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选修6环境保护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选修6环境保护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选修6环境保护必备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矛盾;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4.新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鼓励经济增长;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二、环境污染与防治1.解题思路(1)原因分析思路:人类活动(农业、工业、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2)危害分析思路:对自然环境(五要素:土地、大气、河湖海、土壤、生
2、物)的危害、经济损害、人体健康等三个角度考虑。(3)防治措施分析思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已排放的影响。2水体污染及防治(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污染物浓度越小,水体容量越大,流动性越强,微生物越多,自净作用越强。(2)水体富营养化: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污染源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3)重金属污染: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的现象。污染源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危害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富
3、集,最终危害人畜的健康。(4)海洋石油污染:大量石油流入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危害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藻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5)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原因: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6)水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水污染治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的监测。3大气污染及防
4、治(1)酸雨: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2)光化学烟雾:成因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危害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3)温室效应:成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4)可吸入颗粒物:成因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危
5、害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5)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洁净煤技术;控制工业污染和机动车污染;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控制地面扬尘;植树造林(种草)。4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及治理(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对大气环境的影响:A.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B.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C.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A.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B.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
6、地下水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A.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B.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聚,最终危及人体健康。其他影响方面:A.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B.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C.有害废弃物危害人类健康。(2)垃圾处理填埋法:优点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缺点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堆肥法:优点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缺点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焚烧法:优点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缺点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5.土壤污染及防治(1)土壤污染
7、的成因与危害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改变了土壤的性质、组成和性状,导致土壤污染;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解题思路(1)原因分析思路:供给(总量、质量、时空分布等)少于需求(人口、经济决定需求)。(2)防治措施分析思路:开源、节流、管理。2.水资源问题及保护(1)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
8、:A.地球淡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可直接利用的比重较小;B.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A.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水体污染;B.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2)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对策开源:A.修筑水库;B.开渠引水;C.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D.废水处理再利用;E.海水淡化;F.人工降雨等。节流:A.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B.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C.实施阶梯水价。(3)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A.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B.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C.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 人为原因:A.人口数
9、量大,人均占有量小;B.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急剧增长;C.水污染、浪费严重。(4)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对策开发水源: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遵守水法,节约生活用水。3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容易开垦的耕地有限;潜在可开垦的肥力较低,或通达性受限,需较大投入才能利用;随着人口增长,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耕地不足,特别是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
10、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3)我国耕地资源的解决措施立法保护,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4)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表现:A.土壤侵蚀(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B.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C.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D.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A.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
11、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B.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C.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4.能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对土地造成的直接破坏:露天采矿,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地下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会导致岩层断裂、塌陷、下沉。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占用大面积的土地,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煤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会由于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源。石油:
12、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加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排出大量洗煤水,产生大量的灰尘、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烃类、氨气和废渣。石油加工会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利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水体富营养化。(2)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 在能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 在矿区生产中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实施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3)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
13、。(4)我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石油进口安全;健全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强石油勘探;积极开发新能源;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四、生态环境保护1.解题思路(1)原因分析思路:自然原因(自然要素的变化);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开矿等)。(2)危害分析思路:对自然环境(五要素)的危害、经济损害。(3)防治措施分析思路:过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生活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环保措施(管理措施)。2.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1)森林破坏:全球森林资源迅速减少,尤以热带雨林破坏最为严重。 原因乱砍滥伐;滥垦;滥牧;开矿及工程建设;大气污染(如酸雨);森林火灾。 防
14、治措施封山育林;有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防治大气污染;预防森林火灾。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2)草地退化:包括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寒带草原;草山、草坡和草滩。 原因人口增长,导致草场超载,过度放牧;草地开垦。 防治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禁牧;加强牧场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3)湿地萎缩:被誉为“地球之肾”。 原因沉积物填满湖沼;土壤
15、侵蚀增加了沉积物;环境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围湖造田导致面积剧减;引水灌溉、河流改道导致湿地水量减少。 防治措施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湿地;退田还湖;防治污染;植树造林。(4)生物多样性减少:加速灭绝中。 原因乱砍滥伐森林,工程建设、道路建设等破坏了栖息地;人为狩猎和采集,过度捕猎和非法贸易;人口增长,挤占了其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物种入侵。 防治措施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牧、休渔期制度;严禁走私;严防物种入侵。3.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分布(1)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区东北、西南、东南林区(过伐)。 (2)草原退化:主要分布区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牧)
16、。(3)湿地萎缩:主要分布区三江低地、湖滨、海滨(围湖)。(4)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区林区、草原、近海(破坏)。(5)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过垦)。 成因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坡度较大,土质疏松,已被侵蚀;人口密集,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改坡为梯。(6)荒漠化:主要分布区西北、华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不当)。 成因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牧、过樵、过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
17、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7)水土流失: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不合理耕作制度,开矿)。治理的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8)沙尘暴现象(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原因: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4.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东北地区:问题黑土地被开垦后,黑土层变薄;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破坏
18、;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成因黑土地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治理措施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注重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2)华北地区:问题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成因气候具有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治理措施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3)南方丘陵低山区: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成因能源短缺
19、,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治理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4)西北地区:问题土地荒漠化。成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气候异常;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治理措施消除贫困;早期预警;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1)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度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
20、开垦。(2)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基本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地表多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3)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4)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滥伐森林;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毁林开荒等。(5)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
21、捕猎。6.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1)工程措施: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2)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3)技术措施: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
22、灌等。(4)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5)经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6)政策措施: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7)环保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5.分析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步骤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变迁的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原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农业结构与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与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