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6816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大附中物理组臧xx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教材培训 案例分析,苏大附中物理组 臧xx,新教材的特点,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因此,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例如:必修1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章第六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

2、式”等,重视实验的教学,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例如:第一章中第4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把原来一个研究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变成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未知运动的探索性实验,还有一点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例如第六章第三节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等,这套教材中,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浏览教材就会发现,“演示”栏目和“实验”栏目里

3、只写用什么器材、进行什么操作、注意观察什么,而几乎都没有把实验的现象写出来,更不写由此得出的结论,节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以做随堂实验处理,“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做随堂实验处理,“做一做”栏目也是实验,但大多属于拓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教育中的一个潮流,它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遵照以上精神,教材在“做一做”栏目中多次介绍了

4、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第二章第一节“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第四章第五节“用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学生提出有很高价值的意见,也不宜过多地评论学生见解的对与错,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教学的交互性,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提倡“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教材中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用一两句话把结论告诉学生,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学生从一个实例出发思考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可能不大容

5、易说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涉及了斜抛运动、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普遍的曲线运动等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与过去不同:“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也就是说,新课程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注意,对于方法的载体,即知识,没有苛刻的限制,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习E1/2kx2这个关系,而是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的过程,对于一般曲线运动的介绍,也是在于它的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更一般化的条件下比较深入地认识匀速圆周运动。这里并不涉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具体知识,以这三个例子为代表,可以看出,不宜说新课程的要求比过去高了还是低了;应该准确地说,新课程与过去课程的侧重点有区

6、别,在很多地方利用了极限的概念,在现代科学中,静与动、曲与直、变与不变、部分与整体等辩证关系,都需要用极限的思想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中适时引入极限的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按教材这样的方式,接受极限的思想没有任何困难。实际上教材甚至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极限”这个术语。对于这个思想方法教材的宗旨是“渗透”。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变力做功、曲线运动等多处反复出现,让学生逐步熟悉和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中“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STS”“课题研究”这些栏目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确定的要求,例如:第四章第五节,大力士与

7、别人“掰腕子”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都会有道理,再例如:在关于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关于黑洞的探索,以及最后的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多数学生实验都提出了几个案例,由学生依具体情况选择;另外,书后推荐课外读物等,都是这套教材为开放性所做的努力,(建议补充增加:“位移时间图象”一节内容。理由:从难度上讲,学习位移时间图象比学习速度时间图象更直观;从方法价值上说,两者都是描述、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方法;再者,在学习机械振动时,肯定要学习振动图线,振动图线就是位移时间图象。,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2时间和位移3位移时间图象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

8、器(同时作出 纸带的位移时间图象)5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6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时作出 纸带的速度时间图象)7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建议内容体系(参考),例 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的概念,位置用坐标x来量度,位置的变化量x是位移。速度,是位置对时间的变化率,而不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在大学物理中,用 表示位矢,速度,是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例 瞬时速度,原教材:直接指出“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现教材:学习平均速度之后,指出平均速度 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把t取得小一些,运动快慢的变化也小一些。从这一事实出发推断出,如果t非常小,

9、描述的就是物体在t 时刻的运动快慢,叫做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做到了可接受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既渗透了极限思想,又未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极限的意义上去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参考系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搞清,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为什么一定要有参考系?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这两个问题: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参考系?你能举出一个描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参考系的例子吗?通过查字典搞清什么是机械运动,并由此认识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一定要有参考系。,辞海对机械运动的解释:物体之间或物体内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最简单、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在各种复杂运动(如化学运动、生命现象)中都包含着位置的变化,但不能把

10、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可以放映教参配套的录像片,为学生提供相对运动的感性支持,使学生切实地理解参考系的概念。,时间和位移,(1)主要内容: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矢量和标量;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2)教学建议 让学生各自画出从家沿不同路径到学校的路线图,标出经过各主要地点的时间(时刻)。由此学习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要学生思考,如果不用地名,如何描述自己在一个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情况。通过讨论知道必须用距离和角度这两个数值,才能描述出物体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入位移的概念,并理解位移与路程的区别。,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主要内容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

11、度和速率;平均速率。,(2)教学建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于学好高中物理,提高思维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瞬时速度教学案例,通过对滑块在倾斜气垫导轨上的研究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O,A,B,C,瞬时速度教学案例,复习:初中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概念。演示:滑块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从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指出它是变速运动。问:有没有学过什么物理量,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的呢?(平均速度),师:对于匀速运动,速度能完全描述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这里滑块的运动,平均速度vAB能完全地、真实地反映它在AB段的运动情况吗?学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滑块的运动

12、是越来越快的。师:你们说滑块的运动是越来越快的,等于说滑块通过B点时比通过A点时快,通过C点时比通过B点快。这里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物体通过各个点是有快慢的。确实,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能感觉到物体通过空间各点的运动快慢。,师:请反思实验观察或生活经验,我们是如何感觉物体通过某一点的快慢?生:根据在一定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大小;根据通过一小段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师: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物体通过某一点附近一小段时间内或一小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来反映物体通过这一点的运动快慢的。定义:物体在某点附近一小段距离(或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做物体通过这一点的瞬时速度,实验:取x=10cm,测量瞬时

13、速度v。师:对这样定义的瞬时速度,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问题:(1)既然是一小段距离内的平均速度,为什么说是A点的瞬时速度呢?(2)一小段距离到底要多短呢?(3)一小段距离取得不同,测出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实验:换用5cm、3cm的挡光板,测出平均速度。从数据看出:不断减小测量距离,测出的平均速度越来越接近。取两位有效数字,后三个平均速度相等,取三位有效数字,后两个平均速度相等。回答学生的三个问题。,师:为什么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减小距离测出的平均速度就几乎不变了呢?学生能想出:时间足够短,物体的运动快慢变化已经很小了,可以看作是匀速运动了。理解: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假想物

14、体从这一时刻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主要内容:加速度;从vt图象看加速度(2)教学建议 赵凯华教授和罗蔚茵教授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中明确指出:“这是人类认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易真正掌握的概念”。爱因斯坦指出:“今天我们难以估量,在精确地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公式并且认识它的物理意义时,该显示出多大的想象力。”,难学的原因是:加速度概念抽象,较难与日常的经验感觉相联系。克服方法:一是要挖掘它与日常经验的联系,二是要尽量使其形象化。,加速度与日常经验的联系,小型轿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是反映汽车性能的重要参数。警车起动追击目标时,警车加速

15、的快慢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汽车制动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减速停止,也是反映汽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飞机起飞时加速的快慢,决定了跑道的长短。人在交通工具中,速度发生变化时,人的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起人的感觉,人受力变化的大小,与速度变化快慢有关。,加速度的形象化,教材中给出了加速度的定义后,直接指出:“加速度也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这样,学生会认为加速度是矢量以及加速度的方向都是人为规定。没有客观性,由此背住的加速度定义也是极度抽象的,无法真正理解。,加速度的形象化,要理解 中,v是一个物理量并

16、且是一个矢量。由v1+v=v2(矢量加法),作出图1、图2,理解v 是一个矢量。a 的方向就是v的方向,也是矢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研究中,要让学生相信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相同。为了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认识,必须做好演示实验。“牛顿管”的实验一定要做成功,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以外,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如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搓成纸团,一张仍是纸片让其从同一高度下落。使学生明确认识,日常见到的所谓“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现象,是因为下落物体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缘故。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对“如果物体只受

17、重力作用,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下落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案例:必修1第二章第4节 自由落体运动,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中,除用光电计时器研究外,还可以运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本节后面的小实验“测定反应时间”,要引导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理解。教材在“做一做”、“问题与练习”中安排了照相机曝光时间与频闪摄影的问题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生亲历研究,要很好利用,可激发学生兴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

18、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l、2、3、4、5所示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回答下列提问:(1)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

19、是(2)图(a)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运动,最后“小纸杯”做:运动(4)比较图(b)中的图线l和5,指出在1.01.5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1991年5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一位青年人奋勇接住一个从15层高楼窗口跌出的孩子的动人事迹。假设每层楼高度是2.8m,这位青年从他所在的地方冲到楼窗下要的时间是1.3s,请你估算一下他要接住孩子,至多允许他有多长的反应时间。,据报道,一儿童玩耍时不慎从45m高的阳台上无初速度掉下,在他刚掉下时恰被楼下一社区管理员发现,该管理员随即迅速由静止冲向

20、儿童下落处的正下方楼底,准备接住儿童。已知管理员到楼底的距离为18m,为确保能稳妥安全接住儿童,管理员将尽力节约时间,但又必须保证接住儿童时没有水平方向的冲击。不计空气阻力,将儿童和管理员都看作质点,设管理员奔跑过程中做匀速或匀变速运动,g取10m/s2。(1)管理员至少用多大的平均速度跑到楼底(2)若管理员在奔跑过程中做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最大速度不超过9m/s,求管理员奔跑时加速度的大小需满足什么条件,建议根据本章不同内容分别采用三种模式的教法。(第3章)1.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讨论、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例如,力的基本概念这一节。“力”是贯穿在整个力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基

21、本概念,学生要掌握这个概念,需要学习整个力学之后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所以不要在第一节课讲更多的内容。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应抓住两点:一是力的相互性,二是力的图示法和示意法。前者是对力的进一步认识,后者是求力和表示力的重要方法。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基本都学过,因此,以自学为主。教师给出目标或问题,让学生自找结论和方法。但目标和问题不要太过于简单、笼统。例如,不要提问:“为什么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进行力的图示?”等问题,而提出:“鼓掌时两只手都有感觉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一个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50牛的水平力,如何表示?”让学生读书,提出方法,自己总结,然

22、后用总结的方法练习做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法适用于初中讲过、在高中略有提高的内容,如重力、摩擦力等。,2.在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小实验中找到物理规律,学生总结后再应用解题。例如,摩擦力一节,滑动摩擦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静摩擦力又是难点之一。初中讲过滑动摩擦力,学生也知道滑动摩擦力和压力、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学生容易理解摩擦规律,但是要说清摩擦力的方向、压力的方向,以及记住表达式:F=FN不容易。注意,滑动摩擦力用F表示,不再用f表示,压力不用N而用FN。过去叫滑动摩擦系数,现在改称为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主要讲清产生原因、它的方向和最大静摩擦力。重心虽在初中也讲过,但很简单,这部分内

23、容,应用演示实验:用一支点寻找物体上的支撑点,让学生讨论,就能进一步理解重心的意义。悬挂法求重心后,用支撑法再验证,使学生有较深的印象,从而达到对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的概念的理解。弹力在初中虽有涉及,但没有专门讲解。这一节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启发学生思维上。第一使学生理解弹力的存在,用演示实验给出现象;第二是关键的一步,要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方向,压力和拉力,注意分清施力和受力者。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去做,有条件的可以发一些玻璃管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安装。,胡克定律在初中未讲过,但学生做过实验之后,完全能自己总结出来。注意比例常数k,过去称为倔强系数,现在改称为劲度系数。力的合成,在

24、初中虽然讲过,但是在非常简单的条件下的合成。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实验,提出启发式的问题,由学生总结共点力合成的规律。演示实验是原甲种本的实验,教师在演示之前一定要反复调试器械,使滑轮的摩擦达到最小,因为这个实验要做得比较准确。在初中虽然也提到过合力的效果和二力的效果相同,但并没有实验证明,只是举例说明,而且通过实验要证明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绝不可误差很大,给学生不真实感。由实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后,要进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将合力、分力的大小关系按不同条件进行总结。还要总结用图示法解题的步骤。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这种类型的课主要是讲授方法

25、,一定要做好实验。,3.教师从已知知识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要用启发的语言,引导学生求知新的知识,这类课应运用在初中未涉及的内容中。例如,教学力的分解,教师只需指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要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讨论知道一个合力,可以分解为多少对分力?在什么条件下分力是定值,在什么条件下分力是不定的,知道正交分解的用途即可,不要搞得过深。,第四章物体的平衡,新教材,老教材,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原理探究、方案设计第二课时实际操作,方案一:,课本上参考案例中的实验方案,由于两小车同时启动、同时停止,故运动时间相同,5.30,3.50,4.00,3.00,3

26、.20,2.50,2.39,2.00,1.56,1.50,X2/X1,F2/F1,两车质量均为300g,改变钩码质量,改变力。(注:小车未平衡摩擦力),0,0,1.00,2.00,3.00,5.00,4.00,1.00,2.00,3.00,4.00,6.00,数据处理简单,理解图象较难。,加速度X2/X1,力F2/F1,教参P65 实验实测数据及图象(示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方案二:,利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拉力,测出不同拉力F作用下小车的加速度a,然后作出aF图象,(2)保持拉力不变,改变小车质量,测出不同质量时小车的加速度a,然后作出am图

27、象,再转化为a1/m,困难:如何求加速度?(至少求10次),方案三:,利用气垫导轨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逐步加深理解功和能的概念及功能关系2.在讲解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机械 能守恒定律时都充分考察了初中学过的知 识,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展开。3.在上课时,注意知识的扩展,把知识讲 活,如讲功的计算时,介绍了物体在变力 作用下做功的思路;讲解动能定理时,指 出不论是恒力还是变力,也不论物体是否 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等。,本章授课特点:,本章编排与原有教材的不同之处:,增设了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把重力势能提前到了动能和动能定理之前,新增了探究动能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把机械能这一章提

28、前到了曲线运动之前,新增了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本章教学与原有教材的不同之处:,一、注重了科学探究过程,引入了一批易操作、重思维的实验,握力器在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了,用细线悬挂的小球摆动高度比较,橡皮条弹力对模型飞机做功,引入了一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汽车的变速杆,房屋的能量散失,地铁车站站台的设计,神舟号飞船返回舱的机械能,三峡水力发电站的分析与讨论,引入了两个科学探究的实例,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着重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不要求掌握探究的结论,更不要求用弹性势能表达式解题。,只要求寻找各次测出的橡皮筋做功的倍数关系即可。,二、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现过程,

29、重力做功与所经过的路径无关的 推理(P11),动能定理公式的推导(P18),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P23),三、引入物理史实描述学科探究过程,新教材中以当代的视角,通过对历史的追溯,重新探讨了“功和能”的引入。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出发提出了“有某一量是守恒的”,并把这个量叫做“能量”。,寻找守恒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路,四、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体现互动),“思考与讨论”栏目的设置,P3、P21、P24、P28,“说一说”栏目的设置,P7、P12、P16,P5、P8、P9、P18、P22,“做一做”栏目的设置,教学建议:,1、依托初中知识展开,降低教学难度 本章在讲解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30、守恒定律时,都是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2、依托已有的动力学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功的一般公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都是在恒力、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但不限于恒力或直线运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拓展,教学建议:,5.关于位移的符号:第一章中用“x”表示,第二章中用“x”表示,第五章中用“L”表示。要向学生说明一下。,3、抓住功能关系这一主要线索讨论研究问题,重视意义建构,4、开展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四个版本的特点,人教版:曲线运动共8节北京版:分二章,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沪教版:分二章,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山东版:分二章,抛体运动和

31、圆周运动人北特点:强调曲线运动的条件,然后平抛、斜抛和弹道曲线。沪山特点:直接从抛体开始,重研究方法。共同特点:圆周运动及应用篇幅很长。,实验感知,喷水实验飞机丢炸弹,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平抛运动1.抛体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抛出,在空气阻力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2.可以看出,要做抛体运动需具备两个条件:具有一定初速度(v0);仅受重力.,(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初速度为零,仅受重力,因此,竖直方向上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三)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1.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因此,水平方向速度不变,即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2.用实验探究

32、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规律的思路:要探究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的特点,需要测量几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看看这些位移是否相等.因此,实验对我们提出了下面的要求.(1)设法通过实验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2)在平抛运动的轨迹上找到每隔相等时间物体所到达的位置.(3)测量两相邻位置间的水平位移,分析这些位移的特点.,用实验方法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装配P40图所示的装置.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每次都使钢球在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钢球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就是一定的.设法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位置.通过多次实验,在竖直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

33、多个位置,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就得到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规律总结,探究平抛运动的方法:1.根据已有的力学理论猜测两个互相垂直的分运动的性质.2.设置与分运动等效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与平抛运动的物体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与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的匀速直线运动.3.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建立水平、竖直的直角坐标系,通过研究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位移时间关系,获得各分运动的确切情况.,合作讨论(互动生成),1.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案是怎样构思出来的?思路:(1)从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意义出发考虑,如何将一个复杂的运动简化为简单的运动去认识;(2)从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出发去分析物体的运动.(3)注意到实验探究方便

34、可行的原则.2.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探究的内容是什么?探究的方法是什么?思路:(1)探究的目的就是认识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平抛运动所分解成的两个分运动的具体运动规律;(2)研究的方法应从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方面着手,思考探究过程的技巧等.,合作讨论,3.平抛运动的特点是什么?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运动学特点;受力特点;能量转化特点;速度变化的特点;运动时间与水平射程的决定因素.4.斜抛运动与平抛运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思路:按上一问题的思考方式将斜抛运动与平抛运动进行对比,便可找出异同.,思维过程,1.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1)将平抛运动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通常分解为水平方

35、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在处理一些特殊问题时为了方便也可以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探究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第一,所说的“与自由落体的规律一样”是不确定的,它只是“可能”;第二,它是在定性地分析了抛体的运动,发现在竖直方向越来越快之后,做出的合乎情理的猜想;第三,对实验的分析不是书本上写出的,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做出。,斜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ax=0 vx=v0cos,ay=g vy=v0sin-gt.斜上抛运动还可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3)斜下抛运动通常分解为

36、: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下抛运动:ax=0 vx=v0cos,ay=g vy=v0sin+gt.,第一宇宙速度的引入,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以及评估、交流与合作。,万有引力与航天,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行文清晰、有层次,月-地验证,万有引力定律,新第一章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 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 电容器与电容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原第十三章一、电荷库仑定律二、电场电场强度三、电场线四、电场中的导体五、电势差电势六、等势面七、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八、电容器的电容九、带电粒子在匀

37、强电场中的运动十、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电 场 力,电场强度,电 势 差,电 势,电 势 能,电场力的功,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电 场 力,电场强度,电 势 差,电 势,电 势 能,电场力的功,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电场中两点电势之差叫电势差,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E数值等于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EF/q,WABEpAEpB,Ep/q,UABAB,UEd,电 场 力,电场强度,电 势 差,电 势,电 势 能,电场力的功,电势定义: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电势)电场力所做的功,定义:UABWAB

38、/q,电 势,电 势 差,电 势 能,和重力与重力势能类比,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没有证明,原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链,电场力的功,新教材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了静电学中的知识链。从而体现了新教科书更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的理念。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其线索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建构。,二、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本章应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其中最突出的科学方法即类比法。新教材知识线索的设计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类比。,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得出电势、电容的定义式,课本其它一些比较典型的类比:等势面与等高线的类比;电容器和盛水容器,电容和盛水容器的截面积的类比;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电场后的偏

39、转运动与平抛运动的类比。等,除类比之外,本章还渗透了比较、等效及情境对称、反证法等思维方法,也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从整体上看,高中物理的习题难度不宜太低,但难度的取向应该与过去有所不同。怎样把实际问题中抽象为物理问题建立好物理模型并用数学方法表示它从而解决它,这是本套书所做的努力之一。,2.感悟科学与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开放性练习的设计,特点:1.可以考查观察、想像、逻辑分析 和表达能力。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 考的学习习惯,不做思想的懒汉。,第13页第3题 诗中描述了什么物体的运动?你对诗人关于“榆堤”“云”“我”的运动与静止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认识?,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

40、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合理估算练习的设计,可以考查逻辑分析、计算和合理估算的能力。,特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并且数据完全真实。,第44页第3、4、5题(真实数据)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行的磁浮列车-“上海磁浮”已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运营。据报导,上海磁浮全程行驶约7 min30 s,列车以430 km/h的最高速度行驶约30 s。如果这30 s处于行驶时段的正中,试由这些数据估算列车的加速度?,不过分要求数值的精确度,关注把实际问题变成物理问题。,跨学科知识练习的设计,57页第3题 几何学中把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物理学中也有重心的概念。均匀的三角形薄板的重心是不是与几何学

41、上的重心位于同一点上?请你通过以下实验做出判断:首先作图把均匀等厚三角形纸板的三条中线的交点O 找出来,然后用细线悬吊三角形纸板的任意位置,看悬线的延长线是否通过O 点。,反映时代气息练习的设计,现在计算机上常用的“3.5英寸、1.44MB”软磁盘的磁道和扇区如图6.5-7所示,磁盘上共有80个磁道(即80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每个磁道分成15个扇区(每扇区为圆周),每个扇区可记录512个字节。电动机使磁盘以300 r/min匀速转动。用来读出和写入数据的磁头在工作时是不动的。磁盘每转一圈读写磁头沿半径方向跳动一个磁道。(1)一个扇区通过读写磁头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不计磁头转移磁道的时间,

42、计算机每秒钟内可从软盘上最多读取多少个字节?,实际应用练习的设计,91页第3题 民航客机一般都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紧急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狭长的气囊会自动充气,生成一条连接出口与地面的斜面,人员可沿斜面滑行到地上。若机舱口下沿距地面3.2 m,气囊所构成的斜面长度为4.0 m,一个质量60 kg的人沿气囊滑下时所受的阻力是240 N,人滑至气囊底端时速度有多大?,(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指出特点:大小、方向(2)通过思考与讨论中的位移“领悟”矢量相加的特殊规律(3)通过实验“得出”矢量的加法(4)给出矢量的科学定义强调两点:有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5)通过“说一说”深化矢量相加的法则(6)矢量概念的进一步运用在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中运用矢量概念,矢量的教学不要“一步到位”,课程标准16页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而在6 页关于行为动词的说明中,“知道”与“计算”不是同一层次的要求。有人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万有引力定律不要求计算(?),有人说,课标应该修改万有引力定律要求的表述,或者修改行为动词的解释。,注意:,避免进入误区,如果“知道”层次排除计算,13页“知道胡克定律”该怎么办?如果“知道”层次都要求计算,47页“知道电子云”该怎么办?,课标给出的“知道”、“理解”等要求是相对的。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用文字来限制知识与习题难度的企图是做不到的。,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