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4714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6.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碳谱选编课件.ppt(1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部分: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内容:一、概述二、13C NMR的特点三、碳谱的几种去耦技术四、13C的化学位移五、各类化合物13C的化学位移计算六、耦合常数七、碳谱的解析及应用,一、概述 核磁共振氢谱是通过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的位置,而间接推出结构的。事实上,所用有机物分子都是以碳为骨架构建的,如果能直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位置,无疑是最好的办法。由于13C核的天然丰度仅仅是1H的1/100,因而灵敏度很低。只有脉冲傅立叶核磁共振仪问世,碳谱才能用于常规测试。核磁共振碳谱测定技术近30年来迅速发展和普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技术有许多共性:原理基本相同,只是针对测定的原子核对象

2、改变而有一些相应的改变。如重氢交换技术对碳谱就不适合,但位移试剂和去偶等技术是一样的。除此之外,除非采用特定技术条件,碳谱峰高与碳原子数无关,只关注化学位移,而氢谱则是峰面积和化学位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碳谱都是完全去偶的谱线,而氢谱却都是多重分裂能够重叠的峰。与核磁共振氢谱相比,核磁共振碳谱有许多优点:(1)分辨率高 氢 谱的化学位移值很少超过10ppm,而碳谱的值可以超过200ppm,最高可达600ppm。这样,复杂和分子量高达400的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精细变化都可以从碳谱上分辨。(2)利用核磁共振辅助技术,可以从碳谱上直接区分碳原子的级数(伯、仲、叔和季)。这样不仅可以知道有机物分子结

3、构中碳的位置,而且还能确定该位置碳原子被取代的状况。,核磁共振碳谱缺点:(1)灵敏度低 主要是13C同位原子核在自然界中的丰度低,而且13C的旋磁比也只有1H的四分之一。这样,碳谱测定不仅需要高灵敏度的核磁共振仪器,而且所测的有机样品量要增加。(2)测定核磁共振碳谱的技术和费用也都高于氢谱。因此,往往是先测定有机物样品的氢谱,若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构信息再测定碳谱。一个有机物同时测定了氢谱和碳谱一般就可以推断其结构。核磁共振碳谱测定的基准物质和氢谱一样仍为四甲基硅烷(TMS),但此时基准原子是TMS分子中的13C,而不是1H。碳谱仍然需在溶液状态下测定,虽然溶剂中含有氢并不影响13C测定,但考虑到

4、同一样品一般都要在测定碳谱前测定氢谱,所以仍然采用氘代试剂,二、与氢谱相比碳谱具有以下特点:信号强度低:13C峰度仅1.11,比1H信号弱得多,约1/6400 化学位移范围宽:0 220 ppm,1H的化学位移(0 12ppm)耦合常数大:13C-1H的耦合常数在125250Hz之间。驰豫时间长:不同种类碳原子驰豫时间相差较大。不能用积分曲线获取碳的数目信息共振方法多常规 13C NMR 谱为全去偶谱,因而所有的碳信号均为单峰。提供各种类型碳(伯、仲、叔、季碳)的信息。,胆甾醇的氢谱与碳谱,三、碳谱的耦合现象及去耦技术1、耦合现象 在碳谱中,13C-13C之间的耦合无法看到,但13C-1H之间

5、的耦合常数较大(约为120 320Hz)。常用1JC-H,2JC-H,等表示。13C裂分峰的数目符合 n+1规则。例如:CH3I甲基中的13C被三个氢分裂为四重峰,强度为1:3:3:1,J=150 Hz.2、几种去耦技术 由于13C-1H之间的耦合较复杂,为了简化谱图,常采用以下五种去耦的技术:,(1)质子宽带去耦(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全去耦 质子宽带去耦又称为质子噪声去耦,用13C1H 表示。方法:用高频辐射照射质子,使所有13C-1H之间的耦合消除,每一个不等价碳出现一个单峰。Overhauser(NOE)效应:如CH3I,使用宽带去耦后,甲基碳原有

6、的四重峰变为单峰,但单峰的面积不等于原来四重峰的面积之和,而是比四重峰的面积之和增大。这种由于去耦使13C的共振信号增强的作用称为Overhauser效应。注意:季碳的信号在宽带去耦中最弱?质子宽带去耦的意义:谱图中有几个峰就表示有几个不等价的碳,但面积和与碳的数目之间没有定量关系;缺陷是消失了与耦合有关的结构信号。,(2)偏共振去耦(off-resonace decoupling):又称部分去耦 选用合适频率的辐射照射质子,使不直接与13C相连的质子对13C的远程耦合作用消失,只保留13C与其直接相连的质子之间的部分耦合,其结果是在谱图上只显示出变小的1JCH,而不显示2JCH、3JCH 等

7、。偏共振去耦的意义:可识别不同级数碳的信息。注意:各峰之间的距离不是真正的耦合常数。如:,(3)门控去耦法(gated decoupling)宽带去耦损失了JC-H的信息,并因NOE不同使信号的相对强度与碳数不成正比。为了既能获得谱峰多重性,又能获得增强的效应,于是发展了门控去耦法,也叫做交替脉冲去耦。在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中有发射门(用以控制射频脉冲的发射时间)和接受门(用以控制接收器的工作时间)。门控去耦是指用发射门及接受门来控制去耦的实验方法。反转门控去耦是用加长脉冲间隔,增加延迟时间,尽可能抑制NOE,使谱线强度能够代表碳数的多少的方法,这样得到的碳谱称为反门控去耦谱,亦称为定量碳

8、谱。,上图的横坐标为时间坐标,质子噪声去偶照射不再是连续的,而是象碳信号的测量一样受开关控制。这两种控制在时间上有固定的对应关系。“ta”为去偶照射进行的时间。它的范围应得保证13C建立起最大NOE所需要的粒子数平衡。与“ta”衔接的是测定脉冲“tp”,它的长度取决于激发13C所需要的倾角。与测定脉冲衔接的是信号接收时间tb。“ta”“tp”“tb”为一次测定周期。去偶照射时,在“tp”和“tb”是停止的,所以接受的信号是不去偶的。但因为“tp”和“tb”两个过程的时间不太长,“ta”过程的13C核中所建立的NOE粒子数新平衡,在“tp”和“tb”中仍能维持。所以在“tb”过程接收的是没有去偶

9、却保留NOE增强的13C信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累积几千次头尾衔接的测定周期,就能够得到既保留质子偶合,又保留NOE的碳谱。下图a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1.4二氧六环的碳谱。与一般的偶合谱比较,这种方法测量的灵敏度高得多。,(4)反转门控去耦碳谱(Inverse gated decoupling)得到既消除所有质子耦合,又消除NOE的可用于定量的碳谱,这套操作序列与门控去偶操作不同,它的方法是在观测FID信号的同时加上去偶脉冲,在整个13C信号接受时间“tb”内,样品始终受到质子噪声去偶照射,所以输出的信号是完全去偶的。但因为去偶脉冲前13C未经扰动,信号接受时间又不长,去偶照射在此期间还来不

10、及建立NOE所需要粒子数平衡。所以测量过程中没有NOE。待NOE随后出现,13C的测量过程已经过去,所以接收信号没有NOE的影响。如果两次测量的时间足够长(一般为5T1,可使NOE完全消失),那么由许多次累加得到的将是完全去偶,并且没有NOE的碳谱。这种类型的碳谱能适用于定量。还可将它与一般的质子噪声去偶谱对比,还可求得NOE。下图是三种不同方法测得氯仿的碳谱,(a)中因为13C信号分裂,灵敏度下降,在复杂分子中,更有信号重叠的困难。在(C)中灵敏度虽高但这种谱不能定量。采用反门控去偶技术(b),既有去偶谱灵敏度高,分辨率好的优点,又有真实反映13C信号强度的长处,若与实验中的其它操作配合,就

11、可以得到定量的碳谱。如果与(C)谱的信号对比,又可以得氯仿中13C的NOE。,(5)选择性去耦:为偏共振去耦的特例 当测量一个化合物的13C NMR谱时,而又准确知道的1H谱的化学位移。就可以做选择去偶。此种去偶也是异核双照射去偶。它是选择照射某一特定质子的频率,观察13C谱。结果被照射质子直接相连的C发生谱线简并,并由于NOE效应,峰的强度加强。这在解释13C NMR谱图方面是有用处的。选择性去耦意义:标识待识别的碳核。例如 糠醛的13C NMR谱图。要区分C-3和C-4是不容易的,但采用选择性去偶的方法,双照射氢3或氢4,就可以知道哪一个峰是碳3或碳4了。,(6)DEPT 13C NMR

12、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不失真地极化转移增强”宽带去耦简化了碳谱,但损失了13C和1H之间的耦合信息,无法确定谱线所属的碳原子的级数。偏共振去虽然能够保留13C和1H之间的耦合信息,但对一些较复杂的有机分子或生物高分子等将会出现多重峰的交迭。随着现代脉冲技术的进展,已发展了多种确定碳原子级数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DEPT技术。DEPT 13C NMR是一种特殊技术,可识别碳的类型(CH3,CH2,CH,and C)可确定与碳相连的质子的数目以及各类碳的数目。DEPT45谱:在这类谱图中除季碳不出峰外,其余的CH3、

13、CH2、CH都出峰,并皆为正峰。DEPT90谱:在这类谱图中除CH出正峰外,其余的碳均不出峰。DEPT135谱:在这类谱图中CH3、CH出正峰,CH2出负峰,季碳不出峰。,DEPT45季碳不出峰,DEPT 90只有CH出正峰,DEPT135CH2出负峰,CH3和 CH出正峰,四、13C 的化学位移1、碳谱中化学位移的意义和表示方法(1)核磁共振碳谱中最常见的为宽带去耦谱:在这类谱图中有几个峰就表示有几个不等价的碳,但面积和与碳的数目之间没有定量关系。即碳谱谱线的大小强弱与碳原子数无关。谱线高,并不意味是多个碳原子,有时只能表示该碳原子是与较多的氢原子相连。因此,核磁共振碳谱只能通过化学位移值来

14、提供结构信息。(2)意义:反映了所观察核周围的基团、电子分布情况,即核所受屏蔽作用的大小 13C化学位移范围较宽:0 220 ppm,测定时用TMS作内标,规定dTMS=0,其左边的d 值为正,右边d 为负值。(3)碳谱图的特点:碳谱中没有积分曲线、峰面积和碳的数目之间没有定量关系、耦合常数用途不大。,表4-1有机化合物常见类型碳原子的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像氢谱一样,13C内标为TMS(0 ppm),但是化学位移地范围更大。一般有机化合物13C在0-220 ppm。0-40 ppm 脂肪碳(Aliphatic carbons).Sp3 杂化碳,没有连有电负性的取代基的脂肪化合物。烷

15、基上连有支链时导致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40-90 ppm 脂肪碳与带有电负性原子相连(O,N,卤素)。90-115 ppm 炔烃碳区域:sp 杂化以及碳连两个氧原子.(氰基)碳。115-160 ppm Sp2 杂化碳。所有的双键与芳环化合物都在此区域。一般而言,芳环的Sp2 杂化碳相对趋于低场。160-190 ppm 羰基区域羧酸以及衍生物(酯,酰卤,酰胺,酸酐)190-230 ppm 酮,醛羰基区域。,2、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化学位移主要受到屏蔽常数的影响,氢谱化学位移的决定因素为抗磁屏蔽项,而在碳谱中,化学位移的决定因素为顺磁屏蔽项。屏蔽常数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其中主要包括以

16、下几项影响因素:d+p+a+sd为抗磁(diamagnetic)屏蔽大小,p 顺磁(paramagnetic)屏蔽大小,a 相邻核的各向异性(anisotroic)的影响,s表示溶剂、介质等其它因素的影响。,(1)碳原子的杂化状态 被观察碳的杂化状态对化学位移影响很大,SP3杂化碳在高场,SP2杂化碳在低场,SP杂化碳介于两者之间,与氢原子屏蔽次序相差不多,屏蔽常数是SP3SPSP2。,(2)诱导效应 电负性基团会使邻近13C核去屏蔽。基团的电负性越强,去屏蔽效应越大。另外取代基对dc的影响随离电负性基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如取代烷烃中a效应较大,b较小,g效应则为负值。,诱导效应对a-碳影响明

17、显,对、碳的值的影响不规律。碳原子上烷基或电负性杂原子取代增多共振信号向低场移的越多 如:c 季 叔 仲 伯 CCl4 CHCl3 CH2Cl2 CH3Cl c 96 77 52 24.9 大多数电负性取代基对脂肪碳的屏蔽影响主要是诱导效应,使碳去屏蔽,但是在重卤素碘取代情况下,I的效应是屏蔽效应,与I相接的碳原子共振都在高场。,这是由于重原子卤素原子带有大量电子,从而产生强的屏蔽作用,这种作用称为重原子效应。,例如:CH3F 80 CH3Cl 24.9 CH3Br 20 CH3I-20.7 CH4-2.7 CH3I-20.7 CH2I2-55.1 CHI3 141.0 CI4-292.5,(

18、3)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如:羰基碳的邻位引入双键或含孤电子对的杂原子(O、N、F Cl)由于形成共轭体系或超共轭体系,羰基碳上电子密度相对增加,屏蔽作用增大,使化学位移移向高场。,(4)立体效应 空间上接近的碳上氢之间产生斥力作用,使C-H键极化,电荷移向碳原子,使相连碳上的电子密度有所增加,从而增大屏蔽效应,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空间的拥挤使共轭作用受到影响,(5)缺电子效应:如果碳带正电荷,屏蔽作用大大减弱,化学位移处于低场。当碳原子失去电子时,强烈地去屏蔽,移向低场。如正碳离子 c在300ppm左右,如有OH,芳环取代的正碳离子,电子向正离子转移,c可向高场移动。,dc=250,c=33

19、0,c=256,(6)电场效应:带电基团引起的屏蔽效应 在含氮化合物中,如含-NH2的化合物,质子化作用后生成-NH3+,此正离子的电场使化学键上电子移向a或b碳,从而使它们的电子密度增加,屏蔽作用增大,与未质子化中性胺相比较,其a或b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向高场偏移0.55。这个效应对含氮化合物的碳谱指认很有用。,(7)分子内部作用,氢键 分子中能形成氢键使c值移向低场,特别是分子内氢键,对有关的碳原子c有影响,这是由于氢键的影响,碳原子上电荷密度降低,故共振向低场移动。如:,有时溶剂的极性对能形成分子间的氢键的分子c值也有影响,如:CHCl3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c值不同。,偶极偶极作用(立体效应

20、)当两个极性基团靠的很近时,有时可以产生很强的偶极-偶极作用(这在氢谱中已谈到过)结果使之c化学位移值发生变化。例如:,关于影响碳13化学位移的因素还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可阅读相关参考书及文献。,下面我们将扼要介绍在各类含碳官能团中,13C化学位移的经验规律及其计算。,1.烷烃的13C化学位移及其计算,烷烃的13C化学位移值大多在-2至50ppm。碳原子上支链愈多化学位移值愈大。例:,甲烷中的氢(a-H)依次被甲基取代后,中心碳分别向低场位移约9ppm。,五、各类化合物的13C化学位移的计算,在乙烷中,当-H 依次被CH3取代,同样使a 碳分别向低场位移约9ppm 如:,在丙烷中,当-H

21、依次被CH3取代,却使a碳分别向高场位移约2.5ppm(通称为-H效应),(1)利用上述经验规律,Grant(格兰特)and paul(保罗)在总结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计算开链烷烃中13C化学位移的经验公式:,式中 k:为待计算碳;-2.3为甲烷的13C化学位移值n、n、n、n分别是处在k碳a、位上的碳数Ai:k碳和a-碳取代程度的校正值Ai()(见下表)ni 同类a碳的数目,(注:旋耀曾 编 有机化合物光谱和化学鉴定P261),K-碳和-碳取代程度的校正值Ai(),计算实例:,(2)此外Lindeman(林德曼)and Adams(亚当斯)在总结归纳了五十六种烷烃的实验数据的基

22、础上,也提出了一个计算开链烷烃碳化学位移的计算公式及参数表(见核磁共振碳谱 沈其丰 编 P72),(重点是确定n和m然后查表),(2)此外Lindeman(林德曼)and Adams(亚当斯)在总结归纳了五十六种烷烃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个计算开链烷烃碳化学位移的计算公式及参数表(见核磁共振碳谱 沈其丰 编 P72),注意:a-CH3 可省略不计。,计算思路,1.确定n和m的值2.确定各N的值3.查表确定各参数数值4.计算k碳化学位移,计算实例:,计算实例:,(3)取代链状烷烃:当烷烃中导入取代基后,取代基对各碳化学位移的影响可以从1-取代戊烷各碳化学位移的增量(见下表)来讨论,戊烷各

23、碳的化学位移是:在下表中,取代基对C-1和C-2的影响是去屏蔽(碘除外),但对C3则是屏蔽的。取代基对C-3的影响称为-效应,它是分子内原子的空间影响造成的,取代基对C-4或C-4远的影响极为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下表所列的数据。普遍适用于非环烷烃各碳化学位移的计算。多取代基化合物只要取代基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仍可以按Grant(格兰特)and Paul(保罗)公式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都比较接近。,例:计算赖氨酸各碳的化学位移先列出戊烷各碳的化学位移,然后再利用上表的数值计算。,从上例可以看出,凡是与取代基距离较近的碳,计算值和实测值往往偏差较大,但用来标明信号的归属已经足够。如果分子中只有一个极

24、性取代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取代基越多,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越大。,在计算醚或仲、叔胺类时,除考虑取代基增量外,杂原子以远的烷基取代仍可按Grant(格兰特)and Paul(保罗)公式计算。,但对-碳虽然亦显示去屏蔽效应,但低场位移幅度小的多,而且与取代基的电负性没有明确的关系;对-C不但不产生去屏蔽效应,反而显示出明确的屏蔽作用。对及更远的13C核基本不产生影响。例如下表给出的资料:,2烯碳的13C化学位移及其计算:在烯烃中,烯碳的化学位移大多在100-150ppm,烯烃中的烯碳中与较短碳链连接的烯碳化学位移通常位于高场(化学位移值小)与较长碳链连接的烯碳化学位移通常位于低场(化学位移

25、值大)。例如:,对于烯烃中烯碳的化学位移值也可通过如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式中123.3是乙烯碳的化学位移.、处在双键待计算烯碳()同侧、位置引起的增值。/是另一个烯碳、位置引起的增值C是立体校正值。,取代烯烃的烯碳化学位移(ppm)的增量(),有其它取代基,3炔碳的13C化学位移 炔碳的13C化学位移介于烷碳和烯碳之间,大约在6590ppm。取代炔碳与末端炔碳比较,前者化学位移位于低场,并且信号呈低强度(因为不连有氢,驰豫时间较长)。其次与炔碳连接的SP3碳和相应的烷烃比较约向高场位移515ppm,如:,dc1=71.9+a+a+b+g+d=74.7dc2=71.9+a+b+g+d+a=78

26、.3注:71.9为乙炔的d值,4苯环碳的13C化学位移及其计算 苯环碳的化学位移为128.5ppm。苯环碳与苯环质子不同,前者不受苯环环流的影响,所以化学位移与烯碳相近。取代基使苯环碳位移约35ppm,苯环C-1受取代基的影响,多数移向低场。只有少数屏蔽效应较大,如I、Br、CN、CF3等才使C-1移向高场。给电子基团特别是一些有孤对电子对的基团,即使负电性较大,都能使O、P位芳碳向高场移动,如:OH、OR、NH2等。拉电子基团,则使O、P位芳碳向低场移动。如:CN、COOH等。m 位芳碳受影响较小。取代苯环碳的化学位移,可以以苯的化学位移为基数,利用下表的数据进行计算。,取代基对苯环碳化学位

27、移产生的增量(ppm)(施书P269),芳碳的计算实例,5羰基碳的13C化学位移,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碳 去屏蔽,共振信号一般出现在碳,谱的低场(150ppm)。其中以饱和脂肪酮羰基的化学位移最大。当羰基与键共轭或与具有孤电子对的原子连接时,由于电荷离域使得羰基碳上电子云密度相应增加,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所以在羧酸、酯、酰卤、酰胺等化合物中,羰基的化学位移都比醛、酮小,各类羰基碳的13C化学位移见下表。,在CH3COX中,羰基碳的13C化学位移,由于羰基碳T1值(纵向驰豫)较大,并缺乏NOE,因此,羰基碳的信号呈低强度。除醛基外,在通常情况下,羰基碳在碳谱中都是单峰。,各类化合物的13C化学

28、位移小结,1、烷烃13C化学位移一般规律:无杂原子时 55,含杂原子一般100 无其它取代基的开链烷烃各种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变化规律 直链有4 个碳以上时,端甲基约在1314,而分支侧链CH3则随结构不同而有相当的变化(430),一般情况下,碳原子的取代基越多,dC越向低场移动 碳原子的a 碳上取代基越多,dC越向低场移动,2、烯烃双键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特点:烯烃中dC 为 100 150,除末端烯外和芳烃在同一区域,但碳谱中烯 碳总是成对出现!末端烯的端基碳比另一烯碳在较高场10 40,大约在110附近。,3、炔烃及取代炔烃的化学位移特点 炔碳的化学位移一般在 60 90 当有烷基以外的取代

29、基时,对炔碳的影响很大,它会将相邻的炔碳拉向低场,而将另一侧炔碳推向高场,4、芳烃及取代芳烃的化学位移特点 苯的dc 为128.5ppm 苯环的C-1受取代基的影响,多数移向低场,只有少数取代基屏蔽效应较大,如 I、Br、CN、CF3等才能使C-1移向高场。给电子基团,特别是一些有孤电子对的基团,即使负电性较大,都能使o、p为芳碳向高场移动,如OH、OR、NH2等。拉电子基团,则能使o、p为芳碳向低场移动,如CN、COOH等。m位芳碳受影响较小。,5、羰基碳的化学位移特点 羰基碳的化学位移一般位于160220ppm之间 醛羰基在2005ppm,因有一氢与碳相连信号较强,偏共振时显双峰。其它羰基

30、碳因无NOE效应,信号较弱,偏共振时保持单峰 羰基化合物中,饱和酮在最低场;醛次之;烯酮、酰氯、酸、酯、酰胺等的羰基向高场移动3050ppm。原因: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取代基团或不饱和基团与碳相连时,由于电子的转移,减少了去屏蔽效应,共振向高场移动。,六耦合常数,常规碳谱不提供耦合常数信息(因为宽带去耦)。在碳谱中有三种耦合类型。,1、13C-13C耦合:因为13C的天然丰度很低,13C在同一分子中处于相邻位置的几率很小,所以在天然丰度碳谱中,难以观察到这种耦合,但在富集的13C化合物中可以遇到。2.13C-1H耦合:碳谱中最重要的是13C-1H之间的耦合,这种耦合仍符合n+1规律。这种耦合根据所

31、通过的键数,可以分成1JCH、2JCH、3JCH,通过一个键的13C-H耦合常数(1JCH)最大,通常为120-320Hz,分裂的13C的信号有足够的强度,在碳谱中都可以观测到。但是在氢谱中,由于13C-H的耦合所引起的质子信号分裂,只是在强峰的两侧对称出现很弱的卫星峰。,影响1JCH值的主要因素:(1)是耦合的C-H键中,碳原子杂化轨轨道中的S成分,S成分越多,耦合常数越大。从下表可知,在烃类中1JCH值随耦合碳杂化轨道的S成分增加而变大,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式:,1JCH=5S%(Hz)式中S%代表耦合碳杂化轨道中S成分的百分数。例如在甲烷中碳的SP3杂化,S%=25按照上式计算,1JCH值

32、应为125Hz,在乙烯中碳的SP2杂化,S%=33按照上式计算,1JCH值应为165Hz,在乙炔中碳为SP杂化S%=50,1JCH值应为250Hz,这与表中所列的实测值大体一致。上述关系已经在许多烃类中得到验证,因此可用来推断分子结构和键的状态。例如环烷烃中测得环丙烷的1JCH值为162Hz,环戊烷为128Hz,环己烷为128Hz,其中环丙烷的1JCH值与乙烯的1JCH值156Hz相近。这表明三元环的碳原子具有SP2杂化性质,这一结论与环丙烷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是一致的。,一些化合物的1JCH值(Hz),(2)凡连接杂原子或带有取代基的碳,其1JCH值通常随耦合碳上电荷密度降低而增大。例如上表中甲

33、烷、甲胺、甲醇、和氯甲烷的1JCH值逐渐增大。取代基愈多这种效应愈显著。当甲烷中每导入一个氯原子所得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其1JCH值依次递增约25Hz,这说明取代基影响具有加和性。,在含有杂原子的脂环中,它们-碳上的1JCH 值都比相应的碳环大。如,在嘧啶中,,其1JCH值特别大。在吡啶,C-2位于两个氮原子之间,中随耦合碳远离氮而逐渐减小。,(3)相隔两个键以上C-H耦合通称为远程耦合,其中2JCH值的范围是-560HZ,但大多数小于50HZ,变化规律与1JCH一样与偶合碳杂化轨道的S成分和电荷密度有关。2JCH和3JCH在13C的耦合谱上都能观察到,但在常规碳谱中和偏共振去耦谱中消失

34、,一般情况下实用价值较小。,3、13C-与杂原子的耦合和耦合常数,当碳与某些杂原子连接时由于碳与杂原子的耦合不受1H去耦的影响,所以在碳谱上可以看到这种耦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F、31P、D等磁核的耦合。14N由于有四极矩,不表现出耦合,只使13C信号变宽。因为19F、31P的I=1/2,而使13C信号产生n+1个重峰,D的I=1,可使13C信号产生2n+1个重峰。下面列出了有关化合物的耦合常数。,13C与19F、31P和D的耦合常数JC(Hz),七、碳谱的解析(一)、13C-NMR谱的解析,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1区分谱图中的溶剂峰和杂质峰:溶剂峰 氘代试剂中的碳原子均有相应的峰,这和氢谱中

35、的溶剂峰是不一样的。(氢谱中的溶剂峰是因氘代不完全引起),因此应熟悉氘代试剂峰组的形状和位置。,注意:溶剂中的碳原子在碳谱中均有相应的共振吸收,并且由于氘代在质子全去耦谱中呈现多重峰,裂分数符合2nI+1,由于氘的I=1,故裂分数为2n1。,杂质峰 杂质峰的判断可参照氢谱解析时杂质峰的判断。,由于季碳的谱线太弱注意不要遗漏。,2 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3计算13C谱线数目,分析化合物结构的对称性,首先要计算谱线数是否与分子式中的碳数相同,如果谱线数与碳数相等,则分子无对称性,每个碳都不全同。偶然情况下两个碳c的重合,可以从峰高辨认。如果谱线数比碳数少说明分子结构有一定的对称性,以辛烷为例:

36、,并可从峰高及偏共振谱或DEPT谱来分辨各种碳(一般情况,同种类型碳的峰高与碳数成正比例);还可以由此计算化合物中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个数,若此数目小于分子中氢原子数,二者之差值为化合物中活泼氢的原子数。,4.按化学位移值区分确定碳原子的类型,可以把测出的谱线分为四个区。,(1)烷碳区:在高场050ppm。包括直链烷碳和环烷碳,三元环碳的c10ppm,长链烷基除端甲基c约为13ppm,还将出现29.8ppm左右的强峰,由中间多个(CH2)给出。如有特丁基将出现CH3强峰c为30 32ppm,如有不同取代基,可向低场移动23ppm。,(2)取代烷碳区:5080ppm,包括与氧、氮、硫等相连的

37、烷碳,与氧相连的位于较低场,与氮、硫相连的次之。有些取代基团使烷碳向低场移动很多,如F。有的反而向高场推移,如I、CN都可能超出这个区域。同时与两个杂原子相连的饱和碳,也可能超出这个区域,如与二个氧相连的饱和碳,c约为100ppm。炔碳也在此区域70100ppm。,(3)芳、烯区:100150ppm,1HNMR很容易区分芳氢与烯氢,而13CNMR,芳碳与烯碳在同一区域。随着取代基的不同,C有相当大的变化。烯碳成对的出现,苯环则根据取代基的不同、取代基位置不同,可能出现二条谱线(对位对称取代)、三条谱线(邻位对称取代)、四条谱线(单取代或间位对称取代)、六条谱线(不对称取代)。峰强度也各有差别。

38、,(4)羰基与叠烯区:150200ppm或更低场。酮的羰基或叠烯的中间碳在最低场,(c一般大于200ppm或接近200ppm),靠近160170ppm的信号则肯定属于酸、酯、酸酐等的羰基碳信号。超出这四个区的情况比较少,但也能看到,如有些金属有机化合物,c可出现在TMS的右方。正碳离子可出现在300ppm左右的很低场。,5 碳原子级数的确定:测定化合物的DEPT谱并参照化合物的质子噪声去耦谱对DEPT45、DEPT90、DEPT135谱进行分析,由此确定各谱线所属的碳原子级数。,6 综合上述几项对碳谱各谱线进行归属,推出正确的结构式。注:氢谱和碳谱是相互补充的,当未知物已有氢谱时,应把碳谱氢谱

39、结合起来一起分析。,例1,C3,C4,C7,C5,C8,C6或C9,C1或C2,溶剂峰,解:1)鉴别谱图中的真实峰 该化合物的13C质子噪声去耦谱共有12条谱线,又知氘代氯仿溶剂的化学位移为77.7,为三重峰。故图谱中排除溶剂峰,余下9条谱线为样品峰。2)分子的对称性分析 从化合物的结构式分析可知该化合物没有对称性,其分子式表明分子中共有9个碳原子,这与图谱中共有9条样品峰相符。3)碳原子的d值分区 按碳谱的化学位移分区规律,该化合物的碳谱可分为二个区域,不饱和碳原子区域和脂肪链碳原子区。不饱和区域有5条谱线,饱和区域有4条谱线。从化合物结构上分析在不饱和区域中171.0、148.6和 140

40、.9处的谱线应是与杂原子相连的不饱和碳原子C(5)、C(7)或C(8)。在饱和区域中61.5和38.1处的谱线应是与杂原子相连的饱和碳原子C(4)或C(3)。4)碳原子级数的确定 DEPT135谱中共出5条谱线,其中38.1处的谱线为负峰,11.4,14.8,61.5以及140.9为正峰,由此可知38.1处的谱线为ClCH2-基团中的碳原子C(3),11.4,14.8,61.5以及140.9处的谱线为CH3 或CH-基团中的碳原子,其中140.9处的谱线为吡啶环上的C(7),11.4,14.8,处的谱线为两个甲基基团的碳原子C(1)和C(2),61.5处的谱线为CH3O中的C(4);其余4条谱

41、线为季碳原子。5)确定谱线归属结果 综合上述分析,已明确确定C(3)、C(4)和C(7)原子所对应的碳谱谱线分别为38.0,61.6,和140.7.另外,根据经验可认为在不饱和区中还有2条与杂原子相连谱线171.0,148.6分别对应C(5)和C(8)原子。剩下2条129.5,130.3处谱线为C(6)或C(9)和C(9)或C(6)。饱和区域余下的11.4和14.8处两条谱线为C(1)和C(2)或C(2)和C(1)。这些谱线的进一步指认可从二维核磁谱获得。,例 2,解(1)由分子式C6H12O2 计算不饱和度U=16 12/2=1,表明化合物含有一个C=O 或C=C,13CNMR谱中209.7

42、ppm(s)表明分子中含有一个酮羰基。谱图中100 150ppm没有吸收峰,说明不存在其它SP2杂化碳。(2)d69.5,d54.8,d31.8,d29.4 ppm为SP3杂化碳。其中d29.4 ppm峰的强度大,相当于2个化学环境相同的等价碳,因此化合物含有5个饱和碳原子和一个酮羰基。与分子式的碳数相符。但氧原子数与分子式不符,少一个氧原子,分子中可能存在一个OH 或一个OCH3。(3)从谱图上d31.8ppm和 d29.4 ppm是2组四重峰的重叠,表明分子中存在3个甲基,其中d31.8ppm是一个孤立甲基,d29.4 ppm是两个等价的甲基,3个甲基都在较高场,不可能与氧原子相连,即分子

43、中不存在甲氧基,只可能有一个羟基。d54.8ppm(三重峰)为-CH2-,按化学位移规律,可能与羰基相连,而不与氧原子直接相连。d69.5ppm(单峰),由两类碳谱可知为季碳原子,-OH可能直接连在此季碳原子上。(4)因此,可以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及各峰的归属为:,例 3,解(1)由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为6,化合物可能含有一个苯环;(2)13CNMR谱图中有8条谱线,对应于分子式中的8个碳原子,说明分子中不存在等价碳;(3)碳原子类型:醛羰基碳1个,不饱和季碳3个,不饱和叔碳3个,饱和仲碳1个;(4)归属:分析各峰化学位移,190.2ppm(d)为醛基的羰基碳,(153.0 106.5)ppm为6

44、个苯环碳,因为苯环中6个C的化学位移均不相同,且有3个季碳。表明不可能为单取代和二取代,只能是3取代。从分子式扣除一个-CHO 和一个苯环,共占5个不饱和度后,剩余部分为CH2O2,占有一个不饱和度,且此碳的化学位移为102.3ppm(t),表明它是与强拉电子基团直接相连的-CH2-,可能结构是与苯环相连构成环状的-O-CH2-O-单元。其与苯环的连接和醛基的相对位置有2种可能:,通过计算苯环碳的d 值,表明此化合物的结构为A,例4、下图给出的是某未知化合物的反门控去偶法(非NOE方式)测定的13C-NMR图谱,试推断其结构。,解:信号1-3分别属于SP3碳原子范围,4-7信号属于SP2碳原子

45、,信号8是羰基碳原子范围,从峰高度看有10个碳原子。,从化学位移看,4-7信号应是芳香族碳原子,由于只有信号7是单峰,可认为是单取代的,,则,信号1-3从裂分的情况看,可确定有,由信号8是羰基碳,而且是个酮羰基碳,另外,从信号3的化学位移看较大,则可能与,相连,则有,从信号2和信号1的化学位移看,可能是一个CH3CH2 并与羰基的-,碳(亚甲基)相连,则有,,和单取代结构一起来考虑,而7信号是单峰且化学位移较大,则芳环直接和羰基相连。综上所述,可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为:,通过计算芳环上的碳的化学位移可确定4、5的归属。,则C-1=128.5+9.1=137.6(实测 137.1)-C-0=12

46、8.5+0.1=128.6(实测 128.4)C-m=128.5+0=128.5(实测 127.9)C-p=128.5+4.2=132.7(实测 132.7),这样,试推断其结构式(*表示不易分辨),例5某未知化合物分子式为C24H38O4,测得氢谱和碳谱如下图,另从偏共振去偶碳谱获得信号分裂数如下:,解:未知物的不饱和度f=1+24+1/2(038)=6(可能含有苯环)从质子噪声去偶谱及偏共振去偶谱得到如下信息:,(2)c167的单峰强度较低,可能是共轭酯基或共轭羧基中的羧基碳。,(1)分子中有24个碳,但在谱上只有12个信号峰,表示分子是对称的。,(3)c128133有三个信号峰,推测它们

47、是苯环碳的信号。,(4)c68.1信号峰 值较大可能和一个电负性大的原子相连,分子中又含有氧,可能有OCH2。,(5)39.0信号是二重峰,推测是,(6)c 2030之间4个信号,虽不能分辨裂分数目但峰较强可推断它们代表连氢的烷基碳。,(7)11.0和11.4都是四重分裂代表着两种甲基碳。,从氢谱上可反映出如下信息,(8)H 7.55(4H 多重峰)根据芳氢的峰形,可能为邻二取代苯衍生物(A2B2),(9)H 4.08(4H 二重峰)表明分子中有两个等同的,(与碳谱一致),H 1.3(18H 多重峰)可能是环境相似的烷基氢。H 0.91(12个H 三重峰)可能有四个CH2CH3结构单元中的CH

48、3信号。,(10)在低场区无质子信号,说明在碳谱中,羰基碳的信号不是出自羧基而是出自酯基,且该脂基直接与苯环连接,呈共轭状态。,(11)该化合物的氢谱信号峰并不多,但各信号都成双的代表相应的基团,推知未知物是苯的对称二取代化合物。且是对称邻位二取代只有三种芳碳。,综上所述,分子中具有下列结构单元,,考虑到苯环分子中只有4个氢,所以(A)和(B)应合并得,从分子式中减去这两部分,(C24H38O4)尚余C4H8,由于6个不饱和数已全部用在上述部分结构中,因此C4H8只能是包括在上述单元中间的亚甲基。分子是对称的所以只能排列出下列两种结构式:,(Y)中应有9个碳的信号峰,而且4个甲基是完全等同的,

49、这两点与碳谱不一致应该排除,其次比较酯基信号峰的化学位移,也是(X)计算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X中有几种碳应出现几条谱线)因此C24H38O4的结构是(X)。,第五部分:二维核磁共振谱主要内容:一、概述二、常用的二维核磁共振谱,一、概述1什么是二维谱 二维核磁共振(Two-dimentional NMR spectra,简称2D NMR)方法是由Jeener 于1971年首先提出的,是一维谱衍生出来的新实验方法.引入二维后,减少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提高了核之间相互关系的新信息。因而增加了结构信息,有利于复杂谱图的解析。特别是应用于复杂的天然产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鉴定。2DNMR是目前适用于研究

50、溶液中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唯一技术。一维谱的信号是一个频率的函数,记为S(),共振峰分别在一条频率轴上。而二维谱是两个独立频率变量的信号函数,记为S(1,2),共振峰分布在由两个频率轴组成的平面上。2D-NMR的最大特点是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参数于二维平面上展开,于是在一般一维谱中重叠在一个频率轴上的信号,被分散到两个独立的频率轴构成的二维平面上,同时检测出共振核之间的相互作用。,2、二维谱实验,A.原则上二维谱可以用概念上不同的三种实验获得(如下图)。(1).频率域实验(frequency-frequency)(2).混合时域(frequency-time)实验(3).时域(time-ti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