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7647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 系 名 信息工程系 专 业 自动化 学 号 6011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 6月 5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 系 名 信息工程系 专 业 自动化 学 号 6011XXX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职 称 副教授 2014年 12月 15日一、原始依据(包括设计或论文的工作基础、研究条件、应用环境、工作目的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开关电源技术的迅速发展。因为开关电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以及功率密度和输出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已经逐渐

2、取代了传统的线性电源,随之成为电源芯片中的主流产品。随着开关电源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对开关电源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效率、高可靠性以及高功率密度成为趋势,这就对开关电源芯片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对于非隔离的DC/DC开关电源,按照电路功能划分,有降压式(BUCK)、升压式(BOOST),还有升降压式(BUCK-BOOST)等。其中品种最多,发展最快的当属降压式(BUCK)。我国目前能源紧缺,而电源行业又是一个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我们在设计DC/DC开关电源产品时,转换效率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加以考虑。尤其是随着采用3.6 V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源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且功能和性

3、能变得更多和更高,对适用于这类产品的BUCK变换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BUCK变换器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参考文献1 丘涛文. 开关电源的发展及技术趋势J. 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17(6):58-60.2 张乃国. 一种脉冲频率调制型稳压电路的研究J. 电源世界,2007,10(4):21-23.3 刘树林,输出本质安全型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28(3): 60-65.4 马丽梅,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控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37(4) :101-105.5 刘树林,B

4、uck-Boost变换器的能量传输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分析,电子学报,2007, 20(5) :838-843.6 彭力,新型大功率升降压型DC-DC变换器控制研究,船电技术,1999,3(1) :26-28.7 钟久明,Buck-Boost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西安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2006.8 高飞,蒋赢,赵小妹等,一种新型Buck-Boost变换器,电力电子技术 2010 22(4):50-52.9 Xu Jianping,Yu Juebang.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switches for SPICE simulation.IEE E

5、lectronics,Letters,1988,Vol.24,No.7,437-438. 10 Xu Jianping,Yu Juebang,Zeng H.SPICE simulation of switched DC-DC convert.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1991,Vol.24,No.5,3032-3026.11 王海鹏,王立志,王卓. 基于1394的数据传输电路J.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21): 52-54.12 王久和. 电压型PWM整流器的非线性控制M. 第1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6、 2008.13 师娅,唐威. 一种电流型PWM控制芯片的设计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24(8): 145-148.三、设计(研究)内容和要求(包括设计或研究内容、主要指标与技术参数,并根据课题性质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对直流Buck变换器进行数学建模,利用Simulink研究双闭环PID控制算法,实现变换器电压的鲁棒输出。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熟悉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2掌握MATLAB/Simulink软件的使用3掌握对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的数学建模4验证双闭环控制的工作原理,采用Simulink对电路做仿真分析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教师(签字) 年

7、 月 日 审题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系 名 信息工程系专业名称自动化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X一.课题的来源与意义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电子设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任何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可靠的电源,它们对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晶体管串联调整稳压电源是连续控制的线性稳压电源。这种传统稳压技术比较成熟,并且已有大量集成化的线性稳压电源模块,具有稳定性能好、输出纹波电压小、可靠性高等优点。但由于调整管静态损耗大,需要安装一个很大的散热器给它散热。而且由于变压器工

8、作在50 Hz的工频上,所以其重量较大。又因为调整管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为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需承受较大的电压差,导致调整管功耗较大,电源效率很低,一般只有45%左右1。受这些缺点的限制,线性稳压电源很难满足现代电子设备发展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美国宇航局以小型化、重量轻为目标,开发了开关电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开关电源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发热量低、性能稳定等优点而逐渐取代线性稳压电源并得到了广泛应用2,各种电池供电的电子产品如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个人数字助理、手机、手提电脑都需要DC/DC变换器等开关电源芯片3。开关电源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9、,随着计算机、通讯、汽车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关电源市场不断增长,开关电源控制器芯片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功率电子学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4。我国目前能源紧缺,而电源行业又是一个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我们在设计DC/DC开关电源产品时,转换效率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加以考虑。尤其是随着采用3.6 V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源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且功能和性能变得更多和更高,对适用于这类产品的BUCK变换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BUCK变换器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6。二. 国内外发展状况 DC/DC变换器是一种强非线性系统,由于电气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负载的多变性,使得DC/

10、DC变换器的控制变得较为复杂。传统的控制方法都是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很难实现较好的动态性能。于是,进一步的研究在于对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和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DC-DC变换器新的控制方法以提高系统性能。例如:(1) 双线性理论;(2) 鲁棒控制;(3) 滑模变结构控制;(4) 自适应控制;(5) 智能控制。这些新控制方法的提出,使 DC/DC变换器的稳态误差趋于零,动态性能获得很大改善,而且对参数的不确定性和负载的多变性也有很好的鲁棒性。1、双线性理论此系统为非线性系统,能够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文献7应用此模型对Boost电路进行闭环控制,不仅保证了充足的稳定

11、裕量,而且实现了较好的瞬态响应。此方法一般适用于两个状态变量以上的DC/DC变换器拓扑。但这种控制方案的缺点是忽略了输入电压扰动,若输入电压扰动不为零,将会影响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7。2、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处理外加扰动和不确定性模型的有力工具,基于DC/ DC变换器的线性化小信号建模。文献8中提出了两个自由度控制的设计思想,来实现DC/ DC 变换器的鲁棒控制。它能够对负载和输入电压的变化保证充足的鲁棒性。虽然鲁棒控制解决了输入电压变化的问题,但其线性化小信号建模精确度不高,而且控制器结构不可变,下面介绍的滑模控制和自适应控制,这两种控制能够实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8。3、滑模变结构控制滑

12、模变结构理论由前苏联学者欧曼尔扬诺夫( S.V. Emelyanov)、尤特金( V. I.Utk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发展至今。滑模变结构控制与常规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控制的不连续性,它使得系统在滑动模态下不仅保持对系统结构不确定性、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界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鲁棒性,而且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动态性能。因此,它特别适用于DC/DC变换器这样的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4、自适应控制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是根据响应系统与目标系统对应变量的偏差和控制参数的偏差来调整响应系统的参数变化,最终使响应系统与目标系统同步。文献9、10分别提出了PI自适应串级控制和自适应PID

13、串级控制,并很好地应用于DC/ DC升压变换器中。此外,逆向自适应控制,双环自适应控制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等均已成功用于DC/ DC变换器。这些控制方法的优点是控制器结构灵活,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并对参数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但由于其设计需要在线估计或辨识参数,导致实现困难,而且存在实时性问题。自适应控制与其它控制方法以及智能控制相结合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并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910。5、智能控制智能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这些方法不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对系统参数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因此用于DC/DC变换器的控制中,可以简化非常复杂的建模问题而更适于实

14、际应用。 三.研究目标对直流Buck变换器进行数学建模,利用Simulink研究双闭环PID控制算法,实现变换器电压的鲁棒输出。四.研究内容 1熟悉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2掌握对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的数学建模。3验证双闭环控制的工作原理,采用Simulink对电路做仿真分析。五.研究方法及手段1.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熟悉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并进行数学建模。2.设计Buck电路器双闭环控制的闭环参数与不同补偿方法。3.对Buck电路闭环仿真,并根据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误差分析。4.查阅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设计实例,总结经验。Simu

15、link仿真Buck变换器主电路设计双闭环控制电流内环设计电压外环设计课题系统框架图六.进度安排2014.12.72015.2.28 了解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15.3.12015.3.15 查阅关于BUCK电路的相关书籍,熟悉其原理及其应用;2015.3.162015.3.31 查找相关外文资料并翻译外文资料,完成中期报告;2015.4.12015.4.15 熟悉MATLAB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调整电路结构,元件和仿真参数;2015.4.162015.5.1 对仿真电路和数学模型进行测试,误差分析,整理资料;2015.5.22015.6.1 按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报

16、告,准备毕业设计答辩。七. 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Buck变换器应用广泛,在实际应用上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并且此实验只需要用MATLAB软件仿真。因此无论从理论的成熟角度来讲,还是从实验条件的具备方面来说,这个课题都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此方案可行。八.参考文献1 何宏,魏克新,王红军,等.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性M. 第1版,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5-21.2 丘涛文. 开关电源的发展及技术趋势J. 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17(6):58-60.3 T. Regan. Low dropout linear regulators improve automotive and b

17、attery-powered systemsM. Nurnberg: Power conversion and Intelligent Motion, 1990. 65-69.4 闫永亮. 浅论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信息,2009,21(16):137-138.5 张占松,蔡宜三. 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6-61.6 刘树林,输出本质安全型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28(3): 60-65.7 Chen F,CaiXS. Design of Feedback Control Laws

18、for Switching Regulators Based on the BilinearLarge Signal ModelJ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1990,236-240.8 苏彩虹,陆益民,朱学锋. DC/DC变换器的变结构控制策略J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3,6:169-172.9 吴忠,丑武胜. DC/DC升压变换器PI自适应串级控制J. 仪器仪表学报. 2003, 8: 345- 347.10 吴忠,史永丽. DC/DC升压变换器自适应PID串级控制系统仿真研究J . 系统仿真学报. 2004, 5: 1013

19、-1016.选题是否合适: 是 否课题能否实现: 能 不能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选题是否合适: 是 否课题能否实现: 能 不能审题小组组长(签字)年 月 日摘 要BUCK电路是一种降压斩波器,降压变换器输出电压平均值Uo总是小于输出电压UD。通常电感中的电流是否连续,取决于开关频率、滤波电感L以及电容C的数值。简单的BUCK电路输出的电压不稳定,会受到负载和外部的干扰,加入补偿网络,可实现闭环控制。通过采样环节得到所需电压/电流信号,再与基准值进行比较,然后通过闭环控制器得到反馈信号,与三角波进行比较,得到调制后的开关波形,将其作为开关信号,从而实现BUCK电路闭环控制系统。Buck电路的

20、闭环控制有电压环控制、电流环控制以及二者结合的双闭环控制,此处采用双闭环控制:电流内环,电压外环。根据相关的电路设计适当的补偿网络对电路进行校正,提高电路系统输出性能。本文首先概述了开关电源技术及DC/DC变换器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接着介绍了BUCK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原理。最后进行了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的仿真研究,其中首先介绍了电流内环结构和电压外环结构,然后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验证。关键词:Buck变换器;建模与仿真;双闭环控制;MATLAB ABSTRACTBUCK circuit is a step-down chopper, whose converter ou

21、tput voltage Uo is alway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utput voltage UD. Whether the current in the inductor is continuous depends on the value of the switching frequency, the filter inductance L and capacitance C generally.Simple unstable BUCK circuit voltage subjects to electric burden and outside inte

22、rference, adding the compensation network, thus, enabling closed-loop control. Obtained by sampling part of the required voltage/current signal , compared with a reference value again, then get the feedback signal by the closed loop controller, with the triangular wave . I compared to obtain a modul

23、ated switching waveform with the triangular wave as a switching signal to achieve a closed-loop circuit BUCK control system. The closed-loop control of Buck circuit has the voltage loop control, the current loop control and the 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 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 is used here: cur

24、rent inner loop control and voltage outer loop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ircuit design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network to correct the circuit, so as to improve the output performance of the circuit system.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Switching Mode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

25、opment trend of DC/DC converter control method, then introduces the BUCK converter circuit structure, working principle and control principle.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earch on the 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which first introduced the current inner loop and voltage outer loop st

26、ructure, and then simulate them by MATLAB.Keyword:Buck converter;modeling and simulation;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 MATLAB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研究背景11.2 课题发展现状1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3第二章 Buck变换器基本原理42.1 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42.2 Buck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42.3 Buck变换器外特性7 第三章 Buck变换器主电路设计93.1 占空比D9 3.2 滤波电感Lf 9 3.3 滤波电容Cf 11 3.4 开关管Q11

27、3.5 续流二极管D12第四章 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13 4.1电路双闭环控制结构13 4.2 电流内环设计13 4.3 电压外环设计15第五章 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的仿真215.1 开环Buck电路的建模及仿真215.2 闭环Buck电路的建模及仿真225.3 PI控制方法的仿真235.4 PID控制方法的仿真25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25参考文献29外文资料中文译文致谢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电子设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任何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可靠的电源,它们对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晶体管串联调整稳压电源是连续

28、控制的线性稳压电源。这种传统稳压技术比较成熟,并且已有大量集成化的线性稳压电源模块,具有稳定性能好、输出纹波电压小、可靠性高等优点。但由于调整管静态损耗大,需要安装一个很大的散热器给它散热。而且由于变压器工作在50 Hz的工频上,所以其重量较大。又因为调整管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为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需承受较大的电压差,导致调整管功耗较大,电源效率很低,一般只有45 %左右1。受这些缺点的限制,线性稳压电源很难满足现代电子设备发展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美国宇航局以小型化、重量轻为目标,开发了开关电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开关电源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发热量低、性

29、能稳定等优点而逐渐取代线性稳压电源并得到了广泛应用2,各种电池供电的电子产品如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个人数字助理、手机、手提电脑都需要DC/DC变换器等开关电源芯片3。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全面实现开关电源化,率先完成计算机的电源换代。20世纪90年代,开关电源在电子、电气设备、家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关电源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于非隔离的DC/DC开关电源,按照电路功能划分,有降压式(BUCK)、升压式(BOOST),还有升降压式(BUCK-BOOST)等。其中品种最多,发展最快的当属降压式(BUCK)4。开关电源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随着计算机、通讯、汽车等行业的迅速发

30、展,我国开关电源市场不断增长,开关电源控制器芯片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功率电子学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我国目前能源紧缺,而电源行业又是一个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我们在设计DC/DC开关电源产品时,转换效率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加以考虑。尤其是随着采用3.6 V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源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且功能和性能变得更多和更高,对适用于这类产品的BUCK变换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BUCK变换器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6。1.2 课题发展现状DC/DC变换器是一种强非线性系统,由于电气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负载的多变性,使得DC/DC变换器的控制变得较为复杂。传统的控制方

31、法都是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很难实现较好的动态性能。于是,进一步的研究在于对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和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DC/DC变换器新的控制方法以提高系统性能。例如:(1) 双线性理论;(2) 鲁棒控制;(3) 滑模变结构控制;(4) 自适应控制;(5) 智能控制。这些新控制方法的提出,使 DC/DC变换器的稳态误差趋于零,动态性能获得很大改善,而且对参数的不确定性和负载的多变性也有很好的鲁棒性。1、双线性理论此系统为非线性系统,能够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文献7应用此模型对Boost电路进行闭环控制,不仅保证了充足的稳定裕量,而且实现了较好的瞬态响应。此方法一般

32、适用于两个状态变量以上的DC/DC变换器拓扑。但这种控制方案的缺点是忽略了输入电压扰动,若输入电压扰动不为零,将会影响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7。2、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处理外加扰动和不确定性模型的有力工具,基于DC/ DC变换器的线性化小信号建模。文献8中提出了两个自由度控制的设计思想,来实现 DC/ DC 变换器的鲁棒控制。它能够对负载和输入电压的变化保证充足的鲁棒性。虽然鲁棒控制解决了输入电压变化的问题,但其线性化小信号建模精确度不高,而且控制器结构不可变,下面介绍的滑模控制和自适应控制,这两种控制能够实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8。3、滑模变结构控制滑模变结构理论由前苏联学者欧曼尔扬诺夫(S

33、.V. Emelyanov)、尤特金(V. I.Utk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发展至今。滑模变结构控制与常规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控制的不连续性,它使得系统在滑动模态下不仅保持对系统结构不确定性、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界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鲁棒性,而且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动态性能。因此,它特别适用于DC/DC变换器这样的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4、自适应控制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是根据响应系统与目标系统对应变量的偏差和控制参数的偏差来调整响应系统的参数变化,最终使响应系统与目标系统同步。文献9、10分别提出了PI自适应串级控制和自适应PID串级控制,并很好地应用于DC/ DC升压变换

34、器中。此外,逆向自适应控制,双环自适应控制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等均已成功用于DC/ DC变换器。这些控制方法的优点是控制器结构灵活,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并对参数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但由于其设计需要在线估计或辨识参数,导致实现困难,而且存在实时性问题。自适应控制与其它控制方法以及智能控制相结合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并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910。5、智能控制智能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这些方法不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对系统参数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因此用于DC/ DC变换器的控制中,可以简化非常复杂的建模问题而更适于实际应用11。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35、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总结了当前技术发展现状,最后简要交代了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介绍了Buck变换器技术,其中详细分析了Buck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接着分析了Buck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和外特性。 第三章介绍了Buck变换器的主电路设计。 第四章分析了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结构,从电流内环到电压外环,依次分析设计。 第五章利用Simulink对Buck变换器进行仿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本章对这次毕业设计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和仍需完成的工作。第二章 Buck变换器基本原理2.1 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Buck电路是由一个功率晶体管开关Q与负载串联构成

36、的,其电路如图2.1。驱动信号Ub周期地控制功率晶体管Q的导通与截止,当晶体管导通时,若忽略其饱和压降,输出电压Uo等于输入电压;当晶体管截止时,若忽略晶体管的漏电流,输出电压为0。电路的主要工作波形如图2.212。图2.1 Buck变换器电路图2.2 Buck变换器的主要工作波形2.2 Buck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在分析Buck变换器之前,做出以下假设: 开关管Q、二极管D均为理想器件; 电感、电容均为理想元件;电感电流连续; 当电路进入稳态工作时,可以认为输出电压为常数。在一个开关周期中,变换器有2种开关模态,其等效电路如图2.3和图2.4所示。:图2.3 t0t1的等效电路图2.4 t1t

37、2的等效电路各开关模态的工作情况描述如下(1) 开关模态0t0t1图2.5对应图2.3 t0t1时刻。在t0时刻,开关管Q恰好开通,二极管D截止。此时: (2-1)电感中的电流线性上升,式2-1可写成: (2-2)图2.5 t0t1的主要工作波形(2) 开关模态1t1t2图2.6对应图2.4 t1t2时刻。在t1时刻,开关管Q恰好关断,二极管D导通。此时: (2-3)电感中的电流线性下降,式2-3可写成: (2-4)式中Toff为开关管Q的关断时间。在稳态时,联解式2-2与式2-4可得: (2-5)输出电流平均值: (2-6)图2.6 t1t2的主要工作波形2.3 Buck变换器外特性在恒定占

38、空比下,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Uo=f(io)称为变换器的外特性。式2-5表示了电感电流连续时变换器的外特性,输出电压与负载电流无关。当负载电流减小时,可能出现电感电流断续现象。图2.7为电感电流断续时电流波形图。由式2-2与式2-4可知,当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一定时,为常数。由式2-6可见,当负载电流减少到时,此时最小负载电流,即为电感临界连续电流: (2-7) 由式2-2及式2-5得,带入式2-7得: (2-8)由上式可见,临界连续电流与占空度的关系为二次函数,当D=1/2时,临界连续电流达到最大值: (2-9)当电感电流断续时,即在Toff结束前续流二极管的电流已下降到0,此时输

39、出的平均电流为: (2-10)式中,为开关管关断后电感电流持续的时间,并且: (2-11)稳态时,由式2-11得: (2-12)将式2-11及式2-12带入式2-10得: (2-13)即: (2-14)图2.7 电感电流断续时电流波形可见在电流断续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比不仅与占空比有关,而且与负载电流有关1314。 第三章 Buck变换器主电路设计3.1 占空比D根据Buck变换器的性能指标要求及Buck变换器输入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求出占空比的变化范围: (3-1)3.2 滤波电感Lf(1)滤波电感量Lf计算变换器轻载时,如果工作在电流连续区,那么为了保持一定的输出电压,占空比大为减小,也

40、就是说开关管导通时间很短。如果这个时间小于开关管的存储时间与最小控制时间之和,变换器的输出将出现失控或输出纹波加大,因此希望变换器工作在电感电流连续状态。所以,以最小输出电流Iomin作为电感临界连续电流来设计电感,即。在Q关断时,由式2-4得: (3-2)由LfLf(min),取Lf=360uH。(2)滤波电感Lf设计 的电流时单向流动的,流过绕组的电流具有较大的直流分量,并叠加一个较小的交流分量,属于第三类工作状态。因此磁芯最大工作磁密可以选的很高,接近于饱和磁密; 的电流最大值为 ; (3-3) 初选磁芯大小。初步选择TOKIN公司的FEER42磁芯,其有效导磁面积; 初选一个气隙大小,

41、以计算绕组匝数。取气隙,由式子得: (3-4)取N=4匝; 核算磁芯最高工作磁密Bm。由下式计算得: (3-5)FEER42磁芯的材质为2500B,其饱和磁密为,显然,符合要求。 计算绕组的线径。输出滤波电感电流有效值的最大值,取电流密度为,用线径为的漆包线,则需要其根数为: (3-6)取根。 核算窗口面积。当用26根由线径为的漆包线来绕制时,其总的 面积为: (3-7)取填充系数,则需要磁芯的窗口面积为: (3-8)手册表明,FEER42的窗口面积为,远远超过所需窗口面积,因此可以绕下。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用FEER42磁芯来绕制输出滤波电感是合理的。综上,由于FEER42较常用,一般都选

42、用该种磁芯;同时工作磁密远远小于饱和磁密,其铁损非常小。3.3 滤波电容Cf(1) 滤波电容量Cf计算在开关变换器中,滤波电容通常是根据输出电压的纹波要求来选取。该Buck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纹波要求Vout(p-p)25mv。若设,即全部的电感电流变化量等于电容电流的变化量,电容在时间间隔内充放电,电容充电的平均电流: (3-9)电容峰峰值纹波电压为: (3-10)因此,得: (3-11)取,D=0.4时,Cf的值最大。即: (3-12)由CfCf(max)得,取Cf=10uF。(2)滤波电容的耐压值输出滤波电容的耐压值决定于输出电压的最大值,一般比输出电压的最大值高一些,但不必高太多,以降低成本。由于最大输出电压为24V,则电容的耐压值为24V。(3)滤波电容的选取由输出滤波电容的电容量Cf=4.7uF,耐压值为24V,留有一定的裕量,则选取10uF/50V电容。3.4 开关管Q该电路的输入电压是30V60V,则开关管耐压值为60V,电流的最大值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