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5840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4.1 爆破破碎原理学习目的:1、了解爆炸荷载(能量)作用下岩体的变形与破坏规律,分析爆破破碎的基本原理,指导爆破设计与施工。2、便于实现低能耗、高效率、安全可靠破碎岩体的目的,并有效地控制爆破产生的各种危害。,岩石爆破理论是研究炸药爆炸与爆破对象(目标)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1)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何种形式作用在岩石上;(2)岩石在这种能量作用下处于什么样的应力状态;(3)岩石在这种应力状态中怎么发生破坏、变形和运动的。(4)影响岩石破坏的因素。(5)炸药装药量和爆破效果关系。,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存在的主要困难:,(1)炸药爆

2、炸荷载复杂性 高速、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荷载(2)岩体本身的复杂性 不均质性,各向异性,非连续,非线性(3)爆破施工工艺多样性,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高速摄影,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对爆破过程中在岩石内发生的应力、应变、破裂、飞散等现象的观测,人们已经逐步掌握了岩石爆破破碎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些爆破破坏理论或假说。,炸药在岩石中爆破的破坏模式,主要的五种破坏模式,1,2,径向裂隙作用;,3,卸载引起的岩石内部环状裂隙作用;,5,爆炸气体扩展应力波所产生的裂隙。,4,反射拉伸引起的“片落”和引起径向裂隙的延伸;,炮孔周围岩石的压碎作用;,即爆轰气体膨胀推力作用理论(静作用理论),气体膨

3、胀推力,岩石径向位移,地表,距离不等,相邻岩石质点移动速度不等,位移阻力不等,相邻岩石产生切向拉应力,岩石破坏,一、爆炸作用的基本原理,爆轰气体破坏作用的观点,径向压应力,径向裂隙,冲击波引起应力波反射破坏理论,岩石的破坏主要是由自由面上应力波反射转变成的拉应力波造成的。,爆炸气体膨胀压力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爆破时岩石的破坏是爆炸气体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各自在岩石破坏过程的不同阶段起重要作用。,炸药爆炸后在岩石中产生爆炸冲击波,使炮孔周围附近的岩石被“粉碎”;由于消耗大量的能量,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在粉碎区之外造成径向裂隙,反射应力波使这些裂纹进一步扩展;爆炸气体产物膨胀,产生“气楔作用

4、”使开始发生的裂隙扩大、贯通形成岩块,当爆生气体的压力足够大时,爆轰气体将推动破碎岩块作径向抛掷运动,使岩石脱离母岩产生抛掷,直到能量消耗完。,说明1:对于不同性质的岩石和炸药,应力波与爆生气体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1)在坚硬岩石、高猛度炸药、偶合装药或装药不偶合系数较小的条件下,应力波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2)在松软岩石、低猛度炸药、装药不偶合系数较大的条件下,爆生气体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说明2:当仅考虑岩石性质时,则有:高阻抗岩石(c=1525MPa/s):岩石破坏以应力波为主。中阻抗岩石(c=515MPa/s):岩石破坏为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低阻抗岩石(c 5MPa/s

5、):岩石破坏以爆生气体为主。,二、爆破作用过程1.应力波的动态作用过程特点:波峰应力值高,传播速度快,作用时间短。2.爆轰气体的似静压作用过程特点:压力较低,作用时间较长.,炮孔压力时间曲线 t1-药包爆轰反应完成时间t2-爆轰气体产物作用时间图,3.爆破时岩体内的应力状态(集中药包)(1)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规律(37)r:冲击波作用区;特点:冲击波强度极大,波峰应力值高,岩石产生塑性变形或粉碎,消耗大部分能量,冲击波急剧衰减。应力衰减与距离三次方成正比。,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范围r药包半径tH介质状态变化的时间ts介质状态恢复到静止状态的时间,(8150)r:应力波作用区;特点:冲击波压应力

6、波,波阵面上的状态参数变化比较平缓;波速等于岩石中的声速。由于压应力波的作用,岩石处于非弹性状态,可导致岩石的破坏或残余变形。应力衰减与距离二次方成正比。,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范围r药包半径tH介质状态变化的时间ts介质状态恢复到静止状态的时间,150r:弹性振动区;特点:应力波地震波。地震波只能引起岩石质点的弹性振动,而不能使岩石产生破坏;应力衰减与距离呈线性关系。,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范围r药包半径tH介质状态变化的时间ts介质状态恢复到静止状态的时间,(2)应力波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状态某点应力状态:直达纵波、直达横波,纵波反射生成的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横波反射生成的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等的动应

7、力叠加而成。,波到达A点的应力分析,自由面附近岩体中各点的主应力1和2的方向如下左图所示。由于岩石抗拉强度很小,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裂隙,所以爆破裂隙受2的控制,是围绕最小抵抗线为对称轴分布的喇叭形,如下右图所示。,(3)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1常为压应力,而2不常为拉应力,随着至最小抵抗线的距离超过某一极限值后,变为压应力。,4.2 单个药包及成组药包的爆破作用一、单个药包爆破的内部作用(无限均匀岩石介质中的爆破作用)1.定义药包爆炸后,只在岩石内部产生破坏和变形,而地表(自由面)不出现明显破坏,这种作用称为爆破的内部作用。概念要点:岩石内部有破坏,地表未破坏。基本假

8、定:药包是球形的;药包放在无限介质中;介质是均匀的各向同性。,2.岩石的破坏特征药室被扩大,形成一个空腔;产生了径向、环向裂隙,以及剪切裂隙;距药包较远处,岩石完好无损。,爆破的内部作用,径向裂隙,环向裂隙,空腔,岩石完好无损,3.岩石破坏的原因 药室扩大为空腔的原因,岩石被压缩,形成一个空腔。,冲击强度大于岩石动抗压强度,药室岩壁受到强烈冲击,爆轰波(冲击波)+高温高压爆生气体,炸药爆炸,原因:爆轰波(冲击波)和高压爆轰气体对药室岩壁产生了强烈冲击(压缩)。,产生径向裂隙的原因,药室岩壁受到强烈冲击,爆轰波(冲击波)+高压爆轰气体,炸药爆炸,空腔,在岩石中形成压应力波(径向压应力),切向拉应

9、力,岩石开裂,径向裂隙,原因:径向压应力(压缩)引起切向拉应力(拉伸)。,下,岩石受到径向压缩,产生径向位移,产生环向裂隙的原因,径向压应力,岩石受到径向压缩,岩石储存部分弹性变形能解除压应力弹性变形能释放,引起岩石质点向心运动产生径向位移(外内,拉应变),径向拉应力,原因:弹性变形能释放(卸载波)产生了径向拉应力。,径向裂隙,岩石开裂,环向裂隙,下,产生剪切裂隙的原因在径向裂隙和环向裂隙形成的同时,岩石还受到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的的共同作用,进而产生剪切裂隙。如图所示。4.岩石的分区 根据岩石的破坏特征,由内向外,可将岩石大致分为三个区:压缩区 形成的空腔称为压缩区。,下,压缩区,炸药包,返回

10、,由于压缩区处于坚固岩石的约束条件下,而在三轴压缩情况下岩石的动抗压强度增大,且大多数岩石的可压缩性很差,所以压缩范围很小。,说明:a.压缩区又称为粉碎区;b.压缩区消耗了大部分爆炸能量。,破裂区产生径向、环向裂隙的岩石范围,称为破裂区。:由于压缩或粉碎岩石消耗了大量能量,岩石中的冲击波衰减成压应力波。在应力波的作用下,岩石在径向产生压应力和压缩变形,而切向方向将产生拉应力和拉伸变形。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当切向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该处岩石被拉断,形成与粉碎区贯通的径向裂隙。环向裂隙:压缩应力波通过压缩区外层岩石时,岩石受到强烈的压缩而储蓄了一部分弹性

11、变形能;随着径向裂隙的形成,作用在岩石上的压力迅速下降,药室周围的岩石随即释放出压缩过程中积蓄的弹性变形能,形成与压应力波作用方向相反的拉应力,使岩石质点产生反方向的径向运动。当径向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该处岩石被拉断,形成环向裂隙。,下,径向裂隙,环向裂隙,径向裂隙,返回,炸药包,压缩区,破坏区,震动区:破裂区以外的岩石范围,称为震动区。特点:岩石不会发生破坏,但会发生弹性变形。爆炸应力波衰减为地震波。,岩石完好无损,在学习爆破的内部作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拉力破岩。爆破过程中,当裂隙与空腔贯通后,爆生气体会迅速膨胀,产生“气楔作用”,使原有裂隙继续向前扩展和进一步张开。,出现(贯穿)

12、裂隙、形成爆坑、出现飞石。,(1)最小抵抗线W(2)爆破漏斗底圆半径r(3)爆破作用半径R,二、单个药包爆破的外部作用,1.爆破作用指数n爆破漏斗底圆半径 r 与最小抵抗线 W 的比值,即,爆破作用指数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爆破漏斗的形状、岩石的破碎程度和抛掷效果。常用它对爆破进行分类。,2.标准抛掷爆破漏斗,n=1r=W=90,标准抛掷爆破后,药室至自由面间的岩石不但充分破碎,而且有较多的岩块被抛出坑外。在确定不同种类岩石的单位炸药消耗量时,或者比较不同炸药的爆炸性能时,往往用标准爆破漏斗体积作为判别的依据。,3.加强抛掷爆破漏斗 加强抛掷爆破后,药室至自由面间的岩石不但全部破碎,而且大部分的

13、岩块被抛出一定距离。,n1 rW90,n3时,爆炸能量消耗在抛掷上,增加药量,破坏范围增大不明显,故已无实际意义了。加强抛掷爆破漏斗的n取值:1n3,露天抛掷大爆破或定向抛掷爆破常用此形式,一般取n=1.22.5,4.松动爆破漏斗,松动爆破可细分为加强松动爆破(0.75n1)、标准松动爆破(n=0.75)和减弱松动爆破(0n0.75)n=0.75时,为标准松动爆破。爆破后岩石被破坏、松动,有明显的膨胀移动而形成鼓包,岩石不抛出坑外,不形成可见的爆破漏斗。n 0.75时,出现不连续破坏,不形成爆破漏斗,0.3 n 0.75rW 90,0.75 n1,,药室至自由面间的岩石全部破碎,还把一小部分破

14、碎岩块抛掷出去。井巷掘进爆破常用这种形式。,三、成组药包的爆破作用原理(成组药包爆破时岩石破坏的特征)1.单排药包齐发爆破原理(单排成组药包齐发爆破时岩石破坏特征)a.相邻炮孔连心线上应力加强,产生裂缝(隙);b.连心线中点两侧出现应力降低区,易出现大块。(1)相邻炮孔连心线产生裂缝(隙)的原因(机理)即相邻炮孔爆破成缝机理。,应力波理论:形成裂缝是应力波叠加的结果。爆炸应力波相遇 应力叠加 压引起的拉得到加强,合成为合炮孔相距较近,合岩石动抗拉强度产生裂隙(缝),两炮孔联通。,该理论认为: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连心线中点,故裂隙首先出现在连心线中点,再向孔壁发展。,应力波与爆生气体综合作用理论认为

15、:a.应力波作用时间极短暂,但爆生气体在炮孔中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高压状态(产生准静态压力)。b.准静态压力炮孔连心线各点上产生切向拉应力。,该理论论认为:炮孔连心线与孔壁的交点处切向拉应力最大,故裂隙(缝)首先出现在炮孔壁,再向连线中点发展,最后贯通。,生产实践证明:拉伸裂隙是从炮孔向外发展的。,(2)连心线中点两侧出现应力降低区。降低区:应力波作用线正交处;产生原因分析如下:,原因:相邻药包爆炸引起的压应力和拉应力相互抵消。,应力降低区对爆破效果的影响:易产生大块。消除应力降低区影响的措施:大孔距小抵抗线技术。即 适当增大炮孔间距。减小抵抗线。原因:使应力降低区落在岩石之外的空气中,在岩石中避

16、免出现应力相互抵消作用,减少大块的产生,从而改善爆破效果。,2.多排药包齐发爆破原理(1)爆炸应力波相互叠加,造成应力极高的状态;(2)第1排炮孔有2个自由面,爆破条件好;后排炮孔仅1个自由面,受到较大夹制作用,影响爆破效果。综合以上分析,多排成组药包齐发爆破效果不佳,实际很少应用,一般被微差爆破所代替。,1.体积公式计算原理 在一定的炸药和岩石条件下,装药量与爆破岩石(漏斗)的体积成正比。,2.抛掷爆破装药量计算的通用公式(球状药包),3.松动爆破(球状药包),炸药单耗 k 的确定方法查表法:查表、参考定额或有关资料的数据;类比法:参考相似工程取值;爆破漏斗试验法:通过标准抛掷爆破漏斗试验求

17、算;试爆法。,Q=kV,四、装药量计算方法,查表和定额;各种岩石单位炸药消耗量(硝铵类炸药),1.堵塞的影响 堵塞的作用:(1)改善爆轰条件,保证炸药充分反应,防止不完全爆轰,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最大能量和减少有毒气体量;(2)阻止高温、高压的爆轰气体过早地泄漏到大气中,延长爆轰气体作用时间,提高爆炸能量的利用率;(3)防止因灼热固体颗粒(如雷管壳碎片等)从炮孔中飞出而引起瓦斯爆炸。(4)水炮泥能消焰、降温、灭尘和减少有毒气体。,五、影响爆破效果的几个因素,2.装药结构对爆破效果的影响(1)装药结构分类从轴向分:连续装药、间隔装药(分段装药)从径向分:耦合装药、不耦合装药,1炸药;2炮眼壁;3药卷

18、(a)耦合装药;(b)、(c)不耦合装药,(2)耦合装药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耦合装药时,爆炸能的传递效率与波阻抗有关:波阻抗相匹配,则传递效率高。孔壁产生较大的峰值压力,在岩石中引起较大应变值.冲击压力过高,在岩体中激起冲击波,产生压碎圈,使炮孔附近的岩石过度破碎,消耗了大量能量,从而影响压碎圈以外岩石的破碎效果。,(3)不耦合装药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爆炸能作用过程冲击波 间隙空气 炮孔壁药包和孔壁之间存在空气间隙,药包爆轰的冲击波效应就要削弱很多,这一规律被利用在控制爆破上。不耦合系数KdKd=孔径药径炮孔压力与不耦合系数Kd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装药结构的改变会引起炸药爆炸性能的改变,从而影响爆炸能

19、量有效利用率。空气间隙可以起缓冲作用,使爆炸压力较平缓的作用在孔壁上,避免过渡破坏区的形成,使更多的能量用于岩石的破裂,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由以上分析得出:可以通过采用不耦合装药来控制炸药爆炸能量及其作用过程,降低爆炸冲击波的峰值压力(或动压应力),避免在炮孔周围产生压碎区,减弱对原岩体的破坏作用。合理的不耦合系数应使作用在炮孔壁上的压应力小于孔壁岩石的抗压强度,而在炮孔连心线上产生的切向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3.起爆位置的影响(1)正向起爆 即起爆药包靠近炮孔口的装药端,炸药起爆后,爆轰波从孔口向孔底传播。(2)反向起爆 即将起爆药包布置在孔底装药端,炸药起爆后,爆轰波从孔底向孔口传

20、播。,自由面的作用规纳起来有三点:反射应力波。当爆炸应力波遇到自由面时发生反射,压缩应力波变为拉伸波,引起岩石的片落和径向裂隙的延伸。改变岩石的应力状态及强度极限。在无限介质中,岩石处于三向应力状态,而自由面附近的岩石则处于单向或双向应力状态。故自由面附近的岩石强度接近岩石单轴抗拉或抗压强度,比在无限介质中承受爆破作用时相应的强度减少几倍甚至几十倍。自由面是最小抵抗线方向,应力波抵达自由面后,在自由面附近的介质因阻力减少而加速,随后而到的爆炸气体,进一步向自由方向运动,形成鼓包,最后破碎、抛掷。,4.自由面对爆破效果的影响,(1)自由面越大越多,越有利于爆破的破坏作用。自由面多 爆破受到的夹制

21、性小 易爆破 炸药单耗低。(2)自由面的位置对爆破作用有较大影响相同装药条件下,炮孔中的装药在自由面的投影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应力波的反射,就越有利于岩石的破坏。,5.最小抵抗线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从装药中心至自由面的最短距离。,最小抵抗线原理:由于最小抵抗线方向距离最小,爆破时岩石在这个方向的阻力最小。所以,岩石破碎和抛掷的主导方向是最小抵抗线方向。在爆破工程中,可以人为地创造自由面,以控制爆破作用。,最小抵抗线示意图,最小抵抗线原理实际应用:,(1)最小抵抗线方向是岩石破碎和抛掷的主导方向,施工中需要岩石向哪里抛掷,设计就应当让W指向哪,这就实现了定向爆破的基本原理。(2)最小抵抗线的方向是最

22、宜产生飞石的方向,爆破时应避免W正对着需要保护的目标。(3)在有多个自由面的情况下,装药中心若至各自由面的距离相等或基本相等时,则各方向均为最小抵抗线。自由面越多,爆破效果越好,也越省炸药。(4)最小抵抗线的反方向是爆破地震最严重的方向,爆破时,近处有怕震的建筑及设施时,应注意正确选择W方向。,(5)当主药包的最小抵抗线方向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以敷设辅助药包,并先行起爆,利用辅助药包的爆破改变主药包的最小抵抗线,使之符合设计要求。(6)控制爆破、城市拆除爆破时,通过缩小抵抗线来减少药量,从而减少爆破震动和爆破飞石。(7)单个药包的炸药量与W3成正比,W稍微增加一点,药量就迅速增加。,6、炸药

23、性能的影响1)炸药的密度、爆热、爆容和爆速 密度:反映单位体积炸药的能量密度。爆热及爆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炸药爆力。爆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炸药猛度。2)爆轰压力炸药的爆轰压力是影响岩石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坚韧密实岩石更是如此。,(1)爆轰压力越高,激起的冲击波压力值也越高,以应力波形式传播的爆轰能量就越多,在岩石中可造成较高的应力和应变,有利于改善破碎效果。(2)爆轰压力越高,爆破效果并不是越好。过高的爆轰压力将造成药包周围近区岩石的过度粉碎而消耗较多的爆炸能,以致使近区以外岩石的破坏效果较差,且其传播时间越短,常在岩石破碎未完成之前即告结束。(3)爆轰压力以能满足应力波强度使岩

24、石破裂即可。,3)爆炸压力(爆压或炮孔压力)(1)爆压是指爆轰气体的胀膨压力,它对岩石具有胀膨致裂、推移和抛掷的作用。(2)爆压越高,说明爆轰气体产物中含有的能量越大,对岩石的胀膨致裂、推移和抛掷的作用越强。(3)爆炸压力比爆轰压力的作用时间长。(4)对于较软的岩石,爆炸压力对改善爆破效果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裂隙在较低的应力作用下就开始出现,然后在较长时间的爆炸气体的胀膨压力作用下裂隙继续扩展与延伸,这样能量的分配更加合理。,7、炸药波阻抗与岩石波阻抗匹配的影响它是影响爆炸能向岩石传递效率的因素之一。(1)波阻抗:介质中声速同该介质的密度的乘积。(2)实验表明:炸药的波阻抗值越接近岩石的波阻抗值,则爆炸能量的传递效率越高,因而在岩石中引起的应变值越大。(3)对于坚硬致密的岩石,引起它破坏的应变值较大,故应选用波阻抗较大的炸药;相反,对于软岩,应选用波阻抗较小的炸药为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