与玫瑰的结合象征着在两性的爱情中,男性(蜜蜂)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无情的

27、,而女性玫瑰则是被动的、无选择的、令人同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仅仅充当了“工具”的角色,这些诗歌是诗人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思考。在诗人看来,在两性结合中,男女是不公平的,女性一直是受害者。男性总是把女性当做是被动者,只要女性像男性一样表现出欲望,就会被看成是淫妇,而只要女人被男人玩弄过之后,就代表着不洁与不完整。在受伤的鹿,跳得最高中,诗人也表达了她所感受到的痛苦与炽烈的愤懑以及对于这种不平等的忧虑与伤心。在爱情与男女性爱过程中,女性总是受伤者,诗人把鹿比作女性,鹿总是乖巧温顺的,然而也是容易受伤的。这种害怕受伤的心理也是她逃避婚姻的一个因素。但是,这种贞洁不仅仅只是代表拒绝性关系,同时也意味

28、着她在心理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她对于不合理的两性关系的恐惧也正是对于这种两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会对这种固有的生活法则做出质疑的,她敢于质疑是因为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意识到男女之间存在的不平等性。因此她要打破这种不平等,摆脱传统的价值观,这种反抗注定是孤独的。但是这种孤独的坚持是进步的,是那个时代下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三) 文化生活与生命价值追寻1 对宗教的态度(宗教诗)狄金森生活在19世纪,当时正统的新教是社会主要思想,其核心教义为人是有罪而不知悔改的,人的命运掌握在上帝手中。她周围的人都笃信宗教,而狄金森却对于圣经中关于死亡等解释提出质疑,她没有皈依宗教使他与周围

29、的世界显得格格不入,对于宗教的不信仰,对上帝的质疑表明了她思想上的觉醒与精神与心灵上的超越,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显得难能可贵。在当时,连男性都被三位一体的宗教观统治,她能有这么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证明了她思想上的超越性。狄金森创作的宗教诗显示了她作为一名女性对于上帝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她主体意识的觉醒,上帝不能解决人世间的真实的问题,在她的心中,上帝不是神圣的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是普通的活生生的真切的威力,在她极其不安的时候给予帮助,同时上帝也是“银行家”“盗贼”“远方的情人”,她拒绝皈依宗教,对于上帝的认识也具有矛盾性,这也是她在摆脱传统文化时内心孤独的写照。她质疑圣经中关于死亡的解释,对于上帝夺取

30、人的生命这一点感到痛苦并且不能接受。在诗歌我知道他,存在于寂静的地方中诗人讽刺了上帝的无情。我知道他存在于寂静的地方他那不平凡的生活躲过我们凡人的目光。这是迅捷的游戏,这是有趣的躲藏只是为了制造欢乐赢取她的惊喜!可假如这游戏,证实极度的认真这欢乐冻结于死亡的僵硬凝视这游戏是否显得太昂贵!这玩笑是否爬的太远!在这首诗中诗人认为上帝不是仁慈的与万能的,他不能够拯救人类,而是把人类当做游戏的玩偶,不了解人类的痛苦。这颠覆了传统观念对于上帝的认识,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2 对死亡的态度(死亡诗)狄金森摒弃了家庭、宗教社区给她灌输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她沿着女诗人的道路走下去,就必须探索她头脑中最主

31、要的问题死亡问题。在她十五岁的时候,好友苏珊死亡她开始对宗教中关于死亡的问题进行怀疑与思考,在她看来,上帝的存在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安慰,他以一种超验的、非人格的、静默的、未加定义的力量存在着,她认为上帝是不能拯救人类的,尤其是对于人类的死亡。狄金森认为死亡是腐朽的,是一种引起恐怖的力量。在诗歌葬礼在头脑中举行中,诗人体验了死亡的过程,在这里神是麻木不仁的、冷酷地看着人类的死亡,死亡是具有破坏性的。与此同时,狄金森认为死亡即永恒,她希望通过死亡来获得永生。在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江枫. 狄金森抒情诗选M.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712. 中,诗人描绘了上帝、永恒以及死亡:因为我不能停步

32、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座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孩子们喧闹,在操场上我们经过瞩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露水是我颤抖而且发凉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我的披肩,只是绢网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面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马头,超向永恒诗人在此描述的是她与死亡接触的经历,她与死神经过喧闹的校园,稻谷注目的田野以及正在沉落的太阳,在这里,死亡的阴森消失了,而是变得轻灵与飘逸,因

33、为死亡是与永恒相通的。传统女性总是用宗教观来控制着自己的欲念,她们认为如果不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去生活,上帝就不会保佑她们,甚至在她们死了之后会进入地狱接受惩罚,这也是她们不敢反抗菲勒斯中心文化的一个原因。狄金森之所以敢于放抗主流的菲勒斯文化,与她对于宗教与死亡的超时代的认识是分不开的。狄金森对于宗教与死亡的态度,显示了一个女性对于世界与人生的认识,这一点在当时的男性也未必能达到。她对于文化的态度,也表明了女性的觉醒,她证明了文化不仅仅只是男性的统治,女性也有权利去以自己的视线去关照这个世界。结论艾米丽迪金森作为19世纪杰出的女性诗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而又独特宝贵的诗歌财富。审视狄金森孤独而又勇

34、敢的一生,可以发现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人生与心理历程,她进入了一个独特的诗歌世界,创造了被许多人广泛喜爱的诗歌。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狄金森独特的人生选择与诗歌创作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自我选择方面,狄金森终身隐居不嫁,与诗歌为伴;在诗歌创作方面,她的爱情、宗教、死亡等主题的诗歌,开启了通向现代主义的桥梁,诗歌是抒发情感的声音,她的诗歌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她创探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圆满,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追求真与美,追求妇女平等,追信仰自由,追求爱情与诗歌创造的自由。作为一名与著名诗人惠特曼并列的女诗人,狄金森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女诗人与男性诗人并驾齐驱,更在于

35、她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自主追求自我价值时代的到来。虽然她的歌喉还不是很粗狂,声音不是很宏大,然而这也毕竟是摆脱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与家庭、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一切桎梏,是一个自由女子发出的自由而又美妙的歌曲。参考文献1江枫狄金森抒情诗选M第一版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英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M田翔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4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贝蒂娜克纳帕,李恒春艾米莉狄金森传M.花城出版社,1996 8杜明甫艾米莉狄金森对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影响J译林,2012,23 9王巧俐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N孝感学院学报,2012,04.10 佐媛女性主义视角下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及创作D黑龙江大学外语部,1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