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6479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铁路路基检测技术条件(建议稿)1 总则12 路基动态检定技术12.1 路基动态检测项目12.2 路基动态检测方法12.3 路基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12.4 路基动态评定技术23 车载探地雷达路基检测及评价技术条件23.1 基本规定23.2 设备要求33.3 现场检测43.4 数据处理与解释73.5 状态分析与评价84 翻浆冒泥道砟陷槽控制指标试验114.1 基本规定114.2 仪器设备114.3 试验要点114.4 结果处理135 冲刷冲蚀控制指标试验135.1 路基坡面冲刷控制指标试验135.2 路基本体内部的冲蚀控制指标试验146 其他物探检测方法166.1 电法166.2 瞬态面波

2、196.3 跨孔波速207 其他原位检测方法211 总则1.1.1 为统一和规范既有线路基检测方法及技术要求,为路基养护维修和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特制定本技术条件。1.1.2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既有线路基在运营养护维修过程中的检查和试验。1.1.3 铁路路基检测应推广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1.1.4 对于异常状况应采用多种方法相互校核及物探检查和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办法。1.1.5 铁路路基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验。1.1.6 路基检测原位除应符合本技术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的规定。2 路基动态检定技术2.1 路基动态检测项目1 路基动荷载和动应力;2 路基动变形与

3、支承刚度; 3路基振动加速度。2.2 路基动态检测方法1路基动荷载和动应力:通过在路基不同深度和位置设置动态压力传感器进行测试,一般采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将压力转变为电信号,通过应变仪放大信号。传感器高径比、传感器模量与介质模量比应满足,传感器尺寸应不小于介质最大粒径的10倍。2路基动变形:在路基面与深度45m的位置或基岩之间通过钻孔和支杆设置位移传感器测试路基面的变形;在路基面与基床表层底面和基床底层底面之间设置位移传感器测试各部分的相对变形。也可采用光电传感器,测试路基面与远处不动点的相对位移来反映路基面的动变形。列车时速160公里及以上时也可采用伺服加速度传感器通过二次积分测试路基面动变形

4、。3路基振动加速度:在路基不同位置设置加速度传感器。2.3 路基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1 路基动荷载和动应力:动荷载最大值及分布规律,以及路基动应力随深度的衰减系数。2 路基动变形与支承刚度:动变形最大值及路基不同部位的动应变。以路基动荷载与动变形之比作为路基的支承刚度系数。3 路基振动速度和加速度:振动速度和加速度幅值及频谱特性。2.4 路基动态评定技术1路基动荷载和动应力:动荷载的最大值(kPa)不得大于轴重的4倍(t)。2路基动变形与支承刚度:动变形的最大值不得大于1mm。过渡段路基的支承刚度系数应有明显的渐变趋势,一般路基段的支承刚度系数应平稳。3路基振动加速度:路基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值不

5、得大于测试均值的2倍。3 车载探地雷达路基检测及评价技术条件3.1 基本规定3.1.1 检测设备应按规定定期检查、标定和保养。3.1.2 车载探地雷达各组成部分应具有防尘、防潮、防震,并应满足现场温度和潮湿环境的要求。3.1.3 检测的准备工作应包括:1 资料收集:收集要检测线路的地质资料、设计资料、工务设备和历史病害和历年养护维修资料。2 制定检测方案:行车方案、测线布置、天线配置、系统参数;3 设备状态检查:外观检测、电源检测、附属设备检测和联机测试。3.1.4 现场相关记录应完整准确。3.1.5 检测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1 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数据应真实、可靠。2内容可包括:项目工程概

6、况、检测方法、评价依据、设备组成、技术参数、测线布置,数据处理与解释、主要病害、性能状态和处理建议。3 相关图件: 1) 道床厚度分布图。 2) 道床与基床性能状态分布图 3) 测区雷达剖面图。3.1.6 从事铁路车载探地雷达检测和评价的人员必须掌握一定探地雷达技术和路基工程知识,要经培训上岗。3.2 设备要求3.2.1 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系统的动态范围不低于120dB;2 系统信噪比不低于60dB;3 模/数(AD)转换不低于16位;4 系统应具有多通道同时采集功能;5 系统脉冲重复频率不低于400KHz;6 定位系统10km累计误差应小于20m;7 信号迭加次数可

7、选择;8 系统应具有距离触发和连续触发的功能;9 系统应具有多普勒或测量轮等定位装置,兼容GPS数据,并具有手动或自动位置标记功能;10 系统应具有环境同步照相或摄像功能;11 系统应具有实时滤波功能可选择;12 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14 系统防尘指标IP5;15 环境温度应满足60-40;16 系统应满足能在雨雪天气中检测;3.2.2 车载探地雷达天线不少于3套,可采用不同频率的天线组合,技术指标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屏蔽功能;2 最大探测深度不小于3m;3 垂直分辨能力应高于2cm3.2.3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功能符合下列要求:1 该软件应能对道床厚度、路基病害,道砟的脏污程度、含水状况等

8、进行识别和统计,依据设定指标对路基状态进行评估的功能。2 处理分析软件应具有里程修正功能。3 处理分析软件要具有环境图像同步显示功能。3.3 现场检测3.3.1 设备安装1 天线可以悬挂在平板车、轨检车车底,也可以安装在轨道车的端部。安装时尽可能选择空间较大、干扰少的区域,天线和车体要安装牢固,并具有防脱落装置。2 中间天线的中心和线路中心重合,两侧天线应对称布置,距中心距离1.2m为宜,天线高度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3 设备安装应满足机车车辆限界的要求。3.3.2 系统参数确定1 天线中心频率与空间分辨要求和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其选取由下式确定: (1)式中 天线中心频率 (MHz); 空间分

9、辨率(m); 目标体周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2 测量时窗长度与探测目标的深度和周围介质的性质有关,由下式确定: (2)式中 测量时窗长度(ns); H目标体的厚度或埋深(m);3 采样点数由下式确定: (3) 当 时 式中:采样点数;测量时窗长度;系数,一般取610 。4 探测速度应在保证探测目标的分辨率的基础上,由下式确定: 式中: 最大探测速度(m/s);雷达最大扫描速度(道/s);天线的宽度(m);要求分辨的目标体沿测线方向长度大小(m)。5 检测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 测量前应检查主机、天线、电源以及辅助设备,使之均处于正常状态;2 检测车行驶速度不应大于最大探测速度,且应尽可能的保持匀

10、速行驶。3应记录详细线路名称、文件编号、上(下)行、通道剖面位置、起始里程等。4 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测量产生异常干扰的物体及其相应位置。3.3.3 介质参数标定1检测前或检测后应对线路各层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传播速度、含水量、污染情况进行现场标定,且每个区间应不小于一处,每处实测3个位置,取平均值为该区间线路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度。当区间地质条件、路基填料变化时,应增加标定点;线路填料、结构变化不大时,可酌情减少标定点。2 标定可采用下列方法:1) 电磁波速度标定方法:a 钻孔实测;b 已知目标体深度标定;c 金属板系数法标定;2) 含水量标定方法:a 钻孔取样法;b 核子法;3) 污染程度标定方

11、法:a 筛分法;3 电磁波标定结果可用下式计算: (4) (5)式中 电磁波波速(m/ns); 标定目标体的厚度或埋深(m); 双程旅行时(ns); 各层面反射回波振幅值; 反射回波振幅校准值; 光速,0.3m/ns;3.4 数据处理与解释3.4.1 原始数据处理前应进行数据浏览、里程校正等预处理。3.4.2 数据处理宜做滤波、背景去除、增益放大等数字处理;情况复杂时还要做谱分析、FK滤波、希尔伯特变换、反滤波和速度分析等处理。3.4.3 数据处理与解释宜采用下列流程:3.4.4 数据处理应满足下列规定:1确保雷达数据坐标里程准确、无误;2确保信号不失真、提高数据信噪比。3.4.5 解释工作应

12、符合下列规定: 1解释应在掌握路基填料和道床物性参数、线路结构和工务设备的基础上,按由确定到不确定,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2根据影像记录,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扰体的位置与雷达记录中异常的关系,准确区分有效异常和干扰异常。3应精确拾取各结构层的反射信号。3.4.6 路基各结构层的厚度由下式确定: (6)式中 - 结构层厚度;-电磁波在该层中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该层双程旅行时间;3.5 状态分析与评价3.5.1 病害分析1道砟囊:路基强度不足、软化,在上覆荷载及振动作用下发生局部竖向变形,道砟在震动作用下挤入基床,在排水不良的状况下,容易形成翻浆冒泥,使轨道良好状态破坏,进而可能出现路肩外剂、边坡

13、外鼓,甚至边坡坍塌。道砟囊往往表现为道砟厚度的局部变化或不同检测剖面上的表现形式不一致,在一个雷达剖面上出现基床面反射同相轴局部弯曲下沉,在另一个雷达剖面上可能出现两次道床、基床反射信号的重复出现;当含水较大时,雷达波振幅明显增大。2 翻浆冒泥:一定条件的含粘粒、粉粒的基床表层土,或道床中的泥土,在水和列车反复振动作用下,而发生软化或出边液化,形成泥浆,列车通过时轨枕上下起伏使泥浆受挤压抽吸而通过道床孔隙翻浆冒上来,造成道砟脏污板结,丧失弹性,或道床强度降低,轨道纵横向阻力不足,出现线路维护困难,影响行车安全。路基出现翻浆后,结构界面遭到破坏,道砟、土混合在一起,含水量较高,引起雷达波剧烈衰减

14、,内部反射较为紊乱,同相轴不连续,雷达剖面为向上拱起的“山头”。3 路基陷穴:包括黄土陷穴、岩溶洞穴、采空洞穴、盐溶溶洞、墓穴兽洞以及水流冲蚀洞穴等,路基陷穴容易造成路基突然塌陷,危及铁路行车安全。路基陷穴在雷达剖面上呈弧形反射,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信号衰减慢,有振铃现象;若陷穴内被松散物质充填,则雷达波被吸收严重。4 水:水是基床和道床病害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水的存在,造成基床软化,承载能力降低,道床与基床翻浆冒泥、形成道砟囊,同时水还能带走路基中细小颗粒填料,冲蚀路基形成空洞,造成陷穴或路基塌方,危害行车安全。水的介电常数是81,与周围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很大,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反射振幅

15、、极性、频谱和相位等因素均发生变化。在雷达剖面表现为低频、强振幅、高能量、相位反向信号,同时常伴随振铃现象。5 基床冻害:路基在土、水、温度的共同作用下,使线路沿纵向方向或左右股道出现不均匀冻胀,产生线路不平顺或方向不良,冻害春融后,出现融沉不平顺或翻浆冒泥,严重时会导致道床失稳。由于产生冻害的关键因素是水,冻害的程度与基床含水状况有关,因此在雷达剖面上,冻害表现形式与水相似。6 道床污染:是指道床含有小于16mm的细小颗粒含量超过标准规定的量,道床污染容易造成道床板结、道床弹性丧失、减震吸振性能变差、排水不畅和道床的纵横向阻力降低,道床抗剪能力变差,道床的抗冻性和道床的作业能力均会受到影响,

16、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交通安全事故。道床污染物使道床的空隙率降低,电磁波在道床中的散射性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细小颗粒具有很强亲水能力,因此在雷达剖面上表现为反射信号为雪花状或絮状反射连片出现,道床和基床的界面反射不清。3.5.2 基本性状分析1 道床厚度与沉降分析:道床厚度应根据相近点的现场标定的地磁波速度进行计算,给出全线连续道床厚度分布;当道床厚度较大时,一般为路基沉降和抬道形成。2 道床污染状况分析:道床污染状况应根据雷达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标定值进行分析。1) 干净道砟:a 干净:小于16mm的颗粒含量小于5%且小于0.1mm以下的粉末颗粒含量不大于1%;或道床空隙率大于25%。b 比较干

17、净:道床空隙率在20%25%。2) 轻微污染:道床内含有部分污染物质,道床工作性能受到部分影响,道床空隙率在10%20%。3) 污染:道床内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质,道床工作性能受到较大的影响,或者道床空隙率在10%以下。3 道床含水量状况分析:道床含水状况应根据雷达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标定情况进行。1) 干燥:道床排水能力良好。2) 湿: 道床排水能力受阻。3) 很湿:道床排水能力严重受阻。4 基床含水状况分析:含水状况应根据雷达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标定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细粒土:1) 干燥:含水量小于土的塑限。a 含水量1:b 含水量2:。2) 湿:含水量大于土的塑限,但还没有到土的液限,根据含水量大小分

18、为三小类: a 含水量3 :。 b 含水量4: 。 c 含水量5 :。3) 很湿:含水量接近或大于土的液限,根据其程度又分两小类: a 含水量6: b 含水量7:。 其中:路基含水量:土的塑限:土的液限处于含水量1和含水量2时,对应于土的干硬状态,此时基床干燥,不易出现病害;当处于含水量3时,对应土的硬塑状态,在较大的压力下会有轻微的变形;当处于含水量4和含水量5时,对应土的可塑状态,道砟容易陷入基床;当处于含水量6时,对应土的软塑状态,容易出现道砟陷槽;当处于含水量7时,对应土的流塑状态,容易出现翻浆冒泥。对于粗粒土填料,由于其性状对含水量不敏感,因此,含水状况的探测结果仅作为基床排水状况评

19、价的依据,不做细的分级评价。5 基床变形状态分析: 1) 平 整: 2) 稍微起伏: 3) 起伏严重: 其中:基床变形程度。基床变形状态反映基床受力历史和承载能力,一般基床平整对应较好的路基。3.5.3 状态变化分析1 当有多次检测数据时,应对比不同时期的变化及趋势,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进行状态的预测和评价。4 翻浆冒泥道砟陷槽控制指标试验4.1 基本规定在规定试样筒内制样后,对扰动土进行CBR试验,试样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采用3层击实制样时,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4.2 仪器设备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试样筒:内径152mm,高166mm的金属圆筒,护筒高50mm;

20、筒内垫块直径151mm,高50mm。2 击锤和导筒:锤底直径51mm,锤质量4.5kg,落距457mm;击锤配有导筒,击锤与导筒间应有足够的间隙使锤能自由下落,电动操作的击锤必须有控制落距的跟踪装置和锤击点按一定角度(45度)均匀分布的装置。3 标准筛:孔径20mm、40mm和5mm。4 膨胀量测定装置:由三脚架和位移计组成。5 带调节杆的多孔顶板,板上孔径宜小于2mm。6 贯入仪由下列部件组成:1)加压和测力设备:测力计量程不小于50kN,最小贯入速度应能调节至1mm/min。2)贯入杆:杆的端面直径50mm,长约100mm,杆上应配有安装位移计的夹孔。3)位移计2只,最小分度值为0.01m

21、m的百分表或准确度为全量程0.2%的位移传感器。7 荷载块:直径150mm,中心孔眼直径52mm,每块质量1.25kg,共4块,并沿直径分为两个半圆块。8 水槽:浸泡试样用,槽内水面应高出试样顶面25mm。9 其他:台秤脱模器等。4.3 试验要点1 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取代表性试样测定风干含水率,按重型击实试验步骤进行备样。土样需过20mm或40mm筛,以筛除大于20mm或40mm的颗粒,并记录超径颗粒的百分比,按需要制备数份试样,每份试样质量约6kg。2)讲行重型击实试验测定试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再按最优含水率备样,进行重型击实试验(击实时放垫块)制备3个试样,若需要制备3

22、种干密度试样,应制备9个试样,试样的干密度可控制在最大干密度的95%-100%。击实完成后试样超高应小于6mm。3)卸下护筒,用修土刀或直刮刀沿试样筒顶修平试样,表面不平整处应细心用细料填补,取出垫块,称试样筒和试样总质量。2 浸水膨胀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一层滤纸铺于试样表面,放上多孔底板,并用拉杆将试样筒与多孔底板固定。倒转试样筒,在试样另一表面铺一层滤纸,并在该面上放上带调节杆的多孔顶板,再放上4块荷载板。2)将整个装置放入水槽内(先不放水)安装好膨胀量测定装置,并读取初读数。向水槽内注水,使水自由进入试样的顶部和底部,注水后水槽内水面应保持高出试样顶面25mm,通常浸泡4昼夜。3)量

23、测浸水后试样的高度变化,并按下式计算膨胀量:式中 浸水后试样的膨胀量(%); 试样浸水后的高度变化(mm); 试样初始高度(116mm)。4)卸下膨胀量测定装置,从水槽中取出试样筒,吸去试样顶面的水,静置15min后卸下荷载块、多孔顶板和多孔底板,取下滤纸,称试样及试样筒的总质量,并计算试样的含水率及密度的变化。3 贯入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浸水后的试样放在贯入仪的升降台上,调整升降台的高度,使贯入杆与试样顶面刚好接触,试样顶面放上4块荷载块,在贯入杆上施加45N的荷载,将测力计和变形量测设备的位移计调整至零位。2)启动电动机,施加轴向压力,使贯入杆以1-1.25mm/min的速度压入试

24、样,测定测力计内百分表在指定整读数(如20,40,60等)下相应的贯入量,使贯入量在2.5mm时的读数不少于5个,试验至贯入量为10-12.5mm时终止。3)本试验应进行3个平行试验,3个试样的干密度差值应小于0.03g/cm3,当3个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12%时,去掉一个偏离大的值,取其余2个结果的平均值,当变异系数小于12%时,取3个结果的平均值。4)以单位压力为横坐标,贯入量为纵坐标,绘制单位压力与贯入量关系曲线。4.4 结果处理承载比按下式计算:1 贯入量为2.5mm时式中 贯入量2.5mm时的承载比(%); 单位压力(kPa); 7000贯入量2.5mm时所对应的标准压力(kPa)

25、。1 贯入量为5.0mm时式中 贯入量5.0mm时的承载比(%); 10500贯入量5.0mm时所对应的标准压力(kPa)。当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大于贯入量2.5mm时的承载比时,试验应重做。若数次试验结果仍相同时,则采用5mm时的承载比。5 冲刷冲蚀控制指标试验5.1 路基坡面冲刷控制指标试验根据土体在扰动水中的崩解速度来衡量土的抗冲刷性的强弱,如果土体在水中的崩解速度快,则说明其抗冲刷性弱,反之则强。这种方法间接反映土体对径流冲刷作用的抵抗能力。5.1.1 基本规定土的湿化是土体在水中发生崩解的现象。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土体在扰动水中的崩解速度,作为选择路堤填料的标准之一。本试验方法使用

26、于粒径不大于10mm的土。5.1.2 仪器设备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振动台:振幅、频率可调,能使放在振动台上水缸中的水产生扰动,模拟扰动水。2 网板:10cm10cm。金属方格网,孔眼1 cm2。3 玻璃水缸:直径约30 cm,高约40 cm,内盛清水。4 天平:称量500g,感量0.01g。5 其他:秒表、烘箱、干燥器、切土刀、调土皿、称量皿等。5.1.3 试验要点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1按需要取原状土或用扰动土制备成所需状态的土样,用切土刀切边长50mm的立方体试样6个。2 测定试样的含水率、密度。3 将盛有清水的水缸放置在振动台上,根据试验要求调试振动台的振幅、频率

27、。4 将试样放在网板中央,网板挂在称量天平下,迅速将试样侵入水中,同时开动秒表,并记录天平读数。5 当试验开始后,根据试样崩解的快慢,可适当缩短或延长测度的时间间隔。6 当试样完全通过网板落下后,试验计告结束。如果试样长期不崩解时,则记下试样在水中的情况。5.1.4 结果处理1. 按下式计算崩解量: 式中: 试样在时间时的崩解量,计算至0.01; 试验开始时天平的初始读数; 时间时天平的读数。2. 精密度或允许误差若干次平行试验的偏差系数应不大于10。5.2 路基本体内部的冲蚀控制指标试验试验室内利用土体的孔内侵蚀试验来检测路基本体内部土体的抗冲蚀指标。5.2.1 基本规定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土

28、体抵抗内部冲蚀侵蚀的性能,作为选择路堤填料的标准之一。本试验方法使用于粒径不大于10mm的土。5.2.2 仪器设备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圆柱型有机玻璃桶:两侧带封闭盖帽和测压管,一侧盖帽接进水管,另一侧接出水管。内径100cm,长度200cm。2 透水粗粒:直径3mm的均匀清洁石子。3 天平:称量1500g,感量0.01g。4 其他:水泵、水表、烧杯、刻度尺、秒表、筛网、烘箱等。5.2.3 试验要点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1按需要取原状土或用扰动土在击实桶中制备所需状态的土样,试样直径100mm,长度为100mm的圆柱体,试样6个。2 沿试样轴心预设圆孔。3测定试样的含水率

29、、质量。4 安装试验土样并连接试验设备。5 打开阀门,并开动秒表,保持测压管常水压。6 记录烧杯中水的体积及对应的时间,可计算各时刻的流量。观测记录烧杯中水的混浊程度。7 烘干烧杯中的水后称重,计算烧杯中土粒的干土重。8每次试验时间为5min。5.2.4 结果处理1 按下式计算崩解量: 式中: 试样的冲蚀率; 试验结束后烧杯中的干土重量; 试验开始时试样的干土重量。2.精密度或允许误差若干次平行试验的偏差系数应不大于10。6 其他物探检测方法6.1 电法一般规定6.1.1 直流电法是利用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间的电阻率或电化学特性差异,观测研究与探测对象有关的直流电场的分布特点和规律,达到探测目的

30、的物探方法。6.1.2 直流电法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探测要求选用相应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装置。6.1.3 直流电法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1 输入阻抗应大于3MQ; 2 AB、MN插头和外壳三者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D,500V; 3 电位差测量分辨率应达到001mV: 4 电流测量分辨率应达到01mA; 5 对50Hz干扰压制应大于40dB。6.1.4 直流电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 供电电流应稳定,在不改变接地条件和工作电压时次电流观测值的允许相对误差为2。 2 下列测点应进行重复观测:1) 电测深AB2小于100m时,每隔35个电极距、畸变点、不正常脱节的接头和AB2大于100

31、m的每个电极距;2) 电剖面、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每隔35个测点、主要异常和畸变点; 3) 读数困难、极化不稳定和存在明显于扰现象的测点。6.1.5 直流电法重复观测的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基本观测值: 2 自然电场法重复观测的允许绝对值误差为2mV,其他方法重复观测的允许平均相对误差为4,否则必须增加观测次数;3 参与平均值计算的数据个数,不得少于该点总观测次数的2/3; 4 重复观测时,应改变20以上的电流强度; 5 重复观测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应多次观测,并检查极距、漏电、接地、仪器及接线等,还应对接地位置和附近的地形、地质及干扰等情况进行核对。6.1.6 直流电

32、法的电极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供电电极接地电阻应小于1kO,供电电流宜大于100mA; 2 测量电极接地电阻应小于仪器输入阻抗的1,电位差不得小于0.3mV; 3 电极位置应准确,电线与电极连接可靠,测量电线与高压输电线相交时,宜垂直高压线; 4 除高密度电法外,测量电极必须使用同一类电极,供电与测量电极不得混用;5 测绳等丈量工具不应与电极接触,在水中或潮湿地区,应架空有金属丝的测绳。6.1.7 直流电法的漏电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日开工、收工和曲线发生畸变时,应对仪器、电源、电线进行漏电检查; 2 电测深的AB2500m时的所有测点、各种剖面法每隔10-20个测点、每个剖面的最后一个

33、测点、电线位于潮湿地区和有疑问的异常区(点)应进行漏电检查;3 当发现电线、电源或仪器漏电时,必须查明原因予以消除后,按序返回观测,至连续三个测点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之差不大于原观测值的5为止。6.1.8 直流电法的参数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一地电类型的工点应统一安排参数测定; 2 不具备参数测定的工点,可根据等值范围较窄的电测深曲线推求中间层参数。6.1.9 直流电法的质量检查应以一个电测深点或一段电剖面为检查单元。6.1.10 直流电法的资料整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地形起伏较大时,应考虑地形影响,必要时做地形改正。 2 各种剖面曲线图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装置示意图上

34、应注明装置长度和点距,充电法还应标出充电点在剖面上的投影位置; 2) 面积性的剖面工作,各剖面图应采用相同的比例尺,并绘制平面剖面图;充电法的平面剖面图上应标出充电点的平面位置。 3 定性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研究测线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及干扰体的位置与异常的关系,区分异常和干扰; 2) 地形坡度大于20时,应考虑地形影响并进行地形校正; 3) 参照正演曲线和试验结果,研究异常的特征和异常与电极距、电极位置的关系; 4) 确定异常体的性质和平面位置,估计埋深和形态。高密度电法6.1.11 高密度电法适用于探测岩溶、洞穴、路基状态和地质界线的产状等。6.1.12 高密度电法的工作布置应符合

35、下列规定: 1 测量点距应根据探测对象的大小和埋深确定,装置长度官大干探测对象埋深的4倍; 2 观测装置沿测线移动时,每次移动的距离应保证勘探深度范围内数据连续; 3 测量剖面应超出勘探测线两端各13装置长度。6.1.13 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温纳、偶极、梯度等多种观测装置时,严禁采用相互换算的数据作为观测数据; 2 测量应采用极化较小的同一种电极和正负交替的供电方式供电。6.1.14 高密度电法测量数据的质量和误差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个电测深点视电阻率的允许相对均方误差E为5,可采用下式计算:式中 n参与计算的检查点总数;第i点两次观测的相对误差;第i点基本观

36、测值;第i点检查观测值。2工点的电测深视电阻率允许相对均方误差M为5%,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 单个电测深点的相对均方误差 n参与计算的电测深点数。6.2 瞬态面波6.2.1 瑞雷波法适用于探测浅部地层中的岩溶洞穴等不均匀体、评价路基基床和地基整治加固效果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用于取横波速度评价岩土体的动参数。6.2.2 瑞雷波法的采集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稳态瑞雷波法: 1) 激振器应于地面接触良好,检波器应稳妥牢靠; 2) 检波距宜为15m,允许误差为1%; 3) 偏移距应根据探测深度的要求试验确定。2瞬态面波法:1) 宜采用落重或锤击作为震源,并根据现场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垫板。2) 检

37、波距宜为0.51.0m,允许误差为为1%、检波道数不宜少于12道;3) 偏移距宜接近要求的探测深度。3测点距应根据探测要求和场地条件确定,每条测线不少于3各测点。4测点附近的地形应相对平坦,没有临空面。5探测参数应通过试验选择,遇到地质情况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参数。6重要异常及畸变曲线应重复观测,当两次观测结果差别较大时应多次观测,选择面波能量强干扰小重复性号的曲线作为有效观测结果。6.2.3 瑞雷波用于路基基床检测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瞬态面波法;2 建立瑞雷波速度与动态(N10)击数的相关关系3 检测点宜布置在路基中间或要求检测的位置,测点密度应根据检测要求确定。4 排列长度不宜超过路基面

38、宽度,检波距宜为0.20.5m,偏移距应小于2m。5 计算基床动参数时,应将面波速度转化为横波速度。6.2.4 瑞雷波用于评价地基加加固效果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加固前后两次观测对比的方法,以波速的提高和频散曲线的改善作为依据。2 测点距路基测沟的距离应大于测沟深度的2倍;3 加固前后两次观测的测点位置、偏移距、道间距、观测参数应保持一致。6.2.5 瑞雷波法资料对整理与解释符合下列规定:准确区分体波和面波,求取正确的频散曲线;结合地质资料对频散曲线的之字形拐点和曲率变化处作出正确的地质解释,并求得地层的面波速度。计算横波时,应与钻孔资料的横波速度对比,求得对应关系。6.3 跨孔波速6.3.

39、1 场地波速法测试适用于在钻孔中测定岩土体的纵、横波速,进行场地、场地土分类,计算岩土体的动参数。6.3.2 弹孔波速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三分量检波器的电缆深度标志误差为1%;2三分量检波器应贴紧钻孔孔壁,当有护壁套管时,套管与周围土用有效耦合;3 激发板的两端截面宜贴紧聚氨酯塑料板,激发版的位置必须避开地下构筑物,板上堆压重物超过500kg;4 激发板长轴中心线应通过孔口,孔口至激发板的距离宜为25m;5观测点距应根据地层厚度确定,宜为0.52m,层位变化时应加密观测点。6两侧激发波形应相反,初至应相等。6.3.3 跨孔波速测试除应符合7.6.2.2条1、2、5款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40、1 震源孔和接收孔间距在土层中宜为24m,岩层中宜小于8m;2 震源和检波器应位于同一高程处,近地表测点宜布置在0.4倍的孔距深度处;3 测试深度大于15m时应进行孔斜测量。6.3.4 场地波速测试的检查工作量不应小于工点工作量的10%,两次观测的初至时间应相等。6.3.5 场地波速的资料整理和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记录应包括:测试日期、工程名称、钻孔编号、孔位里程、激发板中心至孔口距离、孔口至震源的高差、井中套管位置、仪器工作参数、文件号等。2波的垂直传播时间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均匀地层 层状地层式中:波从激发点到达测点的实测时间(m)前一个测点的实测时间(m)测点深度(m)前一测点的深度(m)震源与孔口的高差(m)板中心到测试孔的水平距离(m)。3 根据实测时距曲线求取各地层的纵、横波速度,计算等效剪切波速度和平均剪切波速度进行工程场地分类。4 计算岩土小应变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动泊松比,绘出与深度关系曲线。7 其他原位检测方法基床系数K30、变形模量Ev2、动态变形模量Evd、核子密度湿度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等方法的测试见相关规范或规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