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6937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目标: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难点:孔子的主张。,孔子,名,字,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末期著名的和,也是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于是他从事教育,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2、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丘,仲 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春秋,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春秋,语

3、录,儒,四书,论:纂辑,应读ln;语:言谈。,论语,文学常识拓展:,“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论语()颛臾()社稷()虎兕()出于柙()焉用彼相矣()干戈()冉有()椟(),正音:请你读读

4、准,费(),论语(ln)颛臾(zhuny)社稷(j)虎兕(s)出于柙(xi)焉用彼相矣(xing)干戈(g)冉有(rn)椟(d),正音:请你读读准,费(),b,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朗读第一段,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冉有。无乃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过,责备,动词。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

5、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夫:发语词。者,助词。以为:把 作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 指颛臾。是这。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4)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反问句式。何以:以何,宾语前置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子说:“

6、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两个宾前句:,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试背诵,季氏将伐_。_见于孔子,曰:“季氏_颛臾。”

7、孔子曰:“求!_是过与?夫_,昔者_以为_,且在_之中矣,是_也。何以_?”,_伐_。_见于_,曰:“_有事于_。”_曰:“求!_?夫颛臾,_,且_,是_。_?”,朗读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施展,才能,担任,职位,不就职,摇晃、站不稳,跌倒,形:错误,名:

8、过错,从,在,为什么,通“欤”,呢,这,护持、扶持,搀扶,表转折,那,关猛兽的笼子,匣子,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没有才能,就辞职退位。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冉有的狡辩,夫子

9、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冉有曰:“_欲之,_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不能者止。危_,颠_,则_相矣?且尔言_。_出于柙,龟玉_,是_与?”,冉有曰:“夫子欲之,_。”孔子曰:“求!_曰:_,_。_,颠而不扶,_?且尔言过矣。_,_,是谁之过与?”,朗读第三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10、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今,那,坚固,表并列,一定成为,忧患、祸害,痛恨、讨厌,那,舍弃、回避,表转折,给,托辞、借口,孔子自称,句中助词,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今义:国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家庭。,担忧、害怕,少,不均匀,贫困,不安定,表并列,倾覆,这,本国以外的人,施行,使来使动,,使来使动,,使安心,使动,,辅佐,使来使动,,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保全,策划动武,表转折,国内,课文第三段,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

11、是怎样辩解的?,冉有第二次狡辩,冉有的辩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分析:冉有要作辩解,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课文第三段,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 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做法。,哼!,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或者: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

12、怕不安定。,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13、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这句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季孙之忧,原指季孙氏的忧患,后借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1、,2、,3、,冉有曰:“今夫_,固而_。今不取,_必为_忧。”孔子曰

14、:“求!君子_而必为之辞。丘也闻_者,不患寡而_,不患贫而_。盖均_,和_,安_。夫如是,故_不服,则_以来之,既来之,_。今_,相夫子,_,而不能_也,邦_析,而不能_也,而谋_于邦内。吾恐_之忧,不在_,而在_之内也。”,孔子曰:“求!君子_。丘也闻_,不患寡而患不均,_。盖_,和无寡,_。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既来之,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_,_,而不能守也,_。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

15、声势地做事。,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 有,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延伸巩固,翻译下列句子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整理,1.(1)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2)是

16、社稷之臣,何以伐为(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例句 出处 释义(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4)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正确,与“非”相对,这,判断词,是,病,厌 恶、痛恨,快、急速,疾苦、痛苦,强,妒忌,3、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去就职禁止、阻止 只是、仅仅 看见 见解、见识拜见、谒见xin,出现,5、过臣请缚一人过

17、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走过、经过 超过过分、过于错误过错责备拜访,“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1、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安定。,3、相夫子4、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词类活用,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3、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是谁之过与,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

18、判断动词,是,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陈力就列,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过,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责备,动词过错,名词,责备,动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安定,形容词,使生活安定,4、一词多义,错误,形容词,相,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辅佐,动词,引出对象,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对,从,在,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19、,这是国家的臣属,3)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又何羡乎!,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又羡慕什么呢?,又羡何乎?,无乃过 尔与?,是谁之过与?这应责备谁呢?,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一、文言实词,1而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远人不

20、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二、文言虚词,3且(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4为(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5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6以(1)介词,因为。何以伐为(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介词,

21、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三、文言句式,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

22、“之”),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格言,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生可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

23、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1、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是谁之过与 C且尔言过矣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选出加点“而”表示关系不同的一项: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位尊而无功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选出加点“者”用法不同的一项: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B吾二者皆不欲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A

24、D 2.C 3.A,4、选出加点“是”用法不同的一项:A是谁之过与 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无乃尔是过与 D财用于是乎出 5、选出加点“焉”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则将焉用彼相矣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焉用亡郑以陪邻 6、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且在邦域之中矣 C夫子欲之 D太后盛气而揖之 4.C 5.C 6.B 7.B,7、选出加点“于”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虎兕出于柙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青,取之于蓝 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B,D,E)A分崩离析B祸起萧墙C井底之蛙

25、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延伸巩固,2、语段阅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延伸巩固,2、语段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

26、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两种猜测,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二问:,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三种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