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4832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考纲要求3-4 群落要求1、群落的结构的特征2、群落的演替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中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二、考点梳理考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中各种 的集合。2、特征: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 、 和空间结构等。3、丰富度:群落中 数目的多少。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和 两种。例1、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孙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成的大肠杆菌菌落 变式1、(2010年安徽理综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

2、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4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2721样本333501835011251216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3、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考点2、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1、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其特点 ,实例 (2)寄生:一种生物 与另一种生物的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其特点 ,实例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和 等,一般 越相似,种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实例 。(4)捕食:一种生物以 作为食物,在数量上呈现 的为被捕食者,呈现 的为捕食者。实例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

4、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例2、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

5、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变式2、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引起森林去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变式3、下列有关害虫防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

6、虫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虽然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但杀虫效果好,所以要以化学防治为主推广抗虫棉时,常与普通棉间行栽种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爆发,因为杀虫剂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AB C D考点3、群落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2、类型: 和 两种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 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 特点:经历的时间 (长或短);演替速度 (快或慢)。实例: 。(2)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来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演替。过程: 特点

7、:经历的时间 (长或短);演替速度 (快或慢)。实例: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得,一般都可以演替到 这一高级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 ,群落的有机物总量 。(3)结构:生物种类 ,群落的结构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 。例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物种数量 年数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

8、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变式4、在火山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及其特点分别是 ( )A、初生演替,丰富度增加 B、初生演替,丰富度减少C、次生演替,丰富度增加 D、次生演替,丰富度减少变式5、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3、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D、初生演替形成

9、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18、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三、高考再现答:尽可能地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包装盒纸在垃圾中比例很大,购物时减少对它们的使用。1、(2015新课标卷,4,6分)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2、(2014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

10、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答: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

11、、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和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8、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5、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哪些好处?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在加热

12、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8、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一个月。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1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20、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C

13、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5、(2014课标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

14、”、“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四、知识网络构建五、检测反馈1.(2015河北邯郸摸底,4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2015云南玉溪月考,29)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营养关系图A、B、C、D中,与甲、乙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3.(2014浙江杭州期中,20)如图表示

15、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4.(2014山西太原期中,19)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5.(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30)(16分)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如下调查结果。

16、请据表中信息回答:样地编号生态系统类型海拔(m)优势树种的密度(株/hm2)凋落物现存量(kg/hm2)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kg/hm2a)甲常绿阔叶林7809876 807.97352.84乙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6707317 118.14323.77丙落叶阔叶林1 9705306 975.20303.33丁亚高山针叶林2 5704304 250.67243.98(注: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1)若要调查每块样地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

17、实,应做到;若要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2)每块样地的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小的是(填编号)。(3)表中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强弱,凋落物归还量主要取决于群落中作用强度。答案1、C2、C3、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

18、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注此

19、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4、B5、B 6、A 7、D31.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

20、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见下图。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答案】竞争和捕食 寄生见上图增加减弱28、答案:(1)繁殖功能下降 失去细胞免疫以及部分体液免疫 食物链 (2)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种群数量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三丁基锡高考再现答案:1【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

21、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2【答案】(1)b; 偏高(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中有益动物的利用和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

22、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nm, 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大;(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其是分解者,C、D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的主要生物成分

23、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DC中,传递效率为:1.5107.510 =20%。(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答案】C【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C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

24、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4【答案】D【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5【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

25、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

26、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检测反馈答案:1.C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B错;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正确;次生演替、初生演替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D错。2.D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非同步性变化,可知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且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体外寄生)关系;C表示竞争关系;D表示捕食关系,D正确。3.C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

27、留,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4.C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A、B正确。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D正确。5.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并统计足够样方每块样地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2)种群丁(3)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解析(1)一般采用样方法对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取样时注意随机取样并统计足够样方;调查木本植物类群丰富度时需调查每块样地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2)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导致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最低的丁抵抗力稳定性最小。(3)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凋落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五种元素归还无机环境的情况,由此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