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专项应急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专项应急预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版本号: 2012-8 天津地铁5、6号线工程文化中心部分第3合同段工程附件2隧道施工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审批: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地铁5、6号线工程文化中心部分第3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2年8月目 录第一章、事故类型与危险程度分析1第一节、区间隧道施工重难点分析1第二节、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2第二章、应急工作原则4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4第四章、预防与预警4第一节、危险源监控4第二节、预警与防控7第五章、信息报告与处置11第六章、应急响应11第一节、响应分级11第二节、响应程序11第三节、应急处置措施11第七章、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15第一章、事故类型与危险程度分析第一节、区间隧道施
2、工重难点分析一、隧道盾构始发到达盾构始发与到达是区间隧道能否正常推进、能否顺利贯通的关键。依据本区间范围的地质报告,微承压水以粉质粘土层和1粉质粘土为主要隔水层顶板,以粉土2、粉土2为微承压含水层。以粉质粘土1粉质粘土1透水性较差,为承压含水层隔水底板。该微承压水水头埋深约为2.003.00m,相当于大沽高程0.00-1.00。主要接受上层潜水的渗透补给,与上层潜水水力联系紧密,以地下径流方式排泄,同时以渗透方式补给深层地下水。,将会对车站结构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涌水,涌砂风险。二、盾构穿越复杂地层施工本场地的特殊土主要为人工填土、沟坑底新近淤积层淤泥与海相沉积层中局部夹淤泥质土薄层。人工填土
3、主要由杂填土、素填土与冲填土组成,杂填土厚度变化较大为0.605.50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灰渣、废土等组成,成分复杂,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工程性质较差,在表层普遍分布,局部钻孔处表层为柏油路面。素填土局部分布,厚度为0.302.70m,呈褐色,松散可塑状态,粉质粘土、粘土土质,含石子、砖渣等,土质结构性差、不均匀。冲填土(3-1、3-2)主要分布于原天津乐园场地,冲填土(3-1)呈褐灰色,稍密状态,主要由粉土组成,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冲填土(3-2)呈褐灰色,可塑流塑状态,由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属高压缩性土。填垫年限一般大于10年。三、区间隧道施工风险本标段盾构先后里程C
4、K24+500文化中心站段区间将在建成的文化中心工程下穿过,土体距工程的桩基仅2米的距离,距底板仅2米,小于一倍洞径,施工风险与难度很大,为了保证施工时上部工程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下穿建筑时,管片预留注浆孔进行二次注浆,根据监测反馈情况严格控制注浆量与注浆压力。在具有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管涌、流砂、涌水等现象,易产生开挖面失稳、地面沉降与塌陷,给盾构施工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同时本工程区间隧道沿线的雨水管、污水管等,盾构推进施工时候需要保护,确保施工安全。四、三线叠交施工隧道变形风险6号线文化中心站广东路站区间隧道、5号线围堤道站文化中心站区间隧道、Z1线广东路站文化中心站。在广东路与乐园道
5、交口处由上到下三线叠交。本区间隧道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盾构施工由下到上的原则以与Z1线的施工部署,本工程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不仅工期会有所滞后,而且还会给Z1线以与5号线带来隧道变形的风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编制叠交段盾构施工专项方案避免该类风险的发生。五、盾构穿越复杂管线根据招标文件和物探报告,本工程盾构区间隧道沿线存在较多重要管线,主要有:污水管、煤气管等,穿越施工期间需要加强监测并加以保护。第二节、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隧道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因素与其危害汇总表。表1-1:盾构隧道工程常见的风险因素和危害表序号施工工序常 见 风 险 因 素危害类型工
6、程安全人身安全周围建构筑物和管线安全交通安全1盾构进出洞加固质量或效果不佳,导致洞门混凝土凿除时坍方,影响工程与人身安全2洞口密封装置安装质量不佳,导致渗漏,严重者可导致坍方3后靠支撑系统或基座设计不牢靠或加工质量控制不严,导致在盾构就位或推进时损坏4正常段掘进施工同步注浆不足,引起地面沉降5参数设置不当,相关参数不匹配,致使产生超挖或欠挖,引起地面沉降或隆起6盾尾发生渗漏,引起地面沉降上表列举的风险因素共计6项,其中盾构始发与到达施工阶段3项,盾构正常掘进施工阶段3项。下表是圆隧道施工突发事件风险分析:表1-2:隧道突发事件风险分析表序号事件项目事件部位原 因1盾构进场阶段不安全因素隧道工作
7、井内1、洞门凿除中大量的交叉作业所带来的事故隐患;2、在盾构顶部作业,盾构外弧两侧与正面搭设脚手架不规范;3、安装袜套高处作业的隐患;4、工程起始阶段上下安全通道未健全,存在安全事故隐患2垂直水平运输系统不安全因素隧道井内1、起重的制动装置未能正常抛刹,造成物体坠落;2、起重运行系统滑轮片、平衡轮不能正常运行,造成滑轮倾斜、钢丝绳滑槽断裂;3、卸扣与钢丝绳使用过程中的损坏和超负载使用;4、吊运物件的捆绑不牢固;5、电机车严重磨损,造成电机车在快速行驶中的出轨事故3管片拼装作业不安全因素盾构内1、举重臂制动装置突然失控;2、管片拼装专用销未能到位,导致管片在旋转过程中坠落;3、拼装平台的防护栏杆
8、不健全;4、人员在高处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悬空在隧道上部进行拼装作业4隧道井下作业环境的危害隧道内1、盾构工作面的温度高居在38C以上;2、隧道工作面的湿度超过90;3、隧道工作面的含氧量不足;4、大量电焊作业所造成的烟雾污空气 5施工用电不安全因素地面、井下1、大量高压配电柜的布置,引起管理力量的不足;2、用电作业点多,造成用电的隐患;3、外接电源损坏;4、电源跳闸;5、保险丝烧坏;6、其它原因6施工机械不安全因素地面、井下1、对大型设备安装单位监控不力所带来的隐患;2、未能做到定人、定机所带来的隐患;3、对大中型设备的例保、维修工作不到位所带来的隐患第二章、应急工作原则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
9、不再赘述。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不再赘述。第四章、预防与预警第一节、危险源监控隧道危险源的监控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起算点或终点要有稳定的点位,应布设在牢靠的非变形区。为了减少观测点误差的累积,距观测区不能太远。(2)、为便于迅速获得观测成果,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图形结构应尽可能的简单。(3)、在确保变形监测控制网具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下,控制网应尽量布设一次全面网,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允许分层控制。(4)、控制网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尽可能多地获取建筑物变形数据,特别是绝对位移数据和时间信息。控制点应便于长期保存。(5)、变形监测控制网应与建筑施工
10、采用相同的坐标系统。根据以上布网原则,在整个监测区域布设如上变形监测控制网,按路线联测各控制点,平差后算出各点高程,作为测量时的水准基准点,在监测工期内应对控制网定期复核。2、工作基点的布设与检验工作基准点是直接用于对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的控制点,其埋设位置既要考虑到便于观测,又要考虑它的稳定性,本工程工作基准点拟每150m设一个工作基准点。为检测工作基准点稳定性,根据施工进度情况,拟每二周检测一次,检测时按国家二等水准规范观测的技术要求进行往返观测。3、沉降监测点的设置(1)、地表沉降点布设在现场布置平行于盾构中心线的沉降监测点和垂直于盾构中心线的沉降监测点。平行于盾构中心线的地面监测点主要用
11、于观测盾构施工时对地面的影响程度;垂直于盾构中心线的地面监测点主要用于观测盾构施工时对地面的影响范围。重要管线测点布置图在位于隧道推进方向上,盾构始发段40m范围内沿隧道中心线每5m布置1个沉降监测点。同时,在盾构始发时要加密测点,在盾构始发6.5m、11.5m、16.5m、21.5m处各增加一监测横断面,此断面在轴线左右各布2点,距离中线分别为3.1m、6.2m。以梅花状布设深层沉降点,以后在轴线上每5m布设一个沉降点,每30m布置1条大的横断面。进洞段40m范围内布设沉降点与始发推进段类似。 (2)、地下管线沉降点的布设施工前与各管线单位联系,摸清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并将管线落实到具体的布
12、点图上,按管线单位要求进行监测点的埋设,并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施工时加强沿线巡视,发现问题与时解决。根据该标段内隧道沿线环境的特殊情况与盾构施工对地下管线影响的需要,本着既能全面掌握信息,又要经济安全地完成整个隧道工程的原则,对常规管线的监测利用地表沉降监测网。建筑物测点布设图但为了更直接地了解盾构施工对管线的影响程度,对轴线两侧各5m范围内各种管线的设备点(如阀门井、抽气井、人孔、窨井等)进行直接监测,在管线单位的监控下确保管线的安全。与时了解管线的沉降速率与沉降量,并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在盾构穿越地下管线时要对地下管线进行跟踪监测。对重要管道在有条件允许下开挖布设直接监测点,测点布设数量
13、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特别是针对盾构穿越的重要市政管线监测,要求进行跟踪监测,并把监测信息与时反馈给相关单位。(3)、建、构筑物沉降点的布设为了与时反映隧道推进影响区内的建、构筑物变形情况,需在隧道轴线两侧20m范围内建、构筑物上设置沉降监测点,测点数量根据现场实际需要而定。编号为F01至FN。测点标志采用墙面标志,布设时,采用冲击钻成孔,然后用水泥将道钉封牢,具体测点数量视现场情况而定。对于沿线中的重要建筑物需要进行重点监测,即测点进行加密处理。该标段盾构穿越建筑物时对沿途的建筑物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的外墙角、门窗边角、建筑物等突出部位布设沉降观测点,观测建筑物在盾构穿越前后所发
14、生的变化。4、监控技术要求(1)、测量仪器的检校检校工作有:WILD-N3水准仪、WILD-NA2水准仪的送检;WILD 2M标尺的送校。每天工作开始前检查标尺水泡、仪器气泡,发现异常应停止工作,仔细检查仪器,改正合格后方可施工。定期检查水准仪i角,i角不得大于15。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不大于0.15mm。(2)、测量要求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测量,测量时应遵循同一人观测;同一仪器测量;同一标尺立尺;同一线路进行的原则。测站的设置视线长度不得大于40m。前后视距差不得大于1.0m。任意一测站上的视距差累计值不得大于3.0m。(3)、测量精度(误差数值均以绝对值计)高程测量误差0.5
15、mm。(4)、监控实施测量时按国家二等水准的要求测量,盾构施工的监测范围一般为盾构前20m,后50m。另外由于监测一般地处交通拥挤,车辆众多的路上,安全生产应放在第一位,测量时应穿戴反光背心,必要时加以保护。5、监控频率监测工作必须随施工需要实行跟踪服务。为确保施工安全,监测点的布设立足于随时可获得全面信息,监测频率必须根据施工需要安排,每次测量要注意轻重缓急。监控频率具体如下:(1)、盾构始发沉降监测。在区间隧道盾构始发前布设监测点,取得稳定的测试数据,在盾构始发推进后要加密监测频率,优化施工参数。监测频率可根据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必要时进行连续跟踪监测,以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早晚各提供一次沉
16、降资料;(2)、地面沉降、管线沉降监测。监测范围为盾构前20m,后50m,以与这70m范围内的管线设备点。在盾构推进期间每天测量二次。当盾构穿越重要管线以与建构物时应增加测量频率;(3)、建筑物沉降监测。根据盾构推进里程与建筑物距隧道轴线的远近,对不同的建筑物可采用不同的监测频率,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与时了解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即可,监测频率每天二次。在盾构穿越危房时要增加监测频率,根据沉降量与沉降速率随时调整监测频率,直至跟踪监测。(4)、推进过后需加强对长期沉降的监测,至少要持续2个月并提交相关监测资料。(5)、整个工程结束后进行全线复测。6、警戒值(1)、警戒值确定的原则、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
17、能超出设计值;、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对于相同的测试对象,应针对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施工因素而确定;、满足各保护对象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满足现行相应规范、规程要求。(2)、警戒值的确定、地表最大隆沉量范围+10mm-30mm,速率 3mm/24小时。、管线的局部最大沉降量10mm,变化速率3mm/24小时;管线最大沉降量8mm时要报警。、建筑物沉降警戒值为/ h1/300 (差异沉降值,h建筑物长度),或由设计确定。根据测点之间的距离控制差异沉降值的警戒值或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警戒值。第二节、预警与防控一、预警措施1、预警预防机制 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通过分析预警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
18、施,防止事故发生,降低基坑事故造成的损失。 2、信息监测与预测预警信息包括:相关单位监测、发现到的异常信息;可能造成建筑工程险情发生的其他信息。一旦现场发现如下问题,与时上报项目经理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组织机构,同时项目经理根据事态发展的趋势和已发生事故的情况对事故进行判断确定响应级别,对现场进行与时控制,疏散人员并实施救援。(1)、盾构进出洞洞圈、盾尾变形、隧道管片接缝出现严重透水和渗漏现象,虽与时堵漏仍难以控制事态发展;(2)、区间隧道盾构推进造成建(构)筑物、管线变形过大,已远远超过设计报警值,且采取适当措施仍难以控制;设计提供的监测报警值如下序号监测项目监测设计报警值(mm)1刚性管道位
19、移30(具体数值根据主权单位要求而定)2柔性管道位移35(具体数值根据主权单位要求而定)3临近建(构)筑物最大沉降504临近建(构)筑物倾斜(i0.002)根据周边建筑物的高度而定(具体见基坑事故专项应急预案)(3)、区间隧道变形过大,远远超过设计控制值;(4)、隧道内发生火灾、机械事故、机械伤害、触电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3、信息来源 (1)、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或险情发现人员报告的信息。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进行检查分析,得出的可能引发工程事故的险情信息。 (3)、对天气形势进行监测分析得出可能引发事故的险情。 4、信息分析 应急救援小组值班人员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评
20、估、分析,根据可能引发建筑工程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发布预警信息或采取应急救援准备。 5、报告 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工程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在第一时间向小组组长报告。当各种信息显示即将发生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向成员发布预警信息,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等级与地点。 6、预警预防行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参与应急行动的准备工作: (1)、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密切关注势态的发展。 (2)、相关单位加强值班、职守,并采取防范措施。 (3)、救援力量开始值班待命。二、隧道风险源防控措施1、加强洞口橡胶止水帘幕的安装质量检查;加强洞圈混凝
21、土的捣固,确保洞圈混凝土密实;管片和洞圈的间隙用水硬性浆液进行填充,减少水土流失。2、洞门封堵由专职质检员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安排专人对洞口封堵做跟踪检查,确保洞口封堵完好。3、盾构反力架的设计应进行强度验算,保证反力架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平整度;负环管片采用新管片,保证拼装精度。后盾装置拼装完成后,经监理工程师验收认可后方可掘进施工。4、由测量人员准确定出始发基座中线和高程位置。严格控制始发台、反力架和负环管片的安装精度,始发基座应焊接牢固,确保盾构始发姿态与设计线路基本重合。5、在盾构机推进中根据不同土质和覆土厚度,结合地面监测信息,合理调整土仓压力,并按推力、推进速度和出土量的相互关系,
22、合理控制推进速度,保证土仓压力和开挖面水土压力平衡。6、通过经常检测土仓压力,合理控制排碴速度,保证开挖面稳定。7、制定详细的注浆作业指导书,并进行详细的浆材配比试验,选定合适的注浆材料与浆液配比。8、制订详细的注浆施工设计和工艺流程与注浆质量控制程序,严格按要求实施注浆、检查、记录、分析,与时做出P(注浆压力)Q(注浆量)t(时间)曲线,分析注浆速度与掘进速度的关系,评价注浆效果,反馈指导注浆施工。9、成立专业注浆作业组,由富有经验的注浆工程师负责现场注浆技术和管理工作。10、根据洞内管片衬砌变形和地面与周围建筑物变形监测结果,与时进行信息反馈,修正注浆参数设计和施工方法,发现情况与时解决。
23、11、做好注浆设备的维修保养,注浆材料供应,定时对注浆管路与设备进行清洗,保证注浆作业顺利连续不中断进行。12、环形间隙充填不够、结构与地层变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变形危与地面建筑物安全时、或存在地下水渗漏区段,在必要时通过吊装孔对管片背后进行补充注浆。13、加强信息化管理,与时反馈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指导现场施工。14、在掘进中,与时掌握盾构机的方向和位置,严格对盾构机进行姿态控制,保证实际轴线同设计轴线的偏差量小于50mm的要求。15、盾构推进中,测量在每环拼装后进行,作到“勤测勤纠”,避免误差积累,对轴线一次纠偏量不大于4mm。16、在盾构施工中由于受曲线的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片,来
24、调整盾构姿态,以保证盾构沿着设计线路中线方向推进。17、定期人工测量盾构机姿态,发现问题与时纠正。18、测量每环管片盾尾间隙,与时纠偏,以保证隧道轴线的准确性。19、严格检查进场的管片,对于破损、裂缝的管片坚决不用。下井吊装管片和运送管片时应注意保护管片和止水条,以免损坏。20、止水条与软木衬垫粘贴前,应将管片进行彻底清洁,以确保其粘贴稳定牢固。施工现场管片堆放区应有防雨设施。粘贴止水条时应对其涂缓膨剂。21、管片安装前应对管片安装区进行清理,清除如污泥、污水,保证安装区与管片相接面的清洁。22、严禁非管片安装位置的推进油缸与管片安装位置的推进油缸同时收缩。23、管片安装时必须运用管片安装的微
25、调装置将待装的管片与已安装管片块的内弧面纵面调整到平顺相接以减小错台。调整时动作要平稳,避免管片碰撞破损。24、同步注浆压力必须得到有效控制,注浆压力不得超过限值。25、管片安装质量应以满足设计要求的隧道轴线偏差和有关规范要求的椭圆度与环、纵缝错台标准进行控制。第五章、信息报告与处置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不再赘述。第六章、应急响应第一节、响应分级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不再赘述。第二节、响应程序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不再赘述。第三节、应急处置措施一、盾构进出洞风险盾构进出洞是区间隧道能否正常推进、能否顺利贯通的关键,盾构进出洞前需安排合理进出洞顺序和时间间隔;采取先期加固土体、降水等措施降低进出
26、洞存在的风险。若出现险情与时采取如下措施:1、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洞门漏水、漏砂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与可能发展趋势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取得资料、为现场事故分析提供相关资料。2、根据现场事故情况,在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相关设计、施工和地面环境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负责人召开简短的技术会议确定采取的应急措施(如临时排水、注水、封堵、注浆等)。3、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根据应急措施对事故进行救援,并在施工过程中严密关注事故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新情况,与时沟通并根据现场情况对应急措施进行优化和调
27、整。4、救援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关应急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5、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控,尤其是重要管线和重要地面建(构)筑物,弄清相关产权单位的联系方式,当险情扩大时要立即与产权单位联系。6、救援过程中要与时与应急救援物资单位联络,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畅通。二、区间隧道施工风险区间隧道施工风险主要集中盾构掘进风险、盾构穿越沿线建筑物与管线造成变形过大、以与5、6号线临近广东路站区间面临与Z1线三线叠交等风险,若出现险情应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1、盾构掘进风险应急处置(1)、施工土压力设定值根据盾构埋深、所在位置的土层状况以与监测数据进行不断的调整;(2)、
28、盾构推进施工中的注浆,选择具有惰性浆液进行与时、均匀、足量的压注,确保其建筑空隙得以与时和足量的充填;(3)、根据地面第三方监测情况,可采取壁后二次注浆进行补压浆,压浆量的控制根据变形信息确定;(4)、配备足够的机械设备,一旦发生意外,可在第一时间投入工作。2、盾构穿越重要建(构)筑物(1)、穿越建筑物前须编制细致完备的预警与防控措施。应包含以下内容:、对沿线建筑物的具体地址、门牌号码、管理单位与主要负责人、建筑内居民或管理人员情况、通讯联络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调查和汇总。、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现场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参建各方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上级政府相关职能领导、社会各协助
29、单位负责人等。、明确领导小组与各条线工作小组成员的职责范围,建立统一的职责管理和信息反馈网络图,做到权、责明确,管理统一。、建立清晰明确的应急响应处置程序,确保在险情发生后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现场配备的应急物资清单与堆放点平面图。(2)、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对于盾构穿越房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成立现场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小组,统一建立组员通讯录,确保信息畅通。明确小组成员岗位职责,便于预案准确实施。(3)、盾构掘进应急措施、变形可控状态对建筑物进行结构加固。根据地面监测情况,与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根据建筑物与周边地面变形情况与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
30、于沉降较大的部位可采取补压浆的措施。在盾尾内垫海面,对盾尾进行堵漏。布置地面注浆管,进行地面跟踪注浆。从管片上进行壁后注浆,减少盾尾漏浆。加强监测频率和监测要求。变形非可控状态盾构停止推进。同时根据地面变形情况与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紧急组织所有应急人员到位,根据指令快速调集足够的应急物资到场。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紧急联系所有有关部门(街道、管线、警局等),并与时撤离建筑物内人员与贵重物品,疏散周边人员。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安全隔离区,并参与警戒和巡逻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抢救工作。(4)、社会支援、人员在本公司救援队伍不能满足抢险要求时,由抢险总指挥向兄弟单位请求人力支援。如果需要社会专业机构
31、支援的,由总指挥向相关单位请求支援。、抢险设备和物资在现场备用抢险设备、物资不能满足抢险要求时,用抢险总指挥委派专人负责向社会调集抢险设备、物资。、医疗、救护当事故发生后,可能危与到施工人员生命和社会人员的生命时,可立即采用危急时社会救助。3、盾构穿越复杂管线(1)、与隧道轴线相交的管线盾构穿越与隧道相交的管线时,在穿越范围内必须强化施工管理,包括施工参数的控制、盾构设备的维修保养、相关人员的配备以与应急材料的准备等。穿越期间采取如下保护措施:在盾构穿越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切口平衡压力,同时也必须严格控制与切口压力有关的施工参数,如推进速度、总推力、出土量、纠偏量等,尽量减少土压力的波动。在确保
32、盾构正面变形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使盾构均衡匀速施工,以减少盾构施工对管线的影响。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通过同步注浆与时充填建筑空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同步注浆量一般为建筑空隙的180%。由于盾构推进时同步注浆的浆液在填补建筑空隙时可能会存在一定间隙,且浆液的收缩变形也存在地面沉降的隐患,因此在隧道掘进的同时,根据地面监测情况,必要时进行二次注浆,浆液为双液浆。浆液通过管片的注浆孔注入地层,并在施工时采取推进和注浆联动的方式,确保注浆效果,以防止土体变形。根据施工中的变形监测情况,随时调整注浆量与注浆参数,二次注浆根据地面监测情况随时调整,从而使地层变形量减至最小。针对各重要地下市
33、政、公用管线,采取特殊沉降监测手段。、加密测点盾构穿越重要管线时,沿隧道轴线每隔,每隔15m布设一测点断面,每一断面以隧道轴线为基准,单边向外1m、4m、7m间隔布设测点,包括盾构机中心轴线布一点,共计7点。若有条件可将测点直接布设在管线上,使其能直接反映管线的沉降情况。具体可根据管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监测频率施工前所得的初始数据为三次观测平均值,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根据情况,可加密监测,每隔四小时进行跟踪测量。待盾构穿越后,变形趋于稳定时,逐渐减少监测次数,并恢复正常监测,待地面变形稳定后方可停止监测。、动态信息传递每一次测量成果都与时汇总给施工技术部门,以便于施工技术人员与时了解
34、施工现状和相应区域管路变形情况,确定新的施工参数和注浆量等信息和指令,并传递给盾构推进面,使推进施工面与时调整,最后通过监测确定效果,从而反复循环、验证、完善,确保施工质量。(2)、与隧道轴线平行的管线对于和隧道轴线平行的管线,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这类管线在一定的推进距离内,都处于离盾构较近的位置,盾构推进将长时间对管线造成影响。针对这类管线,除采取以上的措施外,应加强实施监测与壁后二次补压浆的措施的力度。尽量将监测点直接布置在管线上,推进过程中加强监测,并做好信息实时反馈工作。同时推进过程中二次补压浆要做到与盾构推进同步,尽量减小后期沉降对管线的影响。4、三线隧道叠交引起沉降过大应急处置(1)、进行二次注浆,控制后期沉降;(2)、合理实施叠交隧道注浆加固,确保隧道稳定;(3)、隧道内预备必要堵漏材料和应急物资,一旦出现险情与时应急处置。第四节、应急结束条件与程序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不再赘述。第七章、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详见综合应急预案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