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运作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运作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运作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运作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运作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运作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根据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对策,并在对高校体育市场运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运作的四种模式,即建立健身俱乐部,场
2、馆有偿服务,体育咨询培训服务,开发体育用品。关键词高校体育市场 市场开发 市场运作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纵观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体育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专业,其设施不仅能为校内学生所用,也可为社会大众共用。因而,学校体育产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二、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1.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思想不够开放,
3、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使学校原有场馆和器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内,缺乏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缺少市场化的商业赞助体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这些都将影响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3)高校体育产业重视力度不够学校体育只强调投入,依靠学校拨款为主要渠道来维持,实际
4、操作的方式靠领导的恩惠与施舍,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别无选择。(4)缺乏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的人才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应熟悉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学校体育管理能力。高校中虽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其中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使得不能发挥现有的体育设施的最大潜力,大量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性浪费。2.高校体育市场需求分析(1)高校内部学生需求高校体育在高校内部存在着广阔的体育市场,大学生处在特殊的高层次文化氛围中,为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体育已成为首选内容。(2)大众健身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
5、提高,高校可以利用闲置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建立完善的大众健身服务业,为居民健身,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比赛提供场地等有偿服务。(3)科学健身需求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社会上的一些体育培训和咨询市场属于个人行为,追求短期利益,没有长期计划,挫伤了大众的学习和健身热情。然而学校具备专业的高知识层次的指导员,场馆、器械完备,大众更容易接受,健身更科学。(4)商业宣传需求高校每年都要举行众多的体育比赛,。有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展示公司的形象,就会与学校合作,提供赞助,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因而学校体育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同新闻媒体的合作,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商的加入,从而获得
6、更多的赞助。3.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对策、建议(1)利用高校现有的场馆资源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搞培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不断提高,但自身原有的体育技能又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一市场来寻求帮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场馆资源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搞培训,满足人们对体育休闲的需要。(2)利用高校体育人才开发全民健身器材高校拥有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可以聚集起来大力开发科研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和运动竞赛器材,与企业联合转化为商品,既能为企业获利,又能解决高校体育研究资金短缺的问题。(3)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高校拥有大量的体育场馆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
7、情况下,可利用课余、双休日和节假日期间对外开放,提供有偿服务。(4)开发学校体育广告市场大部分高校都拥有一支或几支高水平运动队,每年都参加校际或校内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吸引企业参加广告大战,也可以冠名方式吸引赞助商赞助,以赛养赛,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又扩大了学校声誉。三、高校体育市场运作研究1.运作可行性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休闲时间的增多,健身与健心成为生活中新的追求,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大部分高校位于市区内,再加上其自身的需要,高校体育产业化运作势在必行。(1)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为高校体育产业的运
8、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2)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设施的维护、水电、工作人员的工资等一切费用都由学校来承担,无疑将更加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这就需要学校体育自身来解决,加速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产业成为可能。2.市场运作模式(1)建立健身俱乐部根据学校自身具备的条件,设置以娱乐休闲健身为主题,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的俱乐部。把经营权让渡给企业,让企业每年向学校交纳一部分费用。也可利用学校的一些无形资产(如著名教练员等)寻找赞助商,因地制宜的设置一些学生及社会公众便于参加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武术跆拳道俱乐部等。(2)场馆有偿服务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如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
9、馆等)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前提下,利用课余、双休日、节假日向学生和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收取适当的费用,把收取的费用在用到场馆的维护上面,以体养体,可缓解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3)体育咨询培训服务利用高校独有的广大人力资源,向学校和社会提供健美、健身等体育活动常识,竞技体育规则等咨询服务,培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裁判员,向运动损伤和老年人提供运动处方,为社会公众健身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4)开发体育用品高校通过与体育用品企业合作,利用其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发体育用品,加强与体育用品生产商和代理商的合作,在学校形成开发、生产、消费一条链。一方面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高校体育市场的
10、范围。四、结论1.高校体育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市场有助于解决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也是实现高校社会化功能不可或缺的环节。3.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其环境、设施及人才优势,加速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11、&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
12、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
13、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